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的官種,幹掉漢朝唐朝,瓦解了清朝

要說中國史上最牛的一種官,或許很多人會想到丞相,有點創意的會想到東廠錦衣衛,但其實這些都只是歷史的過客,在中國所有的官僚中,能堅挺兩千年而不疲軟的,唯有一種——監察官!

監察官的標誌是獬豸,這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能辯是非曲直、善惡忠奸。

監察制度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從秦漢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一直到御史台以及明清的督察院等,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以至於孫中山認為這種監察制度歷經千年的改進,已經十分完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還極具優越性,於是在其「五權憲法」理論中專門規定了一項「監察權」,與立法、司法、行政以及考試權三權並立。

古代御史所佩戴的獬豸冠

實際上,中國古代監察制度雖然不斷在完善,但是歷代監察制度基本上都出過問題。雖然監察官的設置有利於糾察百官,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其本身也存在風險。監察官也是人,他們一旦戀上了權力,擺脫了中央控制,那麼問題就大了,嚴重的甚至造成了整個王朝的崩潰。

這是有歷史根據的:

古代監察官一般叫「御史」,在秦漢時期,負責中央監察的最高監察官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僅次於丞相,在丞相空缺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其他的監察官比如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繡衣御史等,都是奉詔監察各項具體的事宜,相當於皇帝的欽差大臣,有直接上書皇帝的權力。

因此,即使監察的御史們品級不一定高,但各級官員都不敢得罪負責監察的各類御史,畢竟他們是代表皇帝監察百官,身後依仗的是皇帝的權威。因此,再大的官也不敢在他們面前造次,也就造成了他們實際上見官大一級的情況。

發展到後來,連皇帝們也覺得御史權力太大了,為了限制御史的權力,就把他們的品級降低。比如在明朝,負責監察中央六部的六科給事中的御史們的品級最高的才七品,就是人稱的七品芝麻官。

但誰也不敢小看了這七品芝麻官,明代給事中不僅有監察百官的權力,甚至有封駁的權力,封駁,也就是上可以封還皇帝失宜詔令,下可以駁正臣下奏章違誤,可見其權力之大。

御史們的權力,是來源於皇帝,所以有學者比如張金鑒先生就曾說過:「(監察官)們均不過是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他們是皇帝的代表,是為皇權服務的。

所以,即使知道監察官們權力很大,但皇帝最多只願意降低他們的品級,而並無其他約束措施,以至於縱容過甚,發展到後來,產生了「言官」之害。所謂言官,其主要成分就是這些監察官。

但你以為監察官們的牛就到此為止了嗎?不!遠遠不是。

監察官的牛,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歷史無數次證明,在地方,監察官要麼不常設,一旦常設,用不了幾年,他們立馬就可以奪走地方所有的權力,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方最高長官!

比如在漢朝,有種監察官,名叫「刺史」。刺史是漢武帝為了監察地方而設置的,「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也就是可以對地方官行政行為進行全方位監督。

當時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每個州設置1名刺史,代表皇帝巡視州內郡縣,以達到澄清吏治的目的。

當時的州並不是一級的行政區劃,只能算是一個監察區域,當時漢朝行政級別只有兩級,就是郡和縣。刺史屬於中央特派員,並沒有固定的治所,巡視到哪裡算哪裡。因此,雖然他們權力比較大,但對地方來說,只是算是一陣風,風緊就扯呼,風過就該幹嘛幹嘛。

但隨著皇帝要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刺史的權力不斷擴大,不固定的巡視變成了固定,刺史也漸漸有了固定的治所,許可權也由僅僅負責監察擴展到代表中央處理具體的地方事務了。

