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三十一至三十五集文本)
第三十一講 承諾守信與是非判斷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課程進入到第四個單元「信」這個部分內容。我們也提到了整個人與人的五倫大道當中都要言而有信,也都要存著信義,存著道義、恩義來互相付出,互相扶持。那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非常和樂,非常圓滿。 我們提到這個信的問題,會想到在商場上要不要守信?要。但是也有說法:無奸不成商。所以在目前這個時代似是而非的觀念太多,我們確確實實要會判斷。比方有一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誰講的?找不出來了。請問他為什麼講這句話?太自私了,很可能是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這樣的態度不好!所以我們要考慮到一個言語會帶給他人錯誤的觀念,我們一定要謹言慎行。所以當我們不確定我們的話是正確的,絕對不能亂傳,「知未的,勿輕傳」。 所以在商業,我們也有遇到家長說:你把孩子教得這麼誠信,那他以後到商業怎麼辦?我們會跟他說:那你兒子一定當總裁。假如每個人都不守信,只有他守信,那大家要跟誰做生意?那當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所以「無奸不成商」是錯誤的,他能騙得了一次,騙得了兩次,他不可能長久的騙下去,所謂「日久見人心」。而且當他是用奸巧,用一些手段,縱使他騙到了生意,其實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他可能還得意洋洋:你看我賺了這麼多錢。其實那些錢都是他命里就有的;而他已經又因為用錯了方法,而又折損了自己本有的福分,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所以人與人要信,在政府、在商業、在任何的團體都應該取信於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我們也提到對於小孩的要求,合理的我們才可以答應,不合理的,你一定要堅持。不然他要什麼你給什麼,助長了他的貪心,他的奢侈、奢靡之氣,這樣就危害甚大。所以這一點不可以『輕諾』。當我們發現小孩有輕諾的現象,我們也要給予引導,給予教導。早上也有提到,小孩在答應別人的時候,首先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再來是答應別人的事,是不是符合比方說學校的規定,還是有沒有符合法律的規定。這都要從小跟孩子建立這樣的態度,他才不會輕諾。 那我們成人當中也決不能輕諾。所以當別人有求於你,比方說他有急事,有一些緊急狀況要有求於你,你也要穩下心來先把他這件事聽清楚。有時候對方很急,他的急又帶動了你的心很混亂,很有可能你答應了,到時候事情不如你想像這樣。比方說,他只是片面之詞,你又沒有冷靜下來,很可能你答應的事,到時候那個情況不如你預期,你也很難處理。所以急事還要緩辦。而且當對方要找你幫忙,甚至於是跟你一起去做這件事,你也要考量:第一個他的能力夠不夠,第二個自己的能力夠不夠,要看看這一件事情各方的緣分成不成熟。假如不成熟,你就很輕率的答應,到時候你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到時候就會很尷尬,也會產生一些誤會。你本來是好心,到最後可能會很難收拾。所以我們有善心,還要用理智去判斷才行。所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下一句: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我們人跟人言談的互動很多,所以講話要不要學?要!那你有沒有學過講話?沒有,要不要上來試試看?多磨鏈就好。所以講話要從小訓練。我是沒有從小訓練,因為小時候才華比較差,所以從沒有參加過什麼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對我來講這都是絕緣。結果剛好在大學時候,我學習的一種心境打開了,因為那時候也學一些健康的知識,就覺得健康對一個人很重要。所以我就自己在大學附近的泡沫紅茶店,常常都是在樓下就找二、三個學弟,我說:你可不可以來聽我講講話?跟他們約在泡沫紅茶店開始跟他們講「營養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就講這一些題目,比方說「人際關係對人的重要」,就從二、三個開始練習。後來我要到海口去,楊老師也告訴我,一有機會三個、兩個都去講。那我就謹遵師命,一連串一百多場就這樣講下來。後來講到一百多場又到深圳去,結果在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講了二、三百場;然後緊接著我們七月份又開始辦全國性的演講,就一直這樣訓練過來。所以講話要「勿畏難」,多講就熟練。但是講話也要看我們的存心,最重要是能夠利益他人,不然「話說多,不如少」。 所以我們在各地開的課,我們中心的老師也都會常常讓小孩有上台講話的機會,不只訓練講話,還訓練他的威儀,要「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所以他們上來講話,自我介紹,然後要講我上個禮拜在家裡有做了什麼孝順父母的事。因為當每個人把他所做的講出來,就可以「見人善,即思齊」。諸位朋友,《弟子規》在哪裡?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都用得上。所以他們一上台來就要開始先一鞠躬,然後再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我今年幾歲」。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他們,有時候手怎麼樣?不聽使喚,就會這樣動來動去。還有這嘴巴有時候就講不清楚,當孩子講不清楚怎麼辦?你要給他空間,來,再來一次。一次一次給他磨,磨到他會,這樣膽識膽量就訓練出來。 講話的聲調,『勿急疾,勿模糊』。之前《弟子規》的部分也講到很多有關講話的態度跟方法,還有哪幾句?「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所以聲調要適中,不可以太大聲,不可以太小聲。還有「問起對,視勿移」,所以在對別人講話的時候眼睛要看對方以示尊重。所以這些小細節,你花點功夫去注意、去訓練,等他三個禮拜、四個禮拜,自然而然就循規蹈矩。所以我們有一個小女孩,她滿內向的,但是我們都會讓這些孩子來訓練。後來過了幾個月,這個比較內向的小女孩去參加演講比賽也得獎,所以她的母親也很歡喜。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較不敢講話,你也可以在家裡自己辦,爸爸先來示範一下,讓兒子跟你一起來訓練,他一定會做得很歡喜。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他都會很服氣。 除了讓孩子訓練說話以外,我們與人交談當中也要時時觀照自己講話有沒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別人聽了會怎麼樣?很吃力。假如他又有心臟病,就比較危險。所以很多朋友都說:我已經夠慢了。這樣好不好?不能拿自己的標準,要拿別人可以接受的標準。而且說實在的,講話的目的在哪?當然是要讓別人聽,講話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說。比方說我們跟同事、跟上司在通電話,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那老闆講話太快了,你又沒聽清楚,可能又是要處理的事,這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跟上司講,假如還不是很熟的,那就不要直接又說:你怎麼講這麼快。我們可以退一步走,把你聽到的跟上司說:請問您剛剛講的是不是這樣這樣這樣?把他講的你已經聽的,把它復誦一遍給他聽。當確實你是聽錯了,他也會馬上再重複告訴你。不然你勉強聽懂,到時候有了偏差,上司絕對不會覺得他講得太快,他一定會說你辦事沒有辦好。所以我們有一個習慣,不管是誰交代我們事情,我們要掛掉以前先再給他復誦一遍,這樣才會萬無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會讓整件事要從頭再來。那人生「一寸光陰一寸金」,決不要因為一句言語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時間,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謹慎對待。下一句: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我們剛剛提到要把話復誦一遍,這個習慣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相信他從很小養成,當他的老師交代他辦事,他都會說:老師,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我相信這些老師、這些長者看到他一定會怎麼樣?非常歡喜,值得信任。 『彼說長,此說短』。這叫說長道短。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這樣說長道短?他們的目的在哪?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個習慣,他都會逼你靠邊站,你到底要在我們這邊還是要在那邊?有沒有這個傾向?那我們就偏兩邊都不站,所以『不關己,莫閑管』,趕快是非之地遠離。因為,來說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一來是要拉攏你,二來要詆毀別人。只要有是非,就會對團體有所傷害,那我們絕對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帶動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們應該走出一個正確方向,要和氣待人,多多包容。 當你在團體當中不兩邊站而站中間,這個位置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兩邊必然都有偏頗。而當每一個人他自己太偏頗了、太過了,他內心會不會覺得錯了?久了以後,他也會覺得怎麼樣?自己有錯誤,或者心理上他就會想去找人談一談。比方說今天某一個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錯了。有人就會批評過度,有人就會一味袒護,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兩邊就鬧得不可開支。那這個時候我們站中間必有大用。怎麼說?這個袒護主管的是不是真正愛主管?感情用事。你愈袒護他,他可能愈看不到這一次他的錯誤問題在哪,他有可能就跟著你們跟另外一半在那裡爭鬥了,那他就愈來愈失去人心。那你本來的動機是要為他好,到最後可能怎麼樣?害了他。 所以袒護的這一邊,他久了以後也會思考,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們,真正為他好絕對不是一味的袒護。往往你這麼一說,因為他已經跟主管也相處一段時間了,他可能又會回歸回來說:對!對!我以前有一些事勸他,他也沒聽。後來我們可能進一步跟他講:因為你常能夠指出他的缺點,慢慢他自己印證以後,他會對你愈來愈信任。所以該勸的,絕對不能因為一次、二次主管不聽,你就不勸。「日久見人心」,他慢慢還是能夠轉化過來。 那另外這一邊就是「攻人之惡毋太嚴,當思其堪受」。當別人有過失的時候也不要太嚴苛,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說實在很多事因為你不是當事人,說不定我們做的時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樣的過失,所以還是要寬容相待。這一群他罵得太過,其實他內心也是覺得怪怪的,當我們都沒有言語上的爭執,對他們也是一種牽制力量。所以他們有時候可能會說:你怎麼都這麼有修養,我們應該檢討一下。所以確實在團體當中,只要我們能夠不搞是非,能夠盡心儘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緒之爭,往往都可以對團體有一個端正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我們自己的力量。 這是講到「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這個「莫閑管」意思是說已經是這些是是非非了。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我們也要積极參与才行。而且當在參與當中,我們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辦好,所以在這個當下,該說話的時候還是要說。你不能當場沒講,後來做失敗了,才放馬後炮,那就不是很恰當。所以當在開會當中,必須有所決策的時候,我們對事不對人,哪些做得比較不恰當的地方,我們也要指出來。但是在這裡指出來,絕對不是對那個人、對這個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討論好了,決定好,走出這個會議的門,我們還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絕對也不會缺他一份。所以你假如心裡怪怪的,那也會讓他心裡怪怪的,本來沒事,事情就愈來愈大。所以我們還是保持一分真誠的心去面對任何一個人。我們接下來看下一段經文: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見人善,即思齊』。所以我們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動去學習,甚至於主動去幫忙。那什麼是善?也需要我們去判斷。諸位朋友,什麼才算是善?利益他人,這個很好的答案。再來還有沒有?所以我們人常常也要有一個善的準則,你才好判斷。那我們這幾天學習也有一個善的標準,叫什麼?叫《弟子規》,就是一個標準。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你都可以體會得到都不離《弟子規》的教誨。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善的判斷講解得非常的透徹,我們有時間可以好好看這本書。其中就有提到,打人、罵人是不是善?是不是?你們怎麼考慮這麼多,到時候看到事情在那裡考慮半天,事情都結束了,還不知道善惡。打人罵人是善?不一定。對!所以我們要從根本去看。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學習很重要的一個態度要主動,不能等別人講。所以我們回去也有作業,好好把《了凡四訓》這本書的道理好好研讀,對你有莫大的幫助,對你的家庭絕對有莫大的幫助。而且這本書日本天皇把它視為治國寶典,所以對一個國也相當有幫助。 我常常做一個比喻,我說人生就像一盤棋,而這一盤棋如何走得好的規則,就是這一本《了凡四訓》。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論還有表演,因為裡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統統在其中。所以當你真正了解規矩,縱使你現在這一盤棋並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後的生命也會把它走得有聲有色,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盤好棋讓你下,往往好棋都會讓一個人開始安逸,開始放縱。所以人生蓋棺論定是要看你的棋藝,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很多讀書人去問中峰和尚,問他:打人罵人是惡?中峰和尚就說:不見得。接著又問他:那對人很恭敬、很有禮貌是善?中峰和尚也說:那也不一定。所以這些讀書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話搞糊塗了。也很好,這些書生還懂得謙卑請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就說:假如他打人、罵人是因為要喚醒那個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這個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確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會結怨。所以學問還是要學得靈活,要伺機而動,不然可能我們學了一、二個月,可能會有很多障礙,會說孔夫子說的話不準,蔡老師說的話也不準。 