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公文寫作「為文六法」
寫好公文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修鍊。實踐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在此簡稱「為文六法」。 一、善於學習 就是加強知識積累。知識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有:一是日積月累。杜甫的千古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荀子《勸學》篇裡面的「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都是知識積累的重要性。辦公室人員要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特別是要注意學習哲學、歷史和地理知識、邏輯學、語法修辭、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二是深入調研。毛澤東講過一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通過調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資料,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成為毛澤東思想萌芽的標誌之作。三是借鑒網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識,做到什麼都懂。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善於使用科技手段,向網路這個知識寶庫學習。當然,使用互聯網,千萬不可不加改造地盲目照搬。 二、敏於感悟 公文寫作最大的特點是「要我寫」,而不是「我要寫」。準確地感悟、領會、體現領導意圖,是寫好公文的前提和基礎。在寫作中,辦公室人員要把握好四個方面:一是「站好角度」。說到底就是兩句話、六個字,即「誰在講」、「給誰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聽眾,講話的內容、口氣應該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個人,離開原來的講話場合,講話的內容、口氣也要隨之而變。二是「把握思想」。在起草公文時,可能領導明確告訴他要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要嚴格按照領導意圖去寫;可能領導講什麼、怎麼講僅是個傾向,有的還比較模糊、零碎,在這種情況下,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對領導的思想進行提煉、深化,使之系統起來,成為完整、嚴謹、系統的思想;也可能領導什麼意見都沒講,全靠自己琢磨,在這種情況下,要站到領導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與上級的方針、政策結合起來,與本單位實際結合起來,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領導想講的內容。三是「體現風格」。不同的領導有不同的講話風格,要千方百計地感悟、揣摩領導風格,儘可能與之保持一致。四是「合乎要求」。就是要按照領導要求,叫怎麼改就怎麼改,不能固執己見,更不能自作主張。 三、巧於結構 結構是文章的框架。在寫文章之前,要對文稿的基本內容、主旨框架、層次段落、重要觀點、開頭結尾等等,進行一番全面的考慮和總體的設計。這是文秘寫作最重要的一步。結構未定,就匆忙動筆,是寫作上的一大忌。文章的結構形式大致可分三種:一是板塊式。即將文稿分為幾個板塊。多見於黨代會、職代會、專業系統會的報告。一大塊是上屆或上次會議以來的工作回顧與總結,一大塊是今後的工作思路和任務。二是自然式。即文稿不分板塊,只分若干個自然段,多數是依照內容的邏輯關係來安排。如江澤民同志1998年9月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全文39個自然段,一段一層意思,一段一層遞進,上下呼應,環環緊扣,邏輯性很強。三是提綱式。就像我們列提綱那樣,在一篇講話稿中,要講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的開頭,要有一個主題句,每個問題的篇幅又都很簡短。 四、妙於用語 語言用得妙,可以使文章趣味盎然,富有吸引力;可以使文章意義深刻,富有說服力和生命力。公文語言用得妙,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即「一短」、「兩通」、「三美」。「一短」。就是句子要短。短句結構簡單,節奏明快,利於表達。句子長了,不僅自己說不清、道不明,而且還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兩通」。一是通俗。講話要使聽講的人聽清楚、聽明白,語言就要通俗易懂,力求口語化,儘可能少用那些生僻怪異、晦澀難懂的詞語和術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民生問題時,許多語言非常樸實感人,比如「要讓孩子們上好學」,等等,二是通順。即文字通順,語言通達,讀起來上口,聽起來入耳。要做到這「兩通」,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寫著讀」、「讀著寫」,即邊寫邊讀,邊讀邊寫,如果讀起來拗口、聽起來彆扭,即使從文理上能講得通也要修改。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做到通俗易讀。講話語言的形式美有很多,這裡著重談整齊美、參差美、雄渾美等三種。整齊美。整齊的公文語言,勻稱美觀,和諧悅耳,讀起是一種享受。參差美。整齊是美,參差不齊,有時也是一種美。長詞、短詞相互結合,長句、短句錯落有致,仔細品味,美不勝收。如果都是不長不短的句子,難免顯得平淡無味。雄壯美。起草領導講話、特別是動員報告時,要儘可能使用一些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的語言,以達到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效果。 五、勇於創新 鄭板橋有副楹聯這樣寫道:「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講的是文章要像二月的花兒一樣新鮮、吸引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公文寫作的創新要注重三個方面:一是表述要新。起草公文,經常要面臨兩難的選擇,既要完整、準確地傳達上級領導指示精神,又要合理避免「鸚鵡學舌」、「如法炮製」。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創新表述方式,如換正面表述為反面表述,換一般表述為對比表述,換集中表述為分散表述,換分散表述為集中表述等。二是文風要新。保持清新文風,要注意做到兩點:注重選用恰當的旬式,靈活使用整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常式句與變式句,把每個詞、每一句話都安排得各得其所,合理有序,使講稿看起來和諧,用起來準確,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如行雲,如流水,文氣貫通,一氣呵成。適當採用比喻、借代、排比、對仗等修辭方式,以增強文勢,增添文采,造成良好的聽覺效果。平時我們把更新知識比作「換腦充電」,把提高素質比作「強筋壯骨」,把調查研究比作「解剖麻雀」,目的都是為了讓語言變得形象生動。三是切入要新。同樣的講話內容,切入點不同,聽眾的反應和互動效果也不同。民國奇人辜鴻銘,學貫中西,名揚四海,他在辛亥革命後拒剪辮子,拖著一根焦黃的辮子給學生上課,台下自然是笑聲一片,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說:「我頭上的小辮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決問題,可要割掉你們心裡的小辮子,那就難了。」頓時全場肅然。毫無疑問,這樣的開場白,講課的效果一定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六、精於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是為我們所熟悉和樂道的。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是經過十多次改動才定下來的。初寫為「到」,復之為「過」,繼之為「入」,又改為「滿」,最後才定為「綠」。賈島把「僧推月下門」,改為「僧敲月下門」的佳話,更為大家所熟知。公文的修改重點要把握好四個環節:一要修改文字,改正語病,削盡冗贅;二要修改內容,刪繁就簡,突出重點;三要注意政策界限是否準確,措施辦法是否切實有力;四要注意行文是否得體。文稿修改的主要方式無非三種:自己改,這是對寫作者的起碼要求;請別人改,這是公文寫作的,必要程序;集體改,這是出手重要文章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修改文章不僅要從大的方面人手,而且每個標點符號也要一一認真審核。下面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古時候有個秀才要去一個吝嗇、刻薄的財主家當家庭教師。去時他先和財主簽了個契約,文曰:「無雞鴨可也無魚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財主見了十分歡喜,認為這個秀才既不要錢,又不吃雞鴨魚肉,只要蔬菜下飯,很合算。過了三天,秀才提出抗議,說財主不按合同辦事,財主當眾理直氣壯地亮出契約,秀才便對著眾人一面讀,一面點上標點:「無雞,鴨可也;無魚,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弄得財主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這說明即使是標點符號,也需要精心對待,絕不可粗心大意。
推薦閱讀:
※每天寫作,磨礪的是心智和定力
※如何避開套路,寫出走心文案?
※賈平凹:寫作是需要純粹的 | 深度訪談
※《井底之蛙》
※碑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