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主題:苓桂術甘湯

+ 關注≡ 收起全部文傷寒治水方之一:苓桂術甘湯

  機體水液代謝平衡,人體生命活動才能正常,一旦代謝失衡,就易導致「水」病。

  水液在體內運行的方式

  我們喝進去的水是如何在體內代謝運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體內運行必須以「氣」的形式,也就是液態的水必須轉變成氣態的「氣」才能運行到全身,而要將水變化為氣,就需一種動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陽氣,陽氣的溫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轉變成氣,這就像一鍋涼水變成水蒸氣就必須加火一樣,這個過程中醫稱之為「氣化」。

  如果陽氣不足,就會使體內水液不能轉換成氣,停聚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停聚在鬆軟的皮膚組織下導致水腫,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導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內臟,形成五髒水病。故水病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陽氣或者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療水腫這些疾病時,往往加些溫陽的藥物,以促使水儘快轉為氣運轉全身。正如張仲景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

  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症

  若人體的水液代謝失常,會表現出許多病症,包括水、濕、痰、飲引起的諸多病症,可導致各個系統出現問題。如有個老太太,從東北來,患眩暈症,診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個月。發作時天旋地轉,站立不穩,噁心嘔吐,吐出物儘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連眼睛也不敢睜。就診時須由兩人攙扶,否則必坐立不穩倒地,問話時兩目緊閉,不敢出聲作答,否則嘔吐。舌苔白滑而膩。這在中醫看來,多屬痰飲上犯清竅,屬水液代謝失常的疾病。

  水、濕、痰、飲等的滋生,統稱為水液代謝失常病症,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聚為飲,飲聚為痰。稀者為飲,稠者為痰。但臨床上有時難以截然劃分,所以有「水濕」、「水飲」、「痰飲」、「痰濕」等不同名稱,突出顯示中醫的整體觀念特色。

  《傷寒論》是如何治水液病的

  《傷寒論》治水病可謂層次分明,基本上分為三個層次:化水(飲)、利水、逐水。

  當水濕不甚,可採用溫陽化氣的方法治療,就是通過用溫陽葯或芳香葯將水濕或水飲蒸化掉,猶如天下小雨,剛濕地皮或地之小凹處積水,太陽一照,則即刻蒸發一樣,這叫做化濕法、化飲法,《傷寒論》中的茯苓甘草湯、苓桂甘棗湯基本屬於這類方劑。

  當水停漸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溫化難以速去、盡去,這時便要燥濕、滲濕,燥濕就是用乾燥的藥物祛濕。滲濕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滲到土內的過程,所以滲濕就是用補土的葯,脾屬於土,補脾就是補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葯去達到滲濕的目的,甚至有的葯就是要用黃土來炒,如土炒白朮等,《傷寒論》中的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等屬於這類方劑。但通常情況下是化濕、燥濕、滲濕聯合使用,也不可太絕對劃分。

  如果體內水濕較多,用上述方法難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滲的方法就有些費時、費事了,這時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溝排水,這就是利水的方法,《傷寒論》里的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屬於這類方劑。

  但如果水濕太重,甚至泛濫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嚴重,那就要強力疏導泄洪了,這就是中醫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藥物有強烈的瀉下作用,服用後不僅小便明顯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時應特別小心,中病即止。《傷寒論》中的十棗湯、大陷胸湯、牡蠣澤瀉散屬於這類方劑。

  苓桂術甘湯的組成及功效

  苓桂術甘湯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這四味葯組成,是化濕、滲濕、利水的結合。

  茯苓是菌類的一種,味淡性平,具有滲濕、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過增加小便量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它的滲濕作用將水液的殘留物、人體組織的滲出物吸收掉;同時,茯苓還有健脾寧心的作用。

