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結構思考力》只有思考清晰,才有表達有力!

知識管理是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結構化思考是將隱性思維顯性化,將隱性變顯性的過程越來越重要,總的來說,內化為思考、外化為表達。

平時的思考過程和展示過程,總讓人感覺考慮面不夠周全,往往需要結合別人的補充才能成為成品。也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的,畢竟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嘛,肯定會有所欠缺,不可能都面面俱到的。特別平時針對某些專題發表自己建議的時候,上級也常說思考的內容實操性很強,但總給人很散亂的感覺,比較零散,著重細節的執行環節。漸漸的意識到思維方式上的缺失,意欲著力提升。

《結構思考力》——中國版的《金字塔原理》,算是一塊叩門磚,敲開持續提升和實踐的大門,看完書後,終於明白平時考慮問題的欠缺主要是在大框架上的欠缺,每次拿到一個問題,總是迫不及待開始去逐點分列,結合日常的操作行為習慣去思考改善方向及措施。其實真正的根源是太急躁啦,連方向都沒想清楚就急急忙忙去行動了。結構化思考力就好像練兵打仗前的戰略布局,先從各方面確定好方向再去行動。打仗只顧往前沖的狀態是遠遠不夠的。

掌握結構思考力能帶來什麼?

WHY:結構思考力可以讓思考更清晰、表達更有力

結構思考力講的是結構化方法,它可以在這兩個維度幫助大家:思考清晰,表達有力。

結構思考力的四個基本特點:論 證 類 比,類似於高中的議論文寫作

一、「論」:結論先行

結構思考力強調的是先總後分的體現:先框架後細節,先總結後具體,先結論後原因,先重要後次要。是自上而下表達方式的體現

二、「證」:以上統下

1、符合以上統下才能保證表達的效果

2、有理由支撐的結論才有說服力

3、以上統下的特點符合實踐要求

三、「類」:歸類分組

1、關於這個問題我有3點建議----分類可使溝通更有效率

這個事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分類使思考更有效率

四、「比」:邏輯遞進

思考的前提是依據信息,面對雜亂的信息:應該怎麼做呢?作者給出了三點:

思考清晰:讓自己想明白

結構化可以幫你將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內容想清楚,想明白,成體系。這一領域,「麥肯錫」 系列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金字塔原理和MECE 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同時也是數學中分類討論的核心思想即不重不漏)。實際上,它在結構思考力中佔有重要地位。

表達有力:讓別人聽明白

光自己想明白自然不夠,還要讓別人能聽明白。自己的腦內迴路如果和對方搭不上界,那說多少也是白搭(想想你的數學老師,他能想明白不帶表能給你講明白)。為此,學會一些常見的表達套路很有必要。結構思考力為你提供了大量的套路。

思考結構

實際上,每個人最適宜的思考結構都不相同(找到自己最適合的結構需要大量的訓練和嘗試)。不過有結構勝過沒有結構似乎沒有什麼疑義。

實質上,思考結構(按來源)可以分成兩種:

兩種思考結構來源,其一是自底向上的逐漸總結、升華,其二是內化已有模型、為我所用;兩種來源都很重要

  • 自髮式:隱性經驗顯化,自己慢慢想明白;

  • 借鑒式:各種現有模型,前人走過的車轍,掉過的坑,鋪好的路……不用就太浪費了。

  • 結構思考力,一方面可以幫我們找到自己更高效的模型,把我們隱性的經驗變成顯性化的可傳承的這樣一種結構(所謂的熟能生巧);另一方面,也通過對已有的典型模型的 「借鑒」,給我們在思考中提供更廣闊和清晰的思路。

    小結

    大部分人連想問題想清楚都有困難;能想清楚的人里,能說明白的也是少數。結構思考力可以在這兩方面幫我們作出引導,指明方向。能走多遠,終究要看自己(當然,自己不願意動的話誰也推不動你)。

    WHAT:結構思考力是【先總後分】的立體化思維

    結構思考力分為兩部分完全窮盡,向下縱深,其中向下縱深是向下想挖掘事情的細節,聯繫上下把這個問題想透徹(類似於語文閱讀,上下文閱讀)

    橫向: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問題的所有可能都考慮進去,比如你創業,需要的成本包括人工費,材料費,物業費,扣稅等等。

    這個方式也包括兩方面:演繹法和歸納法,演繹法類似於縱向思考法:

    演繹法:

    (1)大前提(所有M都是P)——小前提(所有S都是M)——結論(所以所有S都是P)

    (2)常見式就是:現象(What)、原因(Why)、解決方案(How)這三方面的綜合也是縱向結構2W1H

    歸納法:

    可以選擇歸納的方向有三個:

    時間順序:逐一進行,適用於項目進展、階段彙報

    結構順序:化整為零

    重要性順序:水平比較

    先總後分這一核心思想可以在多個方面上體現,以下補充大量案例來說明其應用途徑。

    解決問題:【問題】→【原因】→【解決】

    第一個應用方式是解決問題式。

    基本框架
    1. 【問題】:明確問題,確定要解決的對象;這是總;

    2. 【原因】:從 多角度 分析問題,解釋每個原因;這是分;

    3. 【解決】:對每一角度的問題,分別解決;這還是分。

    【問題一】如何將 200mL 的水倒入 100mL 的空杯?

