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的關係是如何變淡的?
朋友,是呼朋喚友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或是政場、商場同進退的朋友,還是隨心而至,興盡而歸的朋友。
然而原本親密的朋友關係變淡的原因無非是因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生活的交集越來越少,於是共同的話題少了,不再相互需要,也不再對對方的事情感興趣,聯繫越來越少,感情慢慢也就淡了,再要說話,發現已經無話可說。這些人曾經溫暖我的人生,是我生命的見證者,想到他們的離開,我難過到不行。
而新認識的朋友親熱一段時間又淡了下去,只是因為感情基礎本來就淺得幾乎沒有,失去不覺得遺憾,擁抱卻需要太多額外的付出,所以來去任由之。你來,多大的風雨我都去接你;你要走了,我只會說聲珍重,並不會挽留。
年少讀書時,通常我們的好朋友都是隔壁鄰居或者是同班同學。隨著年齡的發展,興趣愛好慢慢定型,對未來的方向有了大致判斷,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我們選擇的餘地已經變大了,但讓我們不解的是,明明挑選朋友很慎重了,大家對彼此的關係也非常重視,幾年之後,好朋友們之間的情感還是開始變淡了。
是社會資源地位見識差距變大,你的苦悶他無法理解,他的彷徨在你而言,是變相炫耀。兩個人無話可說,只能敘舊,直到過去被反覆咀嚼,淡而無味,又礙於情面,怕被指責勢利,還要勉強維持點贊的情分。
當然,有很多超越階級的友誼,但兩者的見識和思辨力,一定是對等的。許多年少時闖禍的朋友,只能被拿來懷念,許多因為恩情而結緣的人,也只適合報恩。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我越來越覺得,要從同路者中尋找朋友,而不是硬拽著朋友一道上路。到了分岔口,溫柔道別就好,過年時打一通新年問候電話,也好過兩個人口不對心地把酒話桑麻。
從心理學上講成為好朋友可以是因為見面頻繁、有相似的生活經歷和背景、性格相乘,在一起感到輕鬆愉悅,有著共同的信念,甚至可以因為對方長得好看、品德高尚、樂於助人。當我們的友情多了附加屬性,原本純潔的友情變得可以量化了,那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我們哪天抹殺了這份情就變得無可厚非了。
友情里最讓人唏噓的時刻是,一開始我把你當成值得深交的人,後來因為某些事對你有些微的失望,於是不斷說服自己人與人之間本該如此淡薄。又把你放回到一個普通朋友的位置,與你維持著表面的和平。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你連半分都不知。
交朋友其實就像存錢一樣:一個人要是把錢存到銀行里,自然不會天天去看;要是把錢拿去放高利貸,差了一天沒收到利息都會覺得心慌。朋友亦如是,只有信得過的和信不過的兩種。信得過的朋友就像銀行一樣,不用擔心他會關了門不理你。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朋友疏離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我信得過他嗎?他又信得過我嗎?要是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很肯定,那自然就不必多擔心。
年輕之時更應該珍惜身邊的朋友,沒有目的之交往,才能感動人。
友情是何時消失的? 從被稱作人脈的那一刻起。
願十年之後我提著老酒,願你十年以後還是老友。
推薦閱讀:
※每日七言(422)感覺好朋友越來越少了,也覺得好朋友越來越好了
※【宿題】 把這首歌送給你最好朋友,《best friend》
※為好朋友請動「財神爺」催財,可惜,催不了
※為什麼狗能成為人類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