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我們對待友誼的態度

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終以圖騰的方式創造出「神的世界」,並幻想著「神的世界」里無所不能。人類把自己的心靈無所保留地注入這個世界,所以,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樣,有純凈和善良,也有醜惡和骯髒。當人類經歷了世道衰變和人間滄桑時,發現神並不曾給予我們救贖,便將肉體的救贖轉換為靈魂的寄託,渴望把靈魂寄託於一個純凈無暇的、可以救贖解惑的信仰和崇拜,便誕生了宗教。

恭喜您獲得了一個福利 廣告

孔子在《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而在《孟子·告子》中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的本性本來就是「貪食的豬」,當發現可以滿足自己慾望的物質之時,便可以把身邊的一切忽略,哪怕是善良和正義。當盡情於享受物質滿足之時,豬的本性便徹底表露,而後被神抹去了「記憶」。這個「記憶」,不僅僅是我們曾經的初心,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目的和意義!

展開剩餘74%

柏拉圖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而人生真正的悲劇是當我們成年後卻害怕光明。」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總相信金錢的無所不能。我們不懼黑暗,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就生長在腐朽與黑暗中;孩子害怕黑暗,因為他們的內心是純潔的,光明的。當變換環境後,我們依舊以自我內心的規則去審視其他的世界時,那換來的只是命運的悲劇而已。

神的世界是骯髒和醜惡的,因為它們和人的世界一樣,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沒有自由、平等和尊重,只有壓倒一切的權杖。當一切生命都對現實麻木之時,孩子內心的純潔和光明轉卻換成了一股強大的勇氣和力量,去改變扭曲的世界,去溫暖已經麻木的靈魂,去照亮被黑暗籠罩的生命。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那麼,友誼是什麼呢?愛又是什麼呢?友誼是不圖回報,愛是沒有索取,友誼與愛之間的共性就是沒有目的。我們愛的人,無論是親人、友人、愛人,愛都需要給予尊重和自由,也需要我們不給所愛之人增添煩惱和憂愁。但是我們的現實並非如此,一切都變成了目的和功利,甚至宗教也被污染和扭曲(畢竟宗教和我們同處一個世界)。「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這些宗教用語變成了交際用語。

太虛法師說:「清凈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佛教認為,世間所謂的愛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愛的無我無界的博愛。千尋的愛,沒有目的,沒有利益,是純凈的,無私的。正因如此,才會有更多的人或神願意幫助她及她所愛之人。

有人說「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而《古蘭經》中說:「寧願孤獨,不與惡人為伍。」情誼可以傳達我們的希望,憂慮,愉悅,恐懼,而心系情誼的人也願意為你力所能及。或許利益交換這類的「相互幫助」只是舉手之勞,若是一個深陷苦難者,誰又會像千尋與白龍那樣,挺身而出呢?

《古蘭經》中說:「愛人如愛己,才是真主的信徒;行善的人,將在真主那裡得到回報,他們的未來沒有恐懼,也沒有憂愁。」《聖經》中說:「愛他人,也是救贖自己。」但是當下的宗教,不是被戰爭、死亡和暴虐所充斥,就是被金錢、權力、道德所綁架,這並非純粹的信仰,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教徒,都只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普通人而已。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馬基雅維利曾這樣批判道:「天主教把善良之人做成魚肉,貢獻給那些專橫無道的人。」人,都應該具有一顆善良的心,而善良不是懦弱,它是一種敢於反抗邪惡的勇氣和力量。所以,一個沒有反抗暴惡勇氣的人,絕不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

《千與千尋》,是一部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故事,也是一部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寓言。

推薦閱讀:

【生活感悟 - 態度對了,幸福就來了】
男生這樣的態度,就是對你根本不上心!早日放棄吧!
為丈夫禱告第二十天:他的態度
男人對彩禮的態度,就是愛你的溫度
第15課《佛教徒的人生態度》之一

TAG:友誼 | 態度 | 千與千尋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