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潛台詞對孩子的重要影響

親子溝通潛台詞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中國教育報尹建莉  

就像「潛規則」經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樣,潛台詞往往是最能說到人心裡的無言之語。

教育願望與結果背道而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往往只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自己話語表象之下的潛台詞是什麼。潛台詞,雖然無聲無息,甚至難以被人意識到,卻是真正對受教育者產生影響的部分。說對了,就是教育;說錯了,就是反教育。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就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玩吧」。孩子聽到的內容是:自己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是對我的懲罰—有這樣的印象墊底,那麼以後孩子出現不珍惜手中玩具、自尊感不強、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因為大腦具有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之所以對潛台詞比成人更敏感,在於他的意識尚未受到世俗社會的浸染,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敏銳地捕捉到成人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有一位爸爸來找我諮詢,說5歲的女兒總是不好好吃飯,並且經常發脾氣。他們每天都會把飯菜做得美味可口,也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總是採用激勵的方法,比如經常在開飯時對孩子說:「寶寶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一招呼,就馬上過來吃飯。」這一招不行的話,就會採用激將法:「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不和我們一起吃飯了嗎?」終於把女兒招呼到飯桌上來,孩子卻總是不好好吃,要麼拿著玩具玩,要麼要求父母喂。父母就會說「寶寶是懂事的好孩子,吃飯時不玩玩具」,或者說「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爸爸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

表面看,這位家長的話語很正面,實際上句句有不良暗示,把孩子吃飯的表現和「好」、「壞」以及與父母的感情聯繫起來,讓吃飯這個簡單的事情背負了道德、責任和情感等太多的東西,給了孩子很大壓力。在父母這些「激勵語」之下,一個幼小的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每一回都讓父母滿意,經常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感覺自己不能令父母滿意,內心會愧疚,並且對父母之愛產生不確定感,陷入惶惑。這種挫折感一再發生,孩子不但形成穩定的厭食心理,更有可能形成穩定的內疚感和逆反心理,對吃飯這件事更加痛恨,並且情緒煩躁、發脾氣—這就是潛台詞造成的後果。

說好潛台詞的底線,是你的意識(而不是話語)中是否給了孩子信任和尊重。

我認識一位生意做得很好的家長,幾乎天天監督孩子寫作業,但孩子常常會出現完不成作業的情況,成績一直是班裡倒數一、二名。有一次我聽到她這樣催促孩子:「你已經欠數學老師三次作業了,還欠著英語老師兩次作業,今天再不寫,欠得更多了!」這分明在告訴孩子:作業是老師的,不是你的,學習是一件欠賬與還賬的事情,你寫作業是在為老師工作。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語境下,孩子怎麼可能對學習有正常心態呢?

類似的說法還有:「考試沒上90分的,罰抄課文10篇」,「先寫作業,然後才能玩」。學習成了刑具,成為阻礙享樂的任務,於是老師或家長越喜歡說這類話,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淡。

要避免此類不良潛台詞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消極的辦法是少說,積極的辦法是給孩子正面暗示。比如,把「先寫作業,然後才能玩遊戲」改成「如果今天寫作業時間太長,擠佔了玩遊戲時間,罰明天不能寫作業」,或者「玩遊戲的時間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寫作業了,沒寫完也不要再寫了」。這樣,作業和遊戲就具有了相同的價值和樂趣,才更容易讓孩子對學習懷有好感,也不容易導致孩子出現過分迷戀遊戲的情況。

和孩子相處的每個細節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應該時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把潛台詞說好了,並不是說每句話都要小心謹慎,都要去設計,而是要不斷觀察孩子,經常反思自己,從觀念上提升自己。因為潛台詞經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個結果,而是下意識的表達。意識提升了,話語自然也就到位了。

觀念變了,潛台詞就變了。

潛台詞變了,孩子就變了。

推薦閱讀:

217.看圖說話22~呼呼大睡
曼谷攻略 | Whats on in Bangkok this week ?(04.02-04.08)
3~6歲幼兒家庭親子閱讀現狀調查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評價爸爸去哪兒第五季neinei的表現?

TAG:孩子 | 親子 | 溝通 | 台詞 | 影響 | 重要 | 潛台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