我就曾經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剛好他情緒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順。因為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用心的行善,結果命運還出現很多的瓶頸。那一天我跟他談話的過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個把小時。等他都講完了,我也怎麼樣?重重的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問題。其實當我們行善的時候還有求,這個心已經怎麼樣?不純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當有限。然後也進一步引導他,這一些結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錯誤的因,它只是現在慢慢都呈現出來而已。結果,我可能也跟他講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他一句話也沒說,頭都低低的。 後來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給我打電話。接起來之後,我這個朋友就說,他說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我在電話那頭覺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還痛痛的罵了他一頓,很過意不去。當我的朋友感謝我的時候,我確確實實對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簡單!面對這麼嚴厲的批評,他可以當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這個態度,人生不怕,從逆轉順絕對可以辦得到。所以我這個朋友後來也很多的考試都順利考上,現在也在學校裡面教書,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還把在補習班裡面讀書的很多經驗,都到補習班去跟後面好幾屆的朋友(這一些學弟妹)都跟他們做經驗交流。而因為他都是對眾人付出,所以福報現前的特別得快。所以這是你要確定這一巴掌打下去會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確定我絕對不會害他,也絕對是為他著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會結冤讎,我們常常去拿捏這個分寸。 再來,讀書人也提到對人很有禮貌、很恭敬是善,中峰和尚就說:假如他的目的是為了升官發財,都為了自己的私慾,那對人的禮敬也是虛偽的,所以也不是善。從中峰和尚的教誨,我們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從哪裡判斷?從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縱使再有禮貌也是惡;一念利益眾人,縱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的,都要從他的存心去判斷。 第二個我們可以從「是」跟「非」去判斷。古代在孔子時代,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子貢因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他的國家去做生意。魯國剛好有一個法律規定,就是只要你在其他的國家,發現我們魯國人被賣到其他國家當奴隸,這個時候你可以花錢把我們的同胞贖回來,國家再以同樣的贖金還給你。這個規定好不好?相當之好,帶動人民要愛護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貢剛好就贖了人回來,後來官府要給他錢,因為他太有錢了,他說:不要了。他就沒拿。結果這個消息傳出去,所有的人民一聽到說:子貢好清高!你看連錢都不收。 但是同樣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樣做不恰當。怎麼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樣?夫子就分析給子貢聽,我們現在魯國人,窮人佔大部分,有錢人占很極少數。假如你今天贖人不拿錢,那其他很窮的人到了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國人,他又想到說人家子貢都不拿錢,那我贖回去拿錢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錢,我可能生活都堪憂。所以他救人的時候就會有顧慮、會有遲疑。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因為遲疑沒有贖人,那一個人的背後可能又是一個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為一個人沒贖回來,那我們就有過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貢說:你這麼做會有流弊問題。這個流弊就是往後會有不好的影響,可能就有人因為這樣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國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遇到一個人掉進了水裡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義,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裡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差點就滅頂了,所以非常感謝子路,高興得把他的牛就牽給子路,說:這個牛送給你。子路也很歡喜就把牛牽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覺得子貢不受贖金是優,子路做了好事還牽著牛走,好像比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往後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別人危急都會奮不顧身去救人,因為他們都會體會到善有善報。所以聖人他都會從大的方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在一個點上而已。所以是善還是非善,我們還要考慮到往後的影響性。所以當場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後的害處很多,這種事也不能做;當場做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往後會利益相當多人,這種事要做。這是從流弊問題來考慮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們那個時候有一個宰相叫呂文懿公,那時候當了宰相,然後辭官回鄉,所以在整個國家的名聲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剛好在他回鄉的路途,遇到了一個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間,他的這些隨從就馬上要去把這個喝醉酒的人把他趕到路旁去。呂文懿公因為存心仁厚,所以想說:我們就繞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見識。結果後來過沒有多久,聽到了一個訊息,就是這一個擋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漢被判了死刑。當呂文懿公聽到這個消息,他就想起當初把路都讓給他是錯的。因為這個人明明知道宰相來了,他連宰相都敢擋,膽子大不大?大!之後宰相還繞路走,那看到人他會怎麼講?你看連宰相都要讓我三分。那他就會肆無忌憚,愈來愈囂張,所以之後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呂文懿公才警覺到,當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給他處罰處罰,可能他會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於會犯下這麼大的錯。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為姑息了這一個醉漢,所以結果反而不好,這種情況叫正中偏。 另外剛好有一次乾旱,整個地區都缺米糧,很多的人民就開始擅自搶這些員外的食物。這員外去報告官府,結果官府也沒管。這個員外很怕他的米糧被搶光了,所以馬上把他家裡面這些僕人組織起來,拿著棍子開始去處罰這一些搶劫的人。所以這些搶劫的人就有所畏懼,後來就沒有再作亂。所以當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糧,之後卻讓這些亂民不敢造次。所以這個叫偏中正。心裡確實不是為了社會大眾,但是後來卻影響了社會大眾,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滿,這個半、滿我們之前課程也有提過,一個女士捐了兩文錢,結果住持親自幫她懺悔。後來她入宮富貴,拿了幾千兩來,結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幫她迴向。因為這兩文錢是全心全意,這是滿善;後面只是把她富貴當中的一點拿來捐,而且心已經不如第一次那樣的恭恭敬敬,所以這是半善。我也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對農夫老夫婦把他一生的積蓄統統捐出來,買了一台救護車投入救人的行列當中。所以這一對老夫婦他是做到了滿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衛仲達有一次剛好在睡覺的時候,被這些陰司把他帶到閻羅王那裡去,結果這個閻羅王就說:來,把他的善跟惡的記錄搬出來,搬出來秤一秤,看哪裡重,哪裡輕。結果當把衛仲達的惡都拿出來的時候,幾乎可以把一間房子都佔滿;而那個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樣小小的。所以衛仲達一看很驚訝,他就跟閻羅王說:我才不到四十歲,怎麼會有這麼多惡?他自己也很驚訝。閻羅王就跟他講:只要你起心動念是惡是不善,陰間都有記錄起來。所以縱使沒做,但是你的念頭裡面常常有惡念,所以才會這麼多。相信衛仲達一聽完,往後對自己的念頭會多加謹慎。 結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錄反而比這麼多的惡還要重。所以衛仲達自己也很驚訝,就說:那一串到底是什麼?後來就把它打開來看,原來那時候朝廷大興土木,當國君大興土木,那人民就要怎麼樣?就很辛苦,一定會勞民傷財,會讓很多家庭都會搞得妻離子散都有,因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會很難維持。結果衛仲達聽完以後就說了:我建議的這件事,皇上並沒有接納,那怎麼也算是善?那接著閻羅王就跟他說:你這一念是為了千千萬萬的人民著想,所以這個善非常的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們的心念。當我們了解到如何去判斷善,那也才能夠「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也把善歸納成十件事:第一件事「愛敬存心」。這一個愛敬存心應該怎麼樣去落實?愛敬存心先愛誰?先敬誰?所以你看《弟子規》就可以做到愛敬存心。第二個「敬重尊長」,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說我們在學校也應該尊敬校長,尊敬教育官員。那我們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領導人,絕對不可以大肆批評,這樣也是對國家政府領導人不敬。所以這是敬重尊長。再來「與人為善」。其實這樣的事我們隨手可做,比方說剛好你在學生的校門口,看到一個家長在那裡撿垃圾,我們也可以馬上跟他一起做。這是與人為善。 「勸人為善」。怎麼勸?我在大學時候曾經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這個話是說到「在成人的世界裡面,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會看你做什麼」。因為成人比較固執,你用講的不見得講得動,他要眼見為憑,不然你只用講的,他說: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沒資格講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勸,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國時候有一個名臣叫管寧,這管寧在他治理的地區他也管理得很好。當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說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裡面給人家破壞、亂踩,被他看到了,他馬上去把這一頭牛牽過來,然後在樹蔭下等,等著這個牛的主人過來。那等牛的主人過來,一看到長官在這裡,然後又看到自己的牛幹了壞事,都會怎麼樣?相當慚愧。所以管寧有沒有罵他一句?有沒有?沒有!但是相信這個主人會無地自容,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時候他的人民也因為常常去打水,因為只有那一口井就會發生爭吵、發生爭奪。結果管寧也沒有去教訓他們,自己去買了很多的桶子,然後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裡。結果這些人民本來要搶著去打水,一看長官都已經幫他們打好了,馬上心生慚愧。所以這都是以身去勸告,喚醒他們的羞恥之心。所以勸別人也是高度的智慧。那這一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第三十二講 積善之方與改過之法
諸位朋友,大家好!「勸人為善」,當我們勸別人為善,他能夠改變也會讓他的家庭有很好的轉變。所以當這樣的朋友愈多,我們也會覺得很歡喜,我們也會覺得有盡了朋友的道義,也會覺得這一生很有價值。但是勸人為善也要考慮到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教人以善毋過高」,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標準很高,那對方會覺得很難做到;「當使其可從」,讓他比較自在的可以學習,可以去力行,當使其可從。你不要一下子標準很高,他一看這麼遙遠!你不要一下子跟他講:你就是要做聖人。他馬上嚇得半死。你可以從當下他可以做的,去幫幫弟弟、幫幫媽媽,做一個好哥哥、做一個好孝子去落實。 剛好我們中心底下有一個很大的庭院,有一次我就發現有很多垃圾,我就下樓開始跟一個小朋友一起撿。結果因為樓下住了一些孩子,其中一個小女孩她就站在那裡一直看我撿,假如我們是老師,說:小朋友,趕快把垃圾撿起來。她可能做的怎麼樣?不是很歡喜。所以我就撿、撿,然後就撿到她旁邊一點點,我說:小朋友,可不可以幫老師一個忙,你那一個幫我撿起來一下。她就看看我,撿起來,然後撿第二個。然後,因為我們旁邊還有一個小朋友,大家也撿得很努力,這個小女孩就很歡喜的跟我開始撿起來。結果撿到沒有垃圾袋了,她還自己衝進去她家裡又拿出來另外一個垃圾袋來裝,所以她撿得不亦樂乎,從這個庭院撿到了馬路上。我在那裡想說:不知道要撿到啥時候,我待會兒還有事要辦。她已經衝到房子裡面拿出第三個垃圾袋。我看她要拿第四個,我說:小朋友,今天我們就撿到這裡就好了,老師很謝謝你。所以只要你循循善誘,孩子一定會在付出當中得到喜悅,得到成就感。 那當然,別人有善,我們要適時的讚歎,適時的鼓勵。所以我上了中心,馬上剛好有朋友是新疆人,寄了一些新疆的葡萄乾,我就叫我們中心這個小朋友說:來,拿這個葡萄乾去謝謝這個小朋友,跟她一起吃。結果拿下去以後,這個小朋友又帶著那一個小朋友上了我們中心,在那裡玩。所以這也是結了一個很好的緣分。她到時候又到我們中心來讀書,那就勸人為善,結了一個很好的法緣。所以我們勸別人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慢慢指引他過來行善。這是勸人為善。 第五「成人之美」。因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現在這個時代確實不容易。諸位朋友看我在大陸也走了不少地方,那是在做了九個月以後的事,九個月以前是什麼情況?有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你們在我的笑容背後有沒有看到艱苦的過程?