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玩具被搶了,該怎麼辦?

營造幸福養育

前段時間,我和幾個朋友帶著家人一起出去玩,大家聊到了養娃的事兒。說到了三字經和孔融讓梨的故事。當時一位朋友的情緒立即變了,調門提高了八度,大聲和大家說:「我絕不給女兒講孔融讓梨。這故事簡直是心理強迫,太坑爹。」

她雖然是獨生女,卻和幾個親戚的小孩一起長大。她的年紀剛好是這群孩子的中間值,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而她的父母對她要求特別嚴,所以從小她總是被兩個要求摧殘:和大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爸媽總給她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要求她把好東西給哥哥姐姐;和小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爸媽又要求她照顧弟弟妹妹,把好東西給他們;

結果十幾年下來,儘管一直心裡糾結,但她還是眼睜睜看著爸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心愛的東西拿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她就這麼委屈了十幾年,糾結了十幾年。

她說,現在自己當了媽媽,就要幫孩子做主,不但不給女兒講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告訴女兒,「你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東西是你的,你自己可以留著,也可以給別人。但絕不能讓別人搶走,就是爸媽也不行。」

在你的成長里,也像這位媽媽一樣糾結過嗎?你贊成這位寶媽的做法嗎?你會不會擔心,如果像她這麼教,寶寶會變得很「獨」?

但你可能想不到,這位寶媽恰恰選對了方法。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在心理學研究里,寶寶都是怎麼理解分享的。

要想搞清楚寶寶怎麼理解分享,我們要先了解,寶寶怎麼看待財務的所有權。因為如果不談所有權,就不存在分享。

一切都是我的

1歲半的寶寶,開始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直到2歲前,他會把喜歡的一切都當成是自己的,哪怕這件東西是別人剛剛借給他的。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寶寶開始喜歡說「我」,「我的」。

如果有小夥伴搶他的玩具,他會抗議,會想盡辦法保護玩具不被搶走。但如果他手頭的玩具是別人借給他的,等人家想要回玩具的時候,他也會拚命的保護,賴著不還,就好像這玩具是屬於他的。

2歲前的寶寶還不懂所有權,他會保護一切自己眼看就要失去的東西。從自己的爸爸媽媽,到商場里售貨員遞給他的玩具,都是他要保護的財務。

如果下一次,在商場里,寶寶在地上打著滾發脾氣,非要帶走一個拿在手裡的玩具,你是不是能理解他?想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在進商店之前提前告訴他,「只可以看,不許摸」。

健忘的小強盜

寶寶2歲後,處在對所有權的懵懂階段。他們剛剛懂得一件東西該歸誰所有。如果有人搶他的東西,他會拚命保護。只是他並不理解,搶玩具是件錯事,所以也會偶爾變成小強盜,反過來搶別人的東西。

有些時候,他們也不是故意「作惡」,只是因為他們對所有權的記憶力特別短暫。要是一件東西離開了他的視線,他就會立刻忘記那件東西屬於誰。

這種「斷片」現象特別可怕,簡直就是掀翻友誼小船的完美借口。在英語里就有個專門的詞形容這種霸道,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

在這個階段,寶寶也不懂什麼是公共財物。在遊樂場或者早教班裡,他們會把自己先發現的玩具都據為己有。

斤斤計較的小商人

3歲的寶寶,稍稍懂得了所有權。他們開始知道,自己的東西可以交換和分享給其他寶寶。但這時候的交換,並不公平。如果你仔細觀察寶寶,會發現,他和別人分享的時候總是斤斤計較,就像個精明的小商人,永遠希望自己得到的更多、更大。

融四歲,能讓梨

把更好的東西給別人,對寶寶來說絕對是個心理挑戰。或許在2千年前,孔融4歲讓梨,算是個「壯舉」。但在今天,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很多4歲的寶寶,為了讓其他小朋友開心,也能做到這個「壯舉」。

