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式慌張
撥開商業江湖的煙塵,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雷軍,一個真實的凡人。
1991年11月4日,是雷軍先生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天。
這一天,22歲的雷軍與他心儀已久的一個男子相遇了,這個男子就是文字軟體WPS的創造者求伯君。
求伯君24歲就因自己的產品而名揚天下,跟雷軍見面這一年,他27歲,任職香港金山副總裁。
所謂「英雄惜英雄」,當時求伯君對涉獵廣泛、寫過各種加密殺毒軟體、「技術精湛」的少年雷軍也比較看好。
在求伯君的邀請下,雷軍於1992年初加入金山,這一年他不滿23歲;「是金子遲早都要發光的」,1998年,雷軍擔任北京金山總經理,這一年他29歲。
在1998年,那時候雷軍社會身份不僅是響噹噹的北京金山總經理,還是武漢大學名譽教授,可謂是「有錢有勢」,一時風雲人物。
同樣是1998年,馬化騰正在賽格電子市場「兜售」和朋友合作開發的股霸卡,那時騰訊還沒有出生;李彥宏還在矽谷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打工,百度也沒有出生;馬雲創建的「中國黃頁」還沒有擺脫騙子的嫌疑,阿里尚未誕生;至於周鴻褘當時算是「稍有成就」,他創建了北京三七二一科技有限公司,360「杳無蹤影」···
2000年底,金山公司股份制改組,雷軍出任北京金山軟體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這一年他31歲,更加意氣風發。
可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不管這個「武藝過人」的雷軍如何「左搪右刺」,面對盜版和微軟兩座大山,雖然金山遊戲、金山軟體等「拳頭產品」在細分領域也取得不錯成績,但是金山始終都未能做成當時的「一流企業」。
反之,那些當初沒有名氣的馬化騰、李彥宏、馬雲、周鴻禕倒是越做越大,大到讓自己「心裡發慌」。
此時,雷軍還沒有成功,只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管,形象遠沒有現在高大,也沒有「能掐會算」的能耐,甚至有點落寞和惆悵……
迷霧籠罩的小米
2010年小米科技成立,2011年7月12日,小米創始團隊正式亮相,宣布進軍手機市場。
一個月後,2011年8月16日,北京798藝術區,一個「蘋果式」的「小米發布會」,一個「喬布斯式」的「雷軍」問世後,當時「借勢營銷」獲得巨大成功的「雷布斯概念和雷布斯產品」一時間通過各種輿論、媒體渠道滲透到大江南北每一個角落。
伴隨著眾人「說不清道不明」的驚訝,小米也讓我們記住了一個名詞——互聯網思維。
可是很多人對於「互聯網思維」的不了解,以至於對小米的真實面目也就比較模糊了。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發生,比如李四見到身邊張三突然「發跡」的時候,張嘴就能說出來的「他背後有關係」,其他人聽見了也都懂了:「對,他背後有關係」。
但是很少有人花費心思去弄明白這個「突然發跡」的張三所謂的「背後關係」究竟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了這層「背後關係」張三就能「發跡」?
因為「李四們」從心底認可即使知道了張三「背後的關係」,那也是張三的「關係」,不會為自己所用。
所謂的小米「互聯網思維」,對於很多人來說,跟李四看待張三的「關係」其實是一樣的,用一個網路流行詞可以概括: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但是覺得很厲害)
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看起來很高大上,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其實質,對於小米而言就是互聯網模式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發燒友參與開發改進的模式,有點「眾籌手機系統」的意思。
不論如何,伴隨著互聯網思維這個「偉大的名詞」,一家叫「小米」的企業,一個人叫「雷軍」的人名,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可是,有了互聯網思維就能產生小米嗎?還有小米究竟要做什麼?
要想明白這兩個問題,我們需要把時間往前翻一翻,在2010年小米科技問世之前,雷軍在做什麼?
風光背後,中年雷軍的心事
2007年,金山在香港上市。雷軍的心情卻並不好,或者說很不好。
金山上市後不久,雷軍參加一檔電視節目,嘉賓問雷軍:「一個技術出身、熱愛軟體的CEO,你一直沒有在商業模式上做出大膽的創新和突破,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適合做這家公司的CEO?」
雷軍當時的回答是:「……我們非常努力,我們老家被人端了,沒地盤,必須搶地盤……大家說你雷軍左一下,右一下,因為我不知道哪個地方能產糧食,我們得活下去,得發工資啊,我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徘徊……」
又有嘉賓發問:「您是資歷非常老的老革命,後輩做搜索、遊戲都起來了,您有一絲焦慮嗎?」
雷軍回答,豈止是焦慮,甚至嫉妒都有過……
雷軍從1992年初進入金山,一直到2007年末,服務了金山16年,期間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工作,自己卻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蛻變為一個有些「焦慮和慌張」的中年。
一個人從少年到中年,「一身橫練十三太保」實打實的「硬功夫」放眼四海誰也不怕,16年辛辛苦苦從一個「小兵」默默地成為一方「大哥」,心裡很踏實。卻沒想到人到中年,看到幾個後進的「姦猾之徒」依靠「小聰明」,正以「火箭」的速度趕超自己,而自己還在推著手推車緩慢前進。
終於,2007年12月20日下午,雷軍辭去了金山CEO職務,這一年他38歲。
38歲了,辭職後又能做點什麼呢?
