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可見! 從1997年泰銖匯率崩潰,看懂中國經濟未來(轉載)
07-02
樓主:pdjdsz 時間:2014-01-13 10:47:00 點擊:22348 回復:98 脫水模式 給他打賞 只看樓主 閱讀設置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泰銖的匯率危機 如今的中國如出一轍,人民幣匯率崩潰近在咫尺 盯住制度與泰銖危機 到目前為止,從盯住匯率制度走向浮動匯率制的路徑大致有兩條,一是順應經濟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主動退出盯住制度、走向自由浮動;二是在危機衝擊下,不得不放棄盯住制度,被動走向浮動匯率。前者的代表主要是歐洲新興經濟體,比如波蘭和智利;後者的典型主要是亞洲新興經濟體,比如泰國和韓國。本文的分析表明,泰銖危機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危機的根源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一、盯住制度使匯率失去調整功能,造成經常項目逆差 1984年6月,泰國開始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籃子中的主要貨幣與權重分別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馬克6%~8%。泰國中央銀行每天公布泰銖對美元的中心匯率,浮動區間為中心匯率的±0.2%。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25∶1左右,成為實際上的盯住美元制度。 1985~1994年,由於美元持續走低,泰國獲得了極大的本幣貶值效應,出口持續增長,經濟快速發展。1986~1994年,泰國出口增長率達到22%,經濟增長率達到9.5%,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浪財經註:原文如此實際上泰國不是「亞洲四小龍」,而是被稱為「亞洲四小虎」。「亞洲四小龍」通常指: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亞洲四小虎」通常指: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 從1993年起,在「互聯網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繁榮。1994年5月,國際外匯市場發生逆轉,美元對主要貨幣由貶值轉升值,美元指數持續上行。由於泰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泰銖不得不跟隨美元大幅走高,泰銖升值對出口和經濟增長產生了嚴重衝擊。1991~1995年,泰國出口增長率為18.9%,1996年急劇下降為-0.2%。1991~1995年,泰國經濟增長率為8.6%,1996年大幅下跌為5.9%。1994年,泰國經常賬戶逆差為89億美元,1995年為140億美元,1996年達到163億美元,分別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4%、8.5%和9.1%,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水平。 二、為了彌補經常項目巨額逆差,快速放開資本市場 從理論上講,當一國經常賬戶持續出現較大逆差時,外匯市場會通過匯率水平的變動,使本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當一國經常賬戶持續出現較大盈餘時,外匯市場會通過匯率水平的變動,使本幣升值,以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但是,在盯住制度下,泰銖對美元的匯價被人為固定,外匯市場失去了自動調節功能,面對不斷惡化的國際收支形勢,泰國政府不得不快速放開資本市場,通過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甚至高利率政策,吸引國外資本流入,彌補國際收支赤字。 當時,泰國政府採取了兩項政策措施:一是開放離岸金融業務,推出曼谷國際金融安排。在此框架下,凡獲批准的商業銀行均可從國外吸收存款和借款,並在泰國境內發放外幣貸款。二是企業可以自由對外借款,非居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開立泰銖賬戶,進行存款、借款和自由匯兌。 三、盯住制度降低了匯率風險,引起短期資本大量流入 從理論上講,在外匯市場上,匯率水平波動會增大國外短期資本投機的成本,使國外短期資本在頻繁地流入流出時,直接面對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匯率穩定則有可能會使貨幣投機成為一種沒有風險或者風險極小的事情。實際上,盯住制度是一種由政府提供的匯率隱含擔保,它降低了匯率風險,引起國外投機性資本大量流入。 20世紀90年代,泰國的國際資本流動呈現以下主要特徵:一是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迅速擴大。1992年,泰國離岸金融市場建立,推動泰國的國際資本流動總量從1989年的l000億泰銖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5000億泰銖,4年時間增長了10倍以上。二是證券投資大幅增長。1993年,國外證券投資流入突然加速,當年超過了30億美元,1994~1995年進一步上升至60億美元,兩年時間增長了一倍。三是短期資本大量流入。從1990年起,國際短期資本大幅流入泰國,成為私人部門對外借款迅速增長的主要源泉。1993年,短期資本流入量占國際資本總流入量的比重占年均50%以上。四是大舉借入外債。1992年,泰國借入外債396億美元,1996年增加到930億美元,超過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0%。 四、大量資本流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在泰銖不斷跟隨美元升值的情況下,泰國出口不振,與出口相關的產業投資利潤率下降,大量國外資本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大幅推升了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最終形成資產價格泡沫。1993~1996年,泰國的房地產價格上漲了近400%。泰國SET指數於1990年12月觸底反彈,1996年1月沖高至1041.33點,創歷史新高。 這一時期,非銀行金融機構增加很快,業務範圍不斷拓寬。到1996年底,泰國有91家財務證券公司。這些財務證券公司總資產占泰國金融資產的四分之一,主要從事貸款、證券上市、承銷、交易、投資顧問等業務,成為泰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證券公司50%以上的資產分布在房地產、消費貸款、個人證券投資貸款和證券投資等四個高風險領域。同時,泰國的銀行業也深陷房地產市場,1993~1996年,泰國住房貸款總額從3285億泰銖增加到7055億泰銖,1997年進一步增加到7932億泰銖。 五、資產泡沫破滅加速了泰銖貶值預期 1997年,曼谷商業區的房屋價格開始下跌,跌幅達到22%。泰國股票市場的SET指數也由1996年元月底的1410.33點跌至1997年6月的527.28點,跌幅超過60%。作為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破滅的直接後果,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增加。1996年6月,泰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超過1兆億泰銖,不良貸款率達到35.8%。