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林氏 - 近代顯要
民族英雄
林則徐 字元撫,號少穆、石麟,晚號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乾隆五十年(1758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他從小隨父林賓日入墊啟蒙,穎悟有文名,崇尚民族氣節,仰慕古代民族英雄岳飛、李綱等人的功業和高尚情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受到經世之學教育。九年,中舉人。為謀生計,曾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後被招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四年,「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益以經世自勵。」 則徐曾兩次入京會試,但都落第。十六年,終以二甲第四名成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後被派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二十五年(1820年),外放為江南道監察御史,不久,任浙江杭嘉湖道,他修海塘,興水利,致力發展農業,頗有政聲。道光三年(1823年),由江南淮海道升任江蘇按察使,他廉明辦案,倡捐賑災,有「林青天」之稱。四年,署江蘇布政使。七年任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他先後曾兩度丁憂。十年、十一年,相繼調任湖北、河南、江寧三省布政使,儘管時間短暫,他在興修水利、救災辦賑、整頓吏治等方面多有興革,「一時賢名滿天下」。不久,升任河東河道總督。他認真整頓河政,多方查驗,揭露和杜絕了不少弊端。十二年二月,擢升江蘇巡撫。任職近五年,其中曾兩度署理兩江總督,他採取「興利除弊」、「利民便民,,-措施,處理了極為棘手的錢漕、災賑、水利、鹽政、貨幣等實際問題,博得百姓的普遍愛戴。 此時,鴉片煙毒日益泛濫,成為朝野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十七年(1837年),則徐升任湖廣總督,厲行禁煙,成效卓著。十八年閏四月黃爵滋上奏嚴禁鴉片,重治吸食。則徐表示完全支持,遂於五月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提出全國禁煙六條章程,並附戒煙藥方。八月,他又上著名的《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尖銳地指出鴉片泛濫破壞社會經濟,危及國家存亡,「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就促使宣宗下決心嚴禁鴉片。同年十一月,他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在去廣州的途中,通過各種途徑,調查鴉片走私的情況。抵達廣州後,他進一步查證外國鴉片販子與廣東海關、水師、行商等勾結舞弊的種種內幕,立即查辦了一向包庇鴉片走私、貪污受賄的督標副將韓肇慶,並傳訊十三洋行商人,責令傳諭外商限期繳煙,並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以英國為主的外國鴉片商販繳,在英國駐廣州商務總監督義律的支持和唆使下,負隅頑抗,拒繳鴉片。則徐採取斷然措施,宣布封艙,暫停貿易,又撤出為商館服務的中國僱員和工人,派兵包圍商館,不讓鴉片販顛地逃走。從而,迫使義律不得不表示同意繳煙。結果,外國鴉片商販繳出鴉片19187箱,又2119袋,共重2376000多斤,超過了義律具報的數額。除留8箱樣土外,所繳鴉片從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在虎門海灘全部銷毀。虎門銷煙壯舉,顯示了中華民族純潔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 則徐非常注意了解和研究外國,主張睜眼看世界。