那時候是一個人舉目無親,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披星戴月,早上很早出去,晚上回來騎著腳踏車,然後都已經十點多,回到家裡打理打理一些衛生,也把衣服洗一洗,看錶都幾點了?十二點。然後躺下去很好睡。所以諸位假如睡不著,有一個方法就是拚命做,這是良藥。 而且在那一段過程當中,還常常會有人走到我們中心來,然後都是這樣左看一下、右看一下:現在哪有這檔子事?講課不用錢,書也不用錢,一定是有什麼目的。你們怎麼那麼清楚。他們不相信,從沒遇過。所以常常都會遇到這些很多人對我們的質疑,但是我們還是很歡迎他來看,他來檢查。不怕他不看,看了就能夠接觸、能夠了解。所以在這個時代當中要把好事做好確實不易。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善行,一定要儘力幫助他。縱使是一句讚歎的言語,相信對他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鼓舞。所以也不要吝嗇我們的讚歎。這是成人之美。 韓愈先生也說到「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可以把我們一生當中的經驗智慧寫成書利益後人。像袁了凡先生寫《了凡四訓》,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後代子孫,還利益到所有看到這本書的人。但是當我們要「百世勸人以書」,那書可不能想寫就寫。所以中國有說「三不朽」,哪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這三個東西順序要對,立德、立功、立言,這三個順序是這樣才對。還沒有德以前就立言,可能是胡說八道,紙上談兵;有了德行還要藉助不斷的鍛鏈,他才能人情練達,就做出一些貢獻社會的事,所以立功;他又把如何修身、如何立業的方法告訴他人,就是立言。所以我們看到清朝時期,當了四省的總督曾國藩先生確確實實立德,再來立功,自然他的文章就會讓人家非常受益,所以他也立言。這都是成人之美,也是勸人為善。 再來,「救人危急」。當我們在路上看到有人受傷很嚴重,趕快撥110、119,趕快叫救護車來,這一定要做,因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險。我們在大方廣網站上有一位朋友留言,他說他本來要自殺,就是因為看了大方廣幾篇文章,心情才平和下來。所以現在有一個疾病對人的身心是很大的摧殘,什麼疾病?憂鬱症。這個很厲害!聽說憂鬱症比例最高的是老師,這我可以體會。因為畢竟教的都是學生,都必須對孩子的安全還有很多方面都要負責任,壓力特別大。而且老師他又背著一個「老師」,很多道理他假如不懂,他也很難受。所以確實我們老師也要不斷進修、不斷學習,才能夠對很多道理能理得心安。不然很容易憤世嫉俗,悶悶不樂。所以我們的言語假如能夠讓這一些憂鬱症的病患慢慢把心門打開,慢慢把道理搞清楚,那也是救人危急。 我記得我在秦皇島講完五天的課,就要驅車回北京,車子還沒開,有個女士在我們前坐的玻璃她就雙手伸進來,然後情緒也有點激動,她說:蔡老師,我已經打算要自殺了,但是聽完你這五天課。其實她在講話的時候,眼淚怎麼樣?掉下來。其實我在那個時候跟她一起掉眼淚,因為她那一分真心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她說:五天聽完,人生的態度我已經找到定位了,我以後會好好過我的人生。當我們可以感受到聖賢的智慧確實對現在的人刻不容緩,所以由於這一分感受、這一分明白,也會不斷推動我們不可懈怠。 所以很多朋友、很多老師會問我:蔡老師,你好像都不累?好像都不會退心?他就問我:你是怎麼辦到的?我就跟他說,我說:很簡單,假如你被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家給你跪下去,你就不會退了。他聽不明白,我接著跟他說,我說:我在杭州天目山講課,講到第三天,吃完飯走出齋堂,有一個老人家八十歲,不知道在那裡等我們多久了,當場看到就跪下去。剛好因為我在大學是羽球校隊,所以手腳怎麼樣?你沒看那個羽球速度那麼快,要瞬間救球。所以我那個反射動作就出去了,突然雙腳一跪就滑過去把他撐住,那旁邊的這些主辦人員還怕我的腳有沒有磨破,幸好是有地毯。我就趕快跟他說:老人家,你站起來說話,不要這個樣子。 結果老人家一起來,他說:蔡老師,你要答應我兩件事。第一件我們新疆,他是新疆人。他說:新疆聽不到這些聖賢教誨,所以你一定要把這種課程到新疆講。老人家都八十了,他的孩子都在大學裡面教書,請問他這個請求為誰?為後代,為他一方的人民。老人家這一個舉動教育了我們所有參與的老師,他這一分無私值得我們好好效法。所以我們去天目山這些老師跟工作人員,最後一天也都是哭得希哩嘩啦,很感動,都覺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更重了。雖然更重,更重是指那個重量,但是背起來卻怎麼樣?不重。因為我們的臂膀怎麼樣?變壯了。因為我們相信所有老祖宗、古聖先賢都會在冥冥當中保佑我們、支持我們,而且我們也非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心一定可以喚醒。老人家接著又說:第二件事,你在天目山講課的光碟一定要送我一套。所以我們看到八十歲的老人家還是這麼樣非常的好學,也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就跟我們這些朋友講,我說老人家這麼至誠恭敬的對待你,你要念念記在心上,你要對得起人家對你的這一分誠心。你能念念記住,相信你就不會懶惰、不會退轉。所以我們所做的任何的事都是本分,所有人給我們的肯定,給我們的尊敬,我們都要記在心上,好好用我們自己立身行道去回饋所有愛護、所有祝福我們的人。所以叫救人危急。這六點都跟人有關,我把它整理在一起。第七個跟事情有關「興建大利」,第八「舍財作福」,第九「護持正法」,最後一個是對物,「愛惜物命」。這是統計出來、整理出來的十善。 我們看第七個「興建大利」,在古代我們看到很多善心人士都會造橋鋪路,以便利益更多的人。現在比較少機會造橋鋪路,因為現在這個工作都誰做?政府在做。其實也還有很多的空間我們可以去付出,比方說那個馬路上的坑洞已經很嚴重了,我們可以主動打電話請政府來處理。因為坑洞大,你要想到會有什麼結果?對,假如那一個人剛好喝醉酒,有一點不清醒,可能速度又快,壓到那個洞,有可能人都飛出去了。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裡又能夠去想到別人可能會遭殃,這樣的仁慈之心相當難得。所以當今天你剛好走在路上或者開車、騎車,看到路中央有一塊大石頭,怎麼辦?趕快石頭移開。你這個石頭移開,說不定是救了一個家庭,都說不定。所以處處有這一分善心替人著想,這相當重要。 所以「興建大利」,最主要就是可以利益別人的事,我們隨緣隨分、盡心儘力去做。那你在高速公路上,假如看到一塊石頭,要不要停下來去拿?趕快打電話叫。這個太危險,可不行,所以我們要靈活,看看怎麼做比較恰當。我在海口常常走在路上都會看到很多大石頭,因為很多民工他們在那裡等工作,有時候就聊起天,圍一圈,都搬很多大石頭壓在這個路當中,白天看得到石頭,晚上看不到。所以很有可能,比方說一個人在打大哥大,突然踢到大石頭會怎麼樣?可能就摔一跤都有可能。所以我們見到了就趕快把它移開。有時候經過工地,突然那一支竹竿就飛出來,這樣很危險,有可能一不小心頭就撞上。我們剛好遇上了,找找看旁邊有沒有紅布,把它綁上去。所以都是隨緣隨分,當我們每天隨緣隨分做善事,相信我們也會非常歡喜,助人為快樂之本。興建大利。 「舍財作福」,這個「財」我們也講過了,可以施捨財物,也可以用我們的勞力、用我們的經驗去幫助別人。所以現在很多的義工都是用他的勞力在付出。其實內財難還是外財難?內財。你叫他捐一百塊、二百塊可以,你叫他拿三小時出來幫人家服務,那他可能很難做到。所以好事有難有易,而難行卻能行,功德更大。這是舍財作福。 最後,「護持正法」。諸位朋友,你們都在護持正法,當場就在做。因為你們都用和善的眼神看著我,讓我有靈感,不然就會搞砸了,因為我的心也是很容易受傷。還有朋友聽了覺得有一點幫助,也帶了其他的朋友來,這都是在護持正法。還有媽媽把兒子帶來,她把兒子帶來,相信她的先生會很歡喜,因為只要她的兒子聞了正法,可以旺幾代?旺好幾代!這都是護持正法。所以當我們台南有很多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我們也要好好的鼓勵護持他,他就會愈講愈好,那你就功德無量。 最後一個「愛惜物命」。對於東西我們也要愛惜,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決不可以糟蹋。那對於生命也要愛惜,在澳洲,他們常常在開公路會遇到一些大樹,結果他們都會先看樹上有沒有鳥窩。假如有鳥窩,工程停止,等季節過了,鳥飛走了,再開工。我們做不做得到?你看澳洲人很淳樸,我們在澳洲的時候,確實迎面而來都會互相打招呼,人心很善良。人心一善良,整個大環境就風調雨順。所以澳洲種出來的菜都特別大,我們在那裡吃都吃得很飽。所以確實當人對於生命尊重,對於萬物尊重,萬物一定會給人很好的回饋。 所以白居易也有一首詩提到勸我們要愛惜動物、愛惜生命。這一首詩提到「莫道群生性命微」,不要說動物的命就不值錢,「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用這一分同理心去愛護動物。現在有一些商人專門抓這些野鳥給小孩來買,我們能不能買?最好不要買,你愈買他愈抓。當我們有那個共識都不跟他買,他要的只是什麼?錢。等他覺得賺不到了,他自然不會去抓。而且這個野鳥一般我們養,養不養得活?就比較困難。所以要從小教育孩子,我們不買,他們就少抓,這樣也不會讓這些動物跟父母都離別了,也從小養孩子的慈悲之心。這是十個善。 那我們都知道如何去判斷善,也知道哪一些是可以行善的,我們就要記住「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而且在行善的過程一定要記住,「當仁不讓於師」,行善也要不落人後。所以有一句話講到「不讓古人是謂有志」,意思就是說我們學習以古人為榜樣,要抱持著不輸給古人,甚至要怎麼樣?超過古人。這不是傲慢,我們思考一下,今天你為人父母,假如你兒子跟你說:爸爸,我這一輩子不可能超過你。你高不高興?你會說:我都把我該說的經驗都告訴你了,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還什麼都不懂,你這個年紀我已經把這麼多經驗都告訴你了,你還說不要超過我。那父親一定怎麼樣?很難過。假如我們每一個學習聖賢學問的,都說:那個都是聖賢人,我們都做不到。那老祖宗都在那裡怎麼?孺子不可教也。所以我們學習要有志向志氣,「不讓古人」。所以像我們教書的,看著這些優秀的學生一天一天長大,我們都很希望他們往後的成就超過我們,我們會非常歡喜。 所以諸位朋友,你們都遇到很好的老師,才知道珍惜聖賢學問。所以我們要立身行道,要超過老師,老師才會覺得很安慰。所以「學貴立志」,你不要一開始目標就掉到最下面去。所以「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確實老師對我們所有的教誨,可能都是他幾十年去蕪存菁的經驗,確實如此,這是我很深的感受。所以只要我們守住老實聽話,那一定可以「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先不批評,先反觀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假如有,趕快修正;假如沒有,那很好,繼續保持。李炳南老師有一段很好的開示,老人家提到「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見人錯事」,他剛好做錯事,「不指責要協助」。老人家很多的話都很有人生的智慧,我們常常能拿來觀照自己的心,那進步就快了。所以見人有善要成人之美,決不可嫉妒。見人有惡不要批評,因為批評只會讓人群失去和諧的氣氛,所以我們應該規勸或守默,為什麼要守默?時機還沒成熟,跟他的信任還不夠,可能我們一勸,他還以為我們在找他麻煩,或者毀謗他,這樣就不好。所以我們之前也有提到,規勸他人還要先建立在哪一個基礎?信任的基礎。所以《論語》裡面講「君子信而後諫」,才勸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可能會跟他產生誤會,這樣就不好。 「見人錯事」,他已經當場做錯事情了,一般的人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你搞什麼?孩子很不小心把盤子打壞了,你馬上霹靂啪啦像機關槍一樣達達達,這樣孩子會怎麼樣?更加內疚。所以這個時候你能夠平心靜氣,他會體會到我的父母很有修養。當我們先一起把這個殘局收拾好,他內心已經很感激了。再進一步,今天這個錯事為什麼會造成,我們來檢討一下,反而一件錯事又能夠提升對方做事的能力,甚至於做人的能力。所以當我們都是這樣去存心,人與人相處就可以一團和氣。 『見人惡』,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們最純潔的心裝了很多別人的垃圾,這樣是最傻的。那有一個朋友他就提到,他說:不見人惡好睏難,很困難。那他就請教釋凈空教授,師長就給他一個好方法,我也覺得好得不得了,他說:你以後看到別人的錯,你就說都是我的錯。怎麼說?比方說你看到兒子不乖,你就說:都是我的錯,沒教好。那你就趕快教!比方說看到太太不好,你說:都是我的錯,沒有用德行感動她,也是我不好。假如在馬路上看到別人沒有功德心,你說:都是我不好,我沒有當榜樣影響他。當人處處看到本分,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不是上了。所以這個方法,我覺得很妙也很受益。 所以這是「見人惡」可以『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個改過也是相當重要的學問,所以《了凡四訓》裡面也提到「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假如我們不改自己過失,就好像你今天縱有行善,把這個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個水桶裡面去,因為我們還有惡沒有改過,這個惡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幾個洞,你再把水繼續加下去,大半都怎麼樣?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補好,往後這些善才會愈積愈豐沛。 那要改過首先要發三種心:第一個要發「恥心」,羞恥之心,第二個要發「畏心」,第三個要發「勇心」。為什麼要發羞恥心?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大的潛力,都應該可以透過自己的修身可以成聖成賢,所以孟夫子才會給我們鼓勵「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有那麼難得的人身,當人容不容易?不容易。既不容易就要把他當好,要不負老祖宗對我們的期許,要當天、地、人三才。那怎麼樣當天地人三才?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來。大地有什麼德?長養萬物。任何的萬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所以心胸非常寬廣、非常平等。你看我們把最污穢的東西給了大地,結果它還把它轉化成營養回饋給我們;就好像母親一樣,縱使我們大小便讓母親收拾,母親回饋給我們也是無私的奉獻。所以「地為母,天為父」,我們要把天地之德透過我們這一生好好演出來。 諸位朋友,我們來看看其他的動物數量是人類的幾倍?光是一個原始森林裡面的某一種螞蟻,一個原始森林裡面某一種螞蟻的數目加起來都超過人類的總數,你相信嗎?你看平常一個這麼大的蟻窩有多少螞蟻?更何況是整個原始森林。所以我們能當人希有難逢,不可以辜負這個人生,不可以糟蹋。所以他們可以成聖成賢,我們絕對不能一生完全沒有貢獻,甚至於還造成家庭社會的負擔,那這樣就太慚愧了。所以孟夫子說「恥之於人大矣」,羞恥心對一個人太重要,有羞恥心則可以成聖賢;沒有羞恥心,有可能一生淪為禽獸都不如。所以這個恥心對於一個人是否能夠進德修業相當重要。這是恥心。 第二個要發「畏心」,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掩飾得不錯,其實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見人心」,當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時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過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一生造惡,臨終前突然非常懺悔他一生的造作,結果還得到善終。所以罪惡縱使是「彌天罪惡,也當不得一個悔字」,懂得懺悔,懂得改過,這很重要。所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所以我們下定決心,從今以後要當聖賢的好學生,相信不管過往犯了什麼過失,都可以彌補回來,也可以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這是要有畏心。 而說實在「人生無常」,這個肉身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還留得住,所以改過決不可等待,等身命結束了,你想改都改不了,可能一生的惡名還讓子子孫孫蒙羞。