破解人口均衡發展三大難題
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加勞動力供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已於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決定明確: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
進入新世紀,中國人口發展呈現重大轉折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就「十三五」規劃建議所作說明中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呈現明顯高齡少子特徵,適齡人口生育意願明顯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於更替水平。
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
「按照人口學規律,當人口走入低生育率通道,或者說人口轉變完成之後,結構性矛盾必然凸顯。」人口學者、南開大學教授原新表示,當前,高齡少子化、嚴重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是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的三大難題。
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黨中央適時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單獨兩孩政策,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決定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目前,政策調整已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相關法律的形式得到落實。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人口學專家表示,從調整生育政策入手,逐步實現適度均衡生育,是遵循人口發展規律、完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順應人民群眾期盼、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
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
按照人口學理論,總和生育率達到2.1,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實現人口長期穩定發展。而我國的婦女總和生育率自20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低於更替水平並持續下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佔總人口比例為16.6%。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我國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平。
「少兒人口是未來的消費和勞動主力。少子化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人口的老化和萎縮,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車偉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調整生育政策,釋放生育潛力,實現一定程度的生育水平回升和出生人口增加,可以有效緩解少子化程度。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出生人口1687萬人,比2013年多出生47萬人。「在我國育齡婦女數量趨於減少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不降反升,表明單獨兩孩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2015年10月3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表示。
受訪專家表示,2014年是單獨兩孩政策的啟動年,2015年才是政策真正見效的第一年。因此預計2015年的出生人口比2014年還將多出100萬左右。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生育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今後幾年出生人口總量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預計超過2000萬人。」王培安說。
「根據相關數據推算,從出生人口數量來看,全面放開兩孩生育,到2050年我國將大約增加1億人。如果還從生育率的角度來看,我國總和生育率在『十三五』期間有可能略微突破更替水平,甚至達到更高。」原新表示,「儘管『十四五』之後,總和生育率將回歸到1.8左右,但這樣一個推動總和生育率向2靠近的過程,對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是有好處的。」
現在的生育主體是80後、90後,他們的生育觀念變化了,少生優生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受此影響,我國家庭規模不斷縮減。放開兩孩生育,在適度擴大家庭規模、促進家庭長期均衡發展方面作用顯著。「全面兩孩從政策上終止了『4-2-1』的家庭結構,避免『獨二代』家庭的出現,有助於提升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原新說。
「家庭規模有所擴大,有利於構建穩定的親緣關係網路,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教育有利,也有助於增強家庭的代際支持、養老撫幼等功能,促進家庭和諧發展。」張車偉說。
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
與少子化並存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深化、提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2.1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5.5%,老年撫養比約為14%。「儘管當前我國老齡化進程仍處在一個相對平緩期,但到2050年前後,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都將翻一番。屆時,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老齡化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杜鵬表示。
「老年人口規模迅速擴大,比例快速上升,已成為中國人口變化的最大挑戰。」張車偉表示,從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看,當老年撫養比超過17.5%後,每升高1個百分點,人均GDP增速會下降0.24個百分點。據此測算,受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十三五」期間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6%~7%。
而調整生育政策,實現一定程度的生育水平回升和出生人口增加,可以改善人口結構,減緩老齡化進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按照人口發展規律,當死亡率水平維持在很低狀態且高度穩定時,未來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主要取決於生育率的變動。據此推算,如果一直實行單獨兩孩政策,2030年人口老齡化水平為24.9%,2050年為35%~36%;實行全面兩孩政策,相同時點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則分別為24.7%和34%~35%。「後者達到同一個老齡化水平的時間比前者可推遲1~3年。」原新指出。
「從年齡結構來看,政策調整主要是通過增加少兒人口數量,提高少兒人口比例來降低老年人口比例。現在,我國少兒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接近,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如果能使少兒人口比例增長1~2個百分點,那麼在同一時間點上,老年人口比例能夠出現一些下降。」杜鵬認為。
總的來看,放開兩孩生育,對於近中期的人口老齡化有微弱的下調作用。「在單獨兩孩和全面兩孩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50年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能夠下降約2個百分點。」原新預測。
不過,政策調整對世代更替三四代人以上的遠期老齡化,則有明顯修復效果。「如果全面兩孩政策能夠得到長期、切實的落實,那麼到本世紀末,老齡化程度將下降7%。」原新說,沒有近期的微弱積累,也不可能有遠期顯著性的下降。
與此同時,也要客觀看待全面兩孩政策對於緩解老齡化壓力的作用。「生不生兩孩,都不會影響到2050年成為老年人的人數。」杜鵬表示。「政策調整後,2050年的老齡化程度從36%降到34%~35%,也還是高度老齡化。」原新認為。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張車偉建議,除了調整生育政策,還需要落實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老年收入保障體系;把養老服務界定為準公共品,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多措並舉。
增加勞動力供給
人口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勞動力供給。《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年末16~59歲人口佔比為67%,比2013年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減少371萬人。這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第三年萎縮。
勞動年齡人口是經濟活動中勞動力供給的來源。據此趨勢,未來我國勞動力人口下滑的形勢可能更嚴峻。中國社科院《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總計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5億,按照勞動參與率推算,中國未來減少的勞動力人口,將在2億左右。
嚴重的老齡化也意味著勞動力結構的老齡化,即勞動力市場中年輕勞動力少,40~50歲左右勞動力所佔比例大。「儘管近10~20年我國仍將處於勞動力供給總量豐富的時期,但年輕勞動力、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這部分人確實在減少。」杜鵬指出,這一「少」一「老」,直接影響我國的勞動力供給。
調整生育政策,實現一定程度的生育水平回升和出生人口增加,可以適當提升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比重,優化勞動力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王培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到2050年,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增加3000萬左右。「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落地,那麼隨之出生的人口2032年以後成長為15歲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也就是說,政策調整可以減緩本世紀30年代以後勞動力數量下降的速度。」原新指出,「但是,不可能改變自2013年以後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大趨勢。」
「政策調整通過增加中遠期的勞動力供給,優化勞動力結構,降低人口撫養比,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積極影響。」杜鵬認為。王培安也表示,新增人口進入勞動年齡後,將使經濟潛在增長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
不過,這種政策調整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是有限的。一方面,放開兩孩生育雖能緩解勞動力下降速度,但卻無法改變勞動力人口減少的大趨勢。「現在我國的勞動力總量已經在減少,即使因為政策放開每年多生育幾百萬人口,但到2030年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新增人口還將是在1500萬~1600萬之間,影響有限。」張車偉認為。
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供給中長期存在的數量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局面,「與低生育率等人口轉變的完成有關,但更主要還是與勞動力素質有關。」原新指出,均衡勞動力供給、提升勞動力素質,無法僅靠調整生育水平來實現。同時,延遲退休也可以適當增加勞動力資源供給的數量。
「不能就人口談人口。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生產活動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本身就在下降,靠生育本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還是要從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大科技與生產的結合等方面入手,提高勞動生產率,完成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實現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杜鵬表示。□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程程 實習生甘蘭蕙子
【糾錯】[責任編輯:馮文雅]推薦閱讀:
※國家與道德 ——論保守主義的原則及其理論難題(二)
※歡樂頌:誰的人生都有難題
※孕婦分娩難題全聚齊 25醫生擠一起做「超級手術」
※文人談片 | 當晚清碰到晚明:辛亥背後的難題與機遇
※狄仁傑一句話解決武則天最棘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