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激勵:一種教育自覺的理念
針對傳統教育過於注重強制與紀律,忽視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的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些教育工作者嘗試運用激勵的手段進行教育,逐漸提出了激勵教育的主張。九十年代後,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激勵教育開始為理論界所關注,逐漸從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手段上升成為一種教育理念。
激勵教育基於心理學與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激勵理論認為激勵的本質就是一種強化,通過刺激物的出現引起客體心理的變化,從而達到對客體某種行為的強化和養成。問題是,教育與管理雖然有聯繫,但二者不在一個層面和範疇內。教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教育領域中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從於這一最高目標,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是否合理,就要看其能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勵教育也不例外。激勵是否具有教育價值,就在於激勵能否以及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主體意識的形成,教育通過促進人的社會化賦予人以主體意識。只有具有主體意識,個體才能將社會要求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自身發展水平的提高,在主體意識的培養方面,激勵教育具有重要價值。與成功教育、賞識教育、挫折教育等不同,激勵教育的切入點是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激發學生的正確動機,提高其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遏制其不正當的需要和動機,使學生向正確方向發展。
根據動力來源的不同,動機可分為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由外部刺激引發,而內部動機則是基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人的一切行動都需要一定的動機來推動,外部動機並非沒有價值,例如用一定的強迫手段校正兒童的不良習慣是早期教育慣常的做法,這不是問題,但如果兒童始終不認同這一做法,這才是一個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教育者需要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將教育者的正確要求轉化為兒童自我發展的需要,這才是教育。顯而易見,與外部動機相比,內部動機與人的自我意識密切相關,它無疑更重要、更有價值,也更具有教育學意義。
人的主體意識是一個逐漸確立的過程,兒童發展的自主性較低,需要來自家長和教師的激勵,激發兒童的外部動機並維持一定的動機水平,兒童才能獲得發展,對兒童來說,推動其發展的主要是外部動機。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兒童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其活動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模式,而逐漸有了主體意識的參與,對來自外部的激勵,兒童開始進行反思,逐漸具有批判性。因此,內部動機的激發和維持與主體意識的形成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過程。一方面,個體經過學校教育和自身的社會活動與交往,不斷形成自我意識,這是內部動機激發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通過不斷激發、培養學生正確的內部動機,也推動著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逐漸確立其主體性。
激勵一般被理解為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激勵,教師是激勵的發出者,學生是激勵的對象。這就需要探討兩個問題:其一,即便是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廣義的教育,也只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育不能代替學生的生活,那麼,在教育力所不能及之處,如何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內部動機?其二,教師的激勵未必都是正確的,這可能是社會的問題,也可能是教師個人素質的問題,這時候如何保證學生的內部動機的正確性?由於自我意識的參與,人的活動並非是給什麼樣的刺激,就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而自我意識的培養則依靠教育。所以,教育應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使其能自覺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育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實現自主教育,培養和確立學生的主體性。成功的教育不是讓學生越來越依賴於老師,而是讓學生學會自主發展,激勵教育也是如此。單靠教育者的外部激勵不足以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要讓兒童認同教育者的外部激勵,並自覺將教育者的要求轉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並根據這一需要進行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激發和維持正確的內部動機。所以,真正的激勵教育是激勵與自我激勵的統一。激勵教育的目標是通過教育者的外部激勵,逐步形成受教育者內部激勵(自我激勵)的意識與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激勵教育基於尊重。長期以來,由於教育體制、傳統文化和教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所得到的尊重是不充分和不全面的,現代教育應是「尊重的教育」,現代師生關係應是民主的師生關係,教師在教育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要使學生有羞惡之心,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其自尊,只有自尊才能自重和自主,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性。激勵教育的本質是主體性教育,而主體意識的培養基於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培養自尊是激勵教育的前提。尊重不是無原則的放任與一味的壓制,不是抽象地強調以兒童為本,它是一種教育智慧,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應自覺遵循教育規律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激勵教育重在立志。教育者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確立和堅守正確的志向,保持獨立的人格。激勵不只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一種教育理念。通過激勵教育,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與抱負,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規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不斷在學習中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而不是讓學生消極適應教師與社會的要求,養成學生對教師外部激勵的依賴。所以,激勵教育重在立志。大凡優秀的學生,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志向,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都比較高,原因就在於他們能自覺地用「志」進行自我激勵,不斷激發並維持其內部動機。
就學校來說,開展激勵教育,首先應在學校文化建設上以勵志為核心,提升校園環境的人文性,並通過組織豐富的學生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凝聚力,逐步形成一個陽光積極的富有青春激情的校風,從而為學生自我激勵意識的形成打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其次,要建設一支具有激勵教育理念的教師團隊,激勵教育的具體承載者是教師,學校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素質和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激勵學生的前提是激勵教師,教師也應具有自我激勵的意識與能力,以實現專業自主發展,成為教育家型的教師,這是激勵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第三,要以課堂為中心推進激勵教育。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激勵教育不能離開課堂,教師應將激勵的教育理念、方法融合與具體的學科教學之中,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意識與能力。所以,激勵教育不在教學工作之外,而應有機結合於教學之中,這樣的激勵教育才有生機與活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兒童健全的心智、完整的人格、和諧的身心、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兒童才是教育視域中的「人」。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
推薦閱讀:
※九、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
※涼皮、涼麵、涼粉,哪一個最沒營養?答錯的人請自覺面壁
※「去機關化」要做到「四個自覺」
※齊之芳的愛情自覺之路
※深化「兩學一做」 要自覺與黨章對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