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於「陽為氣、陰為味」探討左歸丸、右歸丸的組方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 : 「水為陰,火為 陽,陽為氣,陰為味。 」此處 「氣」與 「味」皆是 用於描述物的自然屬性 。《類經》就 「氣味」的特 性解釋了氣味分屬陰陽的原因,曰 「氣無形而升, 故為陽; 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葯食氣味言 也。 」葯食之 「氣」與 「味」進入人體後經過一系 列的轉化為人體所用,關於其在人體內的轉化特 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 : 「味歸形,形歸 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 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 味」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化氣,主人體生長發 育,是機體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提供人體生命活 動的源動力。左歸丸、右歸丸乃張景岳創製,分別 為滋補腎陰和溫補腎陽的代表方,且二方均有填補 腎精之功,為純補無瀉之劑。基於 《黃帝內經》 中氣味厚薄、氣味陰陽和氣味精形轉化的理論,探 討左歸丸、右歸丸的組方特點和中藥藥理學基礎, 分析左歸丸、右歸丸進入人體之後氣味精形的轉化 規律。1 氣味陰陽「陽為氣,陰為味」中的氣味屬性,最初是用 來闡述自然規律的。一切藥物均具備氣與味的雙重 特性,味由氣所生,氣由味所化,氣為物的形成發 展提供動力,味作為物質基礎,反映了物的形成發 展過程。氣味被後世醫家用來描述藥物與食物的總 體特性。從氣的本義來看,氣是指存在於宇宙之中 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構 成的共同本原。對於氣的理解認識,蘊含了中國古 代哲學 「有生於無」的理論。氣為無形,處於彌 散而運動的狀態 。《正蒙·太和》曰 : 「太虛無形, 氣之本體 。 」《景岳全書》雲 : 「道產陰陽,原同一 氣。 」氣化調控著自然界的變化,結合陰陽理論, 可將氣分為寒、熱、溫、涼四類 。《辭源》用 「四 時陰陽變化」來解釋四氣,而 「四氣」二字作為 藥性首見於 《神農本草經》 ,曰 「葯……又有寒、 熱、溫、涼四氣」 [1 ] 。 「味」乃物本身的內在物質 基礎,其作為中藥的 「五味」理論來源於人們對 藥物真實滋味的感知,經過後世醫家的總結髮展, 至 《神農本草經》才最終將基本藥味確定為 「五 味」 ,即酸、苦、甘、辛、咸,對應木、火、土、 金、水五行,氣、味相合,共同構成了中藥的基本 特性。氣味有其陰陽屬性,分而言之,氣為陽,味為 陰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用厚薄來描述藥物 氣、味的陰陽屬性和特質。張元素在 《醫學啟源· 葯類法象》中用氣、味的厚薄概括了藥物的升、 降、浮、沉之性,並與藥物的四氣五味對應起來, 用陰陽消長的四季氣候變化形象地描述了藥物的特 性,動態地考察藥物的陰陽屬性和特質。李東垣在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對味厚之品主泄進行論 述,言味厚者滋潤,給味厚之品的特性賦予了新的 內涵。經過歸納總結,可概括出氣味陰陽與四氣五 味、氣味厚薄、升降浮沉的關係,見圖 1。

圖 1 氣味厚薄與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陰陽的對應關係氣、味本為一體,分而言之,實為言明氣、味 性質的差異。然就藥物而言,不可單言氣或單言 味,當合而論之。氣厚味厚之品,氣厚者發熱,升 騰發散之力強; 味厚者泄,有沉降之勢、滋潤之 能。合而為用,使葯具有升散、通泄之功。若氣厚 於味,體陰用陽,升散滋養之力較為突出; 味厚於 氣,以陰為用,通泄之力較強。氣薄味薄之品,氣 薄者,陽中之陰,性為陽,卻有下降的趨勢。味薄 者,陰中之陽,性為陰,卻有升發之勢。合而為 用,使葯具有發散、通利之功。氣厚於味者主發 散; 味厚於氣者主通利。氣厚味薄之品,能出表發 散,激發陽氣,有補火助陽之功。氣薄味厚之品, 能入里潛藏,滋潤五臟,有滋養和通利之功。 《黃帝內經》中有關氣味厚薄的描述,主要是 基於藥物的陰陽屬性,含納了四氣五味理論。張衛 等 [2 ] 認為 ,《醫學啟源》等書中所載的氣與味已不 是孤立的概念,而是被整合到每味藥物之中。將葯 物的四氣五味糅合起來,共同描述藥物氣味的厚 薄,言其氣者必及其味,言其味者必及其氣,用氣 味的厚薄共同來描述藥物,能很好地從整體上體現 藥物的功能特性。