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就是讓其在當代社會「活起來」,使先祖創造的、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歷史遺產,進一步納入社會的視野,深入人們的心田
文化遺產保護,聽起來很是「高大上」,似乎與普通人隔著「蓬山千萬重」。這其實是誤解,當然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不完善的表現之一。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換種說法,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就是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活起來」,使先祖創造的、又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歷史遺產,進一步納入社會的視野,深入人們的心田。
要讓遺產在民眾中「活起來」,首先要像《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要求的那樣,讓文化遺產的價值「易於理解和展現」。中國的考古工作曾經有過只偏重專業發掘和學術研究,忽視遺址保護,更忽視遺址展示的傾向和局面,造成了文物保護與社會、與大眾的相互陌生與隔閡。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反思,如今這種局面已經大有改觀。上世紀四川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和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與服務,近期轟動社會的南昌海昏侯墓考古,都是突出的例證。
除此之外,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和方式方法,也應是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毫無疑問,在全世界長盛不衰的文化遺產學術領域,我們需要與全球的學者進行深層次的學術對話。但我們更需要大量的能夠服務、溝通大眾和有效推進全社會保護意識與正確行動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在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的過程中,過分和輕易地標立新概念,甚至只是通過翻譯創造些不中不洋、晦澀難解的新術語,不是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目的和社會公眾的需求。
展示是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主要方式,是基於豐厚、可靠的學術根基和嚴謹認真的保護理念與機制的科學工程。在文化遺產事業發揮著鮮活社會效應的國家,諸如希臘、義大利、法國等,人們會看到殘缺的建築構件被布置和架構出某一時段的原狀形象。藉助適宜的新技術手段,還會為人們營造出相應的歷史氛圍。展示的構思、設計以及日新月異但須慎重檢驗和選擇的技術方式與手段的運用,也大有學問。認為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擺弄擺弄,把展示當作「零門檻」的普通工作,是當下很多文化遺產展示場所不能使文物「活起來」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的主要原因。
英國約克的維京文化中心是展示使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優秀案例。原先購置了遺址所在地塊的開發商因為考古發現暫緩了建設計劃,但在考古地下遺址博物館建成後,開發商採用了不影響遺址安全的建築方案,做到了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平衡共存。1000多年前的地下遺址在科學發掘後,被妥善覆蓋保護;覆蓋後在上層建造了展現古代維京人社區架構和生活狀態的模擬設施,當代考古發掘和室內學術研究的過程和場景也得以展現,此外,還附加了一些傳統節慶活動的體驗項目。人們經常會看到維京博物館的門前排著長隊。那種全社會對歷史和考古的關注和熱愛,煞是感人。
中國的博物館系統和「考古遺址公園」體系,也在大力探索。敞開心胸、有鑒別有選擇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文物「活起來」創造出更加輝煌生動的局面,應是可以的。在一些具體的做法上,我們也積累了經驗,期待能夠湧現我們自己更多的優秀案例。
(作者為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會長)
展開推薦閱讀:
※聾人如何提高文化水平修養?
※石墨烯高摩擦力的特性可以用來做什麼?
※《水滸傳》里的酒文化
※歷史上有什麼四個字的軍事行動稱呼?就像端平入洛一樣?
※每日小情書,你離開後,我偶爾喜歡像你的人,我還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