  桂枝是辛甘溫的藥物,具有溫陽化氣的作用,它屬於樟科植物,有特異的芳香味道,能夠開胃健脾,擴張血管,從而將多餘的水分「化」掉,比如陽光一照,水分即蒸發。

  白朮是一個苦溫的藥物,能夠補益脾氣,乾燥濕邪,與茯苓配合吸收組織滲出的水分。

  甘草,一方面補益脾氣,能夠修補組織,另一方面調和其他藥物,使各個藥物更加協調工作。

  苓桂術甘湯治眩暈

  上述那個梅里埃病眩暈病例就適合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簡稱為苓桂術甘湯)治療,此方是《傷寒論》里的重要方劑,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因脾虛導致的水飲內停。中醫所講的「脾」,是一個功能單位,包括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人出生後,即賴攝取飲食消化成氣血以生存,故中醫把脾叫做「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我們的飲食,先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營養成分由脾運轉到全身,中醫稱為「脾運化水濕」,相當於西醫所講的小腸的吸收功能。如果由於疲勞過度,或作息不規律,起居失宜,或思慮過度傷脾,或飲食不節等,都會導致脾氣虛弱,脾氣虛就不能很好地運化體內的水濕,於是水濕就會停聚下來,形成水飲、痰濕等,就會導致很多疾病,這時就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傷寒論》苓桂術甘湯條下講脾虛水停可導致許多種病症,如「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包括有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疾病。如「心下逆滿」,就是講的消化系統的疾病,胃在心臟的下面,古人常稱胃為「心下」,意思是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呃逆等。「氣上沖胸」,胸是心臟的位置,脾虛所生水飲可以上行沖於心胸,往往導致心悸、胸悶、氣短的心臟病,苓桂術甘湯是治療水氣上沖型心臟病不可多得的方劑。「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就是站立時頭目眩暈,使之身體搖動,站立不穩,這種眩暈發作多伴有噁心嘔吐的癥狀,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梅里埃病,中醫認為由中焦水飲上泛於清竅所致,可以說苓桂術甘湯是治療這種疾病的王牌藥物。前面說的梅里埃病的病例就屬於張仲景講的「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的情況,即開苓桂術甘湯,合上張仲景《金匱要略》里的另一個方子澤瀉湯(澤瀉、白朮),只服一周,就基本上痊癒了。

  苓桂術甘湯治「水心病」

  我的老師、已故著名傷寒學家劉渡舟先生把這個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據「氣上沖胸」的記載,治癒了許多水氣凌心的心臟病,劉老把這一型心臟病命名為「水心病」。

  望色:多見面色黧黑,此為「水色」。病重者,在顴、頰、鼻柱、唇圍、下頦等處,或皮里肉外出現類似色素之黑斑,名為「水斑」。

  察舌:舌質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脈:或弦,或沉,或沉弦並見,病重者見結代或沉弦不起。

  辨證:(1)有水氣上沖之候。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心下上沖胸咽;(2)胸痛胸悶,夜間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曾有個50歲男性病人,經常咽喉哽咽,一直按慢性咽炎治療,過一段時間,臉頰出現黑斑。突然有一天,發生心絞痛,送醫院治療,冠狀動脈堵塞,放了三個支架。(3)心悸,多發於晨起、夜卧、飲食之後,或伴有左側頸部血脈脹痛;(4)短氣。表現為動則胸悶發憋,呼吸不利,甚則冷汗自出。

  他曾治一個40多歲男性病人,形體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兩月有餘,功效不顯。來診時見心胸疼痛,心悸氣短,多在夜晚發作。每當發作之時,自覺有氣上沖咽喉,頓感氣息窒塞,有時憋氣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來臨之感,頸部的血脈也隨氣上沖而脹痛不休。舌苔水滑欲滴,脈沉弦,偶見有結象。辨證為水氣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陽不足,血脈不利所致。用苓桂術甘湯原方,服3劑,氣沖得平,心神得安,諸症明顯減輕。但脈仍有結象,猶顯露出畏寒怕冷的陽虛見症。於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復心腎陽氣。又服3劑後,手足轉溫,不再惡寒,但仍時有心悸、氣短,再於上方中加入党參、五味子,以補心肺脈絡之氣,連服6劑,諸症皆愈。

  苓桂術甘湯治水氣痰飲

  水氣、痰飲是中醫認為的一個致病廣泛的邪氣,因這些邪氣具有流動不定的特點,所以能在體內引起許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術甘湯是化水氣、痰飲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廣泛。

  心血管「怪病」:再舉一個導師劉渡舟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的「怪病」病例。

  一冠心病患者,發病為奇,除了有心悸、胸悶、胸痛的心臟病癥狀外,還有一個頗為奇怪的癥狀,就是不時地口中嘶嘶作響,作響時從咽喉氣門向上噴吐白沫,能噴出一米之遠,甚為痛苦,就診時恐怕白沫噴到大夫,特將頭扭向一邊。伴有噁心,咽喉哽噎,頭沉,手顫。舌紅,脈沉弦而滑。劉渡舟診斷為水氣凌心證。處以苓桂術甘加澤瀉、半夏、生薑汁。14劑而愈。

  消化疾病:除了上述心血管疾病外,像消化系統疾病,胃脘脹滿,沒有食慾,噁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飯就腹脹、想解大便,用苓桂術甘湯也很靈光。本方補中氣的作用很強,經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呼吸疾病:呼吸系統方面,如痰飲所導致的咳嗽、氣喘,吐痰量多,用苓桂術甘湯較好。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用宣肺平喘葯得到控制後,為根除痰飲,經常用苓桂術甘湯善後處理,因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用苓桂術甘湯健脾,以絕生痰之源,則哮喘就不容易反覆。