雷軍「因為慌張所以稱王」
2007年的冬天,天氣很冷。
看著那些比自己晚「出道」的馬雲、馬化騰等人一個個由「小弟」現在逐漸混成了「大哥」,再看著自己背後技術能力足夠「俾睨天下」的曾經一起「大塊吃肉、大秤分金」的弟兄們,雷軍內心的焦灼、慌張恐怕常人難以體會。
這個時候,作為昔日「風光無限的大哥」要麼在沉默中滅亡,要麼就在沉默中爆發。
好在雷軍屬於後者,他要爆發,要「揭竿而起」。
IT君想起《陳涉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話: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逃跑)亦死,舉大計(謀反)亦死,等死(同樣是死),死國可乎?」
按照當下環境翻譯就是:天道不公平啊,我們踏踏實實做技術卻得不到成功,現在感覺錯過了互聯網大好的紅利期。既然錯過了好時機,我們的未來就兇險了。雷軍和「金山系老人」就商量:「現在我們走老路是混不出什麼風光了,走新路同樣很難混,同樣是難混,咱們重新拼一把,兄弟們願意跟我一起幹嗎?」
雷軍得到的回應跟陳勝吳廣當年得到的一樣——「大哥,你說吧,我們干!」
只不過陳勝吳廣沒有提前準備過,就在當天「謀朝篡位」,雷軍跟他們不太一樣,前期已經有所預謀。
手機要想一鳴驚人,小米需要「天授神權」
既然要「舉大事」要「謀朝篡位」,就要遵守「標準流程」,不是說干就能幹的,他們是如何去做的:
首先,改朝換代要有祥瑞,這個不難,陳勝吳廣是「魚腹藏書,野狐夜嚎」,陳勝收買了漁人,在魚肚子里塞上「陳勝王」,不知真相的群眾買回來,打開一看「呀,天意要陳勝當王」,群眾信了一半,晚上吳廣躲到祠堂,裝作狐狸叫「張楚興,陳勝王」,這次群眾全信了。
前面也提到2007到2010年,中間好像「缺失」的3年。這3年雷軍去了哪?那些年他在做什麼?
現在可以回答了,雷軍在準備「天授神權」。
雷軍想做手機的想法是堅定了,但是沒有用戶、也沒有客戶,於是他自己搭建了一個網站,在安卓系統基礎上「改良」,然後在各個論壇3C數碼區註冊馬甲,聊天、探討、結交,然後逐步引流到自己的MIMU論壇;並且將各個網友劃分城市,定期舉辦城市間的「手機發燒友同城會」,頗具影響力的雷軍也親自參與進來,會見、面談了數萬名網友;
3年時間發展了百萬級「發燒友」,這個時候小米雖然沒有手機,但是發燒友心目中已經存在這麼一款「為發燒而生」的手機了,群眾信了。
其次是出身正統,「舉大事」講究「師出有名」,陳勝吳廣當時打出的旗幟是「楚」,就是那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他們要張大楚國,滅掉群眾反感的暴秦,建立自己的王國,同樣是當臣民,當然要挑性價比高的皇帝;
雷軍打出的是「雷布斯概念」,不僅是小米首次發布會像極了蘋果,甚至當時坊間不知道從哪裡流出來傳言,說小米手機其實是從蘋果那「複製」過來的,小米對於這種「負面新聞」並沒有「刻意澄清」,很多群眾聽了也就「信以為真」了,畢竟小米性價比很高。
一個38歲的中年,辭去金山CEO之後,放下身段從零開始發展第一個潛在用戶,堅持了三年多,這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
小米科技的成立,也即意味著雷軍要拋棄原來的生活,不再只是深入做技術,更多的是做一個平台,引入安卓系統「眾籌智慧」做出改進,外包生產,無倉儲的電商渠道……
就這樣,在互聯網思維的「掩護」下,小米以「輕資產」模式快速出擊,逐步佔領手機市場。
「輕資產」讓雷軍再次「慌張」
從2011年小米第一次公開售賣小米手機,一直到2015年,小米逐步從一個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
而近些年的小米手機「手快有手慢無」,讓小米一路高歌猛進,一時間小米、雷軍被捧成「神」。不論是產能不足還是飢餓營銷,現在都沒有深究的必要,說白了這些都是企業生存的手段,無可厚非,這在小米的成長道路上很重要。
近年,隨著小米手機銷量下滑,「樹倒猢猻散」,很多人都在唱衰雷軍。而一個生命力頑強的人,是沒那麼容易「掛掉」的。
其實很多人受「結果決定論」的影響,一直都沒有看懂小米,甚至很多人以為小米就是一家手機公司。
雷軍沒有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小米科技其實建立了一個生態,手機只是他在那些年份里主打的產品。小米還有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小米移動電源等多款數碼產品及配件產品。
