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應是現代教育
嘉賓:信力建,教育家、雜文家、信孚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香港孔教學院終身榮譽院長。
□主持:曾繁田《儒風大家》編輯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辦教師。孟子說:「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信先生作為中國當代教育家,是否也會感到與孔子心有戚戚?
信力建:孔子跟釋迦牟尼、耶穌都出現在軸心時代,儒學、佛學、基督教都強調「眾生平等」。孔子推行「有教無類」,是第一位民辦教育家。原來「學在官府」「學在貴族」,孔子打破了這個東西。釋迦牟尼同樣打破了它,印度的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而釋迦牟尼認為眾生平等、不存在等級。
我想,我們做的事情跟孔子做的事情大同小異。我們幫助流動人口、留守兒童受教育,就是把城鄉之間的隔閡、體制內外的隔閡打破。原來指定官家人、城市人才享有城市的學校教育,農村人不能到城市受教育,這是不對的。打破這種差別就是「有教無類」,這是我們跟孔子第一個相近的地方。
第二個呢,以前留下來的教育制度,第一步是要符合很多條件,第二步才能談辦學,直到現在還有這種制度。這是不對的,應該倒過來。有人需要受教育,我們就辦學給他提供學習機會,這是第一要義。而不是把你定的標準當成為第一要義。
教育不是為了標準,是為了孩子。那個標準影響到國民的學習,標準就要調整。落腳點要落在學生身上,而不是落在官吏拍拍腦袋定出來的標準上。許多政府官員制定一些政策,既不符合現代的教育規律,也不符合孔子的教育精神。
□:現在政府愈發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增加相關課程的比重,同時民間書院也在各地蓬勃興起。對於傳統文化教育,您最看重的是什麼?
信力建:比如說,儒家主張家庭和諧和社會倫理,這些都很重要。很多人認為中國人重視家庭而西方人不重視家庭,這是錯誤的觀點。西方人尤其是猶太人重視家庭,要比中國人強很多。現在中國人的家暴率比西方人高很多倍。我們到了一個傳統社會破裂,而新社會還沒有完全成型的過渡階段,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明清兩朝專制政府閹割儒學,明清的「三綱五常」已經與孔孟的「三綱五常」截然不同,孔孟所強調的是一種平等的、互動的關係。從「五四」一直到今天,儒家為什麼受攻擊,因為有一部分還沒能從明清專制遺留的陰影下走出來。
那些《孝經》、《弟子規》,為什麼還讓孩子們學!《孝經》裡面糟粕很多,《弟子規》就是個順口溜,說是「弟子規,聖人訓」,其實它把孔子很多思想、很多精神都抹去了。今天的孩子們,要讀就讀最重要的,《論語》《詩經》《莊子》等,還有佛家一些好的觀點也學習。
再就是做人有品。我覺得現在有些儒生太偏激,大家在一起,兩句話不合就破口大罵。要做儒生首先不是講一套理論,而是社會實踐、行為規範。不是念儒,而是行儒。體現在自己身上,有品、有德、有智慧。
書院我覺得挺好,所謂學在民間,一個民族還是要有民間傳統。怎麼可能說沒有傳統,沒有傳統就沒保守主義,也沒有傳承。當然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創辦書院就是要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寬容、仁愛、天人合一等等,這對社會民生也有很大幫助。
□:以往我們在學校里接受所謂「德育」,「愛國」講得很多,「愛人」講得很少。現在傳統經典進課堂,例如《論語》裡面就有「仁者愛人」、「忠恕而已矣」等相關講述。以這一輪教材改革為契機,學校德育有沒有可能調整到以「愛人」為根本?
信力建:這個沒指望,只能下面自己來弄。現在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已經很不錯了,但它還是把「愛國」放在第一,沒有說把「愛人」放第一。現今社會已經極大進步了,但還是沒有真正「以人為本」。要說「國」這個概念,第一是人,第二是文化,第三才是土地,而不是指朝廷。還有一件事特別重要,先秦思想家全是「天下主義者」,而不是「國家主義者」。
□:當我們談到教育改革,似乎一方面要盡己所能地努力,另一方面還需要等。信先生本人是自強不息的民辦教育家,關於等,您有哪些思考?您想像五年以後的中國教育會是怎樣?
信力建:第一,中國人太多。第二,中國人太沒文化。第三,佛教講「共業」,不可能是幾個英雄人物救中國。第四,就是評價標準。教育就是一個代際的傳承,這一代人是沒法教的,那我們教下一代,下一代怎麼教呢,就要找老師,那老師怎麼找呢?一環卡著一環。那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所以有些時候,只能等。這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農耕社會向工商社會的轉變。
五年沒用的,十年八年都未必有用。可能要一代人、兩代人才會有一些明顯的變化,這都是靜悄悄地去改變。總有一群人在那裡攔著,他們不從事生產,整天抱著那些概念搞來搞去,他們沒有真正從國民素質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問題。
□:信先生的書裡面有一篇文章《儒的真正含義》,文中提到「儒」原本是指「負責求雨的人」。從這個意義來看今天的儒家,您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信力建:第一個是要現代化。儒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孔子所推崇、所繼承的是文王,他嚮往周朝。儒者、士大夫、俠這三個概念有些重合的地方,儒應該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孔子傳六藝,其中包括騎射。到了宋儒那裡,一些宋儒能文能武走上沙場抗金,這是很重要的。第二個呢,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儒、墨、道、法三教九流遊學各地,思想非常活躍。這個框架,甚至更重要。
現在是工商社會,跟農耕社會不一樣,儒應該是有現代化的重要訴求,或者說內在要求。在農耕社會,事實已證明了中國的儒學適應那個時代,儒家對於中國兩千年的社會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現在已經轉為工商業社會,儒學怎麼樣適應?就要從儒士變成儒商、儒工、儒官等。我們把這個儒變成儒雅的儒,就是說你有品,有德,有智慧。
儒學的儒,也可以理解為有學問。在印度,婆羅門是知識分子;在猶太,拉比是知識分子;在伊斯蘭,阿訇是知識分子;在中國,士大夫是知識分子。現代知識分子要有公心,要適應工商社會,要包容。現在有些儒生,總想要回到古代。是回到朱熹、王陽明時代呢?還是回到董仲舒時代?還是回到孔子、孟子時代?這個他們沒有說清楚。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第一個就是春秋戰國。包括孔子,他是集大成者,據說他幫《易經》作了序,《易經》應該是道家的經典著作。然後到了宋,宋總結了魏晉隋唐佛學東來的成果,宋明士大夫都學佛,既是禪師又是儒生。佛學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思想資源,漢語裡面大量的字詞都跟佛教有關。到了近現代,出國留學吸收西方思想,有了民國的燦爛。民國的儒生成就也很高,後來到了港台,推動了儒學的新發展。
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等都以儒家文化為底色,與現代化相融合,所以整個社會比較和諧。最近50年到100年,宗教界都在提倡一種新的東西,宗教寬容,把各個宗教一些核心的、好的東西融合在一起。進入現代社會,儒家能取得怎樣的成就,首先要看它能否寬容,實際上寬容原本是儒家的長處,是古代中國的長處。
(來源:儒風大家雜誌)
推薦閱讀:
※八字案例(四):抑鬱症
※中華書局和噹噹聯手推出傳統文化精品書單(第一期)
※傳承傳統文化要在創新中出彩
※中華傳統文化帶動經濟發展--致富之本
※薦書|對傳統文化「硬心腸」的反省:《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