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南海前傳(8)昔日勝景(芭蕉園)

中南海前傳(8)昔日勝景(芭蕉園)

 金鰲玉蝀橋之東是承光殿,承光殿之南有五雷殿(千聖殿),明代崇智殿舊址,因種植芭蕉,時稱「芭蕉園」,又名「蕉園」、「椒園」,與今中海西岸之紫光閣東西對峙。

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橋之東岸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園也,凡修《實録》成,於此焚草。」說明椒園是明代各皇帝實錄修纂告成,來此焚燒草本的地方。由此再往南則為西苑門,東與大內西華門相對。

李賢賜游西苑記》云:「天順己卯(1459年)首夏月,上命中貴人引賢與吏部尚書王翱數人游西苑。入(西)苑門即太液池(今北京中海)?循池東岸北行,花香襲人。行百步許,至椒園,中有圓殿,金碧掩映,四面豁敞,曰崇智南有小池,金魚遊戲其中。西有小亭臨水,芳木匝之,曰玩芳。」

據此可知,其附近還有崇智殿玩芳亭

據《明宮史》記載,該處還有迎祥館、集瑞館、太玄亭、問法所、臨漪亭水雲榭。

吳偉業讀史偶述》詩之二七:「新設椒園內道場,雲堂齋供自焚香。」椒園中心原有一座碧瓦黃金雙龍作頂,雕櫳綺窗、朱楹玉檻的宮殿,名叫崇智殿。明代崇智殿在嘉靖時曾作為社醮法事活動之用,是道教的場所

到了清代順治年間,由於順治皇帝篤信禪宗佛教的關係,將崇智殿修葺改為萬善殿,供三世佛像,成為一座禪宗寺廟,專選一些老誠忠厚的太監削髮當和尚,焚燒香火。順治皇帝痴迷於佛教,由此也可見一斑。

傳說順治皇帝體弱多病,加之國事纏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為僧的念頭,後經孝庄皇太后勸阻未成。興修萬善殿,是篤信佛教的順治皇帝為他欽佩的名僧所建?

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20歲的順治帝在京師宣武門內海會寺,同憨璞聰和尚見面,兩人悟談,禪心相印。順治帝又在西苑(今中南海)萬善殿,召見憨璞聰和尚,請教佛法,並賜以「明覺禪師」封號。他還召見玉林琇、木陳忞等和尚,讓他們在宮裡講經說法。順治帝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他選了個「痴」字,於是取法名「行痴」、法號「痴道人」。玉林琇稱讚順治帝是「佛心天子」,順治在這些和尚面前自稱弟子。董鄂妃死後剛過百天,「痴情天子」順治帝,因患天花,醫治無效,崩於養心殿。順治帝與信佛有關,但沒有出家。順治皇帝早逝,康熙皇帝奉母命多次到五台山朝聖,民間便有了順治皇帝其實未死,而是到五台山出了家的傳說,由此還演義出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

乾隆三十五年(1770)曾予大修,除原有建築外,又在東西兩側建立了朗心樓和悅性摟,改為密宗佛殿萬善殿經過清代歷朝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古柏參天,銀杏蔽日,是中南海東岸的一處佳景。清乾隆年間,蕉園又是小內監陪他讀書的地方之一。

水雲榭以東的中海東岸,蒼松、翠柏,銀杏之間,隱約露出黃瓦剪邊的黑瓦頂大殿綠瓦剪邊的黃瓦頂圓殿及其他樓閣,那就是著名的萬善毆千聖殿及其附屬建築。

萬善殿

芭蕉園」的建築帶有佛教特色,萬善殿是園中的正殿,殿前有漢白玉欄杆圍繞月台,台下的石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大殿內正中懸順治御書匾額。「敬佛」,大殿供奉三大士①及十八羅漢,殿後供南海觀音像

萬善殿建築坐北朝南,前為萬善門,是寺廟的山門形式;門內即萬善殿,房五間重檐歇山頂,立於繞以石欄的台座上,雄偉端莊;