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我們到了杭州的岳飛廟,看到了一對夫妻,誰?秦檜,你看,跪在那裡讓人家唾棄,已經唾棄多久了?快一千年了。而且你有沒有聽過有人說:我告訴你,我是秦檜的子孫。有沒有?他有沒有子孫?他不敢講。所以讓子子孫孫都蒙羞,那這種事我們不能幹,所以要發畏心。 再來要發「勇心」,要很有勇氣去對治我們的壞習慣。所以我記得盧叔叔跟我談第一次話,談了兩個多小時,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最深,盧叔叔說:對自己要趕盡殺絕(用得詞還真好),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其實這跟我們聖賢常常教誨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同樣一個意思,但是盧叔叔用的這個字眼會讓我們刻骨銘心記住。所以往後面對壞習慣現前要怎麼樣?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負責任,這是形容就是絕對不能退縮。 所以我從這一句就想到一個歷史故事,就是當初在三國時代趙子龍救阿斗,把阿斗綑在懷裡被幾十萬大軍團團圍住,請問他那時候只有什麼念頭?衝出去,要把阿斗保護好。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升自己的學問,也要有趙子龍的氣魄。過去的煩惱習性多不多?就像這幾十萬大軍排山倒海而來,這個時候不能有任何退縮的意念,因為你一遲疑,本來還跨出五步,又怎麼樣?退回來數十步,你就會很沮喪!所以不能有退縮的念頭,相信你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諸位朋友,誰是阿斗?我在有一次演講說誰是阿斗?底下的人說劉備的兒子。這是譬喻,要保護好我們本善的心,要讓它真正可以發揚出來。所以這是要有勇氣,不能退縮。 所以《了凡四訓》也提到,對治壞習慣要如毒蛇嚙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頭,這個時候你會不會遲疑?你會不會說要不要改?還在那裡考慮東考慮西,來不及了,命都沒了,馬上寶刀拿下來切下去,這就是趕盡殺絕,不能讓壞習慣停留半秒鐘。一有念頭馬上怎麼樣?把它轉過來。用什麼轉?我知道你們心裡都有數,那也可以用經文轉,用經文提醒自己。比方說要生氣了,馬上想到「忿思難」,馬上想到「言語忍,忿自泯」。你們都知道我用什麼方法嗎?好,知道就好。 我們提到「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過的勇氣,改過的方法。所以改過大分三項: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還有從心上改。那就好比一顆毒樹,你從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斷掉,如斬其根,是從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個人會修行會修身,是時時可以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他能明白到起心動念的偏頗,馬上修正,決不可能有偏頗的言語行為,這是會改過。我們看下面一句,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所以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擺在前面,當然就能樹立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給你的小孩。『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當作不斷追求物質的享樂而已。假如為人父母都把「錢」擺在第一位,那教出來的孩子也會把什麼當第一位?錢!重利輕什麼?輕義。到時候他跟誰搶錢?對!所以人算不如天算。 那我們也來思考一下,真的對飲食、對衣服,甚至於居住,所有物質享受真正獲得了,人的人生真的好嗎?假如一個人真的一生都追求物質,然後他確實很快樂,那我沒有意見,我也成全他、也鼓勵他;可是問題不然,真正完全追求物質的人,他的內心非常空虛。常常跟人家攀比,比來比去,看到人家又買新車,自己內心難受的不得了,真叫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所以我會跟他們說,我說:買一件很貴的衣服,快樂多久?一分鐘,沒這麼慘!快樂三天。可能那個卡刷下去,那個月的薪水去了一半,所以快樂三天,痛苦多久?痛苦一個月。而且買回去,明天馬上就穿,穿到公司裡面去,跟同事說:你覺得我今天有沒有什麼不一樣?假如遇到比較糊塗的:有嗎?有嗎?你在那裡氣得半死,我花這麼多錢你都沒發現,那就沒有樂了!還有苦,因為苦於別人有沒有看到我,時時都在患得患失。所以這種樂叫壞苦,就一下子而已,之後就是苦受了。所以人追求的樂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什麼樣的樂才能讓一個人非常歡喜、非常充實,而這種歡喜是從內心散發出來,哪一些樂?行善最樂,還有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成長的喜悅,這都會讓你、伴隨著你一生有無窮的法喜。那我們今天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第三十三講 教育孩子要以德為本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這幾天課程都談到謹言慎行,都是在很多與人相處的細節當中,我們也要格外謹慎、格外恭敬。 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氣節,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這意思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有非常潔白的氣節都是從哪裡開始培養?從他獨處的時候,從別人都沒有看到的地方,他都能夠言行一致,才能培養出這樣的氣節。所以生活的細節也是大學問。「旋乾轉坤」,能夠扭轉乾坤的能力從哪裡開始打根基?從「臨深履薄」,從他面對人、面對每一件事物都能夠恭敬,都能夠謹慎對待,他才能夠往後辦很大的事。因為他這一些謹慎的態度都已經在這點點滴滴當中積累上來。《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所以往往是在這些小細節當中,都能夠非常謹慎的人,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辦好。假如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會有很多小狀況出現,甚至於會亂了頭緒都有可能。所以我們為人父母在這一些小細節當中,也要從小多多提醒小孩,那我們自己也要多多觀照自己在這些小事當中的起心動念,進而當下去改過、去修正。我們昨天是提到: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現在的社會風氣是比較虛浮,比較崇尚物質享受,很多人可能都家裡很窮,都快沒飯吃了,但是衣服都要買得怎麼樣?很漂亮,因為要穿給別人看,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餓肚子了,還是要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這樣的人生態度太虛偽、太虛假了。 一個人他會打從心裡真正尊重你,絕對不是因為你口袋裡有很多錢,是不是這樣?絕對不是。當你口袋裡有很多錢,他對你很有禮貌,那是對誰?對錢。等你口袋的錢都給他了,那他對你可能態度馬上就轉了。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為什麼小人之交會甜如蜜?因為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會竭盡所能的巴結你、諂媚你,很多人都在這種情境之下,還以為這些人對他如此的看重,如此的尊敬,到最後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詭計。為什麼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君子是以德行與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過程會淡中有真味,決不可能每天跟你膩在一起。因為彼此都很清楚,我們都有為人子的責任,我們都有為人臣的責任,我們都有為人夫、為人婦的職責。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應該盡心儘力去做,怎麼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一定會說:都已經八點多了,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兒子講德育故事嗎?趕快回家。所以這個「淡中有真味」,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關懷,互相的體諒在其中。 所以確確實實物質的豐沛並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甚至於為了追求物質,可能讓自己陷入一個無底的深淵。所謂欲是深淵。我們昨天也提到,花了大把的錢去買一件昂貴的衣服,快樂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個月都要吃泡麵,把身體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貴的跑車他就動心了,去買了一台名貴的跑車,快樂多久?快樂一個月,快樂兩個月。而且在那一段快樂過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宮,那台車變什麼?變大老婆。每天在那裡擦車,都把太太視若無睹,快樂一、二個月,但是那個貸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兩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時間你可能痛苦在付貸款。而且說實在的,當一個人很喜歡去追求這種名牌,這種昂貴的東西,比方說他開了半年、開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來了,他看到別人又開的款式比他還新,他會怎麼樣?他的心又有點不平,又很心動要再去買新的。所以往往貸款還沒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買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會變成物質的奴隸。不只自己變物質奴隸,可能連家裡的人都被拖累進來了。 很多人覺得要買一間豪華的別墅,他才顯得自己有身分,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老祖宗提醒「萬貫家財」,一天吃幾餐?「日食三餐」,你何苦來哉去追求這些很虛浮的東西。萬貫家財,日食三餐;「廣廈千間」,你房子縱使有一千間,晚上躺的時候躺多少?夜眠才六尺。所以其實人在物質方面的需求其實是非常少的。所謂知足常樂,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輕鬆、非常簡單,對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們也要從中體會到,比方說你常常很注重吃,都要吃得很好。我們可以想一下,比方說在過年以前,我們常常會接到很多的喜帖,所謂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結果接到這麼多的喜帖,曾經我也一個禮拜去吃了三次的喜宴,三次,吃到第三天你有什麼感覺?都快吃不下去了,都是這麼樣大魚大肉,這麼多油膩的東西比不上清淡的豆腐、白菜吃得輕鬆愉快。 在很多人他追求很高級的住宅,很可能是怕在與人交談當中不能說,比方說對方有說:我在某某地方有一個豪華別墅。當他聽到了,別人有,我沒有,內心就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賺錢,日也做,晚也做,終於買了一間別墅。好,那一年去住多久?一年可能去個三次、五次,一次住個二、三天就回來了。但是他還要請一、二個人去幫他守這一間別墅,請的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裡,所以是他在享受這一間別墅。所以諸位朋友,到底誰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誰是有福報的人?請來的傭人有福報,那主人必須辛辛苦苦的賺錢來還這個貸款。所以確實我們要好好的去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能真正對我們的身心有很好的發展,有很好的一種調節,不要追求虛幻的物質享受。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德才兼備」。德在前,才在後,所以這一句成語也告訴我們,德跟才孰為重?德才兼備,所以德更比才重要,還比才重要。在近代有一位書法家被尊為當代的草聖,叫林散之先生,日本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尊重,日本書法家到中國來,都會到他的家去給他行一個禮,非常佩服他的書法,也佩服他的為人。林散之先生曾經就說過: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嫉才(會嫉妒人家),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又無才會毀才。所以我們假如要請員工要怎麼挑?要挑有德有才,不然最起碼也要挑有德無才。因為他有德行,懂得包容,他會去欣賞別人的才華,他知道「見人善,即思齊」,他就懂得去珍惜這樣的人才。 但是假如無德而只有才華,那必然會嫉妒他人;假如連才都沒有,那就會毀才。所以在春秋戰國,在秦國有一個宰相叫李斯,他是無德有才,所以看到有才華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師弟韓非子,還陷害韓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韓非子,還陷害讀書人,所以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歷代很多聖賢的教誨一併都燒了,這個罪業太大了。後來李斯也沒有好下場,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斬東市的刑法致死。這是無德有才會嫉才。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絕對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們把孩子的才華培養得再高,他的人生絕對不會幸福。因為嫉妒別人,內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別人也會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礙,別人也會同樣嫉妒他,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謹慎的地方。 我認識一位書法家,他叫李傳軍,這個李老師他就曾經去擔任書法的評審,結果發現這些學生的作品肯定是老師代筆的,這個現象有沒有?那我們父母跟老師假如做出這樣的行為,事實上並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誤導小孩。這也是誤導小孩,讓他覺得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規矩,不擇手段。那這已經在孩子的心靈當中種下很不好的惡因,往後就可能因為違犯規則、違犯法律而觸犯法網,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毀了。所以這個「德」才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不紮好很危險。就好像一棵大樹,你根不紮好,它的樹榦長得愈高,樹蔭長得愈大,遲早有一陣風吹過來就會連根拔起來,這樣的情況可多的。所以一個人的罪業都是盛時所造,等到他飛黃騰達,沒有德行就會幹出很多錯誤的事情。所以後來李老師就堅持要把這一些老師代筆的要剔除在外,讓這些真正自己寫的孩子能夠受到肯定。 這一位李老師也曾經跟我說過,他說他曾經去找過非常多的書法老師,也花了很多錢向他們求教,結果都沒有學到真本事,都沒有,繞了一大圈,他已經是窮困潦倒都沒什麼錢了。