雷軍自己總結:其實我們是通過手機為切入點,來實現我們的商業夢想,所以多年前我們開始了生態鏈計劃,只要你做得好,我們就把你納入小米生態鏈。我們想做什麼?就是想做互聯網思維的無印良品,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手機銷量下滑,雖然總的效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是雷軍知道,小米科技現在的模式當下已經顯露出頹勢。
在最近的採訪中,格力的董明珠女士,談到小米時,說到小米一個「短板」:小米目前遇到的問題,可能在於手機的質量不光是軟體可以解決的,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果沒有重資產,輕資產也沒有價值。
從1992年初到2007年末,16年間雷軍從血氣風發逐步走到「焦慮、慌張」;
這次從2010年到2015年,僅僅5年雷軍面臨第二次「焦慮、慌張」。
產品如果只是線上,只走「輕資產」模式恐怕是不行了。如今的手機市場,中高端路線有蘋果這樣的老牌大咖,中低端有oppo、vivo這樣的新秀,自己的「中端」產品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堅持原來的套路,在逐漸萎縮的中端市場,只會越來越吃緊了。
就像2007年雷軍說的:「……我們非常努力,我們老家被人端了,沒地盤,必須搶地盤……」,現在的地盤,又要被人「蠶食鯨吞」了,「必須搶地盤」!
2016年小米年會,雷軍表示,網路銷售智能手機存在嚴重不足。小米不再堅持「幹掉渠道」,也開始轉向「新零售」自己鋪設渠道,網路銷售和實體店銷售兩把抓。同時,雷軍還表示,2017年開通200家小米之家,三年內開通1000家;另外,小米也開始一反常態用明星代言了。
不光是實體店的開設,像松果澎湃S1這樣的小米自主研發晶元,每年數千項的專利申請,看得出小米的重心從「輕資產」逐步向「重資產」的轉移。
新一輪的放棄「情懷」確保生存的抉擇中,看得出雷軍又更加成熟了一個層次。
雷軍式慌張
自從2007年雷軍步入「中年危機」之後,每一步的光彩,其實都是對「內心慌張」的反抗。
直到今天,小米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商業世界「物競天擇,強者倖存」,正所謂「大海無風三尺浪」,只要小米還在商海泛舟,就會有一波接一波的風浪襲來。
與其說雷軍是按照什麼「成功的方程式」一步步代入算出來的一個「成功者」,IT君更願意相信雷軍是一個「惡劣生存環境」逼出來的「倖存者」,如果沒有當時的「惡劣環境」,雷軍可能並不會這麼做,現在也就沒有這樣一號人物了。
這一番「輕資產、重資產」的挑戰之後,如果小米和雷軍依舊堅挺,雷軍「長期規劃」的「閉環帝國」構建過程中,軟體、硬體、資金、人才環節面臨的各種挑戰,馬上就會為我們呈現出雷軍下一輪次的「慌張」。
如果小米堅挺不下去,這些挑戰和選擇也就「胎死腹中」了。所以,就算沖著這個理由IT君也希望雷軍能夠「再造輝煌」,讓我們有更多的好故事可以說。
所謂成功,也只是在達成之後才叫成功,達成之前,多半只是迫於無奈,因為從背後湧來了壓力,所以產生了向前的動力。
而這種「一步一個坎兒」的「雷軍式慌張」絕不僅僅只存在於雷軍一個人身上,只是每個人面對「手足無措」的境況時,意識的層次不同、處理方式不同,所以結局不同罷了。
如上「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窘境確實能逼死人,但也能造就傳奇,既然窘境不能避免,那麼就請善待窘境。
推薦閱讀:
※雷軍試圖造小米「護城河」,能成嗎?
※凡客的榮辱興衰,是一場雷軍也救不回來的「中年危機」
※1台iPhone的利潤相當雷軍賣75台小米?200 蘋果供應商能分到多少
※【他們】雷軍:做事如果不讓公司翻船,你就去做
※小米的危機,生態大餅滿足不了資本市場 該日誌已被收錄 2016-01-25 08:14 閱讀(8811)評論(17) 前不久,雷軍在小米的年會上發表了內部講話,主題為「2015年我不OK,2016
TAG: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