  五官疾病:上述所說的梅尼埃病,是苓桂術甘湯運用於五官科的典例,五官科許多疾病都可使用苓桂術甘湯,如用於眼科之視神經乳頭水腫病就很好,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2000年患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下降很快,原來雙目都1.5的視力,一年內下降為0.4和0.5。形體偏胖,但素來脾虛,大便不成形,經常頭暈,舌體胖大有齒痕,脈細。用苓桂術甘湯加人蔘、菊花、枸杞子、車前子,服用三個月,雙目視力恢復到1.0。眼科疾患像青光眼之眼壓高,也可用本方治療,可加車前子、牛膝。

  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或鼻涕倒流於口腔、咽喉,用苓桂術甘湯都有很好療效。曾治一女性病人,30歲,鼻炎病史,生孩子三個月後,鼻炎又發,鼻涕流入口腔,感覺清稀寒涼,不時吐唾沫,外出時隨身攜帶小塑料袋,就診幾分鐘,吐十數口。怕冷,大便稀散,舌淡嫩,有齒痕,脈細無力。因為吐物清稀、怕冷,陽虛現象,用苓桂術甘湯合上理中湯,服用3周,治癒。

  苓桂術甘湯加減

  苓桂術甘湯用於臨床時,可以隨證加減。如痰多脈滑的,可與二陳湯配合使用;如頭眩較重的,可加澤瀉;若頭面有烘熱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壓偏高的,可加紅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脈見結代,則減去白朮而加五味子;若濕痰作咳,則減去白朮而加苡米;若見驚悸不安的,可加龍骨、牡蠣。