為了「採訪夷情」,「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他將翻譯的外國報刊彙編為《澳門新聞紙》,並以專題分類整理編成《澳門月服》,還翻譯英國人慕瑞所著《地理大全》的一部分,整理成《四洲志》。還摘擇西方報刊上議論中國的各種言論,輯成《華事夷言》;摘譯瑞士人瓦特爾的國際法著作,編成《各國律例》;摘譯英國地爾窪《鴉片罪過論》等書,通過這些資料,他了解到不少「夷情」,並據此制定了對敵的「控制之方」。他還請人翻譯西方大炮瞄準法等有關武器製造書籍,並將此先進軍事技術在廣東防務中加以應用。 與此同時,則徐積極加強廣東沿海籌防,警惕英國侵略者突然偷襲和戰爭挑釁。尤其虎門銷煙後,鑒於義律阻撓英國商船遵照規定具結,蠢蠢欲動,則徐針鋒相對地加強防範措施。他在親自視察和調查的基礎上,認為「英人非不可制」,相信「民心可用」。因此,一面注重訓練水師和招募水勇,一面鼓勵民眾組織起來「由民間自行團練以保村莊」。他多次獎勵民眾勇敢殺敵,曾告示民眾,如「英夷兵船一進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他採取「以守為戰」戰術,曾以夜戰火攻機動靈活地襲擊敵船獲勝。 十九年下半年,中英雙方關係日趨緊張,義律多次率英國兵船在九龍、穿鼻和官涌一帶挑釁,皆被擊退。二十年(1840年)正月,英政府決定對華發動戰爭,五月懿律率領大小兵艦40餘艘封鎖珠江口海域。鴉片戰爭開始爆發。但由於廣州防範嚴密,英艦隻得沿海北上,於七月中到達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進行威脅。宣宗懾於侵略者的武力,派遣直隸總督琦善與英方談判,表示要重治林則徐之罪,為侵略者「代伸冤抑」。八月,宣宗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辦。 九月,則徐和鄧廷楨同時被革職,留粵聽候查問差委。在則徐的一再要求及兩江總督裕謙等人多次薦舉下,宣宗勉強同意則徐以四品卿銜赴浙江隨營效力。則徐於二十一年閏三月到達浙東前線鎮海一帶籌防,考察當地山海形勢,安設炮位,商籌鑄炮、造船等。五月,奉命遣戍新疆伊犁。七月初,則徐在京口(今鎮江)會見魏源,將《四洲志》交他修訂擴充為《海國圖志》。他繼續前行抵達揚州,又奉旨折回,赴河南祥符河工工地襄助王鼎辦理堵口工程。經半年辛勤治理,黃河決口勝利合龍。但宣宗仍命他赴戍伊犁。 則徐懷著悲憤心情踏上戍途,一路寫下大量詩篇,抒發自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二十二年十一月,他終於抵達伊犁戍所。在伊犁期間,他對「中原之事,未敢或忘」,並帶病閱讀京報和新疆地方檔案,探究邊防、屯墾以及興修水利之方,並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開墾三顆樹、紅柳灣和阿勒卜斯地方荒地,又捐資承修龍口水渠工程。二十四年冬,則徐奉旨查勘南疆諸城荒地。將近一年時間裡,先後到阿克蘇、烏什、和闐、庫車、喀什噶爾、葉爾羌、喀喇沙爾以及英吉沙爾等處勘察,墾地面積達69萬餘畝。所至倡修水利,推廣坎井和紡車,並建議將田分給回民耕種,實行兵農結合堅守重鎮,為開發邊疆、保衛邊疆,作出重要貢獻。 經過對新疆邊境的實地考察,則徐對沙俄侵華野心有所認識。他說:「予視俄國勢力強大,所規劃布置,志實不小。……將來必為大患,是重可憂也。」因而他臨終前一年曾提出警告:「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二十五年九月,則徐在哈密被「賜環」,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隨後又任命為陝西巡撫,他鎮壓了陝甘地區藏民、回民和刀客的抗清鬥爭。二十七年,升任雲貴總督。當時雲南「漢回互斗」,聚眾抗官,則徐採取「但分良莠,不分回漢」策略,制止了衝突,平息了人民起義,受到宣宗嘉獎,被加以太子太保銜,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年),他整頓雲南礦務,主張「招集商民,聽其朋資伙辦」,開採銀礦,積極促進當地礦業生產的發展。同年八月,則徐奏請回籍養痾,宣宗准予開缺回籍就醫調治。 三十年(1850年)三月,則徐回到福州。此時,正當福州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鬥爭高漲時刻。他即聯絡紳民倡儀驅逐侵略者。為加強海防抵禦能力,他抱病乘船至閩江口五虎礁和閩安、長門等要塞察看形勢,修築炮台,向閩浙總督劉韻珂、福建巡撫徐繼畲提出調兵、演炮、募勇等積極建議,但並未受採納。十月,林則徐被文宗授為欽差大臣赴廣西,他帶病兼程就道,十九日行到廣東普寧縣驛館病逝。終年 66歲。賜謚「文忠」,敕建專祠諭祭。林則徐生平奏稿、日記、公牘,彙編為《林則徐集》出版,並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行世。
