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濱:我們應向孩子傳遞怎樣的奧運金牌觀

作者:李海濱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如今的奧運會已經家喻戶曉,幾乎成了所有人都關注的事件。最近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里約奧運會也引發了許多熱點討論,比如網路上、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奧運看教育,我們到底要不要孩子爭第一》《面對「金牌唯一」論,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發掘人的第一》《當我們用「痛失金牌」來報道孫楊,我們在向孩子傳遞什麼價值觀》等熱文都抨擊了「金牌至上」背後的功利心理。這些熱烈的討論主要給我們傳遞了兩個重要的信息:

1. 社會在呼籲正能量。

2. 我們需要展示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事實上,每個運動員經過多年的拼搏,在和金牌失之交臂的時候都會很黯然的。在這過程中,不僅需要他們自己具有調適能力,也需要社會多給以正能量,幫助他們逃離壓力。曾幾何時,很多中國人很悲情,很焦慮,容不下一點失敗!對拿不到金牌、爭不了第一的運動員多是苛責的態度,充滿著負面的聲音和論調。

>>>

1988年,帶傷出戰的李寧慘敗而歸,隨後等待李寧的是潮水般的罵聲,連機場人員見到李寧都諷刺道:"哪裡不好摔,跑到那兒摔去了。" 更過分的是,居然有人給李寧寄刀片,希望他割脈自殺;還有人在寄給李寧的信里裝了一根系好的塑料繩扣,並留言道:"李寧,你不愧是中國的——體操亡子,上吊吧!」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傷在身的劉翔站到起跑點上,裁判員發令槍還沒有打響,他就直接站起身來走向運動員通道,主動退出比賽。一時間現場一片嘩然,電視機前所有的觀眾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再後來,劉翔的師傅孫海平在新聞發布會上痛哭,告訴大家劉翔帶著多麼嚴重的傷勢。可這些換來了什麼呢?是鋪天蓋地的責罵聲,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外號——「劉跑跑」。其實劉翔自己也很自責,他覺得自己辜負了13億甚至更多人的期望。

許多運動員在沒有取得金牌後都變得鬱鬱寡歡,甚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

金牌是可以給人奮鬥的動力,但沒有人可以永遠獲得金牌或者取得第一名,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失利傷痛和起伏轉折,也正是每一個人所需要的。里約奧運會中,運動員的心態調適得比較好。

傅園慧在參加完仰泳比賽後回答記者說:「我昨天把洪荒之力都用完了,所以今天沒有力氣了」,她還幽默地表示,「如果不是自己手短,可能冠軍就是自己的了」,「我對半決賽的成績非常滿意」。

我們從她的身上可以看出這種能夠放下精神負擔、調適壓力的積極心態。另外,中國人對奧運金牌的渴望和期待也漸漸趨於理性。與往年不一樣,這次社會上基本沒有多少悲憤責備之聲,負面的叫罵聲也很少聽到。相反,大家都在說:「杜麗好樣的,孫楊挺住,大家支持你們,中國不缺這一塊金牌!」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用包容和自信幫助運動員卸載和釋放壓力。

>>>

金牌觀的討論給我們傳遞了另外一個信息,即我們需要有競技精神,需要有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態度。金牌並不是評判成功的唯一標準。習近平主席說: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強不息精神。只有鍥而不捨,中國才有未來。事實上,奧運傳遞著拼搏精神。每一個奧運選手,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刻苦培訓才能進入奧運會的。他們的成長除了具有頑強的毅力外,還有一種在逆境中奮勇爭先的精神。希望這種拼搏精神能夠感染和激勵中國青少年自強不息,奮力拚搏。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需要能吃苦,並經得起磨練的下一代。當前中國家庭,多是4-2-1結構。因為獨生子女較多,且家庭條件較以前優裕,勵志和吃苦教育顯的較為貧乏。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勵志和吃苦教育對人的品質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們便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如果說以前,中國人還有「金牌荒」的感覺,到2008年北京奧運後,中國人對金牌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參加奧運不僅僅是為了金牌,他們看重的是奧林匹克精神路上的汗水和淚水。的確,不是只有金牌才閃閃發光,追求奧林匹克精神路上的汗水和淚水更是金光燦燦。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全名:皮埃爾·德·顧拜旦;法語:Pierre de Coubertin;國際體育活動家、教育家和歷史學家)就明確指出,奧運會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少年,培養他們集體主義思想和刻苦鍛煉、強健體魄的精神。他還提出了追求「優美與崇高」、「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等思想。金牌是一種追求,是動力。只要拼搏過、努力過,即使沒有取得金牌,也不要灰心。我們需要這個能力去調適自己,使自己走出第一的壓力。我們應鼓勵個人和社會充滿正能量:努力拚搏,但不把第一看做人生的全部。奧運的本意不是只重視結果,而是更注重過程。

推薦閱讀:

14日金牌榜:中美相差11冠 美國奪下第1000金
抑鬱症不能當免死金牌
中國奧運總金牌數超法國 兩屆以內有望趕上英國
大唐開國功臣,手握兩塊免死金牌,卻第一個被殺

TAG:孩子 | 金牌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