日期:2013年12月9日 - 來自[經典研習]欄目王霞芳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小兒咳喘經驗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屆著名中醫兒科專家董廷瑤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從事兒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治學嚴謹,學驗俱豐,臨證施治,每獲良效,尤其對小兒咳喘研究深入,應用經方苓桂術甘湯治療小兒咳喘經驗頗豐。筆者有幸隨師學習,侍診於側。親聆教誨,受益良多。現將王師相關經驗介紹如下。1理論基礎 苓桂術甘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組成,具有溫陽化氣、健脾利水的作用,適應於脾陽不足、氣不化水、聚濕成飲的痰飲病。張仲景首先提出「痰飲」病名,認為該病的形成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在「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治療法則下,創製了從脾治飲的苓桂術甘湯,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等。本方雖四味,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確為痰飲之和劑。《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又「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稠者為痰,清者為飲」。痰飲為患,流動不拘l涉及範圍廣泛,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均可因痰飲停聚而成病,故苓桂術甘湯作為治療痰飲病的基礎方劑,可廣泛應用於臨床。 王師認為,肺、脾、腎三臟具有互相資生、互相協調的作用。肺在上焦,主宣發肅降,肺氣充足,則能促進脾氣的正常運化;脾在中焦,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升清,將精微物質上輸於肺,以資肺氣旺盛布散;腎在下焦,主水,只有腎氣旺盛,人體內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輸布和排泄,才能協助肺、脾保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發生病變,肺、脾、腎三臟則相互影響。如肺病遷延不愈,日久則必然肺氣虛弱,影響脾腎氣機調節,導致脾的運化和升降功能失調,氣滯濕郁,清陽不升,則清竅不利,故見胸悶、頭暈等症。若脾病失治誤治,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停滯而生痰,痰濕上逆,分清泌濁功能減弱,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咳喘由此而生;脾虛升降失調,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則為泄瀉;若腎陽虧虛,腎氣不足,。腎不主水,關門失利,水濕乘機泛濫。王師臨床觀察發現,一些咳喘病,如慢性氣管炎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病情持續發展至某一階段,會出現肺脾兩虛兼有陽虛之證,或脾腎兩虛之證,出現咳喘痰多、氣短乏力、納呆腹脹、大便稀溏等,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2苓桂術甘湯應用分析 王師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之意,每多運用本方治療小兒哮喘因脾陽不振,痰飲內停,水飲射肺所致的咳喘、痰多清稀、大便散爛或水樣、舌苔白膩或白滑、脈濡細等。苓桂術甘湯方中以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溫陽化氣、平沖降逆,君臣相配,一利一溫,對於水飲停留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脾虛則生濕,故佐以白朮健脾燥濕,苓術相須,健脾祛濕,體現了治痰之源以治本之意,脾旺則水濕白化。甘草調和諸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助溫陽健脾之力,合白朮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四葯配伍,溫而不熱,利而不峻,是治痰飲之和劑。 王師認為,小兒咳喘有因外感寒邪而起,或素體脾胃薄弱,痰濕內蘊,外感寒邪而發。外寒內飲者,咳喘多痰,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兼有惡寒者,宜合小青龍湯加減;痰濁壅肺者,咳而胸悶,痰色黏稠,嘔惡納差,宜合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加減化裁;寒痰阻肺者,咳喘多痰,痰白清稀,畏寒肢冷者,宜合理中湯、三拗湯,溫中散寒、化痰止咳;脾肺兩虛,咳喘而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者,宜合六君子湯健脾補肺、化痰止咳。3典型病例 案例1:患兒,男,8個月,2010年7月12日初診。患兒出生2個月時曾因支氣管肺炎住院治療。近5個月咳嗽不斷,喉中痰鳴,時有氣喘,納食獃滯,大便每日5~6次、糊狀、深黃色,小便短少,舌淡紅,苔薄白膩,指紋稍紫見於風關。證屬中陽不足,痰濕內停。治宜溫陽化飲、止咳平喘、健脾利濕。方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lO g,桂枝3 g,白朮10 g,党參lO g,姜半夏10 g,陳皮6 g,桔梗3 g,紫菀6 g,炙百部10 g,浙貝母lO g,甘草3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0年7月28日二診:咳和喘平,胃納稍增,昨日大便散泄1次,色黃質糊,夜間驚哭,盜汗淋漓,舌紅,苔薄白,證屬病後陰陽失調,中陽虛寒,以桂枝龍牡湯鎮驚安神、通陽止汗。處方:桂枝3 g,龍骨30 g,牡蠣30 g,薑黃連3 g,茯神10 g,党參lO g,柏子仁10 g,紅棗5枚,生薑3片,甘草3 g。繼服7劑。 2010年8月4日三診:因受涼後咳嗽3 d,夜間陣咳,喉中痰鳴,偶有氣喘,大便稀薄,日1~2次,胃納尚可.夜寐轉安,盜汗減少。患兒體虛咳喘病情反覆,病證同上,再以苓桂術甘湯溫中化飲。處方:茯苓lO g,桂枝3 g,白朮lO g,炙甘草3 g,姜半夏10 g,橘皮、橘絡各6 g,党參10 g,射干6 g,白前10 g,炙百部lOg。繼服14劑,諸症痊癒。隨訪半年未見反覆。 按:本案患兒痰飲犯肺之咳喘是因久病脾虛生痰,痰飲內阻,上逆咳喘。證以痰濕為標,脾虛為本。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司,故大便稀溏:脾虛生化無源,土不生金,肺脾氣虛,正氣不足,故病情易反覆發作。王師用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濕、溫化痰飲;四君子湯加橘皮、姜半夏即六君子湯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紫菀、百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浙貝母、桔梗祛痰止咳。另以桂枝龍牡湯鎮驚安神、通陽止汗。諸葯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喘逆,陽氣得振,痰飲得化,諸症自除。 案例2:患兒,男,2歲,2009年10月30日初診。患兒出生時為足月小樣兒,暖箱養護1周後出院,曾因支氣管肺炎住院治療。平時易感咳嗽,近2個月反覆咳喘不愈,曾在外院西醫診治未見好轉。刻下:夜咳稍喘,痰多清稀,納少厭食,形瘦偏矮,面黃少華,盜汗較多,大便每日4~5次、質糊、色黃,舌淡紅,苔薄白膩。證屬營衛不和,肺脾俱虛,寒飲內停。治宜調和營衛、益氣健脾、溫化痰飲。方擬苓桂術甘湯合桂枝湯加減:茯苓10 g,桂枝3 g,焦白朮10 g,党參lO g,炒白芍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藥10g紅棗5枚,生薑3片,炙甘草3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09年11月6日二診:葯後咳喘均平,大便每日仍3~4次、質稀、色黃,便前腹痛,夜尿較多,睡中自遺,面黃無華,眼瞼浮腫,神疲乏力,盜汗減少,納增不多,舌紅,苔薄白。患兒因先天不足,下元虛冷,小便失禁,故治以健脾補腎、固澀止遺。處方:茯苓10 g,桂枝3 g,炒白朮10 g,炙甘草3 g,党參10 g,炒白扁豆10 g,炒山藥10 g,益智仁10 g,烏葯6 g,炒白芍10 g,桑螵蛸10 g。繼服14劑,諸症痊癒。 按:本案患兒先天不足,營衛不和,陰陽失調,肺、脾、腎俱虛,脾為後天之本,脾虛運化不健,停濕生痰,痰阻氣道,故見咳喘;元虛久病,腎氣不足,命門火衰,故見神疲乏力;肺脾氣虛,上虛不能制水,下虛不能上承,致使無權約束水道,下元虛寒,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閉藏失職,不能約束水道而為遺尿。徐彬《金匱要略論注》云:「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調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故以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濕、溫化痰飲;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培土生金;加炒白扁豆健脾利濕;炒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又久病及腎,下元虛寒而致遺尿,加縮泉丸以溫補腎陽、固澀小便。諸葯合用,恰中病機,故能向愈。日期:2012年12月24日 - 來自[名家醫案]欄目苓桂術甘湯的異病同治驗案

【關鍵詞】 苓桂術甘湯;異病同治

苓桂術甘湯是治療痰飲的著名方劑,出自《傷寒論》。筆者在臨床中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由痰飲所致之病症,常獲良效,現舉典型病案如下,與同仁共享。