    問題:如何將 200mL 的水倒入 100mL 的空杯?

    【問題】

  • 水會流出來

  • 【原因】

  • 杯子:小

  • 水:液體、流動

  • 環境:重力

  • 【解決】

  • 杯子:換大杯子(標準答案之一,雖然我不認同);倒入兩個杯子;倒完 100mL 後等蒸發,然後再倒

  • 水:凍成冰

  • 環境:在太空/失重狀態下 「倒」 入

  • 【總-分】關係示意:

    如何將 200mL 的水倒入 100mL 的空杯?系統思考或許更能幫助我們更加完善地解決這一問題。

    【問題二】曲別針都能有什麼用?

    【問題】

  • 曲別針有何用途

  • 【原因】

  • 實際用途

  • 彈性

  • 硬度

  • 長度

  • 顏色

  • 可彎曲

  • ……

  • 心理用途

  • 好看,好玩

  • 禮物等特殊含義

  • ……

  • 【解決】

    (略,可自行列出。如彈性可夾取文件、裝訂紙張、當做書籤等;硬度可作為武器、可捅各種重啟按鈕、可扎針、可穿孔、可作尺子……)

    表達有力:【總分總】結構

    很多人說話抓不住重點,並對此十分困擾。其實,只要學會了【總分總】結構(沒錯就是從語文課從小學講到高中講了 12 年的那個最經典的結構),一定能大大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不過單純的【總分總】太過概括,以下介紹兩個西方的敘事套路。

    【方法一】BPA:背景、問題、行動(解決方案)

    案例如下:

    (B)親愛的領導,在昨天公司舉行的清潔檢查中我們的清節評分不及格,(P)原因是我們清潔質量不達標與現場布置不達標。

  • (A1)(A1B)清潔質量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是:

  • (A1P1)第一,行政科給我們的情節工具不適用,打掃效果不好;

  • (A1P2)第二,我們做情節的人手不夠,時間來不及。

  • (A2)(A2B)現場布置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是:

  • (A2P)有棵樹搬不動,影響了現場美觀得分

  • 彙報時的結構圖

    如此層層遞進,如樹形結構,即使在語言細節上還有不少改進餘地,也能保證彙報時能說清楚情況。

    【方法二】AIDA:注意、興趣、渴望、行動

    這一套路是廣告行業的法寶。具體而言:

  • 注意(Attention / Awareness):嗯?

  • 興趣(Interest):嗯……

  • 渴望(Desire):嗯!嗯!!嗯!!!

  • 行動(Action):買買買買買買!!!

  • 注意力是引子,興趣是總(單點突破),渴望是分(多點引導),最後的行動還是總(加了個行動指引,讓你回歸最開始的訴求)。

    AIDA 有很多變式,加入了諸如 S(Satisfaction,愉悅)、C(Confidence,自信)等因素,甚至還有個AISDALS 愛之模型(AISDALSLove model)。

    認知地圖:按圖索驥,先主後次

    其實先總後分這一思想實在是太常見了,常見到我們平時都經常忽略它:

  • 如果你要從北京房山到香港北區,那你首先要解決的一定是如何從北京到香港,然後再考慮是打車還是坐地鐵去機場的問題——百度地圖也是這麼乾的;

  • 如果你來過北京,定位某地時最簡單的方式是說 「東/西/南/北 某 環」,比如西二環、北五環、南三環北側、東四環北段,然後再考慮具體地名,這樣你肯定能大致知道它在哪兒;

  • 如果你觀察過理髮師是如何剪頭髮的,你會發現他們首先先剪出大概的形狀,然後再逐步修飾細節,這樣才不會走形嚴重;

  • 如果你畫過幾筆,或者寫字欠佳,那你一定知道初學者最難學會的是像,原因是過分鑽入了細節(分)——比如衣服的褶皺,比如筆畫的輕重鋒芒,而忽略了整體(總)——比如結構;(可以參考這個回答,介紹了繪畫者整體思維的問題;答案本身也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

