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運動醫學推拿手法闡微

[原創]運動醫學推拿手法闡微中醫膏藥
本文發表於《中國民間療法》2006年第9期(核心期刊),發表時編輯作了刪節,在此貼出的是原文,希交流與指正。運動醫學是醫學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它研究與體育運動相關的醫學問題,運用醫學的技術和知識對運動訓練進行監督和指導。中醫推拿技術在促進運動疲勞恢復和治療運動創傷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級、省級、市級優秀運動隊已經把推拿作為必不可少的恢復措施之一,但對於推拿手法在運動醫學領域的研究尚不多見。筆者在長期擔任運動隊醫師的臨床實踐中對推拿手法取得了一些經驗,整理如下。1 常用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及臨床應用1.1 推法推法是以醫者的指、掌或肘尖為著力部,附著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做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的手法。全掌推法應用較為普遍,操作時醫者以手掌先向運動員體表垂直施加一定壓力,力達肌肉層,再保持此壓力不變,向前方直線推動,由慢漸快,重複3-5遍,起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多用於按摩的開始手法與結束手法。用拇指在腰部督脈和膀胱經做推法,有解除肌肉痙攣、活血化瘀的作用,對腰部勞損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2 擦法擦法是以手掌為著力部,附著體表一定部位,做直線來回磨擦的手法。擦法在動作上與推法有相似之處,但有著本質的不同,區別如下:(1)擦法力度僅作用於皮膚層,而推法作用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關節韌帶,在脛骨等處可達骨膜。(2)擦法運行路線為往返,推法路線為單方向。(3)擦法頻率較快,因其用力較輕,需藉助快速磨擦生熱,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活血的治療效果。擦法在傳統按摩中多作為輔助手法使用,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擦法配合正紅花油、活絡油或自製藥酒,手法頻率150次/分以上,時間10-15分鐘以上,用以消除運動後肌肉酸痛、脹痛、刺痛有很好的療效。1.3 揉法揉法是醫者用全掌、掌根、大小魚際等部位緊貼患者受術部位,進行環形蠕動的手法。運動員身材一般較為高大,肌肉豐富,對推拿的力度要求較大,因此掌握科學的手法用力技巧是相當重要的。以疊掌揉法為例,運動員俯卧於按摩床上,醫者雙手重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按於治療部位,雙肘關節微曲,肩部放鬆,上身前傾,使上半身的體重通過手臂作用於患者身上,揉動時以肩部發力,上身可配合手部動作做輕微的晃動,切記手臂只起到傳導力的作用,不可只憑手臂發力,否則必然導致手臂酸痛,力量不能持久。在腎俞、腰眼、環跳等部位可用指揉法、肘揉法或足跟揉法加強刺激。揉法有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的作用,還能有效緩解其它強刺激手法帶來的不適感。1.4 扌袞 法扌袞 法是通過腕關節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轉,使拳在患者體表進行來回滾動的手法。用力時同揉法一樣要藉助醫者身體的重力,還可以通過以下變化來強化力度:(1)腕關節固定的扌袞法:傳統扌袞法中腕關節可以有屈伸活動,筆者認為若要增加扌袞法的力度,可以使腕關節固定於中立位,以前臂旋前旋後發力帶動拳部扌袞動,作用力更加深透。(2)用掌指關節作為接觸點,可以加強刺激。(3)前臂扌袞法:以尺骨—前臂背側—尺骨為接觸面進行來回扌袞動,可彌補力量不足,通常在拳扌袞法操作10分鐘以後,加強刺激用,起到舒筋活血、解痙止痛的作用。1.5 拿法拿法是以醫者拇指與食、中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為著力部,握住施術部位,相對用力,並做持續的有節律提捏的方法。頸項部、上肢部多用單手拿法,大腿、小腿部多用雙手拿法。拿時醫者手指與患者肌膚間不可滑動,上提與放下應以相同速率進行。拿法的刺激較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開竅提神等作用。拿法可與按法組成複式手法,即提起時用拿法,放下時用按法,可以緩和刺激,提高療效。1.6 彈撥法彈撥法是醫者用手指做與肌肉、肌腱或條索狀病理反應物垂直的方向左右推移撥動的手法。手法要有一定的彈性,如撥動琴弦,讓目標組織滑過手指。本法刺激性較強,可使患者產生明顯的酸脹感,對於因受寒和疲勞產生的肌肉痙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能促使病理反應物很快消失。1.7 叩擊法叩擊法是以手指、掌、空心拳叩擊體表的方法。筆者在臨床中多採用空心拳叩法:雙手空握拳,拳眼向上,以小魚際交替叩擊於體表,小臂充分放鬆,利用手臂的重力自然作用於體表,並藉助體表的反作用力使雙拳自然彈起,輕鬆自然,頻率宜快,每分鐘120-180次,有舒松筋脈、消除疲勞的作用。並可同彈撥法組成複式手法,彈撥10次後叩擊30秒-1分鐘,反覆進行,對肌纖維痙攣形成的條索硬節有特效。1.8 點穴法點穴法是醫者用指端或器具尖端,固定於患者穴位上點壓的方法。操作時上身微前傾,沉肩、微屈肘,拇指端或食中二指併攏置於穴位,左右平揉或垂直按壓,以穴位出現明顯酸脹感為宜。點穴法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通經活絡的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穴位多位於肌肉豐隆處和骨骼凹陷處,神經血管豐富,過分用力刺激穴位,當時疼痛緩解,但可能造成局部組織的輕微損傷,影響運動員第二天的訓練,因此點穴手法切忌粗暴。