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故宮:從牽絆到牽手
故宮院長是第一個訪台的大陸省部級官員,故宮帶來的兩岸交往,以及與世界的交往,才是它們最大的價值。
文:劉竹溪
編輯:王波
一場內戰,把清朝皇帝留下的寶物一分為二,留在了北京和台北。如果從孫中山百歲冥誕、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落成開放算起,兩岸故宮已經隔海相望50年。
他們直到2009年才首次「手牽手」,兩岸故宮院長首次完成互訪,並達成「八項共識」。此後,兩岸故宮一直保持密切的高層來訪和溝通。
「2013年,兩岸故宮新任院長再次互訪,就進一步的合作內容深入交流,更加密切了兩岸故宮的聯繫。」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告訴《博客天下》。在北京故宮的這位「掌門人」看來,50年後的今天,雙方的交流已發展到「機制化和常態化的新階段」。
而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帶來的兩岸交往,以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往,才是它們最大的價值。
台北與北京
台北故宮某種程度上也是兩岸政治的產物。它的誕生,源自國民黨對反攻大陸的絕望。
在逐漸意識到這一目標不可能實現後,台北一方面加強對台灣的建設,一方面傾盡全力與大陸爭奪「中國」這一概念的闡釋權。
到中國進行「破冰之旅」的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葉劍英的陪同下參觀了故宮,在雪天中遊覽了兩個小時,仍然意猶未盡
這種意識形態戰爭,映射到了文化領域。1959年,台灣的「中央」博物院理事會提出,儲存遷台文物的北溝「地位偏僻,交通不便,難以吸引國外遊客,如在台北近郊擇地興建,當於宣傳華夏文化及發展觀光事業,具有雙重利益。」
國民黨當局決定利用美國的經濟援助款興建這座新的「故宮」。競標中勝出的原本是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王大閎的方案,但這個包含著大面積玻璃幕牆的方案太過西方化,最終遭到高層人士否決。
由於時間緊急,官方起用招標時的評委黃寶瑜進行設計。黃寶瑜是致力於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的民間學術組織「中國營造學社」中赴台的唯一成員。他的設計方案比起王大閎要傳統得多。
根據黃寶瑜的自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設計源自古代五室制的明堂理念,方正規矩,因而平面外觀呈現一個類似「器」字形格局。中央主體是一個盝頂(頂部四條正脊圍成為平頂的設計,多見於明清時代的宮殿)建築,四隅為正方展室。
之所以採用這種方正對稱的設計,是因為黃寶瑜認為它可以達到兩個效果:一是當陽光自建築物斜上方射入時,四周可獲得四十五度之陰影,因此人在影中,有如北京午門前陽光之感覺。另一個則是,這種五室之正方平面,可以使其四周及中央均可獲得合理的延伸空間,因而保持了傳統中國宮室建築所謂「南北中軸以南向為尊,平面以對稱為尚」的設計理念。
在細節上,黃寶瑜也下了很多功夫。和乾燥少雨的北京不同,處於熱帶的台北氣候潮濕,黃寶瑜為台基設計了獨特的琉璃面磚:面磚棕紅底色,約15公分見方,四角是漢代青磚的雙菱形紋,兩邊當中是蟠螭(壁虎)紋。方磚中間是篆書的「中華民國某某年造」字樣。後來每當擴建,就燒制一批記年度字樣的面磚。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牆面上有三個不同年份的面磚: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五十八年(1969年)和七十二年(1983年)。
1962年,採用了黃寶瑜方案的新博物院在台北郊外的雙溪動工。3年後,正式落成開放,從大陸轉運來一直被保存在台中一家糖廠倉庫里的文物,最終有了落腳處。
它們客居台灣,是因為政治,它們離開大陸,更是因為政治。
時任教育部次長杭立武在回憶錄中記載,在他的請求下,1948年11月10日,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召集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討論文物去留問題,幾乎所有與會的理事都支持將文物運至台灣,翁文灝表示:「既然大家都主張搬遷,我也不反對。」蔣介石也支持這一決定。
1948年12月,中華民國海軍運輸艦中鼎艦來到南京下關港,搬運走了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的七百多箱文物,1935年曾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精品文物大多包括在內。
另外,這一批文物中還有外交部保管的重要文件,其中有標誌著中國近代史開端的《中英南京條約》原本。中鼎艦在12月22日起錨,花了5天4夜,穿過風急浪高的台灣海峽抵達基隆港。
