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竹木牙角器收藏鑒賞
第一章 竹刻藝術品1明清竹刻藝術品收藏行情如何?答:明清竹刻是現代藝術收藏品中的一個小類別,但在各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整體成交率頗高,據《寶藏》資料庫的調查數據顯示,從1 994年到2004年9月,明清竹刻拍品約700件,總成交額超過3000萬元,成交率達47%。北京乾海以拍賣明清竹刻品業績好而著名,自1995年4月到2004年8月底,九年來共成功拍賣明清竹刻器160餘件,成交金額達850萬元,其中單件最高價是2002年12月9日拍賣的「清中期竹雕布袋和尚詩文筆筒」,拍前估價8~12萬元,最終以56萬元成交。近十餘年來,中國嘉德也拍賣數百件明清竹刻器。以2003年「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最成功,參拍的I 4件明清竹刻器全部成交。其中第1210號參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萬成交;第1211號參拍品「清竹根雕採藥老僧」,以57.2萬元成交;第1209號參拍品「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以1 1 0萬元成交。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在2004年6月28日春季拍賣會上,參拍的56件竹木牙角器,成交32件,成交額為340.66萬元,成交率為57.I 4%。其中竹刻器物24件,成交1 5件,總成交價71.63萬元,成交率達60%。2005年7月12日,在北京翰海拍賣公司迎春拍賣會上,第2539號參拍品「清中期竹刻詩文竹節臂擱」,以28.6萬元成交;第2540號參拍品「清中期竹雕梅花筆筒」,以23.1萬元成交,第2528號參拍品「清中期竹雕踏雪尋梅筆筒」,以16.5萬元成交;第2520號參拍品「清竹刻鏤雕踏雪尋梅圖筆筒」,以11萬元成交。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在2004年5月16日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第314號參拍品「清竹雕刻阮入天台圖筆筒」,以31.9萬元成交;第312號參拍品「清早期竹雕聽松圖筆筒」,以13.2萬元成交;第310號參拍品「清康熙/雍正竹雕漁家樂圖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在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古玩城,明清竹刻品的行情也見漲,2004年比2002年上升近50%,一隻清代竹刻竹筒成交價在千元以上,有清末刻竹
2明清竹刻器的收藏有哪些特點?答:對明清竹刻器了解甚少的人,往往看不懂,一個竹刻筆筒竟會值幾十萬元。原因在於把普通竹刻品與竹刻藝術品混為一談。刻竹之技出現甚早,但最終成為竹刻藝術品,卻始於明代中期,此後近三百年來又一直有文人藝術家不斷地參與,研究刻竹之藝,才形成了以文人風格為特色的明清竹刻藝術。所以,竹刻藝術品的收藏,與書畫作品的收藏特性是一樣的,收藏的重點應是明清民國時期的文人竹刻名家的作品,而並非是這期間的工匠作品。如果對此認識不清,就會在價格上吃虧。明清竹刻器有如下一些特點:(1)竹刻器的工藝水平和作者的名氣:竹刻是小件工藝雕刻品,材料十分平凡易得,價值不高,所以竹刻器的工藝竹刻器要高許多倍,這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問題在於明清以來,並不是刻竹名家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上鐫刻銘款,許多做工優秀的竹刻器就沒有銘款。所以,如見到一些刻工很好的竹刻器上,雖無刻竹名家款,也切不可錯失機會。竹刻器本身所顯示的刀工、藝術水平與風格流派,也是很過硬的指標。(2)竹刻器的保存狀況:竹刻器多為傳世品,少有出土物,加之竹刻器也易於保存,故一般品相都較好。但確有因收藏不當造成品相較差的,會直接反映到市場價格上。