一代學者
林春溥 字立源,號鑒塘、納溪,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75年)。嘉慶七年(1820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派習國書(滿文)。不久,因病告假,病癒回複習,十年散館考試,欽取翻譯第一名,授編修。同館後輩林則徐、郭尚先皆拜他為師。翌年,充任功臣館纂修,勘修《實錄》。十二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翌年,丁母憂回鄉守制,主講玉屏書院8年。春溥常與學者游光繹、陳壽祺、趙在田、陳登光等講論學問,後奉父命,於二十二年還朝供職。二十四年(1819年)任國史館纂修,參與修《一統志》。不久。又充任庶吉士滿文教習。次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在這時期,他著有《開闢傳疑》、《古史紀年》、《戰國紀年》、《孔子世家》、《補訂武王克殷日記》、《竹書紀年補正》等書。道光元年(1821年),春溥被皇帝召見於乾清宮。數日後,春溥奉旨任文淵閣校理。翌年秋,父病乞假回家侍奉。春溥回福州後,募款擴修朱文公祠,作為自己授徒之地。時有泉州梅石書院、浦城南書院聘他主講,他以父老未就。十年,父逝服闋後,才到南浦就教,同時兼江西鵝湖書院講席。十四年(1834年),他回福州主講鰲峰書院。直至咸豐二年(1852年),獲准辭職。主講鰲峰書院前後19年,連同在外地講學,前後共從事教育30多年,培養了大量人才。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春溥逝世,終年87歲,人祀鄉賢祠。春溥著作甚豐,早年著有《孔子年表》、《論世約編》、《宜咯識字》等書刊印行世。退休後,儘管年事已高,仍不輟著述,把未成諸書逐一補訂,並編次詩文全集,計已刊的有《竹柏山房叢書》76卷,未刻的有《開闢至春秋年表》、《古帝王年疑》、《十六國年表》、《歷代年號分韻》、《說文引經考異》、《穆天子傳日譜》、《經學淵圖》、《說文方言》、《石鼓文考》、《韻府險字摘抄》及詩文集等。 林昌彝 字惠常、薌谿,號球石己子、茶叟、五虎山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拜經學家陳壽祺為師,並飽覽其家藏書,為他日後學業奠定根基。昌彝少時通詩文,在福州頗有名氣。林則徐的女兒普晴和女婿沈葆楨都是其學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昌彝中舉人,後八次上京會試,皆落第。他歸途遍游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及北方燕、趙地區,又到江南洞庭湖、太湖、蘇州、杭州等地,恣情遊覽,發為詩歌,皆豪氣進發。在遊歷中,他還結識經世致用學者魏源、朱琦、湯鵬等。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寫成《平夷十六策》及《破逆法》4卷。林則徐和魏源對他的「御夷之法」和「平夷之策」,都認為「決為可行」,評價很高。鴉片戰爭失敗,福州闢為通商口岸。英國侵略者入福州後,一度租據烏石山積翠寺。昌彝家書樓,正面對烏石山,他目妻心傷,繪《射鷹驅狼圖》以見志,併名所居之樓為「射鷹樓」。他稱稱飢鷹和惡狼,皆指英國侵略者。對戰後英國大量鴉片輸入,昌彝極為痛恨。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昌彝向咸豐帝進呈《三禮通釋》280卷,賞官教授。於是,他先後曾任福建建寧、邵武教諭。後辭職回鄉,授徒自給,閉門著述。昌彝生平最重要的著作是《射鷹樓詩話》和《海天琴思錄》,此兩書互為表裡,全面反映他的論詩觀點。他論詩著重格、意、趣,反對無病呻吟和堆切詞藻。他的《詩話》所錄詩作,皆以此為原則。