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正宗》所述的練法
《太極拳正宗》所述的練法
杜元化根據任長春老師的傳授和到趙堡訪問師叔、師兄弟,加上自己的練拳用拳實踐的總結,提出了趙堡太極拳一系列的練法,其中有很多在現在的太極拳經典文獻中是絕無僅有的。他為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許多有創見性的內容。這些內容至今還有它的現實意義。值得指出的是,他所提出的新理論和新的練法至今沒有受到太極拳界的重視。對於他的這些新的思想和練法,本節予以逐一分析。
1、概述
杜元化《太極拳啟蒙規則》記述瞭然條規則,這裡7條規則是:一是空圈,二是三直, 三是四順,四是六合,五是四大節八小節,六是不撇不停,七是不流水。
這七條規則除了空圈和六合二條與現在流行的其他太極拳相類似以外,其餘的都是其他式的太極拳所沒有的或是沒有詳細論述的。從這點看,他給太極拳的寶庫增加了新的內容。就是空圈和六合也有他自己新的說法。
杜元化這七條規則是根據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的。他說:「師述蔣老夫子所傳趙堡鎮太極拳,只太極之先,天地根源二語盡之。」他在《練法》一節中說:「當洪蒙之時,天地未分,無邊無際,渾圓而已。恍恍惚惚,其中含有三直四順,六合,四大節,八小節。雖在恍惚之中,絕未見其氣有撇有停,毫無主宰而踏流水。此天地未分之現象也。」
杜元化在這裡先講天地、恍惚。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反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這裡說的看它看不見的、聽它聽不見的、摸它摸不著的東西,是無法進一步去追究的。但它實在是混而為一的東西。它的上面並不顯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渺茫得難以形容,回復到無形象的狀態;這就叫做沒有相狀的相狀,沒有形狀的形象,這就是恍惚。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德達到了高境界時,一切都是尊從道行事的。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沒有固定的形體。但恍惚之中又好象有形象;恍惚之中又好象有實在的物體。它是那樣的深遠,深遠到看不清楚,但是這中間含有精氣,這些精氣十分具體,也很真實。從古至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如何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形呢?原因就在這裡。
老子這兩段話說明了恍惚的內容,杜元化所說的恍惚與老子所說的恍惚是一致的。杜元化在無極圖《圖解》中是這樣寫的:「空圈之中天地未分,恍恍惚惚,陽中有陰。恍惚之際又覺不僅陽中有陰,還象陰中有陽。究竟辨其何為陰,何為陽?彷彿似按不實。若謂其無陰與陽,儼然實有此陰陽之現象,亦不得謂其為無。至於積久而陰陽自分,當未分之時,故曰無極。人身也猶是也。當初練拳時亦不知何為陽、何為陰,縱有時,覺察也在恍惚之中,故也號曰無極。」杜元化這裡完全是承老子關於恍惚的這種認識來觀察太極拳的現象。處處緊扣老子「真源」這一源頭。
這裡說了那麼多,主要是說明 杜元化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來分析太極拳,天地是渾圓恍惚的,人在練拳之初也是渾圓恍惚的。這是源於老子的思想。
他接著在練法中說:「人身亦,如天地是渾圓,人身無處不是渾圓。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亦有三直是頭身腿。天地有四順是寒溫暑涼,人身亦有四順是手身腿腳。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筆者按:四方是東南西北),人身亦有六合是手腳肘膝膀胯。天地有四大節是春夏秋冬,人身有四大節是兩膀兩胯。天地有八小節是四立(筆者按:四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筆者按:二分是春分、秋分)、二至(筆者按:二至是夏至、冬至)。人身亦有八小節是兩手、兩肘、兩膝、兩胯。」
杜元化這種把人身比天地的說法在太極拳的經典著作中沒見過。這是從人的身體的若干個部分來闡述天人合一的觀點,從實際練拳中如果真的能時時想到自己處於天地中間,設想自己能與天地融為一體,應該說,這是有一定的境界的。我們研究藝術,重點是研究它的合理部分,從點上說,杜元化說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不要輕易否定杜元化的這種認識。