竹刻器的品相是很重要的,要收藏就收藏品相好的精品,品相很差的、甚至已腐朽的竹刻器是沒有收藏價值的,這一點與其他收藏品是不相同的。(3)竹刻器的年代:竹刻器的年代也不是越老越好,這一點與其他收藏品不同。竹刻器最老的年代也不能早過明代中期。一般來說,竹刻藝術的盛期在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年間,那些講究刀法,精鏤細刻又注重構圖的文人竹刻器主要出現在這個時期。從嘉慶、道光年間起,竹刻藝術使開始衰退,文人藝術家只喜歡在平面上作淺刻撥鏤;那些以表現刀法、精鏤細刻、深浮雕的竹刻器,特別是圓雕竹刻,文人藝術家基本上不做了,也做不了。如有,也是當時工匠的仿製品,雖然其中有不少工匠之作顯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也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但終歸是因功力與藝術修養差了許多,作品缺乏神韻。(4)在任何時候。竹刻藝術品的高端價格都是由文人竹刻名家的作品支撐的,而並非是這期間的工匠作品。藝術品和工匠製品是在藝術上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兩種竹刻器,在價格上應當有較大的差距。(5)市場成交價格隨時注意明清竹刻器的市場成交價,也很重要。應當說。那些由杜會公認的文物鑒賞家,收藏家鑒賞收藏過的精品,真偽不存在問題,藝術價值、收藏保值性也毋庸置疑。這樣的成交價就很有關注的意義,可以作為是明清竹刻器價格的風向標。(6)有專門研究家認為,根據近幾年國內市場的走向,竹雕器還有較大的市場運作空間。特別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經公認的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或是經過著錄的作品,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目前大量中端拍品的價位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遠未達到理想價
3竹刻之技與竹刻之藝有何區別?答:竹刻是在竹器表面上進行雕刻裝飾的技藝,其歷史極為久遠。我國長江流域有豐富的竹林資源,竹子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生長快,再生性強,是人類最早利用且用途廣泛的天然材料之一。別的用途且不說,在紙張尚未發明以前,古人將竹子劈成竹片,編綴成片,蘸漆在其上書寫文字,叫「竹簡」。「惟殷先人,有冊有黃」,至少在商代就開始使用竹筒,直到紙張開始普及的東晉,竹簡才消失。又如竹笏版,是官員上朝面君所用禮器,也有記錄文字備忘的功能。《禮記·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見,竹笏是在周朝僅次於玉、象牙笏的禮器。宋代,竹刻之技有很大發展。據陶宗儀《輟耕錄》記載,高宗時有巧匠詹成,所造鳥籠「四面皆花板,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這是在竹器上有微刻的記載。然而,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竹刻器實物,是湖北江陵拍馬山戰國楚墓中出土的三獸足竹卮和西漢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雕龍紋髹彩漆竹勺柄。它們都是2000多年前的竹雕實用工藝品。從明代中期開始,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繁華,文化發達,人們重視物質文化生活。隨著房屋、私家園林的大量興建,硬木傢具的流行,書房的陳設時尚化,人們對於文房用具的藝術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人藝術家的參與和提倡下,民間竹劉很快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明嘉靖年間,在嘉定、金陵出現了竹刻藝術的流派,使竹刻上升為一門藝術。從此文人筆記和地方志才開始記錄竹刻名家的事迹和有關竹刻之辭賦詩文。