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一些提法也有新意,為公眾理解五四提供了一些新線索。比如陳平原說「五四」對於我們「既是歷史,也是現實」,謝泳的「五四周期率」,孫郁的「合理的文化生態觀」,林賢治說的「文學如同歷史一樣,是可以倒退的」等,都為人們溫習五四精神提供了新角度。尤其許倬雲訪談,在極簡的篇幅里,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反思五四的路線圖。相信他們的批判性思考會像一個助產師那樣,帶動更多人對五四真精神、真價值的追尋。五四之「新」,新思潮、新文學、新科學、新教育、新國民等,這與五四「除舊布新」的歷史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對於「新」與「舊」,五四有過多次爭論,但當年多數人是把它們看作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不僅章士釗有「新舊調和」論,李大釗也提出過新舊「並存同進」論,認為「新舊之質性本非絕異」。張之洞過去有個說法,認為只要新不要舊,很容易落下「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的結果。

  最新一期《半月談》雜誌曾發問:「五四」精神中,「德先生」在中國為何常常不及「賽先生」?為何科學、民主被一再提起,平等、自由被有意無意地遺忘?顯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口號里,不僅包含「科學」和「民主」,也還包含「自由」與「平等」。這四個關鍵詞成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方向。正視近兩百年來的中國歷史,就不難發現,「五四」精神更包括一個在困境中求生的民族本應具有的、自強不息的內生力與自新力。所以,胡錦濤強調說:「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青年者,國家之魂」。一個國家有著怎樣的前途,關鍵在於青年對自己、對國家有著怎樣的態度。畢竟,沒有國家的前途就沒有青年的前途,而國家的前途也離不開青年的前途。誠如溫總理所言:科學、民主、愛國應該是我們紀念「五四」,牢牢記住並且應該發揚的精神和傳統。故而,隨「五四」而起的公共精神,近年來在不斷成長的NGO、志願者、有參與精神的網民、具備啟蒙精神與公民意識的知識分子等越來越多的人身上,孕育出新的希望,展現著新的光明。


推薦閱讀:

高石墓成紅色游新熱點,我們重回敬佩英雄的時代
陳獨秀和李大釗到底誰是「五四運動」總司令?
中國官方歷史講述所隱瞞的關於巴黎和會的關鍵信息:西原貸款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
五四運動的影響有哪些?

TAG:運動 | 五四運動 |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