他對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對天文、地理、植物學、醫學、數學和工藝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研,論述歸於《硯桂緒錄》中。光緒二年(1876年)九月,昌彝逝世福州家中,享年74_歲。已刻著作除上述提及外,還有《衣漶山房詩集》、《小石渠閣文集》、《溫經日記》、《鴻雪聯吟》;未刻的有《說文二徐校本》、《燕翼日抄》、《敦舊集》、《穩人存知錄》等。 林壽圖 初名英奇,字恭三、穎叔,別署黃鶴山人,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幼年喪父,賴母張氏守節撫養,督導讀書。道光二十年(1845年)成進士,官工部主事。咸豐二年(1852年),考取軍機章京,以工楷法,得任幫辦總章京,起草機要。太平天國起事後,壽圖歷充實錄館收掌、纂修、協修兼提調、虞衡司主事、員外郎、工部兩窯廠監督、分校禮闈。九年十二月,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因福建當局腐敗,壽圖奏罷總督、布政使,調浙江布政使徐宗干為福建巡撫,由是壽圖直聲遠播。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慈禧挾幼主回京,發動政變,壽圖參與有功,漸為慈禧器重。壽圖上疏力求務實,提出鎮名器,重廉恥,崇氣節。十一月,升任禮部給事中,兼署兵部給事中,浙江道監察御史。時新主登極,詔求直言,壽圖上疏,請端聖學以裕國本,布寬政以培元氣,慎言利以蘇民困,堅初念以受諫諍。同治元年(1862年),壽圖改任順天府尹,受慈禧召見。十月,充校射大臣,並充順天武鄉試監臨。二年(1863年)九月,壽圖出為陝西布政使,與巡撫劉蓉和衷共濟,調和漢、回民族成見,民間元氣漸復。四年夏,得罪伊犁參贊聯捷改署陝西布政使,兼司軍營轉運,督辦慶陽糧台,後改督辦全甘後路糧台,不久,又恢復陝西布政使原職。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奉旨督辦陝甘軍務,西擊回軍,駐軍西安,令地方籌餉百萬。壽圖以「民生凋蔽,不堪攤派」,制止派餉。後壽圖因丁母憂回鄉守制三年。服滿,任山西布政使。因左宗棠奏劾「不解協餉」,奉旨革職。壽圖至湖北武昌租屋以住,受兩江總督沈葆楨之聘主講鐘山書院。光緒七年(1881年),壽圖返榕,曾主講鰲峰、致用書院。十年,朝廷命辦理團練,何璟乃奏保壽圖為團練大臣,賞給四品頂戴。十一年(1885年),奉旨引見,壽圖因病不往,不久病卒,終年77歲。壽圖工詩,詩多寫實,如《饋糧嘆》、《九苦行》和《高將軍行》等。家富藏書,中多善本,身後,書樓火失,書稿被燒大半。平生著述甚多,有《春秋淺說》、《論語證故》、《余贅記》、《兩晉六朝文類纂》、《冶南詩藪》稿皆被火焚.《詩經注釋》、《爾雅補註》、《閩學宗派考》、《黃鶴山人文集》、<歐劑書畫記》盡佚。已刊存有《榕陰談屑》、《啟東錄》、《黃鶴山人詩抄》、《華山游草》等。
興化顯宦
林揚祖 字孫詒,號岵瞻,福建莆田城內廟前 (今城廂區長壽街)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揚祖家貧,7歲喪父。賴母教養成人。道光五年(1825年),揚祖中試獲經魁第一名。道光九年 (1829年),揚祖舉進士,簽刑部主事,升員外郎,旋充方略館編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調江西典試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揚祖以祖母老病,乞歸終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服畢回京,補授湖廣監察御史,提任工部給事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揚祖人軍機處,升南北城御史。在軍機處,獲宣宗賞識,考語「林揚祖可大用」,文宗登極,遂加拔擢。咸豐元年(1851年),揚祖外放河南道台。他革除積弊,節省河費5萬餘兩,賞戴藍翎,升河南按察使。成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進攻河南,開封吃緊,揚祖奉詔管開封兵防。他捐金、米以發兵餉。旋關東巡撫李吉人率援兵至,太平軍乃引去。朝旨為揚祖賞換花翎,署河南布政使。繼調陝西按察使、升布政使。咸豐九年(1859年),揚祖應召人京,指陳時政得失,特旨署理陝甘總督。揚祖歷任所居皆要職。嘗得「辦事認真,操守端方」的嘉獎。離職回鄉,盤纏無著,後他歷任縣擢英書院、興安書院及仙游、廈門書院山長計20餘年。自己則日習柳公權書法百餘字,讀史鑒20餘頁,作日記數則,雖盛暑嚴寒不輟。揚祖在家唯賴書院的一點「束修」收人以度日。光緒九年(1883年)元月二十二日,揚祖病卒,終年84 歲。