萬善殿,寺廟的山門

萬善殿後有千聖殿五雷殿)圓形殿宇,重檐攢尖,造型別具,原殿內均奉有雕刻精美的神像,可惜已毀,所存建築尚保存完好,外觀無大的變革。

千聖殿舊照

千聖殿殿額「普度慈航」,還有慈禧御筆匾「福利恆沙」,後殿是「千佛像」,殿內有七級檀香塔(千佛塔)形態尊雅

萬善殿後有千聖殿,圓蓋穹窿,內供七級千佛塔一座,

千佛塔萬善殿後面千聖殿內。塔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用紫檀木雕制而成,平面八角形,七層,高約3米。塔風供奉褚神,其中有一尊觀世音菩薩,高約0.16米余,用純金製成,中間空,內置用珠寶做成的臟腑形,放在其中,當時皇太后每晨向塔朝拜、焚香,並令宮妃叩頭。此塔雕制精緻,形態秀雅,價值較高檀香塔為明代遺物,塔中金佛早已散佚

「金盩退食筆記」五雷殿左迎祥館右集瑞館。

悅性樓、集瑞館在塔西,塔東朗心樓、迎祥館及大悲壇,兩旁分立關帝像和托塔李天王像,正中供奉騎獅耆佛像,後為十二神像。在西邊的龍王堂里,有塑像十七尊,系江、湖、河、海諸龍王,乾隆皇帝在萬善殿內寫下了不少瞻禮詩,以顯示拜佛的誠意。

明朝時崇智殿殿後一亭,金飾,北瞰池水。轉西至臨漪亭,又一小石樑出水中,有亭八面內外皆水,雲釣魚台。殿前有牡丹數十株。園名芭蕉,正式「芭蕉園」的詮釋公元集原廖道南芭蕉園詩讚:

旖旎芭蕉色,繽紛滿御園。午陰便鹿夣,春雨罷蜂喧。

綠借芙蓉潤,青交薜荔翻。詞林曽獻頌,此日重承恩。

臨漪亭又稱水中亭,現名水心亭。在蓮花池水中央。此亭與蓮花池為園內中心風景點。清同治「蓮池十二景」之一。?夏言詠《臨漪亭》

綠樹陰陰翠殿寒,臨漪亭上倚欄干。

誰知鳳閣龍樓里,亦有青山碧水看。

亭西南有宛虹橋,圓拱一孔,宛若長虹卧波,銜接南岸,可達南岸藻詠廳;亭西北有九曲橋,可通北岸高芬軒響芹榭;亭東有石階直入湖中。

據元代郝經臨漪亭記略》載,初臨漪亭北靠池岸,不居於水中,三面環水,由於蓮池幾度變遷,至1921年重修時始具現狀。

亭2層,通高12米余,重檐八角攢尖頂,底層有圍廊,雕樑畫棟,造型輕巧。亭內有旋轉式小梯可上頂層,倚窗四望,有天高水遠、心曠神怡之趣。

清乾隆帝有詩云:

臨漪古名跡,清苑稱佳構。源分一畝泉,石閘飛瓊漱。

行宮雖數宇,水木清華富。曲折步朱欄,波心宛相就。

芭蕉園」還是明清兩代皇室在中元節②,做法事、放河燈③的去處。作法事、放河燈,是沿襲古代的民間傳說習慣。相傳舊曆七月十五日,是目蓮和尚救母之日,叫中元祭掃。按佛教故事傳說,目蓮和尚的母親,生活於餓鬼之中,終日難以得食。釋迦牟尼佛便下令作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將五味白果放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此後,其母果能得食。目蓮死後,他的弟子照例舉行盂蘭盆會,於是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不僅中國有此習慣,日本在佛教傳入後盂蘭盆會更為盛大,至今還是全國性的節日。

在明朝時節,每年中元節萬善殿都要設盂蘭道場從七月十三日到十五日,晚間西苑三海都放河燈,由小太監手持荷葉燃燭其中,布列兩岸,數以千計。當時還用琉璃做河燈數千盞,置於太液池中。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由瀛台南過金鰲玉橋,繞白塔山到五龍亭而返。