結果因為他有這一分要傳承中國藝術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遇到了他的書法恩師。結果他的書法老師不只沒收他錢,還讓他住在家裡跟著他學習。所以諸位朋友,您要讓你的孩子學到真本事,絕對不見得一定是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假如這些藝術家都要要你這麼多的錢,其實已經透露出來他是德多還是只有才華?當一個人無德有才華,他的才華、他的藝術境界絕對會遇到瓶頸而上不去,因為藝術也是一個人心性的一種展現。為什麼很多藝術作品能夠感人至深,這些都跟他的心境、他的仁慈、他的這些修養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當這一位李老師他遇到他的書法老師,就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給他,當他的老師教完他,就對他說:假如你沒有真正的德行,我把這些才能教給你,我是害了你一輩子。他老師接著說:因為這一些才華教給你,你很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會名利雙收,而這個時候將是你人生危險的情況出現了。這個時候你又不知謙卑,就會招來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節約自己、勤儉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養成揮霍的習慣。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藝術界的人,也都是曾經紅極一時,結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養成了這些奢華的習性。所以李老師對他老師這段話非常的深刻的領受,所以都謹遵老師的教誨處處謙卑。他才三十三歲,已經得到好幾次的大獎,而且也常常義務教學。我曾經也請他到海口幫我們指導寫書法,整整去了一個禮拜,他是分毫不取,甚至於還拿了大把的筆去送給我們海口的這些老師。所以德重要,德行是萬福的根基,而這個福才能立得安穩。 老子當初要離開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個官員,這個官員就問老子,他說:我有兩個兒子,我不知道以後應該靠哪一個?那老子就拿了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就對他兩個兒子說,先對他的大兒子: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這大兒子比較憨,他就低下頭說:不行,怎麼可以打父親。他寧死不從。那接著老子又對他的小兒子,這個小兒子聰明伶俐,腦筋轉得特別快。所以一般的父母會覺得哪一個孩子比較好?可能到處都誇:你看我這個小兒子多聰明。結果老子就跟他說:你只要輕輕打一下,這些錢都是你的。小兒子馬上過去打一下,趕快把錢收到口袋裡面去。老子就對他父親說:現在你知道晚年應該靠誰了。 後來這一位官員去世了,確實是他的大兒子在晚年照顧他,他的小兒子到其他地方去做生意。結果他父親的死訊傳到了這個小兒子的耳裡面,小兒子說:我這個來回又要一段時間,不知道又要少賺多少錢。後來連他父親的喪禮都沒有參加。所以老子他很有智慧,可以從小孩的行為當中推出他的存心,因為「重利者必輕義」,只要跟他的利益有衝突的,他一定會先不關心,一定把利擺在第一位。所以一般的人他對小孩可能都覺得那個聰明伶俐的特別欣賞,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較老實的孩子在照顧。 我們也曾經聽說,一位母親生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學畢業,老三高中畢業。後來的結果往往都是第幾的兒子照顧她?反而書讀愈多愈自私,只為自己著想。我們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國外去念書,念到最後也沒有回來照顧父母終老,往往一去不回來了。有的在那裡娶了太太,父母還要打老遠去探望,甚至於住了一段時間要離開了,這個媳婦還會拿出什麼?那真是父母可能會吐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不如不要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長德行,真正會氣死父母,真正會貽害家庭、貽害社會。所以我們教育孩子要高瞻遠矚,要以德為本。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在我們講「信」這個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一開始是「凡出言,信為先」,代表言語的信用。「奸巧語,穢污詞」,這一些教誨都提到我們講話的態度,當我們的講話態度很粗魯,就會沒有辦法贏得別人的信任。所以「信」這部分內容,當你去做到的時候,你就會給人家很高的信服感,對你很服氣。比方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所以你都能夠做得到,你的朋友一定會覺得你很有修養、很有分寸,你長期社會信用都會不斷的提升。 像我們剛剛念到的這一句『聞過怒,聞譽樂』,假如我們是聽到過失很生氣,別人稱讚我們,我們就洋洋得意,假如我們是這種態度,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難,就會造成『損友來,益友卻』。為什麼損友要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給你幾句美言,你就會神魂顛倒,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了,所以損友就來,益友就退了。益友為什麼會退?因為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諱。你有缺點,他一定會很正直幫你提出來。當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他只好先怎麼樣?先避開。因為他假如不避開,你常常看到他,也會讓你生煩惱,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他只好先離開一段時間。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納他的雅言、他的規勸,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 那人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正直的話?聽好話。那這個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所以這種「聞譽恐,聞過欣」的態度必然要從小紮起。所以我們中心老師在教這一句的時候都會提醒小朋友,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就好像你的臉上剛好有一個黑黑的東西黏在上面,這個時候別人告訴你,讓你可以把這個污點污垢去掉,那你應不應該感謝他?那當然應該。那當別人指出你的缺點,就好像去除你臉上的污垢一樣,那你當然需要跟他道謝。所以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只要同學把他指出缺點,我們接下來就會聽到一句很優美的話,他會一個鞠躬,跟同學講: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這個孩子對於他的缺點又有所改變,我們老師又適時的鼓勵他,「過能改,歸於無」,那他就更歡喜去好好把他這一些缺點修正過來。所以從小扎了這個根對他終身都有很大的益處。 「聞過怒,聞譽樂」,就想到一個宋朝的故事。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常常兩個人都會互相切磋學問。有一天剛好蘇東坡覺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寫了一首詩,詩上寫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覺得他現在的境界很好,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凈心。諸位朋友,哪八風?這個八風就是很多我們人生境界的考驗:利、衰、苦、樂、稱、譏、毀、譽。這個利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很順暢的時候,衰是衰敗下來,然後苦,受苦的時候,或者很歡喜的時候、很樂的時候;往往人一苦就會怨聲載道,人一樂就有可能樂極生悲,所以這一些境界都在考驗一個人的修養。接下來是稱讚,可能就洋洋得意。譏,別人對我們譏毀,我們就很生氣、很不舒服。還有毀譽,毀是詆毀,是毀謗我們;譽,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可能又會起了貢高我慢。所以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凈,所以寫了這一首詩要送給佛印禪師。 結果佛印禪師看完,就在信上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屁」字,就讓他拿回去。結果蘇東坡可能原來期待佛印怎麼回答他?他可能想說:趕快稱讚我一下。其實八風動了沒有?動了。想要人家稱讚、想聽好話。結果看了之後,他很生氣,非常生氣,就趕快趕到佛印住的地方,結果一到他的門口,門是關的,寫了兩行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來了。所以蘇東坡一看很慚愧,就離開了。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風吹不動,時時從起心動念把我們這一些不好的習性去除掉,才不會犯「聞過怒,聞譽樂」的這種錯誤。 下一句是『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也看到當一個君主他非常寬宏大量,能接納眾臣對他的進諫,假如他有這樣的雅量必然能夠讓這一些忠臣、這一些賢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點,以便讓他的政策都能夠真實對人民有所幫助。相同的,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當學生或者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也要虛心接受。當你跟孩子承認錯誤,很多長輩心裡會想:這樣我會不會好像矮了一截?其實恰恰相反,當我們老師真正有錯誤,比方說犯了《弟子規》哪一句,我們馬上跟學生說:老師這裡錯了,老師要改過,老師跟你們一起學習。往往老師認錯的時候,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麼?看到對老師的尊敬。所以當一個人認錯那是德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當長者主動修正、主動改過,也會帶動起整個團體都有勇於認錯的這種風氣。 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朋友能夠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你看路。因為我們才兩顆眼睛,有時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邊,又看不到後面。當你有接納別人諫言的這種虛心,自然就有眾人給你幫忙。所以我們說梅蘭竹菊是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那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因為竹子它的心是空的,常使虛懷納雅言。所以我們「見人善,即思齊」。那見物善?即思齊。所以我們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學習,還跟萬物學習。當看到萬物之德也迴光返照修正自己。 我也曾經就跟學生說:這個竹子有什麼德行,你可以向它學習什麼?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諸位朋友,你可以從竹子身上學到什麼?這學習要善學,而且學習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樞紐,人要有悟性,有悟性才能舉一反三,就能時時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修養自己,都在提升自己。除了虛心以外,還有什麼?我們看竹子的外貌,有沒有看到一根竹子的?都是什麼?一群竹子。因為有一群竹子,所以每一枝都很直立,就好像你身旁統統都是正直的人,那相信你要歪也歪不起來。所以這是一個環境的重要性。所以連孟母都要三遷,縱使有孟子這樣的根機,這樣好的素質也都需要後天好的環境來培養。所以我們父母也要給孩子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進一步看這個竹子,它都是一節一節長上去,所以也代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都會遇到一些挑戰。所以當面臨挑戰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也是突破一節一節的關卡。所以也是要有堅忍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學生很多時候講出來的答案會讓我們很驚訝,有一位學生就說:老師,竹子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說:為什麼這麼講?他說:因為竹筍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竹葉可以拿來包粽子。所以它是所有的全身統統都奉獻出來。我們聽到這裡也要覺得很慚愧,我們有沒有比得上竹子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所以我們可以對於我們身旁的人、事、物都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都去接受他們的雅言,都去向他們學習,那將我們的人生會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當你有這個態度,可能草木都會有情,都會向你微笑。 「聞譽恐」,為什麼聽到別人的稱讚,我們要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因為我們的才華,甚至於我們的成就,絕對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比方說我們的整個成長都是父母的養育、教育,還有很多長者給我們指導、給我們關懷,我們才能形成這樣的能力。所以當我們有所成就的時候,首先一定要想到這些功勞都是他們的,這樣我們才不會自視甚高。而且比方說我們一個課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協助幫忙。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很多的朋友可能晚上很晚才睡,隔天很早又要起來打理事務,又要起來煮飯給我們吃,所以一件事的成就都是眾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們也要處處感謝這一些付出的人。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那聞譽就不會樂,會覺得誠惶誠恐,要趕快盡心儘力把自己那一分角色做好,以回饋這麼多人的付出。我們看下一句經文,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無心非,名為錯』,所謂「不知者無罪」。所以當別人犯錯,他不是有心的,我們絕對要包容、要寬恕,不然他也會很難受。那對我們來講,我們也要時時觀照自己,我們的言語行為有沒有不當之處。比方說走路的時候,兩三個人排在一起,讓後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過。因為人往往,比方說遇到久不見的朋友,一聊起天來都忘記旁邊的世界。所以這就是無心之非。有時候我們打電話給朋友,他可能正要出門,我們一打過去就霹靂啪啦,連個逗點都沒有,他又不知道從哪裡切話把你拒絕,或者是告訴你他要出門,結果他就一直撐在那裡。那時候他的心跳怎麼樣?特別快!這也是無心之非。所以我們打電話過去一定要先問:請問你現在方便嗎?要處處替對方著想。 那孔夫子當初到太廟去,也是「入太廟每事問」。遇到很多事,他都會去請教太廟裡面負責的一些工作人員。其他的人就會覺得很納悶,夫子的學問這麼好,怎麼到太廟去什麼都問?