到清代嘉慶年間,金元鈺編纂竹刻專著《竹人錄》,並首次提出竹刻流派:「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吾邑朱松齡。」這就是明清竹刻藝術分「嘉定派」、「金陵派」的來由。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齡、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擅長竹根雕技藝和竹節雕,雕工精細、刀法洗鍊,題材文雅、構圖講究,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金陵竹刻名家是濮仲謙。濮仲謙刻竹重天然之趣,不屑於精雕細刻。明代竹刻的「嘉定派」和「金陵派」,自開創至清代,名見典籍記載的竹刻藝術家就有200人,足見影響之大。4什麼是留青竹刻,有何藝術特點?答:留青是竹刻表現形式之一,即雕刻時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黃竹肌作地子,以青色竹皮作為雕刻紋樣的表層,故名「留青」竹刻。從雕刻技法上來看,「留青」竹刻屬於減地浮雕。製品有臂擱、鎮紙、筆筒、台屏和案頭小品等。「留青」刻法出現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現畫面中景物的空間關係卻是由明末艱巨張希黃完成的。立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其竹刻山水臂擱事,「凡雲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認為張希黃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層與竹肌在質地,顏色上的對比,來表現空間變化和刀法韻味的。由於「留青」刻法講究藝術性和技巧性,成為許多竹刻藝術家喜愛的藝術形式。「留青」竹刻製品是以竹子的青皮為裝飾色的,也不需要再進行加工處理,故對青竹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須在冬、秋季選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節長無斑者為佳。砍伐時,不能損傷其表皮,根據制器需要,鋸斷或劈開,入沸水煮約一小時,然後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膩,在日光下曬一個星期,再放置室內通風處架空陰乾而成。成品表面光潤,竹皮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5竹刻技法有哪幾種,每種有何藝術特點?答:竹刻與竹雕有所不同,竹刻是在竹子表層作雕刻紋樣的工藝,一般不涉及立體形象的刻畫,故竹刻技法並不多,主要有如下幾種:(1)陽紋砂地竹刻技法之一。系陽紋刻法,地作砂粒狀,有細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櫞地(一名橘皮地)等。是利用陽紋與地紋的對比。(2)薄地陽文竹刻技法之一。其又有三:一指清代吳之璠所刻淺浮雕,其刻法淺於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陽文」。二指較吳之璠淺浮雕更淺的陽文。三是近人所謂「薄地陽文」,將花紋以外全部竹地或鄰近花紋四周之竹地颳去,使花紋微微高起,然後雕刻。(3)陷地深刻竹刻技法之一。一種深刻,但比一般深刻更深。竹子表面光素,稱為地,所雕圖像全部割陷地中,有五六層,始達其最深處,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於清代中期。(4)竹刻地紋竹刻技法之一。其地紋有四;一為光地,即平地。二為空地,即透雕之鏤空地。三為幾何紋地,如雷紋、波紋、鱗紋、錦紋等。四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紋覆地,地承紋,地為紋輔,紋因地成。6明代竹刻「嘉定派」有哪幾位重要代表人物?答:自明正德、嘉靖至清嘉慶之二百八十餘年間,嘉定刻竹名手僅《竹人錄》所載即有六十七人。由朱松齡創立門派,以後代代有傳人,堪稱中國竹刻藝術之都.明代嘉定竹刻除三朱一一朱松齡、朱小松、朱三松外,繼之者有秦一爵、沈漢川、沈兼。