負責第二批文物運輸的是招商局的民用船隻海滬輪。海滬輪一共運輸3502箱文物,來自故宮的有1680箱。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文淵閣《四庫全書》和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前者是全部七部四庫全書中第一部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共3459種,36609冊;後者是《四庫全書》的摘錄版,原本有兩部,但存於圓明園的那一部毀於兵火,隨著海滬輪出發的,是僅存的一部。
第三批文物是在1949年1月28日,也就是農曆除夕啟程的。擔負運輸任務的是中華民國海軍的崑崙艦,因為登船逃難的軍屬太多,原定裝船的2000箱文物只裝下了六成。其中二戰後日本歸還中國的第一批文物共4箱在崑崙艦臨出發前擠上了船,運到台灣。
故宮與世界
「過去,我們對外交流少,台北故宮對外交流多。」在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北京故宮原副院長李文儒對台北故宮在促進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上起到的作用評價頗高。
1953年,創辦過《時代》、《財富》、《生活》和《體育畫報》等知名雜誌的美國傳媒大亨亨利·盧斯就曾向台灣方面發出邀請,希望故宮文物於次年赴美國展出。蔣介石和盧斯頗有私交,在收到盧斯的電報後,他在和相關負責人的會議上明確說,這場展覽是「為了促進國際宣傳,這是應當做的事」。
然而,台灣方面擔心大陸向有關機構主張文物的所有權,並提起訴訟,讓文物有去無回,希望能在展覽期間取得司法豁免權。
經過了談判的拉鋸戰,直到1961年,這場「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才正式成行,精選的兩百多件文物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以及舊金山迪楊美術館展出。
展覽大獲成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一共吸引了近50萬人參觀,美國政界、商界、學界的許多名人來捧場。此後直至大陸改革開放前,台北故宮先後參加了1964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和1973年在韓國漢城舉行的中國博覽會。
正如李文儒所說,台北故宮的寶物走向全球時,北京故宮則遊離在世界的視野之外,因為它面臨著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輪「破四舊」的風潮,故宮貴為帝王的家宅,自然是紅衛兵們破壞的目標。當年8月18日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第一次接見紅衛兵後,周恩來聽說紅衛兵即將在第二天去故宮「造反」,立即深夜召開會議,令故宮停止對外開放,並安排北京衛戍區的一個營前去保護。第二天,紅衛兵們要強沖,工作人員按照周恩來的指示把他們勸退了。
這並不意味著故宮可以高枕無憂。故宮博物院內的雕塑館(奉先殿)被指責為宣揚宗教迷信的場所,「革命群眾」們砸掉了這裡珍貴的神像,把聲討四川地主劉文彩的「收租院」系列雕塑搬進了金碧輝煌的宮殿。
1970年春,在故宮「整改」中,還有北大紅衛兵代表提出太和殿要挖地三尺、將皇帝寶座顛倒擱置,再配上農民起義軍雕塑。甚至民國時期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李煜瀛寫下的「故宮博物院」匾額都不能被容忍,最後由郭沫若重寫了「故宮博物院」五個字,工人們把原先的匾反過來,在背面刻上郭沫若的字作為匾額。
故宮的重開也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色。那時候國際上流傳「故宮三大殿毀於紅衛兵之手」的說法。為了反擊流言,1971年,故宮舉辦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
由於皇家禁地的神秘性,故宮始終是中國對外交往時的一張名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不例外。1972年2月的一個雪天,到中國進行「破冰之旅」的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葉劍英的陪同下參觀了故宮。根據美聯社的記載,尼克松在故宮遊覽了兩個小時,仍然意猶未盡。美國總統也沒有忘記插科打諢:當參觀到太后垂簾聽政的房間時,尼克松說:「這和今天沒兩樣。女人總是指指點點。」
四十多年後,故宮已經是越來越多政要訪華時的首選,一份不完全統計顯示,從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的一年間,就有1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造訪故宮。
青睞故宮的不僅僅是政要,還有藝術家和商人。早在1986年,義大利左翼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就獲准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電影《末代皇帝》,直到現在,它仍然在塑造一些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最初印象。