結果他的學生就問夫子,夫子就回答:每事問是代表對這一件事的尊重,而且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去,可能這個環境都有它的規矩在,我們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禮之處。所以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也要先了解這個環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於東西的擺設,我們也不能擅自去更動、去改變。可能我們是覺得好心,但是這麼一個動作,可能會造成當地工作人員的一個麻煩,所以這就有可能犯了「無心非,名為錯」。 那下一句是『有心非,名為惡』。這意思就是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照做,叫做「明知故犯」,那這就是惡,這就很不可取。那這樣的現象現在多不多?多!為什麼?比方說明明就寫著「禁止吸煙」,他還大口大口在那裡抽,原因在哪?沒有念《弟子規》,標準答案。失教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沒有好好的學習,沒有老師去教,也沒有父母去提醒,所以就是「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那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第三十四講 「錯」與「惡」在一念間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接著早上的課程,我們提到: 【無心非。名為錯。】 我們對於自己的一些言語、行為也常觀照一下是不是有忽略的地方。比方說你在騎腳踏車跟朋友一起,也不要並排在騎,一來很危險,二來可能又影響到後面的行人。俗話說得意會忘形。我們也要常常觀照一下。 【有心非。名為惡。】 假如已經知道這件事是錯的,但是還去做,那就是作惡。那我們現在來看看,很多都是大家知道不能做的事,但是還是有人在做,比方說抽煙,比方說有立著牌子說「禁止釣魚」,還是有人去釣魚,或者「禁止倒垃圾」,還是有人會在那裡丟。這一些都屬於社會風氣。這個社會風氣誰要負責?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要負責。假如整個社會都沒有公義,別人錯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去指正,那可能就提供一個空間讓這些作惡的人愈來愈囂張,我們說姑息養奸。或者你看到人家插隊了,那我們應該去勸解,當然勸解的時候要注意「怡吾色,柔吾聲」。所以《弟子規》這個「親有過」,這個親我們可以當什麼?不只是父母,不只是親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整個社會是一體的,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是我們的同胞,我們也有義務去勸告他們,但是要注意這個態度的適當,以免發生衝突。 其實為什麼有一些明明是錯的事,大家還去做?往往在他們的心中都會說別人也一樣。所以這都是找藉口,但是這也不無道理,因為好榜樣太少了,所以會讓他們覺得犯錯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們要有使命,社會上錯誤的事,我們一定要當榜樣來糾正。比方說社會上的人不懂得報恩,那我們就要演出來知恩報恩;社會上的人無禮,我們就要演出非常的彬彬有禮,讓他們能夠生起慚愧之心。 現在,比方說公家的東西很多人會拿來自己用,這也是有這種傾向,其實他們是冤枉。拿了公家的東西欠多少人?是欠整個團體人的債務,那就很難還,這是小人冤枉作了小人。所以我們也要憐憫他們不懂得「物雖小,勿私藏」的道理。我們也要表現出來,我們在公司裡面、在團體裡面就要很廉潔,任何一個公家的東西絕對一分一毫都不取。當你有這樣的行為出現,在整個團體當中就是一種制約的效果。人家一看到你,他就會自己收斂。所以諸位朋友不要小看您在家庭還有在工作當中的影響力,只要有人演出對的,旁邊的人就不敢太造次。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做好榜樣。 『有心非,名為惡』。很多人他明明知道這是很大的錯誤,但是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還是去做了。比方說知道跟人家起衝突是錯誤的,但是脾氣一來怎麼樣?壓不下來,所以這就要找方法來對治這個情況。有的夫妻,剛好先生出了一點狀況,那太太就很不高興,想說他都敢這樣,那我也敢作壞。這種心態叫意氣用事,對自己沒有幫助,會愈搞愈糟。我就曾經聽過先生都很晚才回來,後來太太也很不高興,她也出去晃到很晚才回來,那受傷最大的莫過於她的小孩。所以別人對不對,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一定要時時提醒。當我們真正做對了才有資格去講別人,而當你真正做對的時候,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程度一定相對提高。所以要把事情圓滿解決,要耐得下性子來,先從自己的修身,立身行道開始下手。 所以諸位朋友,當我們這課程結束,您回到家裡也不要先要求誰做,最重要要怎麼樣?自己開始先做。我也常常接觸一些朋友,他們第一天來聽課,聽完就說:我的哪一個朋友最需要聽,我兒子最需要聽。都沒有說自己最需要聽。所以人當把心思都看在別人的錯,都看在別人應該學什麼,那專註力沒有回到自己,可能自己的進步就會相對減小。所以整個人生的轉變,第一步還是要從自身開始做起。下一句: 【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這改過確實對一個人的人生相當的重要,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這整個幾千年的歷史要找一個人從出生到終了統統沒有過失的人,有沒有可能?那不可能。那要找一個統統都是作惡的人,有沒有可能?也不可能。所以人皆有善惡,那在這個惡當中,我們懂得去規勸,自己懂得去改過,這樣就可以「德日進,過日少」。 所以孔老夫子也給我們三個很好的修身法寶,第一個「好學近乎知」。所以學習一定要不斷的精進,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退。所以我們在大陸辦的五天課,之後也有一些朋友有聯繫,他們都會說,他說:蔡老師,我在那五天整個狀態非常好,那五天聽課的狀態很好,那個心都非常純凈,很純善。還有一位朋友上完課以後,他過來跟我們說,他說:這個上課的磁場很不一樣,我本來每天都要抽煙的,結果那五天一根煙也沒有抽。因為他覺得在那種氣氛之下,好像有什麼壞念頭都覺得不應該。所以確實團體學習很重要。所以諸位朋友,您的課程結束以後,也要找三五善友能持續一起切磋,長時薰習才好。剛好他們就提到,在那五天狀態很好,但是回去以後慢慢就退下去了,所以也印證「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求學問能不能靠別人?絕對要最重要靠自己的主動,自己的好學。所以好學才能夠不斷接近智慧。 「力行近乎仁」,也唯有你真正去落實聖賢的教誨,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斷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家庭的需要,看到社會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所以真正有勇氣,真正的大勇之人,是不是可以舉好幾百公斤的叫勇者?這不算勇者,這只是力勇,而不是人格的智勇。所以真正的「勇」是能夠降伏自己的壞習慣、自己的習氣,那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我們走到佛寺裡面去,一進門看到匾額高高的立在那裡,寫了四個字「大雄寶殿」,什麼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所以俗話也講:擊敗他人一千次,不如擊敗自己一次。真正的勇在能對治自己很多的壞習慣,進而把它改正過來,所以知恥近乎勇。而當你這個勇氣可以持續個二年、三年,慢慢的你的習性就轉過來,保證往後的人生一定是法喜充滿。 在春秋時代有一位賢相叫晏嬰,晏嬰有很多的榜樣,孔夫子對他也非常尊重,也很稱讚他。晏嬰穿一件大衣穿了三十年都沒換,當然那一件衣服看起來還是怎麼樣?還是整整齊齊,因為「愛物者,物恆愛之」。你對任何的物品愛惜,它也會回饋給你,會讓你可以使用很久。當一個宰相穿一件大衣穿三十年,請問除了會影響他的家庭以外,還會影響什麼?對!整個文武百官,整個人民。所以當一個大臣他非常廉潔,就可以帶動整個團體清廉的風氣。 晏嬰剛好他的馬夫,幫他駕馬的這一個僕人,每天送著晏嬰出去,去辦公、去工作。結果這個馬夫每次看到人都抬頭挺胸,一副很高傲的樣子。為什麼他很高傲?因為他替宰相駕車駕馬,他就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用成語來講叫狐假虎威。結果他的夫人(他太太)看到了,有一天就跟他提出來,她說:我要離開你,我要走了。這個馬夫就很緊張,他說:怎麼了?你怎麼要離開我?她說:人家都是尊重晏嬰的德行,你又沒有晏嬰的德行,而晏嬰宰相都這麼樣的謙卑,人家有德行還謙卑,你根本沒德行還這麼傲慢,所以我不想要依靠你,我要離開。結果這個馬夫一聽完也很緊張,馬上很慚愧就跟他夫人說:我一定會改過,你就不要離開了。 他的太太也確實很有見地,懂得要進諫、要規勸她的先生,當然她的先生也很有肚量能接納太太的意見。聽說多聽太太的話可以大富什麼?要聽太太正確的話,會大富大貴。結果後來這位馬夫就痛定思痛,開始很認真的學習。結果後來晏嬰也覺得他的德行進步很快速,也舉薦這位馬夫當上了齊國的大夫。所以只要人肯改過,都會有相當好的前途。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我們在大陸有一位朋友,我們都叫他金不換,浪子回頭金不換。為什麼叫他金不換?因為我們在上海上課,這一位朋友他是從山東連夜趕過來上海聽課。因為他的姐姐在廬江,安徽那一次課程參加了,接著我們要去上海上課,他姐姐馬上打電話給他:你這幾天縱使可以再賺多少錢都要放下,馬上到上海聽課。結果她的弟弟聽完,真的放下所有的工作,她弟弟的太太很生氣,說:你怎麼說走就走了!這個公司情況怎麼辦?但是他還是堅持來了。結果來了以後,他在底下聽課都是一種表情,兩個眼睛目不轉睛,然後嘴巴都開開的,所以我們所有上課的老師都很清楚有一位男士坐在那裡,確實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來歷。 後來上了幾天課,他要回去。他說:你們可不可以讓我有十分鐘的時間跟蔡老師談談話?我們工作人員看他這麼誠懇,後來就安排一天晚上,我就跟他坐了一會兒。他看到我很激動,他說:蔡老師,我不是用耳朵聽你講課,我是用我的人生來印證這些道理。他說:確確實實要知道、要悟到、要做到,才能得到。所以知還不夠,要真正有體悟要去力行才行。 他就說我在講課當中提到《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說這是真實不虛的話。因為他在年輕時候也是脾氣很不好,染上很多惡習,拿著刀要去砍人。因為拿著刀走在路上,那氣色怎麼樣?殺氣騰騰。結果被他父親的好朋友看到了,他父親好朋友馬上把他拉回來。當他在盛怒之下,這個刀劍無眼。但是他父親的朋友卻把他硬是拉回來,才讓他不會做出他這一生都無法挽回的事。為什麼他父親的朋友願意這樣做?因為他的父親是在做電訊的,常常半夜都去幫忙,甚至於颳風下雨都不辭勞苦去工作,所以在整個鄉裡面的一種形象非常好,大家都很尊敬他父親。由於他父親的德行,救了他這一次的劫難,把他拉回來。他也提到好幾次都是因為父親的德行,讓他逢凶化吉。 後來有染上毒癮,我們沒吸毒的人不知道吸毒以後要戒掉的困難,非常困難。結果就因為他對母親還很有孝心,所以說他在戒毒過程,那種支持他的力量就是對母親的這種愧疚。他假如再不戒掉,不知道要讓母親痛苦多久。所以諸位朋友,一個人要有改過的動力,那個動力要來自哪?孝心、親情、愛心才行。所以我們身旁有人很困頓,我們也要真誠的去鼓勵他、去關懷他。他能夠來參加這個課程,最主要也是因為他對於他的姐姐怎麼樣?也有恭敬之心。他說他姐姐從來沒有用這種口氣跟他講過話,他姐姐都是跟他「怡吾色」,都跟他商量,從沒聽過姐姐說:你馬上一定。所以他覺得姐姐一定是為他好,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後來他又提到,因為他十多歲就出外做生意,結果生意也做得很好,賺很多錢。他說他十九歲就拿著大哥大,那時候的大哥大都是很大,長長的、粗粗的那種。他說他走回家鄉去,所有的人都說:你怎麼這麼厲害,這麼會賺錢。每一個人都很羨慕他,都把他捧得讓他覺得他不可一世。諸位朋友,這樣對不對?賺大錢就值得尊重?賺錢是靠機會,花錢靠智慧。假如他沒有智慧、沒有德行,賺到錢的時候,人生的危機出現了。所以後來因為有錢,他覺得有錢能使鬼推磨,忽然整個惡習慣統統都染上了,也做了一些危險的事情。所以後來就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所以他來聽完課,他就很感慨,他說他假如十幾歲就有機會能夠聽到老祖宗、聖賢人這一些教誨,他的人生絕對不可能走得這麼樣的坎坷。所以我們從這一句話也可以聽得出來,他並不是不受教,而是沒有機會。我們在那幾天看他上課的態度,確實也是相當的認真、相當用功。後來我們到他的故鄉去辦課程,他還連夜跟他太太一起趕過來聽課,這個動作很正確,因為一個家庭絕對不能只有一個人在成長,應該怎麼樣?一起成長。這一位朋友就跟我說,他說:蔡老師,你不能只跟這一些人講課,他們都是好人,我們那一批人更需要。我就跟他說只要他把這個公司安頓好了,可以跟我一起到監獄,到一些可能比較沒有機會有很好教育的地方去講課。因為這一些人走過的路他也走過,他所講出來的話一定可以讓他們聽了能相應,能夠有所感受。那當然我們這樣引導他,最重要也要讓他的學習有所立志,這樣就會推動他用心去成長。這是金不換的故事。 這個改過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甚至於會影響家庭,影響一個國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相叫藺相如。我們都知道「完璧歸趙」,藺相如非常機智能夠化解這一次危機,完璧歸趙。也由於他這樣的表現,趙王把他封為最高的一個職稱,最高的,臣子裡面的最高位。但是趙國有一個大將叫廉頗,廉頗都是馳騁沙場的老將,對於趙國也是立了赫赫的戰功。所以這個武將就瞧不起文官,你就靠一張嘴巴,我出生入死,所以就不服氣。結果常常在路上,廉頗就故意要跟藺相如的車碰在一起,要當面可能要瞪他兩眼。但是藺相如每次發現這個將軍的車來了就繞道離開,不跟他有摩擦;有時候廉頗去找藺相如,藺相如也稱身體不適拒絕了,統統都是低調處理。 藺相如的這些僕人,他的家人就很不高興,然後也對藺相如說:你怎麼這麼膽小,怎麼這樣委曲求全。他們都覺得心裡不服。藺相如就對他這些家人講:今天秦國這麼大的國家,為什麼不敢來打我們趙國?原因就是因為趙國有廉頗將軍還有我,才能夠讓秦國不敢輕舉妄動。我個人的面子、個人的羞恥事小,假如因為我跟大將軍廉頗起了衝突,而讓國家受到危難,這是國家之恥,那我就很難向國家、向歷史交代。所以應該忍辱負重。結果這段話後來傳到了廉頗將軍的耳中,這個將軍雖然火氣大了一點,但是也都是知書達理之人。所以聽完之後很慚愧,他說:我都是逞一時之氣,宰相卻是能為國著想。所以這個大將軍年紀也很大了,但是他就脫去他的上衣,負荊去請罪;背著那個樹枝都是有刺的,以示他的一種誠心。結果走到藺相如家,藺相如一聽到將軍已經來了,也快步衝出來,趕快把將軍扶起來。然後兩個人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刎頸之交。所以廉頗將軍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是知過能改,馬上可以提起為國家著想;而藺相如的一種肚量、還有一種遠見也是讓我們相當的感佩。 所以當我們已經清楚自己犯的過失,絕對不能再掩飾。因為『倘掩飾』就『增一辜』,我們人生數十寒暑要對自己做好交代。這個歷史可不能重寫,所以一有偏頗,我們要趕快改正,以留給後代子孫好的榜樣。 這一次寒假,我們在海口的課沒有停,還額外辦了一個青少年的中國文化研習,本來因為我們沒有辦過,想說二十個就好了,結果報名了八十個人。從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父母好不好當?不好當。都為孩子的教育頭痛。我們消息一發布而已,居然來了這麼多人。當然能來都是一種緣分,青少年肯走入我們的教室,我們也是滿佩服他的。結果五天的課上下來,這些孩子也有上台分享。其中有一個女孩她二十歲,她就上台來講,她說她本來很怨恨她的母親,幾天課程下來,也深刻體會到母親生育、養育、教育的辛勞。所以這一位小女孩也當場就告訴我們,往後她會孝順她母親,而且她也要弘揚中國文化。所以確確實實人都有那一分善心,只要有緣分把他喚醒了,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成長。 所以過要能改,而改過必須要先悔過,悔過又必須要先知過,所以了解道理才能判斷是非。現在的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是非的標準,所以我們學了《弟子規》就有一個是非做人的標準。這一本《弟子規》一定要拿回去當您家裡的家規,當你班級的班規,當你公司的,公司叫什麼規?