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教性命雙修的內煉體系
摘錄~性與命雜誌第十三期 (2003.03) 作者 :李遠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道教養生家提出的性命雙修的思想,是建築在形神統一的生命觀上。一般而論,性命和
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概念。性與神是相通的,均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命與形也一
致,是指人的生命、形體。但由於時代的先後與觀念的演變,稱謂和內涵也就有了相當的差
異。在漢唐時期的養生家,多稱"形神共養"。
唐宋以後的內丹家,則多稱"性命雙修"。從思想內涵上看,漢唐養生家的形神共養理論
缺乏完整性,方法上比較零碎單調。而宋元內丹家的性命雙修的理論,卻非常完整,方法上
也相當系統豐富,從而達到了十分精微的程度。
關於"性命"二字,儒、釋、道三教各有不同的理解,道教內各個宗派亦有各自的看法。
就道教內部而言,一般地講,"性"指心性。理性,又調之"真意"、"真神"等;"命"指生命、形
體,又謂之"元精"、"元氣"等。內煉心神為性功,外煉精氣為命功。元代全真派大師丘處機指
出:"金丹之秘,在於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
也,臍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注一】故丹家千經萬論,只此性命而是
。
南宗初祖張伯端說:"道家(指他以前的傳統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
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在他看來,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於
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故號曰金仙。傅大士詩云:"六年雪嶺為何
因?只為調和氣與神。一百刻中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鍾離正陽亦云:"達摩面壁九年,
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出凡籠。"以此知釋迦性命兼修。"【注二】
從《悟真篇》來看,這確屬張伯端的主張。該篇七絕第一首即批評禪宗之徒說:"饒君了
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葯,頓悟無漏作真人。"謂單修禪宗不如兼修內丹
。至於佛教下乘禪法,更被斥為下乘。《悟真篇序》曰:"唯閉息一法,能忘飢絕慮,即與二
乘坐禪頗同,若勤行而之,可以入定出神,"其最高功果也不過達到內丹派所謂五等仙中最下
等的"鬼仙"。
張伯端自認己家之說為性命雙修,故無所偏,最為圓滿,乃得三教先聖性命真傳的正宗
。究其實際,則是直承魏伯陽《參同契》之說。內丹以人身精氣神為三寶,精氣屬命,神屬
性。從《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看,五代鍾離權的丹法,從修命入手,循序漸進。至
呂洞賓、陳摶,受佛教禪宗影響,倡性命雙修。張伯端繼承了這一思想,更加強調性命必須
雙修,以此融合三教。
白玉蟾再傳弟子蕭廷芝,發揮張伯端性命之學。他說:"夫道也,性與命而已。命者有生
也,性者萬物之始也。夫心者,像日也;腎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
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
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紐矣。吁!萬
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繼曰復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通畢矣。"【注三】
北宗對於性命的看法,和南宗基本上一致。如王重陽說:"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注四】
但因其貴性,故對性的議論甚豐。他們多以性來指人精神的先天本原或不變不動的本體,名
之曰"真性"、"真心"、"元神"等。並謂這一真性不生不滅,本空本凈,為超脫生死的可靠根據
。王重陽說:"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注五】丘長春說
:"吾宗所以不言長生者,非不長生,超之也。"【注六】儘管南北二宗在一些看法與修持次
序上有所不同,但皆以性命雙修雙了為第一要義。
元李道純融二宗之說,著《性命論》一篇,詳論雙修要旨。他說:"性者,先天至神,一
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見解智識出
於心也,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也,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
有死,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是知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無命不立
,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這就把性命、身心之說融和一處,佛道二家貫通一體
。 他還批評了傳統的"緇流道子",謂其分性命為二,各執一邊,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陰寡
陽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寧逃劫運?見性者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仙師曰:煉
金丹,不達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誠哉言歟!高上之士
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
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
俱妙也。"【注七】道教內丹家性命雙修之旨,於此可謂披露無餘。
明代丹經《性命圭旨·元集》有"盡性了命圖",並以日月的運轉來說明性命雙修的道理
。書中說,丹田元精好比是日,心中元性好比是月,日光自返照月,"蓋交會之後,寶體乃生
金也。月受日氣,故初三生一陽者,丹即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
於月之八日,而二陽為矣。二陽者,丹之精氣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之於望,而三
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而如月之圓也。月既圓矣,十六而一陰生。一陰者,性
歸於命之始也。自一陰生,至於月之二十三,而二陰為矣。二陰者,乃性歸於命三之二也;
自二陰生於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三陰全,乃性盡歸於命也。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
性全矣,又以性而安命,此是性命雙修大機括處。"
可見,性命二者乃同一本體的兩方面的功能,所謂"本一而用則二也"。這種從性命角度
認識人體生命現象的方法,是道教傳統哲學的重要特徵。
道教所獨具的這種性命雙修雙了的養生學,和西方傳統的養生學比較,有一個完全不同
之處。那就是道教養生學不是單純講壽命、講延年益壽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修養萬法,借
這個方法,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養境界,即到達"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在西方養生家看來
,健康長壽是養生學的唯一目的,故在他們的論著中僅僅局限於對體質與力量的論述,而不
涉及心性與道德的修持。如被譽為西方養生學開山鼻祖和運動醫學的創始人、古希臘的希波
克拉第,著有《論養生》四卷,從養生法的原理到處方,論述得很全面。又著《論健康時的
養生》,不僅闡述了飲食養生,而且從普通人到鍛煉者如何確定運動處方都談到了。這些著
作的內容相當豐富,都是以飲食養生為中心而論述了塗油、按摩、洗澡、嘔吐、絕食、睡眠
以及運動等的處方,卻沒有一處談及道德的修持。【注八】
在道教養生家看來,健康長壽只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同時,也只是養生學的
一部份,叫作"命功"。此外,尚有一部份,即是心性修養、道德修養、人格修養,叫作"性
功"。命功就是延長壽命的方法,這就相當於西方的養生學。修命還須修性,道教養生家們拿
性功貫串命功,所謂"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徹始徹終,不離心性修養與心性鍛煉。故
凡言修命,必曰修性,兩者須臾不離。因此,與西方養生學相比較,道教養生學的內容更為
豐富,其中有關心性、道德的修養,更為西方養生學所無。
與中國佛教、儒家的養生學相比較,道教養生學又多一個"命功"。儒家歷來重視心性的
修養,《大學》講修齊治平,以正心誠意為起點;《孟子》講求放心,不失其赤子之心,毋
失其本心,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易經》講"洗心退藏於密";宋明理
學家講復性、合性、主性等;以及佛家講明心見性,定慧雙修,止觀雙運等,大都是心性養
之事,而罕言煉精鍊氣之術。
其次,道教養生學講性功講命功,不是截然劃分為兩途的。它是互相關連互相影響的,
或從修心起步,或從煉精下手。煉精、鍊氣、煉神、還虛,都是緊密連按的一段段工夫,道
教氣功養生學以性命雙修為一大原則,性功命功為內大綱領,又以煉心、煉性、煉精。鍊氣
、煉神為五大要法,清、虛、靜、定為四字功訣,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內煉體系。
◎注釋:
一、見《大丹直指》卷下。
二、見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
三、見《金丹大成集》。
四、見《重陽立教十五論》。
五、見《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
六、見《長春祖師語錄》。
七、見《中和集》卷4。
八、詳日本岸野雄三《古希臘希波克拉第養成生法》,呂彤節譯,人民 體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