  1 治療高血壓

  患者男,60歲,退休幹部,於2004年7月5日初診。自訴患高血壓20餘年。頭昏反覆發作10餘年,加重1個月伴心悸,雙下肢水腫。經攝X線胸片和心電圖檢查,提示高心病、心電圖左偏。刻診:頭昏乏力,胸悶心悸,雙下肢浮腫,面色淡白、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BP 180/100 mm Hg。證屬心脾陽虛,水濕內停,故面色白光白,舌質淡邊有齒印,水飲上逆凌心則心悸,阻塞清竅則頭目眩暈,水飲外溢則水腫,治宜溫助脾腎,化氣利水,兼以寧心安神。投苓桂術甘湯輔以溫養心脾治療。處方:茯苓30 g,肉桂5 g,白朮15 g,甘草10 g,制附片10 g,棗仁10 g,澤瀉10 g,遠志10 g,每日1劑。服藥3劑後,胸悶心悸消失,水腫漸退,血壓下降到150/95 mm Hg,繼服10劑而愈。

  2 血管神經性頭痛

  患者男,45歲,農民,於2004年10月7日初診。頭痛頭昏反覆發作5年余,加重2個月。伴有噁心、嘔吐痰涎、耳鳴、頭重如裹,胃脘痞滿不適,納差、舌淡紅、苔白、脈滑。腦電圖提示:椎動脈兩側波幅不對稱。縣醫院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根據辨證分析,此為痰阻中焦,清陽不宣。治療當溫化痰濕。擬用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處方:茯苓15 g,白朮15 g,桂枝5 g,炙甘草10 g,細辛5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上方服用5劑後癥狀明顯好轉,繼服15劑,頭痛頭昏消失。隨訪至今未複發。

  3 慢性哮喘性支氣管炎

  患者男,60歲,農民。於2005年3月10日初診,哮喘反覆10餘年遇寒發作。每年住院一次而效果不明顯。刻診:呼吸喘促,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喉中痰鳴,心下痞滿不適,咳吐清痰如涎,乏力、納呆,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滑。此乃痰飲阻隔,肺氣不宜,氣機不利。當用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化痰飲治療。處方:茯苓10 g,桂枝10 g,白朮10 g,甘草5 g,川牛膝10 g,蘇子10 g,法夏10 g,乾薑5 g,麻黃炙5 g,每日1劑。3劑後癥狀大減,繼進上方3劑後愈。

  4 治療神經性耳鳴

  患者男,58歲,農民。2005年4月2日初診,眩暈耳鳴反覆2年,曾在五官科醫師診斷為神經性耳鳴。中西醫診治均無效,後延吾診治。刻診:自覺頭眩暈,耳鳴如蟬不止,晨起加重,脘腹滿悶,納呆,時伴心悸,舌質淡胖,苔白,脈弦緩,證屬濁陰上犯,蒙閉清竅,竅機不利。因濁陰致病纏綿,故耳鳴久而不愈。治擬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陽化濁,昇陽通竅。擬方:茯苓30 g,桂枝10 g,白朮15 g,甘草5 g,葛根20 g,石菖蒲10 g,服藥5劑痊癒。

  5 治療急性腎炎

  患者女,50歲,農民,於2007年5月10日初診。全身反覆水腫伴腰膝酸軟6個月,查尿常規:蛋白尿(++),紅細胞(+),透明管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目窠水腫,小便短少,腎區有叩擊痛,納差,脘腹滿悶,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症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飲溢肌膚而腫。治擬健脾益腎,溫陽利水。投苓桂術甘湯化裁。處方:茯苓30 g,桂枝6 g,甘草5 g,白朮10 g,澤瀉10 g,制附片10 g,豬苓10 g,服藥5劑後水腫漸退,小便增多,繼服5劑而愈。

  6 體會

  苓桂術甘湯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四味藥物組成,是溫陽化飲、健脾滲濕主要方劑,方中茯苓為君,健脾滲濕,祛痰化飲;桂枝為臣,既可溫陽化飲,又能化氣利水,且可平沖降逆。桂枝與茯苓相伍,溫陽利水,陽氣振奮則陰水得散,對於水飲滯留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濕源於脾,脾虛生濕,故佐白朮健脾燥濕,助脾運化,俾脾陽健旺,則水濕自除,更佐甘草為使和中。四葯合用,共奏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之功。方中四葯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葯少力專,正邪兼顧。在臨床中,只要具有痰飲徵象,病雖異而病因病機相似,皆可用苓桂術甘湯為基本方溫陽化飲,健脾利濕,再隨症加減,而取得良好效果。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來自[2009年第5卷第6期]欄目苓桂術甘湯治「背寒冷如手大」

痰飲病屬中醫學範疇,《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記載,並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治療大法。苓桂術甘湯系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飲證所立的處方,只要把握病機,辨證恰當,療效顯著。