常規。這很重要。諸位朋友,你曾經或者你已經在傳承你們家的家規的舉手?你看古代的家族都有家規,那我們現在都沒家規。那請問家裡遵守什麼規?爸爸有一個規,媽媽有一個規,兒子有一個規定,那不就亂成一團!所以要先建立家規,才有一個依循是非的標準,我們才能知過、悔過、改過。所以改過才能夠進步,假如不改過,每天心裡都會提心弔膽,很怕別人會識破。而假如又識破了,那就一文不值,甚至於會讓人家從此瞧不起你,從此不信任你。倘揜飾就增一辜。所以要勇於認錯,這樣人生才能走得坦坦蕩蕩。 我們接下來進入第五個單元。「泛愛眾」,這個泛是指廣泛,廣泛的愛護眾人、眾物。這個眾不單指人,我們把它廣義的一切人事物我們都應該去愛護。之前也提到什麼叫愛,愛中間一個心,外面一個受,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而不是要控制對方一定要跟著你要的方向走,這我們要搞清楚。假如是強迫對方一定要聽你的話,那就變成控制,這樣就叫慾望而不叫愛。所以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才行。 那我們要教導孩子有這一分仁愛之心,首先要教他先愛誰?當然從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愛起。當他懂得愛護父母,他才能把這一分愛心繼續向外延伸出來。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提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定從自己最親的父母開始愛護,進而推衍到別人的父母、別人的孩子,就是仁愛人民;再從仁愛人民這分愛心再繼續擴展到愛護一切萬物,包含動物、植物、礦物,這就是愛物。所以這個次第我們只要順著去走,孩子的愛心就會不斷擴展。 那如何教導孩子孝順、愛護父母?怎麼教?從「入則孝」教,還有從親師配合合作來教,這很重要。因為我們中心也跟很多的孩子接觸,每次他們上課都有相觀而善的風氣,這個相觀而善就叫做觀摩法,「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個摩就是現在講的觀摩法。這個觀摩法早在幾千年前的《禮記》就教了,所以我們去念師範學院,好多的教育理論,我們都還以為是近代一百年、二百年哪一個教育學家講的。後來我開始看經典才知道,中國人多久以前講了?幾千年前就講了。但是我們的老祖宗講了以後,有沒有打上「版權所有,盜版必究」?沒有。因為這是天地的真理,真理屬於大家,而他們寫出來的真正目的是要能夠利益大眾、利益後人,絕對不是標榜說我很厲害。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些古代聖哲他寫下文章,確實是以利益後人為出發點。 那來上課的孩子,我們會請他上來也是練習「步從容,立端正」,還要練習講話「勿急疾,勿模糊」,就把他這一個禮拜做了哪些孝順父母的事講出來。很多的孩子講完,剛好有一個小孩第一次來,聽了這麼多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孝行,在他的心中就燃起了回家一定要做一件孝順父母的事。結果他一回家就往浴室走,因為他聽到其他的大哥哥有說到幫媽媽端洗腳水,所以你看他胸有成竹,趕快要去端來,可能這也不是晚上的時間,他非常積極主動就要去端。母子連心,他媽媽看到他的動作可能就想到他一定要去端水,結果就跑到兒子的前面,先去把那個臉盆把它藏起來不讓他拿。為什麼?因為年紀很小,才三歲多,怕他翻倒。他母親就這樣跟我講,我說:翻倒才好。她就眼睛瞪得很大,怎麼會翻倒才好?我說:翻倒了,一來你沒有阻止他,這樣才能成全他的孝心孝行,你不讓他做,他怎麼會長養?再來,翻倒了才知道怎麼樣才能夠把水端好,那不就是機會教育嗎?不然他做事的能力什麼時候訓練?你到底要呵護他到什麼時候?呵護到他娶老婆嗎?還是呵護到他生兒子你也幫他照顧?所以這位母親,我這麼一提,她也可以接受。 後來就有一位母親,她孩子端洗腳水,她都給他端,從第一天就也很歡欣的給他的孩子端,然後也很肯定孩子這一分孝心,孩子也端得很有成就感。一個禮拜以後,她來跟我說,她說:我泡了一個禮拜的冷水腳。我說:為什麼?因為怕他翻了會燙到,所以已經把溫度調得很低了。然後看他功夫愈來愈純熟,再把它調高一點。所以這是善巧方便,很有智慧,一來成全了孩子,二來也讓孩子不會有危險。所以這叫親師要配合,老師在學校有教,在課程當中有教,家長在家一定要讓孩子能落實,絕對不能把教育的責任完全交給老師,這樣是不恰當的。 教孝還有什麼方法?你看我很喜歡考試,壞習慣。已經有朋友講了:以身作則。還有一個夫妻配合,先生的貢獻太太要講,太太的辛勞先生要提,這樣孩子才能處處能夠去領會到父母的辛勞。當他有孝了,再進一步告訴他「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他就懂得也尊敬一切人的長輩。那又告訴他,所有的長輩絕對都不願意他的孩子受到傷害,就像你假如受到傷害,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別的小朋友受傷害了,他的父母也很傷心,所以我們不應該欺負別的小孩子。所以他就推己及人。 進一步再引導,對於所有各行各業的長輩都應該尊敬,因為社會國家者是互助之體也。這一個觀念相當重要,因為在功利主義之下,人可能會偏差,用錢來看價值,而不是用服務來看價值,這樣人心就會扭曲。所以要從小告訴孩子,要尊重各行業的服務,職業沒有貴賤。所以那時候我在教書,也是早上都六點多開車出門,一開車突然覺得眼前非常的整齊清潔,奇怪了那些樹葉都到哪裡去了?都是這一些環保同仁,不知道是四點還是五點就開始打掃。所以我跟學生講:我們今天有這麼清潔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情很愉快來工作、來上班、來讀書,都是很多人的付出,所以我們面對這各行各業的人都要抱持著感恩的態度。所以當孩子能夠這樣領受,他到商店也好,他到書局也好,當他看到這一些工作人員,他也會很親切的跟人家問好,跟人家道謝。 有一班四年級的孩子,剛好有一個孩子就過來跟他的老師說:老師,這個叔叔每天幫我們換水;就是那個叔叔每天都會去他們教室扛一桶水,然後把舊的換掉,日復一日都是這樣做。當然那是勞動的工作,常常這位叔叔的臉都是汗流浹背的。而這個叔叔臉上都沒有表情,就好像機器一樣,周而復始在那裡做。這位小朋友就跟老師提議:老師,這個叔叔很辛苦,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謝謝他?當學生提了這一個要求,老師也很歡喜,也看到孩子很細心,也很有恭敬之心。所以全班也都很歡喜同意,明天叔叔來,一定要跟他問好,跟他感謝。 所以當天這個叔叔進來了,正把這個水抬起來,全班同學說:叔叔好。結果這個叔叔突然露出很驚訝的表情,接著小朋友又說:謝謝叔叔,您辛苦了。這個叔叔從驚訝的表情突然發出燦爛的微笑。所以往後這個叔叔一走到教室,表情都特別歡喜,特別高興。所以確實「敬人者,人恆敬之」,所有的人就好像我們的一面鏡子,當我們笑臉對待他,必然是笑臉回饋給我們。所以當我們去尊敬各個行業的付出,這樣就能夠和樂融融。所以對各個行業都要愛護。 接下來,我們也要對一些比較沒有得到關懷的人群,再多一分的協助。比方說哪一些人?哪一些人比較缺乏關懷,需要我們多一點的愛護?流浪漢、孤兒,都是一些比較弱勢的,比較沒有能力的人群。所以孔老夫子在《禮記.禮運大同篇》裡面有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個胸襟非常好。「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不是只有親愛自己的親人,還能夠設身處地去愛護他人的親人,設身處地去愛護別人的下一代。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最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個鰥寡孤獨就是比較弱勢的團體,「鰥寡孤獨廢疾者」,鰥是指沒有太太的,寡是沒有先生,孤是沒有父母,獨是沒有小孩,廢是殘廢者,疾是生病者,這一些人都能夠得到整體社會的關懷。我們現在也有很多社會福利團體都很用心去照顧這一些人群。所以當我們有比較閑暇的時間,也可以去做義工,去服務這些人群。假如沒有時間,我們也可以有錢出錢,有力的就出力。這一節課我們就先講到這邊,謝謝。
第三十五講 萬物同體,皆須仁愛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進入第四個單元「泛愛眾」,也提到孩子的這一分愛心,仁厚之心可以從孝順父母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親屬;再延伸到對各行各業的尊重,尊重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辛勞;也要愛護很多屬於社會比較弱勢的團體,剛剛也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且確實現在這種行善的風氣也愈來愈興盛,這是我們很值得欣慰的地方。 而當我們在行善之中,一來會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來也能夠真正了解到很多社會不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些地區。當我們是帶著孩子一起去行善,那絕對又長養了他這一顆仁厚之心。那我們在做善事的前提,一定要把家庭照顧好。不能出來做好事,然後家裡亂成一團,這樣可能就會有副作用。所以先要修身然後齊家,齊了家才能夠發揮影響力去治國、去影響社會,所以這個次第我們也要謹慎去對待。 除了弱勢團體要尊重,壞人要不要愛?要,我們之前也有提到在去年發生一個案件很嚴重,就是馬加爵事件。他因為同學笑他,長期譏毀他、瞧不起他,覺得他很窮,後來萌發殺機,殺了好幾個同學。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同學本來應該也會受到傷害,結果後來逃過一劫。因為這位同學曾經幫他拿過餐盤,幫他裝過一次飯,所以這個同學才化解了這一個危難。所以確確實實人有善心,自然就會有善的回報。不管對方是多麼惡的人,只要我們有善心,只要我們有德行,都能夠慢慢喚醒他的良知。那假如我們去攻擊他,可能會兩敗俱傷,所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很有可能他會惱羞成怒就不好。那為什麼他們會走向歧途?諸位朋友,為什麼?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沒有好的學校教育。所以一個人之所以會誤入歧途是他的人生過程沒有遇到真正愛護他的人,所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要去同情。 剛好我在海口遇到一個長官,他是管監獄的。他知道因為我已經長期不在海口,剛好那一天回去幾天,他一知道就趕過來跟我們中心的老師一起吃了一頓飯。他說他有一個心愿,希望把監獄變成一所學校。我聽到這裡很感動,真的,一個政府領導人真有心做善事,那就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可以得大大的利益。我記得在海口辦第一次的課程,辦了五天,海口市教育局長親自來聽課。當然我比較沒見過世面,所以局長在底下,我也滿緊張的,後來局長整個下午課都聽完。聽完下課了,我們幾位老師就送局長離開。當這個局長離開以後,我突然很感動,眼淚嘩啦嘩啦就掉下來。因為我們常常看《德育故事》,每一位好的官員都可以利益一方,都可以讓這些人民生活、思想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的家庭都會有深遠的影響。一想到只要有好官出來,就會有好的社會風氣,所以想到這裡就很感動,旁邊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哭什麼,都被嚇壞了。我說:沒事!沒事! 又看到這個監獄長這麼有心,當他這麼有心,我們一定兩肋插刀,我說:只要安排好,我們中心的老師一定去支持,甚至於書本我們都願意提供。確實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想做善事,一定會有人來幫助你,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所以面對惡人,我們也引導孩子要先把自己演好,自然而然可以去感化他人。那孩子有這樣的態度,他就常保一種對人和善的態度,就不至於跟人起衝突。 除了人要愛,動物要不要愛護?動物也要愛護。因為動物跟我們一樣都有靈知、都有感覺,牠也會痛,牠也會傷心、也會難過。在西藏有一個獵人,剛好一天早上起來看到遠方有一隻藏羚羊,這獵人一看到獵物下意識做什麼動作?趕快槍就舉起來,已經瞄準這個藏羚羊。結果出現了一幕讓他很驚訝,因為他從來沒有看過,因為這一隻藏羚羊看著他,然後雙膝向他下跪,他覺得很奇怪,但是還是把牠射殺了。射殺完後,隔天他把牠剖開來準備把牠的肉切開,結果一看肚子裡面有一隻小藏羚羊。這個獵人突然了解到這隻藏羚羊為什麼要下跪,求他饒了牠孩子一命。所以這位獵人他也是為人父親,看到藏羚羊為自己的孩子都能夠做出這樣的行為,他也很感動、也很慚愧,就體會到所有的動物都有親情。所以他從此就把獵槍放下,沒有再去打獵。 另外有一個獵人,他是專門夾黃鼠狼,都是用獵具把牠夾住。剛好有一天,他發現他的獵具抓住一隻黃鼠狼,他就近一看只有黃鼠狼的皮,身體不見了。這個獵人就順著黃鼠狼留下的血跡一直跟過去,跟到黃鼠狼的窩裡一看,這隻黃鼠狼是使盡全力把牠的皮脫掉,然後自己跑回窩裡面,正在給牠的小孩哺乳。其實這一隻黃鼠狼已經去世了,牠的小孩還在吃牠的乳水。所以你看一隻黃鼠狼縱使在生命攸關,牠的念頭還是為孩子,牠那分母愛不輸給我們人類。所以獵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他也從此不再打獵。所以我們從這裡也去想到了白居易那一首詩,「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所以我們對於動物也要那一分同理之心,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惡而去拆散動物的家庭。 不只動物需要我們關懷,植物也跟我們是一體的,都在這個地球的生命共同體之中。我還曾經看到小孩爬上樹就一直搖那個樹枝,一直要把它扯斷,他是覺得好玩。但是假如孩子從小他就覺得想好玩的都可以去弄,那他可能會從傷害植物,再來他假如覺得很好玩,他可以打動物。那可能傷害植物、傷害動物,再大一點,可能他覺得喜歡的,他就可以打人。所以我們要很謹慎,當孩子在面對所有的不管是動物、植物,都是他的心在對待。假如對物不敬,往後對人能敬嗎?他看到食物說我不吃了。對食物都糟蹋,對人保證很難恭敬。因為「一真一切真」,這個一是什麼?這個一就是一個人的存心,他的恭敬、他的真誠假如是已經內化在心裡,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都是恭敬真誠。當他對物都不真誠、都糟蹋、都為所欲為,那他這一顆心已經失去恭敬了,等到他面對人的時候,能夠馬上調回恭敬嗎?那是不可能。所以我們所穿、我們所吃都可能是父母的關懷,父母的辛苦錢買的,當他能珍惜這些物品,也就是珍惜父母的付出。這一些都不離一個人的心境。 所以我看到孩子在傷害植物,我們也沒有當面去指責,是等到下一節課上課了,我們就跟孩子說:諸位小朋友,請問一個人缺乏什麼,只要缺乏五分鐘,他就活不了命?缺什麼?氧氣。你今天缺食物可能還可以撐個八天、十天都還活得好好的,你今天二、三天沒喝水,可能還沒關係。但是你只要五分鐘沒有氧氣就怎麼樣?死定了,可能就腦死了。請問氧氣從哪裡來?他們都會答得很快,因為他們都學過自然科,光合作用,就是從植物來的。所以植物是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東西,因為只要沒有植物,你五分鐘都活不成,所以植物是你的救命恩人。它給了你最需要的東西,那你拿什麼對待它?所以我們對植物要愛護。植物不止提供你氧氣,它還對你有很多很多的幫助。我們可以藉由這個機會點,讓他能夠觀到植物對於他的重要性,對於他生命的貢獻。而植物對我們這麼多貢獻,卻從來沒有開口說:請你給我三百塊,請你給我五百塊。它對我們的奉獻是無私的,更應該值得我們尊重。 因為人不尊重植物,所以產生了非常多的問題。比方說每一次下雨都會發生土石流。奇怪了,三十年前、五十年前哪有那麼多土石流,怎麼突然幾十年後都蹦出來了?有沒有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多新名詞?都是現在的人做了某一些事,才會產生這些新的現象。因為濫砍濫伐,本來植物這些大樹是可以抓住這些土壤,結果你把它砍了,這些土壤都鬆動了,結果一下雨,下得太大就會造成土石流、泥石流。所以現在所謂的天災,其實你細細去思考,都是人禍造成。 這個樹因為它有很大的樹蔭可以調節溫度,所以一個都市裡面只要樹木愈多,它的氣溫就愈穩定。假如樹都砍光了,這個都市陽光直接照射,溫度就怎麼樣?特別高,人在這樣的環境居住,身體都會受傷害。所以樹時時調節我們的溫度。再來,這個樹因為讓陽光不會直接照射土地,所以溫度調節得很好。那人類又會排放這一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還有一些臟空氣,都必須透過植物來把它吸收、把它轉化,結果現在都砍光了,這些不好的空氣就一直在空氣層凝聚。