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季養生(健康秘笈)

【養生協調臟腑】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臟腑的生理,以「藏」、「瀉」有序為其特點。五臟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谷、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暢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通暢。如:太極拳、五禽戲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形以達郁」的鍛煉目的。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任脈起於胞中,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調節陰經氣血;督脈亦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裡面上行,循行於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脈,可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使陰經、陽經的氣血周流,可促進真氣的運行,協調陰陽經脈,增強新陳代謝的活力。【清靜養神】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清靜養神原則有三。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其氣即可綿綿而生;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即《類修要訣》所謂:「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安神定氣,即《內經》所謂:「以恬愉為務」。【節慾葆精】張景岳的《類經》中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葆精的另一含義,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誡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欲達到養精的目的,須抓住兩個環節。其一節慾。所謂節慾,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節慾可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其二是保精,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避免精氣傷耗,即可保精。【調息養氣】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綜合調養】綜合調養的內容,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內容。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1、養宜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2、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亦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當然,食補、葯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不能過偏。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葯補太過則會發生明陽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另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3、審因施養 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也強調養宜有針對性。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不能千人一面,統而論之。【持之以恆】1、養生貫穿一生2、練功貴在精專3、養生重在生活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直接影響萬物的榮枯生死,人們如果能順從天氣的變化,就能保全「生氣」,延年益壽,否則就會生病或夭折。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簡要告訴人們,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根本。春夏養陽,即養生養長,秋冬養陰,即養收養藏。這是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養生之道的關鍵。而養生者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春夏兩季,天氣由寒轉曖,由暖轉暑,是人體陽氣生長,萬物生機盎然之時,故應以調養陽氣為主,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秋冬兩季,萬物斂藏,氣候逐漸變涼,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症,奉收者少……。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橫泄,奉藏者少……。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矮厥,奉生者少。」此段經文列舉了四時養生特點和四季之病,說明陰陽互根之理。春之「養生」以供奉夏長之令;夏之「養長」,以供奉秋收之令;秋之「養收」以供奉冬藏之令;冬之「養藏」,以供奉春生之令。後世又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說。可見,春夏養陽,能預防秋冬之寒病,秋冬養陰,能預防春夏之火症,這正體現了陰陽互根的法則。正如張景岳所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古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度傷此陰氣,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寓防於養,是因時養生法中的一項積極主動的養生原則。【春捂秋凍】春秋季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冷暖交替的過渡季節。春季,陰寒未盡,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始減而未衰。故春時人體肌表雖應氣候轉暖而開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春寒,氣溫驟降。此時,注意保暖禦寒,衣服不可頓減,有如保護初生的幼芽,使陽氣不致受到傷害,逐漸得以強盛,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天,則是由夏入冬的過渡季節,氣候由熱轉寒的時候,人體肌表亦處於疏泄與緻密交替之際。此時,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故氣溫開始逐漸降低,人體陽氣亦開始收斂,為冬時藏精創造條件。這時天氣雖涼未寒,故不宜一下子添衣過多,以免妨礙陽氣的收斂,此時若能適當地接受一些冷空氣的刺激,不但有利於肌表之緻密和陽氣的潛藏,對人體的應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強。所以,秋天宜「凍」。可見,「春捂」「秋凍」的道理,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脈相承的。【調節陰陽虛實】張仲景在《傷寒論·辨脈篇》中指出:「……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認為夏季不可貪涼冷飲,冬季不可過著厚衣錦裘,就是這個道理。諺語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夏季確有陽虛內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陰虛內熱盜汗症。一般來說,有餘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難調,故養春夏之陽,育秋冬之陰既可防其過盛,又可避其不足,實為養生良法。臨床上常於春夏用辛熱之方劑擴陽,以得「養生」、「養長」之功;於秋冬之季,用寒涼方葯育陰,以收「養收」、「養藏」之效,這種順時令而治之法是符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的。【慎避虛邪】人體適應氣候變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動的能力,畢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氣劇變,出現反常氣候之時,更容易感邪發病。因此,人們在因時養護正氣的同時,非常有必要對外邪的審識避忌。只有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收到如期的成效。《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這裡所謂的「八正」,又稱「八紀」,就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它是季節氣候變化的轉折點,天有所變,人有所應,故節氣前後,氣候變化對人的新陳代謝也有一定影響。體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節時刻感到不適,或者發病甚至死亡。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母」之說。把「八紀」作為天地間萬物得以生長的根本條件之一,足見節氣對人體影響的重要。因而,注意交節變化,慎避虛邪也是四時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
推薦閱讀:

學生不健康心理表現、成因及對策
原始點健康療法問答--更新至 2011
怎麼看待張強帶領的醫生集團?
喝不同種類的茶該用什麼樣的壺和杯子?
應該早上跑步還是晚上跑步?

TAG:健康 | 中醫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