朱松齡,是明正德、嘉靖(1506一1566)年間人,名鶴,字子鳴,一作字松齡,松鄰其號。祖先是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華亭,又六世而東徙,遂為嘉定人。為陸深(1477~1544)客。工韻語、書法、篆刻,兼雕鏤圖繪之技。所制有筆筒、香筒、杯、罍諸器,尤以簪釵等服飾極為有名,王鳴盛《練川雜詠》記有「玉人云鬢堆鴉處,斜插朱松齡一枝」之句。松鄰所作的傳世品現在十分罕見,有「松鶴圖竹雕筆筒」傳世。朱小松,名纓,字清甫,朱松齡之子。《竹人錄》對他的評價是:「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畫尤長於氣韻,長卷小幅各有異趣。間仿王摩詰(維)諸名家,雲樹纖曲盤折,盡屬化工。刻竹木為古仙佛像,鑒者比於吳道子所繪。「清初人有朱小松所制竹根文具的詩文:「藤樹舞鱗鬣,仙鬼凸目睛,故作貌丑劣,嘏蟆腹彭亨。以此試奇詭,精神若怒生。瑣細一切物,其勢皆飛鳴。」由此可知,朱小松的竹刻,以形象生動活潑為特色。毛祥麟則贊揚小松「能世父業,深得巧思,務求精詣,故其技益臻妙絕,」蓋有出藍之譽。朱小松的傳世作品有「透雕劉阮入天台香筒」、「浮雕陶淵明歸去來辭圖筆筒」(制於萬曆三年,即1575年),在藝術構思和刀法處理上確實超過其父。朱三松,名稚徵,是朱小松次子。陸扶照《南村隨筆》評價其竹刻藝術說:「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歷歲月乃成。」朱三松所制竹刻器有暑崇禎年款者,卒年或已入清。《南村隨筆》又記有「?城竹刻,自明正、嘉間高人朱松齡鶴創為之,繼者其子小松纓,至其孫三松稚徵而技臻絕妙。」《對山書屋墨余錄》別稱:「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可見朱氏刻竹技藝,承傳發展,一代勝於一代。朱三松的「窺簡圖筆筒」和竹根雕「殘荷筆洗」,都是傳世名作。「窺簡圖筆筒」雖畫稿取陳老蓮《西廂記》插畫,但將繪本改為浮雕竹刻,在技法表現上也有許多創造。嘉定竹刻至三松而器物愈備,技法愈精,聲名愈盛,而學之者愈眾,秦一爵、沈漢川、沈禹川、沈兼,都是師法三松而成為竹刻名家的。秦一爵,嘉定竹刻名人,《南村隨筆》誤作「秦一姐」,從朱三松學刻竹,藝術成就很高,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沈漢川,嘉定竹刻名人,朱三松的弟子,之後又傳藝於弟弟沈大生和兒子沈兼。沈大生,嘉定竹刻名人,宇仲旭,又字禹川,以醫生為職業,其師是沈漢川。沈兼(1617一1675),又名參,字兩之,號無諍道人,嘉定竹刻名人。從其父沈漢川學得朱三松竹刻技法,但技藝在其父之上。沈兼的弟弟,也是嘉定竹刻名人。7明代竹刻「金陵派」有哪幾位重要代表人物?答:明代「金陵派」竹刻興起於明代中期,但金陵刻竹雖亦稱「派」,其情況與「嘉定派」人才濟濟、流傳有緒大不相同,明代金陵竹刻名家只有兩人。清人金元鈺之所以推濮仲謙為金陵派者,其用意正是王世襄先生所言:「不過是有意製造一個對立面來抬高他本鄉的嘉定派而已。」故而金氏會說出「濮派淺率不耐尋味,遠不如朱」之言亦不足為怪矣。李耀,字文甫,金陵人,《竹個叢鈔》稱其「善雕扇骨,鐫花草玲瓏有致,亦能刻牙章,嘗為文三橋(彭)捉刀。」文彭為文徵明之子,卒於萬曆元年(1573),年七十六。故文甫當是嘉靖隆慶時人。濮澄(1582一?),複姓濮陽,單稱姓濮,字仲謙。生於萬曆十年(1582),清初尚健在。是當時著名的鏤刻名家。張岱《陶庵夢憶》說:「南京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不可解也。仲謙名噪甚,得其款,物輒騰貴。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於友人座間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不屬,雖勢劫之,利啖之,終不可得。」據戴,濮仲謙治竹,不耐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即已成器,與「三朱」風格迥然不同。他的傳世作品卻很難看到,雖然許多竹刻上都有他的名款,但大都是雕工繁瑣或題材庸俗者,也有人在無款的古舊竹器上偽刻他的名字。由於李耀的刻竹風格與濮仲謙根本不同,也沒有師承關係和藝術流派的共性,故金陵稱「派」確實很勉強。