2 氣味精形氣與味作為藥物的兩個基本特質,決定了不同 氣味的藥物在進入機體之後產生不同的作用 。《素 問·陰陽應象大論》雲 :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 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馬蒔 [3 ] 認為,此處 「氣」有兩種含義,即水谷之氣與人 身之氣。凌耀星 [4 ] 對這段經文加以闡述,並將其 轉化過程加以簡化,將精、形合而論之,認為食物 的氣味可以滋養人體和轉化為精血形體組織。味歸 形 ( 形食味) : 水谷進入機體,根據 「味有質」的 特點,五味入五臟,其中精微物質可資助形體生長 發育。形歸氣: 形全精充又可以助機體生理功能的 正常運行,使得氣有所倚。氣歸精 ( 氣生形) : 一 指水谷之氣與味相合,經脾之運化形成水谷之精; 一指人體之氣中精純的部分聚而成精。精歸化 ( 化生精、精化為氣、精食氣) : 飲食水谷進入人 體,經過從有形到無形,再到有形的轉變,發生了 質的改變,變化為人體之精被貯藏起來,精有質屬 陰,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以蟄為用,在需 要的時候可以通過氣化作用,化氣生血充髓,參與 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 。「味傷形,氣傷精,氣傷於 味」則是對 「氣、味、精、形」在人體內主要病 理聯繫的概括。有關 「氣味精形」的轉化見圖 2。

圖 2 氣味精形轉化示意圖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主納氣是其三個 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腎藏精又是其主生長發育生 殖與臟腑氣化的物質基礎。腎精化腎氣,推動和調 節臟腑氣化,腎氣乃臟腑之氣的根本,根據其性質 的不同又分為腎陰和腎陽兩部分。陰陽本是一個整 體,統一於 「太極」或 「氣」 [5 ] 。此二者在病理方 面常表現為一損俱損,聯合其他臟腑的相互影響, 可能表現為偏陰虛或者偏陽虛,但必定會伴隨腎精 的損耗。在臨床用藥方面,以張景岳的左歸丸、右 歸丸為滋補腎陰和溫補腎陽的代表方,且二方都有 填補腎精的功能。3 左歸丸、右歸丸與氣味精形《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曰 : 「夫陰陽之 體,曰乾與坤; 陰陽之用,曰水與火; 陰陽之化, 曰形與氣。 」張景岳以王冰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理論為依據創製了左歸丸、 右歸丸二方。對於陰陽虛損病證的治療,張景岳提 出了 「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 化無窮; 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 泉源不竭」的 「陰陽互濟」法則,並將其貫穿於陰 陽精氣水火不足之證的立法組方之中。左歸丸、右歸丸二方中均有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且用量基本相 同。熟地黃經炮製後,氣味由寒轉溫,苦味消失, 性質由清宣涼潤轉向滋膩,重在補益,張元素 《醫學啟源·葯類法象》言熟地黃 「氣薄味厚,沉 而降,陰也」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三經, 平補三陰,能護養胃氣,同時還能補腎澀精,屬氣 薄味厚之品。山茱萸酸、澀,微溫,重在補益,有 收斂之功,張元素言其 「陽中之陰」 ,故當屬氣薄 味厚之品。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能平補腎 精肝血,入陰分,為氣薄味厚之品。鹿角膠甘、 咸,溫,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補肝腎、益精血, 味厚氣薄。上述幾味均氣薄味厚,入里養氣血安五 臟,顧護陰液,填精補形。菟絲子辛、甘、平,入 足之三陰,能補腎益精,故其味厚,同時又調動激 發機體陽氣,辛能升散,故氣亦厚,因其有助陽之 功,故氣厚於味。配合上述四味葯,使得補而不 滯,陰液各歸其位,有少火生氣和陽中求陰之妙。 兩方諸葯中又均以熟地黃用量最大,伍以山藥、枸 杞子、山茱萸,說明二方均是以填補腎精為主。菟 絲子和鹿角膠屬陽,然其味厚於氣,故在諸葯配伍 中主要起到平衡陰陽的作用,在左歸丸中還能發揮 從陽引陰之功。左歸丸中還有川牛膝和龜甲膠兩味。龜甲膠與 鹿角膠同為血肉有情之品,味咸、甘,性涼,味厚 氣薄,功能益腎填精,滋陰潛陽,且利於從陽引 陰。