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初識龍門石窟
儘管陰雨紛紛,遊人還是一批又一批地湧向龍門石窟的檢票口。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外地人,他們無法等到天晴再來。在牡丹節這樣的旅遊旺季,在洛陽,即使是很一般的中檔酒店,多呆一天,單單宿費就要多付二三百元,當然很不划算。所以,到洛陽,最好避開牡丹節。
龍門石窟的大門。黑底金字匾額為郭沫若題寫。
龍門石窟 西山的主要窟龕分布圖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是龍門石窟里難得一見的道教遺迹。傳說系北宋道人陳摶老祖的聯句,還說是用西瓜皮所書。也有說是明代集字成聯上石。此字古樸恣肆、清華超逸,有仙風道骨之慨,乃取法北魏著名摩崖石刻《石門銘》。這與陳摶隱居武當山的習性和身份極吻合。宋代石延年有詩曰:「希夷先生人中龍,天岸夢逐東王公,酣睡忽醒骨靈通,腕指忽忽來天風。鸞舞廣漠鳳翔空,俯視羲獻皆庸工,投筆再拜稱伎窮,太華少華白雲封。」詩中對陳摶推崇備至,稱為「人中龍」,並把王羲之、王獻之貶為「庸工」。這件刻石的聯語抑或是由此詩簡括而來也未可知。「希夷先生」是陳摶的號(「希」指視而不見,「夷」指聽而不聞)。
「伊闕」。兩個雄渾遒勁的大字,就在兩位撐傘者的稍稍偏左上方一點點。它在西山的大致位置,應該是在蓮花洞與奉先寺之間的這段木梯上端的左上方。
這裡僅窟龕外面,起碼有四尊較完整的高浮雕像
這裡的大部分窟龕都還相對完整
流暢飄逸的衣飾、衣紋 先人們高超的藝術水平令人驚嘆!
賓陽中洞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都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因故僅完成了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到初唐才完成主要造像。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寶蓋,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和中國的孔子同一時代,比孔子年長12歲。北魏造像在這裡一改過去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也不似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生動地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北魏時期開鑿,但正壁五尊主像完工於唐貞觀十五年,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衣紋流暢。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這座佛像被破壞的面目全非,令人痛惜!
大大小小的石窟密密麻麻分布在西山的山崖石壁上
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讓人眼花繚亂。
每一個窟龕,每一座佛像,都是一段歷史,都有一段故事。
細雨綿綿 人流如織
蓮花洞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稱為微雕。
大大小小的窟龕、形態各異的佛像、深淺不同的雕刻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不同的形態、神態;豐富多彩的衣飾;舒展流暢的衣紋;貌似青銅器包漿的色彩……美不勝收。
遊人在雨中沿伊水西岸由北向南,現在正拾階登上奉先寺。
遊人冒雨登寺 可謂盛況空前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宏偉、氣勢磅礴、藝術精湛、最為著名的一座群雕佛龕。因其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此窟開鑿於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據傳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長寬各30餘米,以盧舍那佛為中心,周邊是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容貌豐滿、兩耳下垂,體形豐碩、神態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龍門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奉先寺西北角 西壁5尊 北壁2尊 南壁2尊 均為巨型站佛
奉先寺北壁上的兩層佛像 流暢的衣紋 通透的質感
北壁的金剛力士 強健的體魄和武士的服裝及裝飾
北壁 威嚴的托塔天王,很酷的盔甲圖案。
西壁5尊大佛。左起,依次為:普賢菩薩、弟子阿難、主佛盧舍那、弟子迦葉、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形態 神態 服飾 衣紋 無與倫比的美
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目光慈祥而又深遠,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有評論認為,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大佛雖歷經戰亂和歲月滄桑,魅力依然。這是龍門石窟的代表,是祖先留下的瑰寶!其對視覺的震撼,對心靈的觸動,只有站在她的腳下,才能切身感受。
廬舍那大佛旁的弟子阿南。純樸善良的形象。柔和協調的色彩。
普賢菩薩。淡定的神態,豐滿的體型,華美的服飾,流暢的線條
南壁的兩尊站佛 都遭到嚴重破壞 盔甲的紋飾華美不凡 令人震撼
在這裡,就在此刻,盧舍那大佛慈祥地俯視著眼前雨中正在向他凝神注目、頂禮膜拜的芸芸眾生,托塔天王和金剛力士威武警惕地注視著遠方,彷彿神佛護佑著黎民百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其中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葯。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有重要的作用。
這樣的的文字雕刻在這裡並不罕見
願華夏子孫都能珍惜 保護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來去匆匆,算是游完了。到龍門拍第一張照片是15:03,要離開龍門時,拍最後一張照片是16:40.都說游龍門石窟大致需要3-4個小時,而我們卻只有1小時40分,其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之狀態可想而知。於是乎,與「龍門二十品」失之交臂。所謂「龍門二十品」,此稱始於清代,是指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由晉代隸書和漢代隸書發展演化而來,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是「魏碑」體的代表。而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而我懵懵懂懂,忙忙活活,沿伊河西岸幾乎跑了1公里還多,由於事先沒有做功課,根本不曉得古陽洞、慈香窟為何方聖地,回來查資料才傻了眼,古陽洞:在龍門山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故古陽洞又叫老君洞。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台上,左側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到「龍門」而未識「谷陽」,實乃遺憾之極,但悔之晚矣!於是乎還與「萬佛洞」擦肩而過。據資料稱: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一朵精美的蓮花,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其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游龍門而未拜萬佛,不亦遺憾之極,悔之晚矣!當然,還有無暇光顧東岸的香山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園,也都不無遺憾。正是:遺憾復遺憾,遺憾何其多!凡事難圓滿,且把心放寬。歡迎光臨頤心文苑
推薦閱讀: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2
※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導遊詞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5)
TAG:龍門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