  • 如果你學過程序設計,哪怕是大學計算機基礎那種課,那你一定聽說過自頂向下,逐步求精這句鐵律,它是說設計程序時要先從功能上設計,再考慮這一功能的實現;

  • 如果你學工科,學過電路,那你一定知道一個叫做小信號分析(也有叫小波分析)的方法,它是說要先確定(直流)靜態工作點——大概是 x~1x 伏,然後再根據這一點,求解各點的微小變化(交流)——這大概是 0.0x~0.00x 伏的級別;

  • ……

  • 實質上,這也是我們認知時的方式:我們往往需要首先搭建一個框架,之後再向其中逐步添加內容。

    如果再延伸一些,還可以管它叫整體細想、抓大放小、先解決主要矛盾……

    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先總後分】,然後結合自己的感悟,逐步調整,靈活變通——這個過程,也是對自己【先總後分】的治理。

    HOW:五個步驟,用結構思考力解決問題結構分類依直觀程度分類(原作者角度)

    作者(依直觀程度)將結構化思考的成果分成了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即樹、表、圖。

    結構化的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樹、表、圖

    劃分方式很好理解:

  • 對於原本紛亂、反覆的問題,樹至少能幫我們理清主次、層級的關係,隨後(如果可能)還可大致確定下同層級內容之間的先後順序。

  • 對於表是二維結構,對每一信息元素/展示內容都可以兩個角度進行描述,較樹而言更加客觀細緻,也可容易被大腦接受、理解。

  • 圖則徹底拋開了之前樹的主叢、表的交叉(複式分類)的限制,可藉助多種表現手法,更加清晰、明了地標明各內容之間的關係。

  • 修改角度

    不過,有的不喜歡這麼分。(仿照數據結構,)管它叫線性、半線性、非線性。

    線性

    從邏輯上來講,線性的特點是內容之間的順序相鄰。

  • 序列(Sequence):有特定順序,如按時間順序、優先順序、抽象層次依次排列;

  • 散列 / 列表 / 清單(List):無特定順序,如分析的角度、城市分布、部門或人員介紹等。

  • 專門區分序列和散列的意義在於:序列因為含有邏輯,即使是文字也容易被人接受;而散列因其邏輯順序並不明顯,故需要著重說明或進行改寫,才能使其易懂。

    很多報告中,即使所述內容本沒有序,報告者仍強行使用 「第一點」、「第二點」 來組織邏輯,似乎很有條理,但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相比於其他結構,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應優先將散列改寫為其他邏輯結構,既幫助自己深刻理解,也可使表達更為清晰明了。

    半線性

  • 樹(Tree)

  • 一般樹 / 分類樹

  • 魚骨圖(Bone) / 分析樹

  • 時序圖(Sequence Diagram)

  • 泳道圖(Swim Lane)

  • 非線性

  • 集合(Set)

  • 圖表(Table)

  • 圖形(Diagram)

  • 應用步驟

    應用結構化思考的五個步驟,分別是:明確理念,確定主題,分清層次,選擇順序,形象表達

    應用過程包含了三個層級、五個步驟。

    三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是明確基本的核心理念,對應第 1 步 明確理念打基礎;

    第二個層級,是從目標出發構建一個樹形結構,對應第 2-4 步 基於目標定主題、縱向結構分層次和橫向結構選順序;

    第三個層級,是在演示的時候如何通過表和圖的方式進行呈現,對應第 5 步 形象表達做演示。

    五個步驟
    1. 明確理念打基礎:首先列寫出全部內容,並大致分類,以便後續整理;

    2. 基於目標定主題:確定目標(中心思想)後,設定主題(主要內容),隨後給出引言,提領全篇;

    3. 縱向結構分層次:將內容先大致分層,確定主從關係。分層方式有二:

      這一步驟至關重要。良好的劃分可以讓我我們在每一細分內專註思考而無須顧慮其他內容,這有助於高效深入地解決問題。反之,不合理的劃分則會讓我們經常 「左顧右盼」,最後言不著意;也容易被無盡的細節掩埋,終將導致思考不清。

      【自底向上】:對已有內容逐步總結形成框架,可類比上述 自髮式 思考結構;

      【自頂向下】:通過已有框架(/ 套路 / 線索)逐步填充適當內容,可類比上述 借鑒式 思考結構;

    4. 橫向結構選順序:對每一 主 題統領下的內容,進行排序。作者給出了兩種方式實現這一點:

      作者說是結構,其實應該是順序。這一過程,本質上其實是一個 序列化 的過程:你需要對多條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排列,這個邏輯可以是先一般再特殊逐條應用,也可以是先現象再本質由表及裡。注意到這些都是 邏輯順序。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試試學學已經十分成熟的 十二種邏輯順序(其中一半是另一半反過來,所以重點學 6 種就好)。