冊封大臣
林鴻年 字勿村,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少時勤讀,道光十六年(1836年)以進士第一人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十八年,奉旨為冊封琉球國王正使,賜一品服。他抵琉球,代表清政府諭祭故王,冊封新王。在琉球共160天,摒絕饋贈,禁止隨從人員攜貨勒售。在訪知該國人民生活困苦時,他把出使費余錢二百四十萬貫,悉數交給國王作為賑恤費,贏得了琉球國上下的感戴。他歸國後,著《使琉球錄》,紀途中見聞。二十年,鴻年出任山東鄉試副考官,繼任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方略館纂修等職。二十六年,外放任廣東瓊州(今海南省)知府。任上,他關心民漠,澄清吏治,重視文教,充實瓊台、羅峰兩書院圖書設備,增加學生的學習津貼費,文風因而大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護理雷瓊道,設法招撫海盜,並平定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劉文楷之亂,人民得以安寧。咸豐二年(1852 年),丁母憂回籍。當時,太平軍已由湘進據武昌,清政府大為恐慌,命各省辦理團練,鴻年以在籍官員身份參加辦團練有功,實授道銜。咸豐九年(1859 年),晉京引見,授雲南臨安府知府,因政績顯著,先後擢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雲南巡撫。同治五年(1886年)正月,鴻年受劾,以「畏寇逗留」及所招撫的人有「借詞授降,意圖混入四川」等片面之辭,革職。鴻年回里後,受聘為正誼書院山長。他訓士以器識為先,尤其注重基礎之學。生徒中人才輩出。同時,他還審校了懸而未決的道光《福建通志》,並親自作序。光緒四年(1878年),福建巡撫丁日昌以「掌教閩中,著有成效」上奏,八年,吏部以「經術湛深,品行峻潔」回奏,特賞三品卿銜。光緒十一年(1886年)十二月,鴻年病逝,享年82歲。有《松風山館詩抄》傳世。
浙省興學
林 啟 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出生於貧儒家庭。林啟於光緒二年(1876年)成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外任陝西學政,禁止生員吸鴉片、包詞訟。出為浙江道監察御史,曾應詔上疏整頓財政開支和挽救士風之事,未被採納。中法戰爭失敗後,慈禧太后擬挪用建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林啟上疏諫阻,觸怒慈禧,被外放任浙江衙州知府。他在任不及兩年,曾充實倉谷,種桑養蠶,平反冤獄,懲辦劣紳,整頓書院,創立義塾等,受到人民的歡迎。二十二年(1896年),林啟調任杭州知府。他革除陋規,禁收紅包和水門私稅,鼓勵人民檢舉不法吏役,不許文人包攬詞訟,拒絕洋人無理要求,使社會風氣起了很大變化。為了開啟民智,林啟在杭州首手創辦求是書院(今為浙江大學)、蠶學館和養正書塾等三所近代新式學校,奠定了杭州新教育的基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四日,林啟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年62歲。家屬擬運柩回籍安葬,杭州紳民以他有功地方,堅決挽留以便奉祀,雙方相持經年,後經旅杭閩人取得家屬同意,葬林柩於西湖孤山放鶴亭附近,並建立一座「林社」,塑其遺像紀念,定每年四月二十四日為社祭日,杭州各校員生都來致祭,以寄哀思。今浙江大學等尚以林啟為創辦人紀念之。
海南鼎甲