在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也重創了財務證券公司。一方面他們本身持有的證券貶值;另一方面,他們在房地產市場和個人證券投資上的不良貸款大幅上升。 六、盯住制度弱化了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 始於1995年的美元大幅升值,造成泰銖匯率持續走高,導致泰國出口受挫,經濟增長放緩。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泰國需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降低泰銖利率來刺激消費和投資。但是,由於當時泰銖匯率正面臨著巨大的貶值壓力,為了維持泰銖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泰國中央銀行被迫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繼續提高利率。1995年末,泰國國內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分別達到12%和13.75%,不僅為亞洲地區最高,而且超過國際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高利率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投資和消費,加劇了經濟衰退,並使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情況進一步惡化,使風雨飄搖的泰國經濟雪上加霜。 七、泰銖保衛戰的失敗 當美元進入升值通道之後,泰國政府意識到,泰銖繼續盯住美元無疑將置「出口導向型」的泰國經濟於死地。但是,由於擔心放棄盯住制度會造成泰銖貶值,增加國內債務負擔,造成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和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上升,泰國政府遲遲不能下定決心調整匯率制度。他們希望將盯住匯率再維持一段時間,先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再調整匯率制度。然而,國際投機者沒有給泰國政府足夠的時間。 1997年初,國際投機資本向泰銖發起連續攻擊,泰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試圖化解日益逼近的危機。1997年2月,泰國中央銀行為了壓低泰銖匯率,在新加坡外匯市場上實施了規模巨大的干預行為。這一操作引起強烈的市場反彈,泰銖匯率快速貶值5%,國際貨幣投機者對泰銖的攻擊從隱蔽轉向公開。 1997年3月,國際投資者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億美元的遠期泰銖合約,並在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泰銖,泰銖的貶值壓力空前加大,泰國中央銀行動用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進行干預,才平息了這次風波。 1997年5月,國際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然後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銖,以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出泰銖的形式突然發難,沽空泰銖,造成泰銖即期匯價急劇下跌,多次衝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浮動區間,引起市場恐慌。商業銀行和企業紛紛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泰銖對美元曾經一度貶值至27∶1。面對衝擊,泰國中央銀行再次動用50億美元外匯儲備進行干預,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並且禁止國內金融機構向外借出泰銖。 1997年6月下旬,極度脆弱的泰國外匯市場再次出現劇烈波動,泰銖對美元的匯率猛跌至28∶1。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布,放棄泰銖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對美元的匯率曾達到32.6∶1,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到1998年7月,泰銖對美元累計貶值了60%。泰銖大幅度貶值迅速波及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整個東南亞地區,最終形成了震驚全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 八、簡要總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盯住制度可能成為一國金融危機的誘因。泰國的案例表明,泰銖危機是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危機的根源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一是在盯住制度下,匯率不能通過自由波動實現均衡,本幣被高估時可能導致經濟放緩,本幣被低估時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說,當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如果不能通過匯率變動的方式來調整,就有可能以金融危機的方式來調整。 二是一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決定其對匯率制度的選擇,如果說一個較為封閉的金融市場可與一個較為固定的匯率制度相匹配;那麼,一個較為開放的金融市場則需要一個較有彈性的匯率制度。在開放經濟中,匯率波動可以提高短期資本流入的成本,匯率穩定則有可能會使貨幣投機成為一件沒有風險或者風險較小的事情。 三是盯住制度弱化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削弱了泰國政府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在盯住制度下,隨著資本項目開放,泰國利率水平的變動必須與美元利率變動保持一致,否則,泰銖與美元之間利差的變動就會導致短期資本套利活動。比如,1993~1994年,泰國出現了經濟過熱現象,中央銀行無法通過對利率政策的調整來穩定物價,因為當時美元利率較低,如果提高泰銖利率,利差擴大將導致短期資本的進一步流入,增加泰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又如,1995~1996年,泰國經濟增長乏力,但由於當時美聯儲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美元利率,泰國中央銀行不僅不能降低泰銖利率,刺激經濟;相反需要進一步提高泰銖利率,以維持與美元較高的正利差,防止國際資本外流。 ps: 如今的中國如出一轍,人民幣匯率崩潰近在咫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腦計劃」開啟 「制腦權」成未來軍事較量新的高地
※愛因斯坦提出:未來宗教,是一種「宇宙宗教」是科學還是迷信?
※天啟帝臨終前說的話,預示著明朝的未來?令人不得不信服
※圖文愛情1105:不可預知的愛與未來都在那雲端。
※金燦榮:2016世界亂象對未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