      或者,乾脆重新學學 說明文。看看它的體系你就會後悔當初學語文的時候為啥沒好好學說明文的: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以及其倒序)、空間順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時間順序(通常是順敘,鮮有倒敘);

      【說明結構】:總分式(【總-分】、【總-分-總】、【分-總】)、遞進式(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並列式(不推薦,總要有序,以便串聯零散的內容);

      【說明方法】: 舉例子、打比方、下定義、畫圖表、作比較、摹狀貌、分類別、列數字(有些資料還單獨提出了 引用 和 詮釋 兩種說明方法,但這與前述有所重疊,故不做等同處理);

      【開頭四式】:(略)

      【結尾九法】:(略)

      【演繹結構】:這一順序來自於 演繹推理,是說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即 「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

      【歸納結構】:這一順序來自於 歸納推理,是說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性質的過程。

    5. 形象表達做演示:終於,自己想明白了之後,要給別人表達演示了。賣點包裝保證不會枯燥乏味,形象表達確保通俗易懂,這就能確保你完成一份 80 分的展示(剩下的 20 分,看天)。

    案例簡介逐步修改:散列→分類樹→時序圖→圖

    這一案例中,通過藉助結構思考力,逐步修改了毫無邏輯的大量內容,使其有序、易讀、易於理解和記憶。

    散列

    與顧客拉近距離的技巧-原稿

    結構思考的第一步,是明確理念打基礎。

    原稿中首先確定目標是 「與顧客拉近距離」。隨後,直接(快速地)列出了毫無順序的 9 條內容,可以認為這是線性結構中的散列 / 列表 / 清單(List)。

    與顧客拉近距離的技巧-修改稿

    分類樹

    結構思考的第二步,是基於目標定主題。

    確定目標是 「與顧客拉近距離」 後,設定主題為 「方式和技巧」。

    結構思考的第三步,是縱向結構分層次。

    比如,通過歸納,發現可以將服務人員的行為分為表情、動作、言語三方面。隨後,藉助此框架將對應的內容填充進去,構成基本的主從關係。

    結構思考的第四步,是橫向結構選順序。

    這一案例中,發現每一層次的內容中並無太明顯的順序(這反而證明了形象表達的重要性),故直接調至下一步形象表達。

    至此,無序的九條內容已經分類完畢,並擁有了基本的層次結構。但這樣的內容太過抽象,含義不明,需展示者進行大量的解釋。為此,我們還需對其進行形象表達,以便我們的表達更為清晰明了。

    結構思考的第五步,是形象表達做演示。

    時序圖

    所謂的 「表」,其本質是在二維空間上,通過兩個維度,分析特定內容。如果將一個維度作為時間,另一維度作為項目,則它就是時序圖。

    與案例中的表唯一不同的是:時序圖通常將橫向作為時間軸,自左向右為時間流逝順序;而案例分析給出的表中,將縱向作為時間順序,自上向下依次為迎客、接客、送客(圖中有誤,尊重作者,未作修改)。其優劣之處,不做詳述,讀者可自行分析。

    最終,作者嘗試將全部內容分為 「內功」 和 「技巧」 兩個部分,對每一部分依次劃分,並通過對線、框等圖形元素的運用,進行了適當的引導和區隔。

    不過在我看來,這仍然欠缺整體上的邏輯。具體修改方式,可另作討論。讀者若有更多興趣,可參考信息圖(Infographic)的相關內容,此處不多敘述。

    附李忠秋老師《結構思考力》優酷視頻網址:

    上: //v.youku.com/v_show/id_XMTMzODQyMTk4NA==.html?beta&

    中://v.youku.com/v_show/id_XMTMzODM5MzA0OA==.html?beta&&spm=0.0.module_basic_relation.5~5!2~5~5!3~5!2~1~3~A.Q5TskR

    下://v.youku.com/v_show/id_XMTQxMDIxMDUzNg==.html?beta&&spm=0.0.module_basic_relation.5~5!2~5~5!4~5!2~1~3~A.Q5TskR

    轉自《結構思考力》,機構思考力學校和無書筆記,編輯無書

    關注無書,回復金字塔即可獲得「芭芭拉的《金字塔原理》pdf電子版和PPT」,


    推薦閱讀:

    出軌是在表達不滿
    孩子學美術絕不是技能的學習,情感和思維表達才是最有意義的
    秘讓人一見傾心的34款榻榻米和高低床精選,愛已無法表達!
    古典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一)
    眉毛:於無聲間表達內心世界

    TAG:思考 | 表達 | 構思 | 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