林彭年 字龍基,號朝珊,廣東海南人。清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這是林姓第六位榜眼。前五位榜眼是: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71年)甲辰科林琢、宋理宗景定元年 (1259年)己未科林公一、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壬寅科林海、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科林志、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林枝春。林彭年授翰林院編修,遷貴州鎮遠府知府,曾上疏陳對捻軍招撫之策,被認為是完備可行之疏。
名臣妻女
林普睛 號敬紉,林則徐三女,生於清道光元年 (1821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史載,林則徐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奉命帶其妻子鄭氏到浙江出任杭嘉湖道道台。翌年秋,則徐父病請假省親,生於建州(今福建建陽)船上。因生於中秋夜取名「普晴」。稍長習詩書琴畫。普晴天性聰敏,人見人愛。稍長許配姑表兄沈葆楨為妻。普晴外秀內剛,處事果斷,協助丈夫辦了許多有益於民族、國家的事,其中助夫成名,則廣為傳頌。清咸豐六年(1856年),沈葆楨署江西廣信府知府。時江西督學侍郎廉兆綸赴廣信郡屬之河口勸民輸餉,著葆楨隨行。葆楨離開郡城後,太平天國楊輔清率太平軍萬餘眾自吉安出發,農曆八月初連陷貴溪、弋陽,逼近廣信,一路上勢如破竹。清軍節節敗潰,廣信府城危在旦夕。面對危局,普晴保持鎮靜,沉著應付。為定人心,普晴鼓勵官吏和兵士堅守府城,親自為守城的兵士們洗衣、燒飯,鼓舞士氣。她還刺破指頭以血作書,向夫君的同鄉好友、駐守在浙江玉山的總兵饒廷選求援。廷選接普晴血書,以救援為急,即率兵赴廣信。內外配合,經過七戰,特別是八月十五日的一戰,破長圍,廣信轉危為安,軍民歡慶更生。這一天是普晴的生日紀念,對她說來有雙慶之喜。廣信大捷後,曾國藩向清廷上沈葆楨夫婦守城狀。清廷下詔論功行賞,沈葆楨升為四品京堂,林普晴亦受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後普晴病逝於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十五日。世有「父一品夫一品,生中秋卒中秋」之佳話。
台灣名將
林文察 字密卿,台灣彰化阿罩霧庄人。原籍福建平和。生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咸豐四年夏五月,小刀會黨犯台北,破雞籠(今基隆)城。文察募鄉勇隨征,有功。尋捐銀助餉,以游擊分發福建補用。九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檄帶台勇會剿建陽。十年,平建寧汀州之亂,皆有功,擢參將,換花翎。復助餉,加副將銜。以副將儘先補用,賞換烏訥思齊巴圖魯勇號。五月,克汀州,晉總兵。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補四川建昌鎮總兵,未行,奉旨復處州,破門而入,詔加提督銜。十一月,移軍武義,尋調福寧鎮總兵。二年夏六月,署福建陸路提督。當是時,戴潮春起兵大墩,破彰化,圍嘉義,窺淡水,南北震動,詔命渡台。十月,至嘉義,偕護理水師提督曾元福議進兵。四月,閩浙總督左宗棠以延平軍務危急,奏調內渡。十月,至福州。十二月,移駐萬松關,太平軍進攻,先以贏卒誘,擊走之。已而圍合,文察督勇奮鬥,所部死傷略盡,援兵不至,遂陣沒。宗棠、宗斡先後疏言其事,尋賜祭葬,贈太子少保銜,予謚剛憋,准建專祠,賞騎都尉世職,兼一雲騎尉。襲次完時,以恩騎尉世襲罔替。弟文明隨軍,疊戰有功,至副將。子朝棟,亦有名。
推薦閱讀:
※專題複習:必修3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近代各元運起訖年份
※經典勵志名言警句-近代篇
※雷頤: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變遷與反傳統思想源流(2)
※近代史的小常識(官名/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