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復活古史(博物館巡禮) ——「考古中華」大型展覽參觀記

追根溯源 復活古史(博物館巡禮)——「考古中華」大型展覽參觀記賴 睿 許江晨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0年08月20日 第15 版)

刻辭卜骨,商代晚期。

小扣尖底陶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龍頭提梁卣,商晚期酒器。

家豬頭骨,距今約5000年。

文字扁壺,陶寺文化晚期。

錯金銅豹,西漢時期。

彩繪龍紋陶盤,陶寺文化早期。華北距今1.5萬年前的刃部磨製的石鏟與弓箭箭頭、漢代最為精緻的錯金鑲紅寶石銅金錢豹、北朝人面瓦件……在首都博物館,「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正在舉行。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考古學專題展,有430多件珍貴文物集體亮相,其中近七成是首次與公眾見面。從農業的起源、文明的發展到中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再到中外文化交流……展覽分18部分,以文物、歷史和考古課題為主線,在內容上全面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歷史的輪廓。中華文明一步步走來錢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的稻米,距今8000年前的粟和黍……透過放大鏡,在展廳里可以看到實物遺存。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認為,與以往的考古展不同,這次展覽不僅有文明發展的部分,而且包括了農業起源的部分,可以讓大眾了解到中華文明是怎樣從「曙光之前」一步一步走來的。展廳里,不僅有萬年前的農作物,還有8000年前的村落、玉器,5000年前的家豬頭骨等。「這些考古發現證明,中華文明不是一下子就成熟起來的,而是經過胎兒、嬰兒、幼兒的階段,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王巍表示,農業起源是一個重大發現,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發達的農業,沒有人口的穩定增長,文明是不可能發展的。「如果說5000年前是文明的幼兒時期,那麼從1萬年到5000年這段時間,就是中華文明從孕育到嬰兒時期。」在文明起源方面,王巍認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兩個支撐點。陶寺遺址是中國早期國家的第一輪朝陽,發現了大型城池、文字、青銅器。二里頭時期則是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宮城、紫禁城的制度,最早的中軸線理念都在這個時期出現。這次展覽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和發展史。從陶寺遺址發現的最早的城邑,到漢代、唐代的都城,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展覽中都有體現。王巍表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在考古工作中也得到了體現。他舉例說,考古人員在陶寺遺址還發現了玉琮——這本是以前在長江下游發現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器物。可見,一些來自周圍地區的文化因素在陶寺匯聚。「中華文明的形成不是一個點,而是多個比較發達地區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而成的。」陶寺遺址考古最搶眼在這次展出中,最受關注的是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這一考古成果第一次從考古學意義上證明了堯、舜、禹文明的存在。躺在展廳中部位置的文字扁壺吸引了眾多閃光燈,它出土於陶寺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比甲骨文早500多年。該壺泥質灰陶,為殘器,在扁壺鼓凸面一側朱書一字元,有筆鋒,推測為毛筆類工具所書,此字元形態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在扁壺扁平的另一面也有一字元,為上下結構,上為圓角方框,似象徵著城;中為一橫線,似象徵著地平線;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樣。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堯」字,也有人認為是「命」、「易」、「邑」等字。社科院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陶寺遺址年代大體相當於我國古史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這兩個字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漢字系統的文字,如果能確定後一個字是「堯」,基本上就可以判定陶寺遺址就是傳說中的「堯都平陽」。王權的強化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而此次展出中,兩件來自陶寺文化早期的彩繪龍紋陶盤,可能就是當時王室使用的禮器。這兩件彩繪龍紋陶盤直徑約為50厘米,內飾一隻盤龍,龍的口中叼一根松枝。據介紹,陶寺遺址的6座早期大墓中,有5座各出土一件彩繪龍盤,本次展出的兩件彩繪龍紋陶盤就是出自遺址的大墓。考古專家認為,龍盤象徵著墓主的身份和等級,說明墓主是城中的統治者。據悉,陶寺遺址的王公貴族墓出土的玉器、彩繪陶器、禮樂器,如龍盤、鼉(音駝)鼓、陶鼓、彩繪大陶盆、玉獸面等,都是王者之器。這些組合成了較為完備的喪葬禮儀制度,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和社會內部的等級制度。填補「龍文化」缺環被稱為夏都遺址的二里頭遺址曾出土幾件綠松石銅牌飾,這次展出了其中最為精緻的一件。這件綠松石銅牌飾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平面呈長圓形,中間兩側呈弧狀束腰,兩側各有二穿孔鈕。在銅牌的凸面上由許多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片粘嵌排列成獸面紋,凹面則附著有麻布紋。專家表示,這類以綠松石片為主組合或鑲嵌形成的龍遺存,製作工藝複雜,圖案變化靈活,是二里頭文化中上層社會的文化遺存。據悉,以往對這種綠松石銅牌飾的獸面紋含義並沒有識別其真面目,直到2004年在二里頭遺址新發現確認了綠松石龍形器之後,才恍然大悟:這種綠松石銅牌飾和綠松石龍形器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都是與銅鈴配套使用,佩戴在墓主人身上。本次展覽在展廳的顯著位置掛出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出土時的照片,它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長64.5厘米,造型新穎,碧綠光亮,其年代為公元前1700年前後,約為夏代中後期。龍首部較大,為四邊梯形:龍頭略呈橢圓形、吻部略突出,兩側旁有捲曲弧線表現的龍鬚;以3節半圓形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鼻端為整塊的蒜頭狀綠松石,碩大醒目;眼為梭形,眼眶內另嵌綠松石為眼角,以弧凸面的圓餅形白玉為睛,形象而有神。龍身呈波狀曲伏,中脊微凸,兩側下斜,從頸部至尾部以中脊線為中心,將綠松石片粘嵌出12個依次排列的菱形紋,龍尾內卷,栩栩如生。考古專家稱,中國古代「龍文化」遺存種類雖多,但以前的發現大都集中在從商代至明清時期。隨著良渚文化的龍首玉雕與龍紋陶器、陶寺遺址彩繪龍紋陶盤的發現,「龍文化」遺存唯獨缺少了商代之前、陶寺文化之後夏時期的部分。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形器以及一批龍文化遺存的發現與辨識,填補了這個缺環,使得中國「龍文化」遺存從公元前4000年前後至現今的連續發展演變線索得以揭示。(本欄照片由本報記者賴睿攝)
推薦閱讀:

中華吉祥畫譜??鳥獸蟲魚篇(二)
中華林氏 - 族規家法
中華各民族||高山族(下)
中華吉祥畫(上)

TAG:博物館 | 考古 | 展覽 | 中華 | 追根溯源 | 參觀 | 溯源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