患者范某,男,52歲,農民。背部惡寒月余,口乾,但飲水少,喜熱飲,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飲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齒痕,苔白,脈弦滑,以手觸其肩胛下角偏上處,約手掌大的範圍有冰涼感。否認近期感冒病史,無發熱。聽診顯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性羅音。因患者口乾少飲,喜熱飲,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齒痕,脈弦滑,脈症合參,辨證屬脾陽不足,水氣上犯之痰飲。治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處方:茯苓20克,白朮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薑5片。10劑,水煎服,日1劑。囑其注意禦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藥後,患者背部惡寒明顯減輕,其他不適癥狀亦有好轉。葯已見效,故採取守方之法,連續服用1月後,患者電話告知「背部已經不感到涼了,但是感覺嗓子還有痰,其他沒有不舒服的」。筆者囑其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繼續服1月後,癥狀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屬《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陽不足,水飲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於《金匱要略廣注》中亦有論及「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於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與胸膈之處。背部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之處,心之俞穴在背部,飲留心下,寒飲注其俞,陽氣不能展布,影響督脈溫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機為飲阻心下陽氣,背俞穴失於溫煦。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以溫運脾陽,補氣行水為主,從而達祛痰飲、通經絡而諸症得消的目的。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體現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第15條「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滲利水,化飲降濁,為治飲病之要葯;桂枝辛溫通陽,振奮陽氣以消飲邪,兩葯合用可溫陽化飲;白朮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葛根昇陽,舒筋脈;生薑溫陽化痰。複診則參入桔梗、半夏加強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載葯上行,直達病所。諸葯為伍,共奏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日期:2011年2月23日 - 來自[臨床驗案]欄目李柏齡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醫案

苓桂術甘湯出自《金匱要略》。方劑組成包括: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轉載陝西中醫學院劉現軍記錄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已故教授,名醫李柏齡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醫案一則,以饗讀者。廣大讀者有興趣也可以繼續查閱中醫古籍大全。

張某, 男, 60歲, 農民, 於2002 年5月30 日來診。觀其面色黧黑、身體瘦削。自25 歲開始, 一躺下便開始頭暈, 自覺天旋地轉、噁心欲吐, 入睡後及坐或站起後眩暈即停, 諸症若失。為減輕痛苦, 每每熬至夜深方眠, 余無所苦。幾十年未患他疾, 遍做各種檢查, 服用許多藥物, 病情未有絲毫轉機。詢其納眠可、二便調, 舌質稍黯, 苔白而濕潤, 脈左平右弦。李老為書苓桂術甘湯原方10 劑, 水煎早晚服。二診眩暈大減, 繼服10劑, 眩暈未再發。隨診1年病未再發。

按: 本證病人脈右弦, 傷寒 謂! 脈單弦則飲。人卧則陽氣入內, 內有飲阻、陽不歸位則不能主持故眩暈, 脈證合參故從飲治, 藥到病除。

日期:2010年11月23日 - 來自[名家醫案]欄目腸鳴證治有微妙

腸鳴主要由腸功能紊亂或腸道菌群失調引起,多見於腸易激綜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金匱要略》有關腸鳴,證治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凡條:「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等。筆者認為苓桂術甘湯與己椒藶黃丸的證治有以下區別:苓桂術甘湯證主要在胃(「心下有痰飲」),由痰飲引起,以脾虛為主,其證較輕(「微飲」),無腹部脹滿,大便稀薄;己椒藶黃丸湯證主要在腸(「此腸間有水氣」)。由痰飲水氣與飲食積滯引起,以邪實為主,其證稍重,有腹部脹滿,大便秘結。茲結合具體案例,說明如下。

例1.苓桂術甘湯證沈男,41歲,2005年9月2日就診。主訴:腸鳴1周,大便日行1次,便質質稀軟,腰痛,肝硬化脾切除術後。舌嫩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膩,脈細。肝硬化脾切除術後。脾陽不足;治宜溫陽化飲;處方:茯苓20g,桂枝log,白朮15g,甘草6g,黃芪30g,杜仲15g,川斷12g,狗脊12g。補骨脂12g,7劑。方中黃芪益氣健脾以助苓桂術甘湯化飲,余葯補腎強腰。二診時腸鳴止,腰酸明顯改善。

例2.已椒藶黃丸證王女,36歲,2006年12月8日就診。主訴:腸鳴、腹脹3周余,大便里急後重,矢氣頻,胃脘亦痞脹,體瘦,舌偏紅,苔薄,脈細弦。慢性萎縮性胃炎7~8年。氣滯食阻,腸間水氣;治宜消食理氣,化飲導滯;處方:防己 log,椒目6g,葶藶子9g,制大黃6g,枳殼12g,青陳皮各12g,佛手6g,木蝴蝶6g。木香6g,莪術12g,神曲12g,麥芽12g,萊菔子9g,7劑。方中己椒藶黃丸逐飲導滯;枳殼、青陳皮、佛手、木蝴蝶、木香、莪術理氣;神曲、麥芽、菜菔子消食。二診:腹脹、腸鳴、大便里急後重明顯減少至幾無,唯胃脘仍有些許不適,以香砂六君子湯合保和丸鞏固療效。

