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的故鄉廟首
07-02
呂賢基(1803~1853),字羲音,號鶴田。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選庶吉士,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遷任湖廣道監察御史,給事中。咸豐元年(1851)任恩科浙江考官,升遷鴻臚寺卿,超擢工部侍郎,後兼署刑部侍郎。咸豐三年(1853),呂賢基赴安徽任督辦團練大臣。他通曉典籍,博學多才,工於詩詞。文集有《呂文節公奏疏》2卷、《立誠軒詩》1卷;呂錦文是呂賢基長子,字壽堂,號簡卿,咸豐二年(1852)進士,先後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曾創辦旌德團練局,募捐籌糧,組織鄉團,抗禦太平軍。撰有《文選古字通補訓》4卷、《拾遺》1卷、《懷研齋吟草》1卷。另有翰林編修呂朝瑞,鄉試主考官呂佩芬,國史館協修、玉牒館纂修、山西學政呂鳳岐,即呂碧城的父親。 這裡特別要提一提呂碧城(1883~1943)。呂碧城,字聖因,一字蘭清,生於安徽旌德一個書香門第,其父呂鳳岐為光緒三年進士,母親能詩文。呂碧城天資聰穎,幼而能詩,與兩個姐姐均富才華而少年得名,章士釗因此有「淮南三呂,天下知名」之譽。 呂碧城十二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因父親去世又遭家禍,只好遵母命往天津塘沽依舅父嚴朗軒,在舅舅家住了好幾年。呂碧城是位反封建的女性,她欲與友人外出探訪女學而遭舅父罵阻,因此負氣出走。離家後的她不但無旅資,連行裝也沒有,幸而在火車上遇到寓於大公報館的佛照樓主婦,將她帶到大公報館。並讓留她在《大公報》任編輯。呂碧城後來回憶入大公報館後的情形時說:「由是京津聞名來訪者踵相接,與督署諸幕僚詩詞唱和無虛日。」真是如魚得水。呂碧城的許多詞作,也是在《大公報》發表的。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也為有才華的詩人,人們只知道她號鑒湖女俠,卻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曾以「碧城」為號。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紳子弟王某後,因其夫納資捐得戶部主事,而隨夫居京。她從報上讀到呂碧城的進步言論,非常欣賞,立刻引為同調。加之許多人將呂碧城所發表的文字,當作了秋碧城之作,所以秋瑾慕名而欲往天津探訪呂碧城。秋瑾和呂碧城,是上個世紀中國極著名的兩位女性,兩人光緒三十年在天津相見,於近代革命史、女權運動和文壇,都為一段佳話。呂碧城後來回憶相見時情形說:「其時秋作男裝,而仍擁髻,長身玉立,雙眸炯然,風度已異庸流。」兩人一見如故,大公報館款留秋瑾,呂碧城與秋瑾同榻而眠。次晨呂碧城睡眼矇矓,先看見床前一雙穿著官式皂靴的男足,將秋瑾當作了男子,不覺大吃一驚。那次見面,秋瑾因呂碧城名已大著,便決定避讓,從此不再用「碧城」 之號。雖說初次見面,但秋瑾非常相信呂,向呂敞開心扉,密以所謀之事相告,並勸呂同赴日本,一起參加革命活動。而呂持世界主義,無滿漢之見,比較傾向於政體改革。交談結果,秋瑾獨行,呂碧城以文字為事。隨後秋瑾東渡扶桑,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日本所辦《中國女報》,發刊詞即為呂碧城署名之作。後秋瑾革命失敗,在紹興被捕遇難,呂碧城也因此受牽連而險遭不測。秋瑾赴日後,呂碧城在英斂之等社會名流的支持下,經多方努力,使北洋女子公學光緒三十年冬得以在天津創辦,並任總教習。那年她才二十一歲。北洋女子公學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女學之一。呂碧城後升任監督,即今之校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後,呂碧城辭職南下至上海,一邊補修外文,一邊與洋人角逐商場,盈利豐厚,從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立足社會。用她的話來說,「揮金甚鉅,皆所自儲,蓋略諳陶朱之學也。」因通曉數種外語,呂碧城後來多次赴歐美求學、遊歷,居瑞士多年,潛心著述,名播海外,被人稱作足跡遍天下的巾幗英雄。 1929年5月她出席了維也納國際保護動物大會,作為與會代表中唯一的中國人,她的丰采和講演,贏得一片讚歎。維也納大報《達泰格報》報道說:「會中最有興味、聳人視聽之事,為中國呂女士之現身講台,其所著之中國綉服矞皇矜麗,尤為群眾目光集注之點。」 呂碧城人生事業獲得極大成功,成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女詞人,更成為近代史上的著名女性,英斂之先生和《大公報》之功實不可沒。 屈指算來,曾經在中國近代史上風雲一時的呂碧城,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整整六十多年了。她在刊印自己作品時曾說:「予慨世事艱虞,家難奇劇,凡有著作宜及身而定,隨時付梓,庶免身後淹沒,曩刊《曉珠詞》即本此旨。」然而,她還是於不知不覺間遠離了這個世界。今日提起呂碧城的名字,即便是在家鄉旌德,一般人也覺十分陌生。 所幸中國之大,有心者不絕如縷。近年來有關呂碧城的兩部著作先後問世,令人又可一睹才女風範:一部劉納編撰的《呂碧城》,集評傳與呂氏著作為一體,可視為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另一部李保民編校注釋的《呂碧城詞箋注》,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一代女詞人的詞採風韻。 旌德已故作家姚卓華先生在《天際自徘徊》一文中稱,碧城「幼年是在廟首度過,父親解官告歸後,舉家遷往六安縣城南門三道巷。」「未幾,族人爭繼嗣,霸佔家產,以至將碧城母女幽禁。曩與碧城定親之汪某,見此變故,藉詞退婚」。呂碧城幼年時代基本居於旌德,其憶舊之作中可窺見一斑:「清明煙雨濃,上巳春光好。……當年拾翠時,共說春光早。六幅畫羅群,拂遍江南草。」 廟首應以有這樣頂級的世界文化名人而驕傲。 廟首,在唐代系太平縣的麻城鄉,又有「麻村」的稱號。種麻歷史悠久,苧麻產量高,品質好,在全縣佔據首位,是旌德的主要產麻基地之一。廟首現有兩千多人,同豐溪、太伯村連成一片,成為今天的鎮政府所在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故舊從鄉來
※故鄉再無春夏秋 一
※[原創]去美國可以,但別把他鄉當故鄉 – 鐵血網
※有一個地方,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嬋琴
TAG: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