有的評論家還認為「以淺刻或略施刀鑿即使成器之刻法為金陵派風格」,只承認濮仲謙為「金陵派」創始人。一百多年後的清代,潘西鳳的竹刻刀法與濮仲謙相近,鄭板橋對其十分欣賞,稱潘西鳳為濮仲謙後一人,所以,也有評論家者把潘西鳳劃入金陵派之中。8明代竹刻藝術家張希黃為何不入《竹人傳》?答:因為張希黃不是嘉定人,所以以記載嘉定竹人的《竹人錄》不收,清人筆記又多不記希黃行實,所以,張希黃的字型大小里貫遂不詳。傳世作品中,希黃款下有「張宗略印」,或謂其名宗略,希黃乃其字也。或云為江陰(今屬江蘇無錫市)人,亦有待考證。張希黃對去地陽雕的留青技法有獨到之處,善用竹青皮層的多少來表現空間關係,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則是公認的。留青之法講究刀法和藝術構思,後繼者甚眾。據清人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張希黃曾刻一件盛放挖耳垢的工具「耳消息」的留青竹筒,鐫刻一漁翁手執一根釣竿,釣絲末端有一條剛釣上的小魚,神態極為生動。漁翁腰間系一隻魚筒,旁刻「風約約,雨霏霏,無數蜻蜒立鉤絲」,下暑「希黃予」三字,並刻鈐二枚小印。張希黃的刻竹工細精緻,並能曲盡畫理,作品流傳下來不多。張希黃傳世竹刻,以「樓閣山水筆筒」為最精。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張希黃山水樓閣圖竹雕竹筒」,高10.3厘米,徑5.9厘米,刻畫樓閣山水圖。所雕建築,甍瓦楞豁,榱桷儼然,欄杆、窗格為何式,都一絲不苟;有的裙板上彷彿還雕有圖案,精緻細巧;遠處刻作崇岡疊嶺,逶迤連綿,更有平台峭壁,形勢峻峨;山不見麓,似是雲氣瀰漫,畫面備覺深遠。
9清代「嘉定派」竹刻有哪幾位重要代表人物?答:清代前期(1644一1795)為嘉定派竹刻鼎盛時期,名手輩出,堪稱大家者有吳之璠、封錫祿、周顥三人。吳之璠,字魯珍,別號東海道人,嘉定人。初居南翔,後遷往天津。是繼朱三松之後嘉定第一名手,刻竹年款多在康熙前葉。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傳世品有人物、花鳥筆筒,行、草臂擱。天津馬令延為上客,後馬令去官,從之偕往,遂不知所終。傳世實物尚有不少,足見吳之璠是一位以竹刻為業的藝術家。封錫祿,字義侯,晚年自號廉痴,與吳之璠是同鄉同時代的人,只是年齡稍小些。封氏為練水竹刻世家,世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者,僅《竹人錄》所載,封姓竹刻名手有十二人。但以封錫爵(字晉侯)、封錫祿、封錫璋(字漢侯)兄弟三人技藝最好,三兄弟申中以老二封錫祿技藝最好。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錫祿、封錫璋同時被召入京師如意館,專門為皇帝製作竹刻器,由此天下聞名。封氏三兄弟都擅長圓雕,善刻竹根人物,而以封錫祿技藝為最精。故金元鈺有「吾疁竹根人物盛於封氏,而精於義侯」之評。說他的製作的梵僧佛像,奇蹤異狀,詭怪離奇,見者毛髮竦立。他製作的採藥仙翁、散花天女,則又軒軒霞舉,超然有出塵之想。封錫祿性格落拓不羈,天資敏妙,奇巧絕倫。可惜作品傳世很少。封錫祿的子侄輩中也有學習竹刻藝術的,如封始幽、封始鎬、封始岐,成就雖不低,但終不及封錫祿的弟子施天章。施天章(1702一1774),字煥文,嘉定人。早年專攻馬遠、夏圭的山水畫。後來拜封錫祿為師,學習竹刻技藝,很有成就。雍正年間,他的竹刻作品被織造使者呈送進宮,得到雍正皇帝的喜歡,命他到如意館供奉,所造益精,一時無兩。乾隆初,官鴻臚寺序班,被酒獲譴,養馬翁山,後回籍。金元鈺評其藝事曰:「封氏家法,專以奇峭生新為主。煥文一出,而古色古香,渾厚蒼深,駸駸乎三代鼎彝矣。」可見煥文雖得封氏之傳,但又自具面目也。周顥(約1685一1773),字晉瞻,號芷岩,又號雪樵,一號髯痴,人呼周髯。與封錫祿也是同里同時之人,只是年紀稍小些。周顥精於繪畫,是一位有名的畫師兼竹刻藝術家。由於他的繪畫成就很高,所以他刻竹時不分題材,想刻什麼就刻什麼。他的竹刻山水,評價最高。因周顥是將南宗畫法入竹刻之第一人。清代後期,竹刻山水多法南宗,只求筆情墨趣之近似,不講刀痕鑿跡,於是竹刻精品越來越少,荒率簡略之作日多,工力又遠不及周顥。從竹刻藝術史來看,竹刻風格趨於平淺單一,以再現書畫筆墨為最高追求,其始作俑者即周顥。