川牛膝善走下焦,引熱下行,又長於逐瘀通 經,氣厚味厚,氣厚於味。左歸丸以大量厚味的滋 陰補腎葯填精補形,合少量的氣厚升散之品,在顧 護陰液的同時注重腎氣的激發,以達 「少火生氣」 之義,使得補而不滯,更有從陽引陰之功。右歸丸 中尚有杜仲、當歸、肉桂、附子幾味 ,《醫學啟源· 葯類法象》言當歸 「性溫味辛,氣厚味薄,可升 可降,陽也,……陽中微陰,身和血,梢破血,治 上治外」 ,其在右歸丸中起到養血和血之功,能安 血分,可避免補陽藥引起血分的躁動,同時和大隊 的滋陰填精葯相合,以使精血互化。杜仲甘、溫, 氣味俱厚,氣稍厚於味,有補肝腎之功 。《醫學啟 源·葯類法象》載附子 「性大熱,味辛甘,氣厚 味薄」 ,能溫壯腎陽,補命門之火。肉桂氣熱,味 大辛,同為氣厚味薄之品,能補下焦火熱不足。此 二葯推動之力甚強,入葯時以小量漸加,可見張景 岳在治療虛損為主的疾病時對人體正氣的重視,避 免 「壯火散氣」 ,同時避免引起陰分的不安。徐徐 生火,使得大隊的益腎填精葯在機體中更好地發揮 功用,同時有從陰引陽之效。左歸丸、右歸丸均以味厚氣薄之品為基礎,左 歸丸中尚有味厚氣厚之川牛膝和菟絲子,以達從陽 引陰之功。右歸丸中有附子、肉桂氣厚味薄之品, 少火生氣,共奏填精助陽之功。總體來看,二方均 為味厚之方。味厚者,陰也,味歸形,陰成形,能 入里安五臟,填精全形; 形歸氣,精食氣,形全精 充,則氣化正常。左歸丸氣薄,氣之薄者為陽中之 陰,其性為陽,又有歸陰之勢,能調動機體自身陽 氣,使其運行條達有序,以奏從陽引陰之功,且不 耗散陰液,不擾動元陽。右歸丸為氣厚之劑,氣之 厚者為陽中之陽,右歸丸在填補陰精時注重陽氣的 激發,也有從陰引陽之義。氣生形,氣歸精,機體 生理功能得以正常運行,則精形充實。4 結語王嘯天 [6 ] 認為,氣味結合能說明藥物的共性。 在認識藥物方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給出從 陰陽、形氣角度思考的提示,將自然界葯食之味與 氣與人體之形與氣結合起來論述,並言明其性質與 轉化的過程。孟沛霖等 [7 ] 認為,學習中藥首先要 掌握藥物氣味的作用,還要掌握氣味對人體臟腑、 組織的感受作用。藥物的氣、味組合繁多複雜,但 也有一定的規律性 ,《黃帝內經》中言及的氣味厚 薄便是氣味相合作用的整體體現,它將藥物的四氣 五味、陰陽屬性乃至歸經糅合在一起,用於說明葯 物的整體作用趨勢,並且能夠體現其對人體臟腑、 組織的感受。把藥物的氣味厚薄與功效間的規律加 以總結,並將其應用於組方之中,對於認識人體生 理、病理的變化過程有宏觀指導作用,也使得在認 識疾病時能更好地將人體與自然界結合起來動態地 考察。張景岳創製的左歸丸、右歸丸是 《黃帝內 經》氣味陰陽理論的延伸,兩方均從形、氣的共 同物質基礎 — — — 「精」的角度出發,在補腎填精 的基礎上,根據主治病症的不同,分別採用了從陽 引陰和從陰引陽的方法。左歸丸滋腎陰,補虛損, 安形體; 右歸丸則更加註重氣的作用,乃形氣兼顧 之方。左歸丸、右歸丸的成方是建立在對陰陽和 精、形、氣的動態變化認識基礎之上的,在顧護物 質基礎 「精」的同時利用 「陽化氣,陰成形」的 特點,左歸丸以 「味厚氣薄」為組方原則,配以 少量氣厚之品,以達滋陰填精之功,有從陽引陰之 妙; 而右歸丸的組方則體現出 「味厚氣厚,味稍 厚於氣」的特點,在填補腎精的同時更加註重腎 氣的激發,有陰中求陽之能。參考文獻[ 1] 任艷玲.《神農本草經》 理論與實踐[ M] . 北京: 中國中 醫藥出版社, 2015: 33.[ 2] 張衛, 張瑞賢, 韓垚, 等. 中藥氣味薄厚升降浮沉理論體 系構建及嬗變[ J] . 中醫雜誌, 2013, 54( 7) : 544- 546.[ 3] 馬蒔.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 . 田代華, 主校. 北 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8: 38.[ 4] 凌耀星.《內經》 析疑四則[ J] . 上海中醫藥雜誌, 1982, 16( 3) : 3- 5.[ 5] 何麗娟, 初傑, 宋囡, 等. 從左歸丸與右歸丸探究張景岳 之陰陽觀[ J] . 中醫雜誌, 2014, 55( 1) : 83- 85.[ 6] 王嘯天. 中藥藥性的規律性與多選性[ J] . 中醫雜誌, 1984, 25( 12) : 54- 55.[ 7] 孟沛霖, 薛崢. 如何學習 「神農本草經」 [ J] . 中醫雜誌, 1957( 9) : 493, 463.【作者】 秦臻; 任艷玲;
推薦閱讀:

喬任梁的死因為什麼不應該被大張旗鼓地探討
一位 富翁八字格局層次探討
與職業醫生探討營養學
中度詳批的一則八字供易友探討
12周年祭文:探討張國榮為何抑鬱?

TAG: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