例3.苓桂術甘湯合已椒藶黃丸證楊女,50歲,2007年11月2日就診。主訴:腸鳴,大便不成形而量少,胃脘痞堵,頭暈,舌淡紅,苔薄潤,脈細弦。飲停胃腸;治宜利尿化飲;處方:防己log,椒目6g,葶藶子6g,桂枝12g,茯苓15g,白朮12g,澤瀉15g,車前子15g,炮姜12g,7劑。方中澤瀉、車前子助滲濕利尿,炮姜助溫陽化飲。三診:腸鳴止,大便稍成形,胃脘痞堵減而未盡。

後人根據《金匱要略》有關論述,認為腸鳴乃腸間痰飲水氣所致,固然無錯。但筆者根據己椒藶黃丸中葶藶子與大黃的藥物性能認為凡胃腸氣滯、飲食積滯也可引起腸鳴,非獨痰飲水氣。大黃的功能眾所周知,勿庸贅述。葶藶子有瀉肺平喘作用,肺與大腸相表裡,提示葶藶子既能降肺氣,亦能順大腸逆氣,腸鳴可以理解為腸中氣滯不順。古書有載:「腹內氣脹滿喘息不得卧,葶藶子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爛,每服三匙,溫酒調服無時,大效」。己椒藶黃丸能夠治療「腹滿」.其中應有葶藶子的功勞。從案例2似可窺見葶藶子及其它理氣葯在腸鳴中.的作用。以下案例可以直接證明筆者「凡胃腸氣滯、飲食積滯也可引起腸鳴,非獨痰飲水氣」的觀點。

例4.木香檳榔丸夏女,73歲,2007年4月3日就診。主訴:近來腸鳴、矢氣,脘腹痞脹,泛酸、燒心,舌暗紅、齒痕,苔薄黃,脈細弦。胃經檢查示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處方:党參12g,白朮12g,茯苓12g,青陳皮各log,木香lOg,檳榔lOg,莪術log,路路通lOg,烏葯lOg,枳殼log,連翹30g,川連6g,吳茱萸2g,煅瓦楞40g,甘草3g,7劑。二診:腸鳴止,脘腹痞脹減半,輕微泛酸及燒心。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辯證施治]欄目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0例臨床觀察(討論)

 本病應歸屬於中醫學「心悸」、「水腫」、「喘症」等範疇,認為本證皆由心臟自病或它臟相因為病,病位在心,涉及它臟,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中焦陽虛、心陽不振,標實則以痰飲為主。痰飲之生成,與人體五臟六腑皆有關,其中尤以脾最為相關,痰飲為陰邪,其生成停聚與陽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心陽虛從脾論治是仲景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心體陰而用陽,故心陽之強弱,根於心血之盈虧,亦取決於脾之盛衰。若脾胃虛弱,氣血乏源,宗氣失充,心失所養,其溫煦功能減弱,則可致心陽虛衰,同時還會產生諸多病理變化。故欲實心陽,當先調脾胃,可從根本上起到益心之功。脾陽不足,健運失常,不能正常運化輸布水液,就會導致水濕內停,凝聚為飲,飲邪上泛則心衰加重。《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故治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濕。《金匱要略》中「夫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之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趙良日:「《靈樞》謂心包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包,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精於上也。茯苓淡滲,逐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朮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實驗證明,茯苓有較強的利尿作用。白朮益氣健脾,通利水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並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出,桂枝溫通經脈,通陽化氣,具有較強的強心作用。現代藥理表明,苓桂術甘湯減輕CHF兔體重,改善一般狀況,減慢心率,可減輕充血水腫,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臟功能。心鈉素(ANP)是心房肌細胞產生和分泌的一種激素,它具有明顯的擴張血管、利鈉、利尿和降低血壓、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的作用。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能降低ANP水平,可能與該方利尿、減輕心臟容量負荷,減少ANP分泌有關,從內分泌角度上顯示了苓桂術甘湯是治療CHF較理想的中藥。本研究發現,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服苓桂術甘湯,可明顯增加左室射血分數,增強心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藥物與臨床]欄目苓桂術甘湯的臨床應用