心理學研究發現

寶寶對所有權的理解越深刻,就越喜歡和別人分享。在4-5歲的時候,大部分寶寶開始懂得所有權,也開始自願地與別人分享。

寶寶的同理心也會決定他是不是喜歡分享。如果寶寶懂得,自己的分享可以給別人帶去快樂,他就會更喜歡與人分享。

正確培養懂分享的暖寶寶

教寶寶理解所有權,訓練寶寶的同理心是,培養寶寶分享習慣的正確方法。

教寶寶所有權的概念

在寶寶剛開始說「我的」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他。並且幫他強化所有權的概念。比如,當寶寶指著自己的飯碗說:「我的」,我們可以立即肯定他:「對,這個是寶寶的」。然後指著另外兩碗飯說:「這個是媽媽的。這個是爸爸的。」

允許寶寶保護自己的東西,也是再讓寶寶知道什麼是所有權。如果其他小朋友搶寶寶的玩具,我們可以讓寶寶自己處理,甚至可以在必要時幫他保護玩具(準備個其它玩具給別的寶寶)。寶寶能留住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會有安全感,才能儘快理解所有權。

如果我們常常違背寶寶的意願,在他面前把他喜歡的東西拿給別人,會讓把寶寶模糊所有權的概念。久而久之,寶寶會搞不懂所有權的概念,他不但會抗拒分享,還會常常變成「小強盜」,去搶別人的東西。所以讓寶寶保護自己的財務,實際上就是在鼓勵他未來的分享。

從錯誤中學習

要是寶寶正在搶其他孩子的東西,我們可以這麼做:第一時間蹲下去,面帶微笑地和寶寶保持平視,然後阻止他搶東西,並且告訴他:「這個東西是那個小朋友的,不是你的。如果我們拿走了他的東西,他會傷心,對不對?」 這時候,你手裡最好有另一樣寶寶喜歡的東西,可以立即換給他。

總是提醒寶寶,分享會給別人帶去快樂

如果其他孩子表示,很喜歡我們寶寶的東西,想要玩一會兒。我們可以提醒寶寶:「寶寶,如果你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一會兒,他會很高興。我們借給他玩一會兒,好不好?」

要是寶寶不願意,可以再提醒一句:「你看,要是你不借給他玩具,他會有一點點傷心,是不是?要是你借給他玩一小會兒,他就不會這麼傷心了。」

如果等這句話說完,又過了幾秒鐘,寶寶還是不願意分享,那麼這一刻,我們就應該停下來,尊重寶寶的選擇,並且把這件事忘掉。心理學實驗表明,只要孩子在每次處理所有權爭議的時候,都能考慮對方的感受,他未來的分享行為會越來越多。

所以,培養寶寶愛分享的好習慣,不要太在意眼下一城一池的得失。應該把目光放長遠,多和寶寶講所有權概念:「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借」,「還」,「感謝」。並且多提醒寶寶去理解,分享給其他孩子帶去的快樂。比如,其他孩子借給寶寶一個玩具,我們可以說:「寶寶,他借給你玩具玩,你是不是很開心?要不要謝謝他?」

正確的表揚

要抓住機會,在每次寶寶的主動分享之後,都立即表揚他。但要注意,在表揚品德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我們只需要告訴寶寶,「你真是個喜歡幫助別人的好寶寶(暖寶寶)」,不需要去描述分享的好行為。因為對於道德品質來說,寶寶更喜歡我們表揚好品質本身,而不是好行為。

分享是一種被全社會推崇的利他行為,而每個寶寶的內心都存著滿滿的善意。我們的社會道德和基因,其實都在鼓勵寶寶做出利他行為。所以只要加以引導,很容易就能培養出愛分享的暖寶寶。

愛分享,做好人,究竟好不好?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說點題外話。關於愛分享的好人和總是強取豪奪的壞人,誰更容易獲得事業和人生成功這件事,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做了很多微觀實驗和長期宏觀的數據研究。

到目前,各種意見的爭論還很多。比如,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斯坦福大學的傑費瑞·非佛教授,科學家傑里·尤西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唐納德·漢布里克教授,都代表著不同的觀點。但他們的研究大體有了這些結論:

推薦閱讀:

別再奧司他韋了,別最後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婚姻家庭中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了緣了債?
放棄一個很愛的女人, 捨不得, 放不下怎麼辦?
發財樹葉子發黃怎麼辦 教你十個解決方法
大家談健康008:怎麼喝酒不傷肝?

TAG:寶寶 | 玩具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