周顥之侄周笠,字牧山,亦有畫名,刻竹與周顥齊名,時稱「槎南二周」。10清代竹刻名人除「嘉定派」外還有哪幾位?答:清代乾隆年間竹刻名人是潘西鳳,字桐岡,號老桐,浙江新昌人,客居揚州,王虛舟弟子。善刻竹,傳說他在黃岡嶺得到一些竹子,製成一把音色很美的琴,並用剩下的竹根刻成印章送給親友,於是竹根印章竟成時尚。又說他喜歡用畸形卷竹製作臂擱,連蟲蝕斑痕都看得很清楚,好像沒有加工一樣,然而臂擱卻具天然之趣。銘文款識,著字無多,卻也雋永有味。從這些記載來看,他的刻竹風格與濮仲謙相同,都是以不事刀斧為奇,強調巧奪天工的風格。道光年間,又有方絮等擅長淺刻的竹刻名家,字矩平,號治庵,原籍安徽歙縣,寓居浙江黃岩,工詩文,善書畫,擅長竹刻,人稱「方竹」。方絜的刻竹山水,人物無一不精。李蘭九《西雲詩鈔》贈方絜詩稱:「方子詩畫兼能事,精於鐫竹本余枝。豈知翻樣出汗青,復擅神到翠竹。」但他最擅長在竹臂擱和竹筆筒上替別人作畫像,鬚眉逼真。在竹刻工藝上看,方絜在刻人物畫臉部時採用陷地淺刻,其餘部分用陰刻,兩種方法配合得天衣無縫,故時人稱為「絕藝」。11明清竹刻名家都擅長哪種竹刻技藝?答:明清竹刻名家在竹刻技藝上是各有所長的,這不僅體現在雕刻技法上,也體現在題材、品種特點上。因此,光從「嘉定派」,「金陵派」的分類,尚不足以了解明清竹刻名家的技藝特長。清代後期有不少傑出的「竹人」,也不是「嘉定派」、「金陵派」。故現從竹刻技藝角度,對部分明清竹刻名家進行介紹如下:(1)深刻浮睡和圓雕此法為朱松齡祖孫所創。繼之者有侯崤曾、秦一爵、沈兼、封錫祿、施天章等人。封氏尤擅竹根雕人物。至嘉慶時,蔡時敏尚作立體圓雕,以後則瀕絕跡矣。(2)以淺刻或略施刀鑿即使成器之刻法為濮仲謙所創。潘西鳳刻竹亦用此法。文人刻竹多崇尚濮仲謙的自然天趣,故繼之者頗多。(3)留青(皮雕)相傳為明末張希黃所創。由於留青之法有很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所以,後繼者甚眾。清嘉道間(1796一1850)尚勛也是擅長留青的高手,也善刻浮雕。但他不是嘉定人,《竹人傳》沒有記載,所刻款識又過於簡略,故迄今不知其字型大小、里貫及生卒年代。(4)薄地陽文吳之璠所創,是一種淺浮雕,有兩種表現手法:第一種是利用構圖技巧,即利用景物之間的遮掩壓疊來分出空間遠近層次,故能在有限高度上,甚至在同層上表現出透視深度。第二種是竹刻紋樣只佔全器的一局部,以大面積的光素竹絲地與精鏤細刻的紋樣形成對比,相映生色。故論者對吳之璠治竹有「精細得神,最為工絕」評價。繼承這種手法的有其婿朱文友(或作文右),號筠齋。又有王之羽,字謂韶,自暑逸民,因其舅徐氏與吳之璠是鄰居,故王之羽能學到「薄地陽文」之法,刻竹也名冠一時。(5)以南宗畫法人竹刻清初時,吳之璠所刻山水人物,仍是北宗。所以金堅齋論朱氏祖孫之作,有「大抵花鳥規撫徐熙,寫意人物、山水在馬(遠)、夏(圭)之間,畫道以南宗為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宗」之論。然而,清初畫壇以四王一派為主。故畫家均以南宗山水為正統。畫家出身的刻竹名家周顥,在刻山水時不用別人的畫稿,用刀如用筆,以陰刻為主,講究皴法濃,淡坳突,刀痕爽利,雖是南宗皴法,卻有斧劈皴的意趣,因有合南北宗為一體之譽。對後世刻竹影響甚大。周笠,字牧山,為周顥之侄,也是畫家出身,刻竹作品渾厚中自露秀色,名氣與周顥相仿,人稱「槎南二周」。周顥的學生嚴煜,字敬安,一字雲高,也繼承了周顥的刻法。(6)刻竹根蟾蜍嘉定封氏擅竹根雕,有專門刻竹根蟾蜍而著稱的封小姐,其所刻一蟾蜍易銀一兩。又有蘇州人朱雪松,善取老竹蟠曲根鞭雕琢為蟾蜍,摩弄如玉,與真者無二,也是刻竹根蟾蜍的名家。(7)刻竹章用竹根刻圖章,以嘉定人楊褒父子最有名。揚褒字聖榮,號古林,創刻竹章,其鈕制悉遵秦漢,又因為竹章便於攜帶,刻工形制均妙,當時的人都珍愛。楊褒著有《竹章印譜》二卷。楊褒之子楊謙,字筠谷,號吉人,繼承了其父刻竹章的技藝,此外還擅琢硯。潘西鳳刻竹章也很有名。其予潘封,字小桐,也善制竹印。又有如皋人喬林,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善刻竹根印章,精雅絕俗。喬林之予喬昱,字丹輝,號鏡潭,繼承了其父刻竹章的技藝。光緒年間刻竹章高手有汪敏孚。(8)刻書法竹面刻字,起源很久。《竹人錄》認為專在竹面刻字的名家以王永芳最早。金西厓根據王永芳所刻「蘇東坡嶺南氣候說」筆筒,考證王永芳系王若芳之誤。