  苓桂術甘湯源自於《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組成。功能為通陽化氣,健脾利水,筆者在臨床上用以治療多種疾病,收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臨床應用的一些體會供同行參考。  一、冠心病 盛某,男,2003年3月22日入院治療。患者自2000年來,出現心悸,怔忡,氣促,胸悶,頭暈乏力。曾住院治療半年,服用中西藥物,但癥狀一直不能控制。入院時見:心悸、氣短,勞累活動後加劇,伴頭暈、乏力,手足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數無力。心電圖報告:1.竇性心動過速;2.ST段下移,符合冠心病的診斷。中醫診斷:怔忡(心陽不振)。用苓桂術甘湯加味溫補心陽,安神定悸。茯苓10g,桂枝10g,白朮10g,栝樓10g,煅龍骨、煅牡蠣各15g。服用5劑後,心悸、胸悶等症明顯減輕。共服此方加減20餘劑,上述癥狀消失,心電圖報告在正常範圍內。  二、梅尼埃病 趙某,女,40歲,工人。自訴從2000年開始眩暈反覆發作,間隙時間長短不一,有時數月發作一次,有時一月發作數次。發作時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耳鳴,噁心欲嘔,有時吐出痰涎。在某醫院診斷為「梅尼埃病」,服用過溫膽湯、二陳湯、杞菊地黃湯等方,療效不佳。2002年11月份來門診進行治療。其形體肥胖,舌苔白稍膩,脈沉滑,顯示痰濕內蘊之象。痰為陰邪,非陽不化,治以通陽化氣,輔以平肝熄風之品。以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10g,白朮10g,桂枝6g,炙甘草5g,党參10g,鉤藤15g,石決明10g。服五劑後,自覺頭暈、胸悶、噁心嘔吐等癥狀明顯減輕,但仍痰多。再用原方加減五劑。複診時,病症盡除,為鞏固療效,再服五劑,經訪,以後未再發作。  三、慢性支氣管炎 伍某,男,44歲,幹部。咳嗽反覆發作十餘年,每年冬季為甚。2002年12月份來就診。表現為:咳嗽,氣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悶,食納不香。舌淡,苔白,脈弦滑。證屬痰飲犯肺,宜健脾燥濕,止咳化痰為治。藥用:茯苓10g,桂枝10g,白朮10g,法夏10g,党參10g,杏仁10g,炙甘草6g,共服藥20餘劑,癥狀基本控制,精神轉佳。  四、冠心病心衰 ,男,60歲,農民。患者於1996年開始胸悶,氣促,心悸,夜間陣發性憋氣感。不能平卧,隨後出現雙下肢水腫,腹脹,尿少,曾在當地住院治療兩個多月,服用中西藥,癥狀未能控制。2001年10月14日來門診治療,以「冠心病」、「心衰3級」收住院。入院時見:胸悶,心悸,氣促,納差,腹脹。腹部叩診移動性濁音,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沉數無力。胸部透視:心臟向左下擴大,雙肺紋理稍增粗。心電圖:1.竇性心律;2.ST-T段改變,提示慢性冠脈供血不足;3.左房壓力過重。  患者年已花甲,脾腎虛衰,脾失健運,腎氣虛不能化水,致水氣凌心射肺,故納差,腹脹,心悸,氣促,腎陽虛衰,不能化氣行水,則見雙下肢水腫,治法宜溫陽利水,養心定悸。苓桂術甘湯合真武湯加減:茯苓皮15g,白朮10g,附片10g,澤瀉20g,桂枝10g,白芍12g,杏仁10g,炙遠志6g。進1劑後,小便量增加,次日雙下肢浮腫明顯消退,自覺癥狀減輕,服用五劑後,下肢水腫消退,腹部移動性濁音消失。再服上方加党參15g,栝樓10g。服藥20劑後,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浮腫完全消退,食納增進,精神轉佳,住院三十多天而出院。  體會 以上幾個病例雖然屬於不同疾病,但運用此方治療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其病機基本是一致的。例一是心陽不振而致的心悸、怔忡,故用苓桂術甘湯加上益氣之黃芪、党參,鎮靜之龍骨、牡蠣,全方具有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之功用,葯中病機,因而獲效。例二是痰濁上犯清陽之眩暈證,例三是痰飲犯肺之咳嗽,雖病位不同,臨床表現亦異,但病機均是由於脾虛生痰,痰飲內阻。用此方溫陽化飲,陽氣得振,痰飲得化,則諸症自除。例四為脾腎陽虛所致之水腫,是一種危急證候,用此方一劑後,水腫明顯消退,服五劑後水腫盡除,心衰得以控制。以上病例均以陽虛為本,故用此方溫陽利水治本,臨床適當加減,標本兼治,收到了滿意的療效。

推薦閱讀:

如何使主題鮮明,主體突出-用光篇
主題班會教案《樓道安全要牢記》 彭慶國老師的網校Office 最專業的教師、學生、家長交流...
【歐美經典音樂】《Cinema Paradiso(天堂電影院)》主題音樂
電影《教父》主題曲《Speak Softly Love(柔聲傾訴)》
被拐女成感動人物,宏大主題壓抑人倫|郜艷敏|感動

TAG: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