接著杜元化進一步從理與氣方面論述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說:「天地旋轉,未見有撇有停是氣數。人身動作亦是不撇不停,亦是氣數。不過未免有時嫌滯。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節候。人身亦是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節制,不過有時未免嫌混。」 杜元化這裡提出了人可能出現的嫌滯和稍混的 情況很符合實際。事實上現在的練拳人就是在這兩個方面出現的問題比較多,這裡不對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這裡主要是談杜元化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
杜元化認為,先人是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原理來造拳的,練拳的人必須從三直、四順、六合、四大節、八小節、不撇、不停、不流水做起。他認為,太極拳這種與天地合一的情況,不是強為牽拉的。不經過修練是無法體會到的。
從以上內容看,杜元化在自己的書中,運用天人合一的學說,第一次比較完整地敘說了人身太極與天地太極的關係,提出了一系列的練習太極拳的新的概念。這些新的概念,到60多年後的今天,也還沒有人說過,同時,也沒有人認真 重視和分析其中的合理的有助於太極拳發展的內容。
杜元化在《太極正宗》中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背絲扣」。在《太極正宗》出版以前,沒有人使用過這一概念,《太極正宗》出版以後,也幾乎沒有人使用過這一概念,(按:這恐怕與這一概念難以理解有關),只是最近出版的個別版本的太極拳書中提到過這一概念。可以說,出現這一概念是趙堡太極拳的創新結果,也是杜元化為太極拳的發展增加了新的內容。杜元化所寫的《太極拳正宗》是運用這一概念來總結和剖析趙堡太極拳的,弄不清楚這個概念就無法理解《太極拳正宗》這部書。這裡試圖分析一下它的內涵,也是為以後考證和分析《太極拳正宗》這本書去掉主要的障礙。
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中的《太極拳啟蒙序》中說:「今編述太極拳第一冊,名曰啟蒙,因其中動作著著渾圓,與天地之無極同,由著著渾圓,歷三直、四順、六合等等,本人身之混圓而造為背絲扣,與天地根源同,既與天地之根源同,則人身之背絲扣非即為人身練太極之母乎?既為人身練太極之母,則太極拳之基實肇於此。太極拳之基既肇於此,則其中所練之兩儀、四象、八卦誠無不肇於此矣。然此冊本名曰聯,實為太極拳入門之初步,所以名之曰啟蒙,撮其要旨,則曰綱領,舉其全體則曰太極拳正宗。」杜元化在這裡首先提出了背絲扣的概念,什麼樣的情形是背絲扣呢?從文中可以理解到,人在沒有練拳時,沒有做到三直、四順、六合等等這些要求時,人的身體沒有呈渾圓狀態,這時還不成為背絲扣,一旦做到了三直、四順、六合等等就進入渾圓狀態,這時人身已經變為背絲扣的狀態了。這種狀態就是人身練太極之母,兩儀、四象、八卦也是根於此。而太極之母是什麼呢?
杜元化在練法中說:「若將此數層練過,其中之渾圓一變,即是背絲扣,斯拳之聯備矣。再由背絲扣一變,即成太極。練至此,正氣機變化之機也。然此是未變太極以前之事,故號曰無極,也名曰聯。」
杜元化回答了背絲扣是什麼?是無極。也就是人處於渾圓狀態,未變成太極之前為背絲扣。如果單是這樣的理解 的話,背絲扣的內容意義是不大的。一個概念的提出,是由於它的有用才顯出它的價值,背絲扣還有它更重要的內容。
《太極拳正宗》在署名陳清萍的《太極拳總論》後面有這樣一段話:「背絲扣為太極拳之母,是此拳徹始徹終的功夫,此論此歌是教人單做背絲扣順逆動作之法,故以總稱之。」這段話十分重要,它說明了背絲扣是太極拳徹始徹終的功夫,還說《太極拳總論》是背絲扣的指導理論,背絲扣有順逆的動作。對於這種順逆動作,杜元化附上兩個圖(後文有破譯),從這兩個圖中我們應該說是可以破譯了背絲扣的基本內容。這個基本內容是背絲扣,是以手上的動作為主,當然手的動作是與身的動作有聯繫的,但是著重從手上的動作說明背絲扣的順逆動作。當動作著著渾圓時,一般來說,兩個手在做空圈的動作,每個手都不斷地從陰變陽,又由陽變陰,雙手在做動作時,是一個手如果處於陽,另一個手處於陰;一個手處於五陰時另一個手處於一陽;一個手處於四陰時,另一個手處於二陽;一個手處於三陰時,另一個手處於三陽;一個手處於二陽時,另一個手處於四陰;一個手處於一陽時,另一個手處於五陰。反之亦然。為了看懂這個圖,筆者和趙堡太極拳的名家王海州先生一起研究了一定的時日,才看懂了。個別太極拳書在轉載和印刷這張圖時印刷錯了,主要錯在陰陽不分上。杜元化的這張圖看明白了,後面拳架的背絲扣圖就容易看得懂了。
推薦閱讀:
※天克地衝,吉凶各有不同[『太極皇冠網』論壇]
※楊氏太極拳入門指引(四)
※練太極套路的四大問題
※太極拳運動的五大主要原則
※太極雜說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