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哥、卡雷拉斯和帕瓦羅蒂在故宮午門廣場舉辦演唱會,同時為北京申奧造勢。按照故宮的規定,興建舞台和三萬個座位並不容易:跟城牆之間不能相距太近,任何金屬不允許觸碰地面,必須用毯子隔開。演出開始前,600名工人花掉了整整10天才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2007年的「星巴克事件」也曾讓故宮陷入輿論漩渦。當年1月12日,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請星巴克從故宮裡出去》。在他看來,在有著獨特文化意義的紫禁城裡開「在美國並不高級的」星巴克咖啡店實在有礙觀瞻,芮成鋼說:「祝願星巴克在中國繼續成功,但請務必早日從故宮裡撤出來。」
此文一出,網上立刻沸沸揚揚。有人認為這完全是狹隘民族主義者的小題大做,也有人認為芮成鋼說得有理。在網上的一片激辯中,這家位於九卿朝房(大臣等待覲見皇帝的地方)的星巴克最終選擇了默默關張,取而代之的是故宮自營的一家冷飲店。
對於芮成鋼的批評,故宮方面其實並不認同。在事件平息三年多後,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鄭欣淼公開回應了「星巴克事件」。他說:「這其實是我們民族自信心的問題。有這麼悠久的傳統的中華文化,難道一小杯咖啡就可以把我們打倒?我想打不倒。儘管這個事件過去了,可能大家回過頭來更能理智地看待這個問題。」
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
20世紀70年代末,大陸結束「文革」,開啟改革開放。80年代中期,台灣結束「戒嚴」,兩岸關係開始趨於緩和。故宮又成了兩岸之間交流的使者。
早在90年代,兩岸故宮之間已經有學術上的交流。2002年12月31日,以文化部副部長身份兼任北京故宮院長的鄭欣淼剛一上任,就造訪了台北故宮,與台北故宮時任院長杜正勝見面。鄭欣淼不僅成為第一個到訪台灣的大陸省部級官員,也實現了兩岸故宮院長之間的首次會面。
回憶起這次訪問,當時跟鄭欣淼一同赴台的李文儒用的詞是「親熱」:「雙方一見面就聊了兩個小時的故宮,完全不像預想的那麼僵,彼此沒有覺得是外人。看完常設的展覽,他們還帶我們去地下庫房,看了很多書畫和文檔,還看到當年文物南遷時用的箱子都保存在那裡。」
鄭欣淼和李文儒見到的不僅有杜正勝,也有已經退休的台北故宮原院長秦孝儀,秦孝儀曾是蔣介石的秘書,素有「文膽」之稱,曾在1983年到2000年間執掌台北故宮。李文儒回憶,秦孝儀還拿戰爭時代的往事開玩笑:「秦院長在台北凱麗飯店請我們吃飯。席間拿出了金門產的高粱酒。他說,這酒是在50年代金門炮戰的時候釀下的。」
2010年3月31日,台北故宮館藏曆代名畫、法帖複製精品展在杭州浙江圖書館舉行。共展出日本二玄社複製的台北故宮館藏書畫複製品105件。本次展覽囊括了中國美術史上所有重要的作品,特別是宋蘇、黃、米、蔡四大家的書法作品。
此後,兩岸故宮的互訪交流越發頻密。北京故宮研究員祝勇告訴《博客天下》,2009年,台北故宮有意辦以雍正皇帝為主題的展覽,然而館藏文物不夠,於是向北京故宮求助。通過兩岸故宮院長的互訪,北京故宮很爽快地就批准借出37件文物,包括了雍正皇帝的朝服畫像、「為君難」印章、西洋裝扮雍正刺虎圖,還有雍正皇帝用過的武器、馬鞍等。其中有三分之一在大陸沒有展出過。
因為大陸電視劇《雍正王朝》在台灣島內曾經有不低的收視率,「雍正展」人氣很旺,在台灣的博客網站痞客幫上,網友們最熱衷的話題就是「看完展覽才知道雍正並沒有改遺詔」。
「雍正展」只是一個開始。2011年6月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把被燒斷為兩截的《富春山居圖》、臨仿本《子明卷》以及黃公望的其他作品在台北展覽在一起;2011年10月,台北故宮又舉辦了「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比照了同一時期法國與中國兩位君主;2013年10月,「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大展」開展,北京故宮借出了45件文物,「康雍乾」盛世三位皇帝的特展都在台北跟觀眾見面。
單霽翔介紹,兩岸故宮在傳統管理方法上具有共同性,在具體文物差異上又有很強的互補性。為共同慶祝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目前雙方已確定於10月聯合推出「郎世寧來華300年特展」,屆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郎世寧畫弘曆射獵聚餐圖軸》、《郎世寧畫果親王允禮像冊》、《郎世寧八駿圖卷》等8幅郎世寧作品將赴台參展。11月,第五屆「兩岸故宮博物院學術研討會」將在台北故宮舉辦。另外,兩岸故宮合作重新編輯乾隆皇帝典藏善本古籍《天祿琳琅》書目工作正在進行之中,雙方還在共同策劃「兩岸故宮網上展覽」項目。
「加強兩岸故宮的交往,能夠切實促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和歸屬感。」他說。
遺憾的是,目前借出文物仍然是北京故宮到台北故宮的單向借出,由於法務層面的問題,台北故宮一直還沒有借出文物到大陸過。
推薦閱讀:
※故宮掠影!
※明 文伯仁 姑蘇十景冊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台北故宮藏宋代瓷器精品欣賞(二)
※故宮曬出賞花圖
※驚天揭秘: 北京故宮的10個未解之迷!
TAG: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