漢朝十三州分布圖

由於刺史的意見可以直通朝廷和皇帝,而且捏著決定地方官烏紗帽的權力——彈劾權。

所以各級官吏都唯刺史馬首是瞻,發展到漢宣帝漢成帝時期,刺史已經儼然是州一級的地方行政首長了,州也由監察區域漸漸演變成了行政區域,以至於漢成帝時期,直接將「刺史」改為「州牧」,這一名稱的改變,代表著刺史正式從監察官變成了地方軍政長官。

後來漢朝乾脆將郡縣二級行政區劃改成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影響千年,現在還有許多城市以州為名。東漢末年諸侯割據,也基本是以州為單位的,比如三國中劉表劉璋,得以割據一方,就是因為他們是刺史,曹操也是從擔任了兗州牧之後力量才迅速壯大,三國割據基本以州為分界,可見當時刺史(州牧)對地方控制力之強。監察官的權力,可見一斑。

但你以為漢朝只是個特例嗎?

不!

唐朝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唐朝是從哪裡衰亡又是被誰滅亡?沒錯,唐朝敗亡離不開三個字——「節度使」。

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憑藉著節度使的身份掌握大唐幾十萬精兵,廢唐建立後梁的朱溫篡位前的身份之一,也是節度使。以節度使為首的藩鎮割據影響了晚唐至五代乃至宋朝的整個政治格局和走向。

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節度使是個地方一把手,在藩鎮內他說了算。但很多人或許都不清楚,其實節度使最早也是由監察官演化而來。

唐後期節度使分布圖

「使」這個字,是有特指的,使者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即使是現代,「使」也是帶著國家性質,比如駐外大使,而在古代,「使官」,自然是特指皇帝派的人了。

節度使的前身叫「都督」,都督全稱是「督軍都御史」,都督這個「督」字,就是代表皇帝監督的意思,也是西漢時候設置的,在剛設置的時候,這個督軍都御史是不常設的,監督事情完畢之後即罷官,故也影響不大。

但是到了漢末三國,由於戰事頻繁,都督那是主公的親信,所以都督權力越來越大。都督本來是臨時派過來監督的,充其量算中央派來的巡視員,結果一常駐下來,立馬變成軍區司令,比如周瑜的職務就是大都督,因為周瑜是孫權的好兄弟嘛。

三國殺版周瑜

到了晉朝時候,都督也就跟前面說的刺史一樣,逐漸成為地方軍事首長,後來都督改稱「總管」,雖然唐朝時又改回來了,但已標誌著都督成了名副其實的軍區司令。

而都督其本質仍是監察官,比如唐朝時候有個「行軍大總管」,其職責就是監察。後來府兵制崩潰,唐朝邊防壓力大,朝廷基於信任授予都督越來越多的權力,節度使就這樣誕生了。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都因為派駐地方的監察官的失控而使地方權力制約機制失效,監察官一人集權,釀成國家分裂割據的後果。可見古代監察制度並不是真的就那麼地完善。

但是後代的王朝就吸取了這些教訓了嗎?

並沒有。

明清時期地方一把手的稱謂,有「總督」和「巡撫」,總督可以管幾個省,巡撫只管1個省。「督」和「巡」這兩個字是不是眼熟?沒錯,總督和巡撫,也是監察官!

朱元璋雖然是農民出身,但還是很有政治才幹的,他設計了一整套地方權力機制,將地方權力分為三種,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提刑按察使司負責司法、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行政、司法、軍事三權分立,互相制約,可以說是非常科學和先進的。

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每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都有一顆中央集權的心,於是,監察官又派上用場了,朱元璋最不信任的就是官僚,所以得看看下面那幫父母官是不是真的為人民服務,於是巡撫誕生了。

永樂時候正式建立巡撫制度,出巡各省,這些巡撫跟漢武帝時期的「刺史」是一個性質,都只是臨時性的,但後來,跟當年的刺史一樣,地方問題越來越多,中央為了加強控制地方,巡撫遂固定化,也就成了地方首長。

總督也是類似這種情形。總督和巡撫因為都是監察官,所以相互之間並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