1.9 牽拉法肌肉牽拉法是運動康復保健常用的一種方法,全身主要肌群均可根據解剖學結構進行牽拉,通俗的講就是把需要放鬆的肌纖維拉長。例如,運動員俯卧,醫者手持其踝關節,使膝關節充分屈曲,足跟觸及患者同側臀部,此時患者可感到肌直肌有明顯牽拉感;若將其踝關節向外側平移後再屈曲膝關節,足跟位於臀部外側,則股內側肌群受到明顯牽拉。在訓練後進行短時間的牽拉(每次30秒-1分鐘,重複3-5次)確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它常用推拿手法還有按法、振法、抖法、搖法、扳法,不再一一介紹。2 提高推拿手法療效的途徑提高推拿手法療效的途徑除正確掌握上述手法操作要領外,還需要從醫患合作、辯證論治、功法鍛煉等方面來加強提高。2.1 醫患密切合作是手法取得療效的基礎推拿是醫者在患者體表部位施行手法,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部位的深淺、作用時間的長短、作用頻率的快慢均對療效產生很大的影響。由於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及病症的不同,手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這就要求醫者在操作過程中,精神高度集中,認真觸診患處,發現肌肉痙攣、僵硬、條索、結節等病理變化產物並加以消除。在操作過程中,要不斷詢問患者的感覺,對手法是否適應,及時調整手法力度,切忌思想放鬆,更不可與患者或其他人聊天、說笑,必須全神貫注於手法操作。只有如此,才能達到「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心隨手轉,法從手出」的要求。推拿時要囑病人充分放鬆,有的患者對手法不適應卻不告訴醫生,自己肌肉緊張來對抗手法的用力,這種情況要注意避免。只有運動員充分放鬆,醫師用力剛柔相濟,均勻深透,才能產生好的療效。2.2 辯證論治是取得療效的根本 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的治療。推拿治療前要明確損傷的部位、性質、成因,尤其要鑒別是骨損傷還是軟組織損傷,診斷明確前不可憑經驗盲目治療,如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和脛腓骨疲勞性骨折從臨床表現上很難鑒別,治療方法卻有本質的區別。肌肉、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在治療和傷後恢復訓練安排上也不盡相同。2.3 功法鍛煉是提高療效的重要保證運動員體格健壯,要求推拿醫生也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掌握科學的用力技巧。傳統推拿功法中的易筋經、八段錦、少林內功等,以及現代體育運動的健身體操、健身器械、球類活動等都有利於提高推拿醫師的身體素質。筆者認為,太極拳是一項適合推拿醫師的鍛煉的優秀功法,它既能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又是一種科學用力的技巧。習練太極拳產生的內勁和推拿用力有異曲同工之處:首先,太極拳是一項思想高度集中的運動,練習中以意領氣,形意結合,精神動作高度統一,這與推拿治療「心隨手轉,法從手出」的要求一致。其次,太極拳是內外合一,上下相隨的整體運動,提倡用整體之力,去除後天拙力。同樣,推拿的用力也絕不是單憑臂力的局部用力,否則很難達到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第三、太極拳對人體姿勢的規範要求不容易產生疲勞。太極拳鍛煉時要求「頭頂懸、松肩、垂肘、坐腕、空胸實腹、圓襠裹胯、雙膝微屈、足趾扒地」,而一指禪推拿流派的要求為「松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二者可以互相借鑒。長期習練太極拳,在推拿手法中融入太極拳要領,有利於防止推拿醫師的疲勞,促進推拿勁力的滲透,從而提高療效。3 訓練期與比賽期推拿手法的區別推拿手法有補瀉之分。一般認為用力輕、頻率慢為補,用力重、頻率快為瀉。在訓練期運動員疲勞較重、肌肉酸痛癥狀明顯,多使用瀉法來快速消除癥狀,但不宜使肌肉放鬆過度,影響第二天的訓練。比賽前一天的晚上,推拿用補法,重點在頭部和背部,四肢少做或不做,使中樞神經得到充分休息。比賽間歇可採用輕快手法使四肢肌肉興奮起來,發揮出較佳的競技水平。4 小結本文從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領、提高手法療效的途徑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討,所談的雖然是推拿手法在運動醫學中的應用,但文中提到的用力技巧、醫患合作、功法鍛煉等內容也適用於醫療推拿和保健按摩。參考文獻:[1] 曲綿域,高雲秋等主編,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 北京按摩醫院編,中國按摩全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3] 羅才貴主編,推拿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中醫膏藥

用力當根據病人和病情來確定。總的來說,損傷局部用力要適中,不可過強刺激加重損傷,遠端取穴要加強刺激。手法開始時面積要大,最好擴展到身體局部或整條肌群,全部放鬆開後讓病人活動一下,找出癥狀最明顯的部位再重點做手法。如指下能觸到病變組織如條索結節等,可重刺激(彈撥等),療效較好。

推薦閱讀:

母親用注射器往女兒鼻孔注鹽水為其治鼻塞,鼻塞怎麼治療效果好?
血壓標準為什麼突然高了這麼多?
"換頭術"主刀醫生:圖片不能披露 非所有常人能接受?
懷孕初期癥狀有哪些呢?
寵物醫學知識筆記

TAG:醫學 | 運動 | 原創 | 運動醫學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