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過多以後就會形成溫室效應,所以地球的溫度都排不出去,就愈來愈高,造成全球性的氣侯異常,熱帶地區還下雪。這些現象是天災嗎?是不是天災?都不是。所以人要好好來思考,跟大自然是共存的。我們能夠保護它們就可以共存共榮,我們假如傷害它們,絕對是兩敗俱傷。 所以老祖宗才期許我們要做天、地、人三才。有一個數字提到,在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消失。我們看看這個數字非常觸目驚心,短短几十年當中,全球的萬物都瀕臨浩劫,快速滅絕。誰的傑作?人類。所以當地球上有一種動物滅絕以後,其他的動物會開party,會開慶祝會,連開七天七夜不睡覺,哪一種物種?人類。你們怎麼知道?所以確確實實人類該是好好省思的時候。 假如用癌症來做比喻,人類就是地球的癌細胞,你看癌細胞是不是快速擴展去壓迫到其他的內臟?它快速擴展,它以為它愈來愈壯大,結果突然有一天身體垮了。癌細胞的下場是什麼?死了。它雖然不斷擴展,到最後整體這個人體也會死掉,它還是瀕臨死亡,它還是得死。人類也是,掠奪了這麼多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人類好像愈來愈大了,是吧?等整個地球破壞了,不能生存了,地球不能生存,人類照樣要滅亡。所以人不可以短視近利,一定要從對人的關懷,再擴展到對一切萬物的尊重。而當我們懂得對萬物尊重,也教給我們的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也長養了孩子的仁慈之心。而當下一代有仁慈之心,誰的受益最大?那當然是他的父母、家庭。所以人要明理,不明理可能會做出很多讓自己一生後悔的事情。所以要「泛愛眾」。我們接著看經文,我們先念一段: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我們都是生存在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天地之間,應該要休戚與共。所以有一個老師他就跟我說:能夠愛護所有的萬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著又說:天為父,地為母,每個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長養我們。假如今天沒有大地,我們吃什麼?因為大地長養我們,我們念這個恩德。地為母親,而母親所長養出來所有的萬物都是兄弟姐妹。所以我們不應該去殘害動物,這樣就沒有孝悌的態度。這一位老師他把那個心量擴得很寬。那也確實大地為母,我們人類不懂得尊重動物的時候,這整個家庭氣氛非常的混亂。所以你看這麼多的動物在滅絕,當這些動物看到人類的時候都馬上就跑掉了。聽說是遇到中國人的時候跑得特別快,這我們要反省。因為中國人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水裡游的,這口腹之慾要節制,不然不知道會荼害多少的生靈!很多的動物都是被人吃了滅絕掉了。所以「天同覆,地同載」。 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名相叫孫叔敖,他也是相當有德行,剛好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看到了一條兩頭蛇,因為在他們鄉裡面謠傳是只要看到兩頭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會有厄運。所以他看到以後,馬上拿起棍子把這個雙頭蛇打死,打死完了把牠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裡去。他母親一看就問他:你在哭什麼?孫叔敖就說:我不能奉養您老人家了,因為我看到雙頭蛇,命可能保不住了。你看孫叔敖小小年紀看到雙頭蛇,沒有想到自己的命要結束了,而是想到什麼?把牠埋好,不要讓其他的人再看到。而且哭哭啼啼回去,為什麼傷心?是怕自己不能奉養母親。所以他的母親聽完也很欣慰,看到孩子確實滿能替人著想。所以說:你不用擔心,你有這樣的善心,往後一定會很有福分。後來孫叔敖長大,確實做了楚國的宰相,也很有成就。所以善有善報,有這一顆善心一定可以感來福分。凡是人要皆須愛。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個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聲會傳遞開來,是不是坐著宣傳車去講的?絕對不是。因為德風會吹出去。所以孔老夫子在《論語》里也提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草上之風,必偃。這個「偃」是指草低下身來,代表這德風一吹過去,所有這些平民老百姓都會受到教化,都會跟著學習、跟著效法。所以當然最重要的,這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實的道德學問,自然而然會達到桃李不語,下自成蹊的效果。所以孔夫子當時候在講學也是快速的發展,很多各國的讀書人都要來跟夫子學習。 諸位朋友,夫子時時刻刻在想著哪一些事?那我們又時時在想著什麼事?因為「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會表現在處事做人日常生活之中。當我們可以去理解到,聖賢人他的所想跟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大,我們就知道如何趕上來,「縱去遠,以漸躋」。諸位朋友,我們平常都想什麼?有沒有想股票是要上還是要下?還是在擔心兒子這一次數學會考得怎麼樣? 夫子在《論語》裡面有提到,他每天所憂慮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夫子每天非常積極的修養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擔憂的是一天空過,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學之不講。自己有所領會的這一些道理,一定要把它講出來,讓更多的人受益,讓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長養。聞義不能徙,只要知道正義的事,一定當仁不讓去做;不善不能改,時時想著自己還有哪一些缺點要趕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這樣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對於人群的貢獻,自然而然愈來愈大,自然而然贏得所有這些平民百姓對他的尊敬,對他的愛戴。所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絕對不是因為他長得很帥,絕對不是從容貌,容貌決不可能讓一個人打從心裡佩服,那是不可能的。 下一句『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他的聲望也會自然而然傳揚開來;「人所服,非言大」,一個人的才華絕對不是自己在那裡誇大,在那裡炫耀,而是因為才華讓人家打從心裡佩服,而這個「才」絕對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哪一個基礎?德行。假如有才無德,能不能讓人家佩服?不行。所以這一句的前面是講到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於他有德行,他所學的才華都是在一個目的出發,能夠利益家庭、利益社會,所以他這一些才華一定會讓人佩服、讓人受益,大家會對他很服氣。絕對不是說拿了這個才華只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我們往往看到很多人才華很好,都會心生羨慕。可能孩子也會這樣:怎麼這麼厲害!這個字怎麼寫這麼好!歌怎麼唱那麼好!能夠把字寫得很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引導小朋友,不能只羨慕他人,要看到他這麼好的本事的背後絕對不是一蹴可幾。所以「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所有的本事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讓孩子建立這樣正確的態度,絕對是有恆為成功之本。 所以我們看到《弟子規》書法寫得很漂亮,是楊淑芬老師親筆寫的,看了我們都會覺得寫得很好,很羨慕。老師寫了多久?已經四十一年了,從五歲開始寫書法。老師說她們以前練書法,一天都是練一疊的紙,一疊紙,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磨鏈出來,才能現在拿起筆來隨心所欲不踰矩。所以確實都是要有用心、有付出,加上恆心,加上有那一顆為人服務的心,她的才華才能不斷的向上、不斷的突破。所以老師現在寫很多的字帖,往後都要出書,要掛到網上,然後寫著「歡迎翻錄,功德無量」。 希望剛好自己有這麼好的家庭,因為老師的父親就是書法家。而她的父親也是二十七歲才開始學書法,所以父親給了老師一個很好的榜樣,只要好學都不會嫌太晚。諸位朋友,聽完之後,有沒有想要拿起書法來練?父親有這麼好的榜樣,有這麼好的家庭成就了她的才華。所以要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決不能白來這一遭。「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們看下一句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我們看第一句『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華能力,只要幫得上別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所以在這一點我的感受就很深,因為我在補習班那一段時間,只要同學來問我問題,我一定盡心儘力幫他。而當一個人用能力去幫助別人,他已經把三種布施都修了,我們知道天地之間,你要如理如法去求都會有求必應。所以世間人喜歡財,但是卻不知財要種什麼因才能有財富?世間人也想要聰明智慧,那因在哪?因在法布施;世間人希望健康長壽,但是要先種什麼因?無畏的布施,時時去減少他人、甚至減少眾生的一種苦痛,自然而然因為他自己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時時都能夠去關懷到別人的痛苦,他就能夠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 當一個人他去教導別人,把他的這些經驗告訴他,是用勞力、是用經驗,所以就做到了內財布施。再來,因為在指導別人的過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聰明智慧會日漸增長。因為你告訴他這些方法,他可能往後可以用在他的工作,用在他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會因為沒學到一些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腳亂。他假如沒本事,可能常常要擔心我都沒有辦法有好的收入,那我的妻子、我的兒女心裏面都沒有安全感,常常都要擔心受怕。而當我們把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給予了他,他有所成長,就能夠安定一個家庭,所以這也屬於無畏布施。 其實一個人做法布施的時候,同時具足三種布施。而且法布施是根本解決一個人的問題,我們之前也提到「救急不救貧」,你可以幫助他一時,但是他假如思想觀念沒變,可能你愈幫他,他愈依賴,那可能就有副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幫助一個人,還是要讓他接受正確的教育,從思想觀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會大。 我們有一位老師,他從小就很會幫父母做家事,這些弟弟、妹妹也是他在照顧,看起來好像很辛勞,但是後來他念小學、念初中、念高中,念到大學,很自然他沒有想要去當幹部、當領導,但是往往機會都會到他的面前來。像在大學,學生會主席這些工作都拋給他,因為從小做事磨鏈,所以辦事能力特彆強。不想要名,名也到眼前來。當孩子願意接受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磨鏈,這一些付出絕對都不可能白費,而紮實了他這一些本事。剛好有一次,這些老師一起在包餃子,結果有一位老師看著這個崔老師,他很驚訝,他說:我包一個餃子,他已經包五、六個餃子。因為從小做事很多,所以工作效率就特別好。所以人絕對不要怕付出,不要怕吃苦,因為到頭來誰得的利益最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很有能力,絕對不可以輕視他,不可以詆毀他,這樣子對自己很不好。當一個人嫉妒心起來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當嫉妒心起來,我們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鬱鬱寡歡。何不放開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讀書人都抱持著英雄惜英雄,因為難得有好的人出來利益社會。而成事不易,要把很多好事辦起來,容不容易?不容易!我們應該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盡心儘力幫他,一起把好事做起來。 所以當我們處眾,在群體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對大眾的事情,假如沒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響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家,而是什麼?很多的人群。所以我們有機會替眾人服務,絕對不能起嫉妒心。因為這個嫉妒心不只障礙自己,還有可能把眾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們應該抱持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團體當中要能隨喜別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別人的善事,用這樣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們跟他的功德也是無二無別。 『勿諂富,勿驕貧』,不要諂媚。對於有錢人,我們不需要去諂媚;對於貧窮的人,我們也不應該驕傲、瞧不起。子路曾經問孔夫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就是問夫子,貧窮的人不會去諂媚有錢人;有錢人也不驕傲,這樣算不算有修養?夫子說還行,但是應該要再上一層,要能夠「貧而樂,富而好禮」。就是縱使貧窮,他不去諂媚,他清楚為什麼他現在貧窮,他應該好好再種富有的因,種財布施,之後自然就能夠命由我作。讀書人明理,所以他可以貧而樂,可以樂得做君子。富而好禮,就是一個人縱使很有財富,但是他還是謙恭有禮,不會因為有錢就讓他以前對人的態度整個都一百八十度轉,不會這樣;而好禮,也當然懂得救濟一些貧苦之人。所以我們不管處於富、處於貧,其實都可以心安理得去生活。 在《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一句話說道「見富貴而生諂容者」,看到有錢人就巴結的人,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最讓人家看了怎麼樣?很不舒服,真是丟臉!「遇貧窮」,看到窮人,「而作驕態者,賤莫甚」,看到貧窮人就擺一付很了不得的樣子,去欺壓別人,那是賤莫甚。雖然他有錢,但是他的行為並不高尚,而是很卑下的。 很有意思,我給我的學生念這篇《朱子治家格言》,所有的句子他們都念得很平常,但是只要念到這兩句都會慷慨激昂,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當他們念得這麼大聲,相信在他們的心中一定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們往後為人處事,應該就會遵循這個教誨,不至於去瞧不起窮人,去巴結有錢人。而說實在的,巴結有錢人,人家未必會接受,因為當他有見地,你這些面諛之詞、這些諂媚,他反而會覺得瞧不起你。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細講《弟子規》12_壞習慣真害人
※【弟子規】出則悌 3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37_處逆境,隨惡緣,不起嗔恚,業障全消;處順境,隨善緣,不起貪痴,福慧全現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27_弟子規先從自己開始落實: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