清承明制,清朝皇帝大多都比較勤政,比較鎮得住,所以督撫制度一直沒出什麼問題,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於需要集中力量鎮壓起義軍,清政府不得不依仗這些總督巡撫,不斷給他們權力,等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之後,總督巡撫的勢力已經有點尾大不掉了。

【清朝八大總督分布圖】

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東南互保」事件,義和團運動的時候,頭腦發熱的慈禧下令對列強宣戰,當時宣戰詔書下達,結果各省督撫居然大部分不服從,還私下跟列強搞了個「東南互保協議」,兩廣總督李鴻章甚至公開複電:「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公開抗旨,這在當時簡直就是駭人聽聞,而朝廷居然對此無可奈何,可見當時督撫割據形勢已經形成,中央已無力控制地方,後來武昌起義槍聲一響,以督撫為首的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瞬間土崩瓦解。

【響應武昌起義的南方各省示意圖】

到了民國,雖然搞了個監察院,但作為巡視地方的監察官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換了個名稱,叫「特派員」。就是《驢得水》電影那個特派員形象。

所以古代監察制度實際上是把雙刃劍,它確實能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前提是中央必須能夠控制地住監察官,否則監察官反而是威脅中央的心腹大患。

【驢得水劇照】

派駐地方的監察官之所以容易失控,除了他們代表的是朝廷和皇帝之外,更具體來說,其實是因為他們掌握著極為關鍵的權力——糾察彈劾權,相當於手裡捏著所有地方官的烏紗帽。

簡單來說,你政績好不好,他說了算,你有沒有貪污受賄,主要也是靠他們監督,你不聽話,他可以行使監察權扳倒你,最不濟,還可以上奏朝廷建議免掉你,畢竟在朝廷,監察官是能說得上話的,而其他地方官,哪有這個權力?

所以其他地方官根本不敢違抗他們的指示,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制約他們,故其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將所在地方的權力統統集於一身,成為獨裁者。

而朝廷卻往往對此沒有足夠的警惕,為了方便行政,反而在監察權之外,又額外賦予了監察官其他處理具體事務的權力,使監察官獨裁更加名正言順,權力更加膨脹。所以監察官割據地方,朝廷和皇帝也得承擔一部分責任,對自己的權威太自信了。

從歷史的軌跡不難看出,歷代王朝在前期,派監察官巡視地方都只是個別和臨時的,而且職責單一,僅僅巡視工作然後向皇帝彙報。

到了中期之後,統治矛盾開始尖銳,監察地方遂漸漸發展成常態,這些監察官長期駐外,以監督的名義將大權獨攬,誰聽話就將誰樹為廉政典型陞官加爵,誰不服就找個名目對他進行監察,且沒人對其反監察,故漸漸在地方形成以監察官為中心的官僚集團。

但此時中央是可以控制這些監察官的,監察官的失控,往往是有個契機,這個契機一般是戰爭內亂,比如漢末黃巾起義、唐代安史之亂,清朝太平天國,正是這些事件,削弱了朝廷的權威和影響力,以致監察官可以跳出朝廷的控制,從而實際上割據一方,對抗中央。

【太平天國勢力圖】

而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誰敢保證朝廷永遠都那麼有權威?因此,對監察官的監督制約,是至關重要的。

而在古代,監察官代表皇帝,皇帝尚且受監察官的監督,何況代表皇帝的監察官?誰敢監督?誰能監督?出來當官的,有幾個真的敢拿頂上烏沙去作無謂的抗爭?

因此,中國歷史就這麼陷入了一種詭異的輪迴,為了中央集權而派駐的監察官往往成了中央集權最大的威脅。

監察官無法被制約,這就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死結。


推薦閱讀:

中國豬業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47) - 朱辰彬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中國富人都移民到了這些國家 包括俄羅斯~~
新中國「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徵
中國佛教史之三國佛教

TAG:中國 | 清朝 | 漢朝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