王若芳,字玉斧,自暑舜江,嘉定人,以在竹面刻蘇東坡的字而著名。劉起,字韓杼,號昌復,晚年自署可笑老人,嘉定人。雍正十年(1732)貢入成均,書摹王獻之、虞世南,題榜大字師朱熹。善刻竹,所刻行草婉麗道逸。鄧渭,字德璜,號雲樵,鄧士傑之子,鄧孚嘉之侄,善刻行楷,是乾隆年間刻得最好的。周鍔,字劍堂,嘉定人,以精刻小字稱著,所刻扇邊字,細如蠅蚊,而分行布白層次井然。韓潮,字蛟門,歸安人,微刻名家,刻扇骨小行楷可作數百字。王梅鄰,字茂林,王從子,嘉定人,以精刻小楷字著稱。於碩,字嘯軒,光緒初揚州人,微刻名家,所刻扇骨字如芥子,每邊能刻小行楷,三四十行。(9)刻折枝花以鄧孚嘉最有名。鄧孚嘉,字用吉,福建人。寓居嘉定,善刻竹,所鐫折枝花最為工妙。其法直起直落,枝本比附而成。重花疊葉,薄似輕雲,而映帶迴環,秀媚精雅。王兄,字席珍,號春江,謂韶之孫。工刻花卉,尤善折枝蘭。馬國珍,字鳴玉,號珂亭,嘉定人。善刻竹,又稍變鄧孚嘉法,作折枝花果,青李、盧橘、楊梅之屬,盛以椀疊,羅列柒幾,清闊英光,倍饒清趣。(10)刻小像(肖像)以竹刻為人刻小照是竹刻題材的擴大,清初時偶爾有人為之,清代中葉以後流行。張宏裕,字百福,嘉定人。初與馬珂亭同刻花果,後改為用竹根為人雕刻肖像。雕刻肖像最有名者是方絜,字矩平,號治庵,原籍安徽歙縣,寓居浙江黃岩,人稱「方竹」,精於鐵筆,刻竹尤為絕技。《前塵夢影錄》說「方為釋六舟達受作廬山行腳圖象於臂擱,鬚眉畢現,而為阮元作八十小像更佳」。當時不少名人都請方絜刻過小像。方絮獨創一法,面部用陷地淺浮雕,其餘用陰刻。雖凸起分許,卻陰陽凹凸,鬚眉畢現,神氣栩栩,且兩法能統一得天衣無縫。故有論者稱其特獨刻法為「陷地淺刻」。(11)刻畫本即根據名家畫本,縮摹於竹刻中,可由名家直接落墨於竹面,前代名家畫本則只能縮描之。朱三松所作屏風仕女筆筒,其稿本采自陳老蓮為《正北西廂》所作插圖《窺簡》。以後有專刻畫本的名家。如嘉定庄綬綸,字印若,刻竹專刻仕女,自稱是按周昉、仇英所繪的粉本,竹刻作品有「四美人圖」、「揚妃春睡圖」、「紅葉題詩圖」等,阿堵傳神。蕭山蔡照,原名照初,字容庄,善刻竹木,也善刻任渭長所繪《列仙酒牌》、《于越先賢傳》、《劍俠傳》名畫,筆法精細,令人有觀止之嘆。浙海寧袁馨,字椒孫,曾以任渭長所畫洛神為範本刻一臂擱,雕法工細,保持原畫之妙。故《廣印人傳》謂:「浙中以刻竹稱者,惟椒孫與容庄兩人而已。」(12)刻金石文乾隆嘉慶年間金石考據盛行,晚清竹人刻金石文者頗多,著名的竹刻高手有朱寶騮,字又原,德清人,工書畫,精刻竹,鐫扇邊多摹寫金石文。楊懈,原名海,字竹唐,號龍石,吳江人,刻竹善摹金文,刀痕深而且圓,別具一格。周禮,字子和,號致和,蘇州人,是王石香(雲)入室弟子,摹刻金石文字及器形,殘破罄缺處均能逼肖;由於摹刻金石文時,常要表現泉幣古鏡之銹花斑駁,後逐步衍生出糙地的刻法。故各種砂地、核桃地等刻法較晚,盛行於嘉慶、道光年間之後。除以上擅長刻某種題材外,尚有嘉定時其吉(字大生)、時其祥(字天行)兄弟,以擅長刻名人所畫名勝山水圖而著名;顧珏(字宗玉)則擅長刻山水人物,周乃始(字墨山)擅長刻芭蕉叢竹而著名。12民國時期竹刻藝術有何特點?答:20世紀初期,中國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四川等地。竹刻「貼黃」工藝較為盛行,湖南邵陽、浙江黃岩、四川江安,都是竹刻「貼黃」工藝品的主要產地,以製作實用工藝品為主。廣東南雄則以竹根雕著稱。竹刻「留青」技藝仍在盛行,在民間有廣泛的基礎。有一些藝術家轉向竹刻藝術,像民國初年,北京的金石篆刻世人張志漁潛心研究竹刻之藝,成為「北方竹刻之祖」。此時,江南有一些竹刻名家定居上海,在藝術上強調竹刻與書畫藝術相結合,力求改變清代後期竹刻趨向平淺單一的作風。形成了以「留青」刻法為主的江南竹刻流派。民國時期的竹刻名家有吳興的金西厓(紹坊),上海的支慈庵、徐素白,江蘇常州的白士風、徐乘方、范遙青。金紹坊,字季言,別署西厓,浙江吳興人,久居上海。善書畫,精鑒賞,喜刻竹。隨其二哥金紹堂(字仲廉,別署東溪)學竹刻之藝。日夕操刀,三年中刻扇骨三百餘枋。又能在小竹臂擱上刻留青山水,風格很像張希黃。他後來刻竹,多用其大哥金城(原名金紹城,字鞏北,一字拱北,號北樓,又號籍湖)所畫之稿,畫面簡潔,刀法流暢。著有《可讀廬刻竹拓本》,《西屋刻竹》、《竹刻藝術》,對竹刻技藝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無論是刻文字還是畫面,都有筆墨韻味。