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書法 - 歷代書論 - 書法字體;書法作品;炎黃中國書法網;炎黃中國書畫網;書法江湖;...
千年書法 |
[ 錄入者:admin |時間:2008-08-06 17:07:54 | 作者: | 來源: | 瀏覽:2509次 ] |
- (一)翰墨精神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的全體工作人員都在期盼和等待著,他們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動,因為他們將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藝術瑰寶。 其實,這件令人牽掛不舍的稀世之寶僅僅是幾卷薄薄的紙,紙上也僅僅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國文字,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募宮藏的書法作品,特別是 「書聖」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鐫刻,拓印成集。 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創立,最初都是為了記錄語言。但是,縱觀大千世界,在流傳下來的這麼多種文字當中惟有漢字兼具了實用和審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獨具魅力的書法藝術,這其中除了歷代書家們的筆墨功夫外,和漢字本身的特點是否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國青銅器就已經進入了高度發達的時期。幾乎是在青銅器產生的同時,一種兼有紀實和裝飾作用的文字出現在了鐘鼎之上。這種青銅鐘鼎之上的文字,被後人稱為「鐘鼎文」。古 人把青銅稱作「金」,因此這種文字又被稱為「金文」。 清代書法家李瑞清曾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認為臨摹毛公鼎銘文字體,是 學習書法必不可缺的一課。 鐘鼎文已經非常久遠了,但是它依然算不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這些線條後來被證實是中國可以辨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體系。由於這種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的,後人便把它稱作「甲骨文」。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剿滅了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第一次統一了中國。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書體有八種之多,秦始皇下令「書同文」,要求在全國使用統一的文字。丞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之上刪繁就簡,制定出一種比大篆更加簡潔規範的文字,這就是小篆。秦始皇把小篆定為標準字體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李斯也因此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書法家。 沿著古中國文字的發展脈絡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書法的體例被依次劃分為真草隸篆,其中的篆書就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書體。既然作為漢文字源頭的甲骨文和鐘鼎文都被劃屬大篆書體的範疇之內。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由此推斷,得出這樣的結論呢:那些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的文字正是中國書法的開山之作。或者說,中國書法的產生就是伴隨著古代文字的產生而同步出現的呢? 中國畫研究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這是一個歷史上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它的爭論就在於字體與書體是一回事,還是不是一回事。比如郭沫若曾經說過,在這個秦朝的時候,有秦朝的鐘王顏柳,在戰國的時候有戰國時候的鐘王顏柳,他說在甲骨的時候甚至也有甲骨時期的鐘王顏柳。那就是說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書寫家,或鍥刻家,那他是把書體和字體合一的一個觀點。但我認為呢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書體與字體是一回事,因為書法它是一個寄生的藝術,沒有漢字這個母體沒有書法的藝術。」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與書法系主任秦永龍:「作為一般的符號,它是不強調太多的變化,不強調構型裡頭或者是筆畫裡頭有沒有生命,我們就是說可以把它理解為文字的符號是一種無機的,一種機械的拼合,就像我們馬路上看見的交通符號一樣。那麼,作為在這個機械拼合的無機的文字元號的上面進行加工,它才能升華出我們今天講的真正的書法藝術。所以書法藝術是寫字,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寫字就是書法藝術。」 儘管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觀點,但是不可否認:在中國書法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甲骨文、鐘鼎文是邁出的第一步,當之無愧地是中國書法長河的「三江之源」。 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時,隸書在社會下層悄然而生。到了漢代,隸書取代了小篆,上升為主要通行字體。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使漢字告別了已經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徹底擺脫了古文字那種象形的特點,所以漢代人稱隸書為「今文」。 到了漢代末期,隸書向正書、行書、草書三個不同的方向演變,形成了中國書法最主要的三種書體,這就是文字史也就是書法史上著名的「隸變」。 如果說漢字自身的逐漸演變為中國書法展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那麼書法工具的逐步完善無疑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清代的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書概》中這樣寫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張宣紙,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萬別地體現在筆下的點線之中。以最簡單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萬象之美。「天地萬物之變動,可喜可愕,一寓於書」。原來, 書法藝術和書寫者的人格性情就是這樣緊鑲密嵌地成為渾圓的一體——藝術成為人的具體意義和生動展示,人格性情成為藝術的最終目的和內在靈魂。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答案。 帶著這樣的思索,讓我們重新回到浩瀚的書法歷史中去求證、去發現那沉寂千年的墨跡紙張背後靈動著的一副副鮮活的生命形象吧。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的三月初三,人們都要到郊外的水邊踏青郊遊,以消災避禍。他們把這種活動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約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蘭亭溪邊飲酒遊戲 ,即興賦詩。大家把這些詩作彙集起來,公推王羲之為詩集作一篇序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敘寫了蘭亭雅集的盛況,抒發人生的種種感慨,文筆雋爽流暢,洒脫無拘。而王羲之的書作將晉人的精神風貌和氣質神韻抒發得淋漓盡致。恐怕連王羲之也沒有料到,他即興寫下的 這篇《蘭亭序》竟然得以「天下第一行書」而風流千古。 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晉書法以洒脫飄逸的風采得到了人們的喜愛,而唐代書法則以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面貌征服了後世。 草書是最為簡便快捷的一種書體,它只保留了漢字的梗概,書寫起來草率急就。草書到了唐代的張旭手裡,猶嫌草得不夠,於是就創立了狂草。狂草最為肆意放縱,草到了極致。張旭的草書驀地而來、飄然而去,令人眼花繚亂的飛騰作勢,心手兩忘地抒發心中的激昂慷慨,展示了他傲視一切的胸襟。詩聖杜甫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下筆落紙如雲煙」。三杯酒下肚,在王公大臣面前脫帽露頂 ,用這種不拘禮法的狂態來面對生活,用這種微醺的狂態來創作草書,自然會使人聯想到大詩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那種張揚個性。 談到唐代書法,還有一位對後世書法影響極為深遠的書家,他叫顏真卿。顏真卿的家族一門顯儒,詩禮傳家。作為儒家經典著作的《顏氏家訓》就是出自顏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顏之推。顏真卿中年的時候遇上了「安史之亂」,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淪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際,平原太守顏真卿率先起兵,舉起討逆大旗,在「安史之亂」中,顏真卿一家有三十多個親屬在戰亂中殉國,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和堂侄顏季明的犧牲最為壯烈。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顏真卿滿懷悲傷地設酒祭奠死難的親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那片震爍古今的《祭侄稿》。顏真卿用噴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寫得這樣奇崛雄健、浩氣充塞,達到了超神入聖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忠義節烈,捨生取義,他的書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廟堂之氣十足。書法本身是極具象徵性的,看到顏體楷書,自然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象顏真卿這一類的忠臣良將。後人評價說顏體楷書正像「關羽坐帳,正氣逼人」。國人的視覺聯想竟是如此豐富,居然把方塊字和人物的形象聯繫起來。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關羽,之所以能與孔夫子並稱為「文武二聖」。就是因為在關羽身上蘊涵
|
推薦閱讀: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哪個配角讓你印象最深?
※綽號「頭北土」,此黑幫老大淡出江湖多年,一時不慎險遭小弟加害
※「阿芙樂爾」號修復完畢重出江湖
※高圓圓:時尚江湖的峨眉派掌門
※《有匪》:長大後我仍眷戀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