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京城各街巷還都要搭建高台,上設鬼棚座,講經文,放焰火,以濟孤魂。臨池焚化彩紙製作的法船,燃點河燈,被稱作「慈航普渡」。

1922年中海東岸水雲榭與萬善殿的西門

萬善殿的西門水雲榭,與「芭蕉園萬善殿西門遙遙相望,是中海里的一處水上涼亭。亭尤別緻,為八角形,四面臨水,有五梁十二角,好似像一座大亭與四座小亭合在一起。小亭彷彿出水芙蓉,雲霞倒映水面,彷彿洞天水國。「亭在水雲之間」的亭名寓意,也十分貼切。亭內石碑,鐫刻乾隆手書「太液秋風」,碑後還有他的題詩:微見商颸蘋末生,鏡欄玉蝀影中橫。非關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趯台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亭及周邊景緻所構成「太液秋風」,是為燕京八景之一。不過,乾隆的題詩,比起朱彝尊的《早秋水雲榭》來要遜色一些。殘暑秋逾熾,涼風午乍催。微波蓮葉卷,新雨豆花開。宛轉通橋影,清冷傍水隈。夕陽山更好,金碧涌樓台。

位於水雲榭以北,橫跨中海、北海水面的金鰲玉蝀橋,橋東團城上的承光殿,恢宏壯麗,與中海東岸的「芭蕉園」遙相呼應。緊鄰「椒園」門。金鰲玉蝀橋,又名白石長橋,元代時是一座木橋,明世宗年間改修石拱橋,橋東橋西各有牌坊一座,西名「金鰲」,東名「玉蝀」。

金鰲玉蝀橋有九孔,南北各有乾隆御制詩聯。

南聯:「玉宇瓊樓天上下,方壺圓橋水中央。」橫批為「銀潢作界」。

北聯:「綉谷紋開環月珥,錦瀾綺皺煥霞標」。橫批為「紫海回瀾」。

董古有詩曰:

正愛湖光澄素練,卻看人影度長虹」。

清代詩人查慎行玉陳蝀觀荷花》曰:

水風涼透鷺鷥肩,一鏡爭窺萬柄蓮。

不是玉樓金殿影,直疑身到過湖船。

清代詩人張廷路的《曉過玉蝀橋》曰:

百尺長虹卧碧波,菰蒲兩岸曉煙多。

水風吹綠不知署,日日藕花香里過。

這座長橋,在明清兩代都列為「禁地」。直到民國才准許行人通過。

人們稱之為「北海大橋」。1958年人民政府對這座長橋進行了改建。經改建後的「北海大橋」,橋面由原來的8米拓寬到34米,除了人行道和慢行道外,尚可並行8輛汽車。改建後,橋面坡度下降2%,東西牌坊皆被拆除,使它成為貫通內城東西交通的一條重要通道。

金鰲玉蝀橋之東是承光殿。清代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中這樣記道:承光殿,在金鰲玉蝀橋之東,圍以圓城,設以睥睨。自兩掖洞門而升,中構金殿,穹窿如蓋,華榱綺牖,旋轉迴環,俗曰「圓殿」外周以廊,向北金鰲垂出垣堞間,甚麗。昔日古松三株,枝桿槎芽,形狀偃蹇,如龍奮爪挐空,突兀天表,金、元舊物也。今止存其一。

如今再站在水雲榭南望,背面是北海大橋,又倚瓊島白塔;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台;東岸萬善殿、千聖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確是人間美景盡收眼底。

備註:

①三大士:即觀音、文殊、普賢菩薩。②中元節:又稱「鬼節」,人們於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祭祀先人。③放河燈:舊俗,於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夜,燃蓮花燈於水上以燭幽冥,謂之「放河燈」,也稱「放荷燈」。

2014年7月11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位傳統武術師出來應戰徐曉冬?!!!????
1959年彭德懷在中南海為何事怒道「拉我去槍斃」?
中南海西花廳非常歲月 賀龍偷偷搬進周恩來家
袁世凱在中南海的日子
中南海的文工團

TAG:中南海 | 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