「蒲塘風趣及蠶葉圖兩面淺刻臂擱」,正面用留青法鐫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纖細輕薄,幼蜒點足於花蕊之上,荷葉翻卷舒展,陰陽正背,筋脈紋理,高低起伏,上海的竹刻以支慈庵最有名,其特點是以「留青」技法為主,與竹肌淺刻和陰陽刻相結合,圖案清新淡雅,刀法縝密,色調柔狀寫入微。臂擱背面的竹黃部分割浮雕「蠶葉圖」,桑葉之上有銀蠶數條,蠕蠕曲伸;葉面嚙孔累累,形象逼真。他的作品對現代江南竹刻風格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女竹刻藝術家張絜之擅長浮雕技法,在處理畫面的空間關係上有獨到之處。如「透雕摺扇骨梅竹」,是將一對長不盈尺、寬僅五分的竹片分別雕刻成竹根和梅樁,注重對竹子的根須、竹葉、筍斑和竹節的細節刻畫,也強調了梅樹樁的蒼勁盤曲、梅花纖巧輕薄、花蕊精細挺括,創遺古樸清新的意境.
13什麼是翻黃竹刻?答:竹刻技藝之一,也叫「貼黃」、「竹黃」、「反黃」和「文竹」。清乾隆年間,造辦處妙創「貼黃」竹刻工藝。所謂「貼黃」是以黃揚木為胎,用竹之內皮貼於器外,雕成各種紋飾。清宮造辦處還創製仿青銅器竹雕器,造型、紋飾與青銅器畢肖,是富有工藝情趣的竹雕藝術品。不久,此技傳入民間,當時的福建上杭,製作的翻黃器相當精美。此後湖南邵陽成為重要產地。道光咸豐以後,上海嘉定也成為生產中心之一,浙江黃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產區。翻黃竹刻,是在很薄的竹黃表面上進行的,故以陰紋淺刻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澤光潤,類似象牙。產品有實用器和陳設品兩種。一般先用木料做成器物,再在器物的表面貼上竹黃。竹黃是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黃,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有的因為裝飾紋樣的需要,要貼上兩至三層竹黃;經過磨平後再刻紋樣。所刻紋飾有彩花如意、方夔、連瓣勾蓮、回紋、雷紋、蟬羽紋、山水人物和花鳥等,銜接緊密,接榫斗角,毫無榫跡,被譽為「天衣無縫」,其紋飾精巧美觀,宛若天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時期的翻黃製品。14浙江黃岩翻黃竹刻有何藝術特色?答:黃岩翻黃竹刻,是浙江著名的三大雕刻之一。黃岩翻黃竹刻於清代同治九年(1871年),由民間藝人陳堯臣製作而成。至民國時期,黃岩習此藝的人不少。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上曾獲銀質獎。當時,黃岩翻黃竹刻的產品有郵票盒,牙籤罐,筆筒,花瓶,檯燈、茶葉盒,水果盤等日用品及台屏、掛屏,壁掛等欣賞品。多用淺刻,也有平底薄肉雕。1949年後。藝人們為了改變竹黃質地硬脆,不能彎曲的缺陷,用十幾塊乃至幾十塊竹黃,精心拼合成各種形狀,使竹刻產品改變了簡單的直線造型形式,色澤渾然一體。作品除雕刻花紋線條著色外,其餘部分都保持竹黃本色。其中有在棗木上鑲嵌翻黃,也有的「嵌黃」純用翻黃板鋸成各種圖案的「穿枝」,或在翻黃上復貼各種棗木浮雕的「復花」。如翻黃掛鐘殼,就是綜合了翻黃、穿枝、復花三種方法製成的。整個鐘殼是翻黃做底,鐘面下部鑲著圖案「穿枝」,鍾殼上下兩端是在鵝黃色的翻黃上貼有精緻的紅色棗木復花,清雅別緻,美觀大方。黃岩翻黃竹刻的花色品種有230多種,20世紀著名藝人陳方俊是清代黃岩翻黃創始人陳堯臣的後裔,他所創作的「嫦娥奔月八角糖果盒」等,藝術性強,在國外有很高的聲譽。15湖南邵陽翻黃竹刻有何藝術特色?答:湖南邵陽翻黃竹刻,約始於清代乾隆年間,有匣、盒、盤、文具等。特點是竹黃與紅木相配,器物表面呈鵝黃色,清淡幽雅,大多為光素,很少有紋飾。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將一柄邵陽翻黃竹刻摺扇進貢給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生日時,張之洞又定製翎毛筒、煙絲盒、朝珠盒等獻壽。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邵陽竹刻「荷葉花瓶」獲銀質獎章。1949年後,邵陽藝人在採用異形產品成形、高溫壓制、改進膠合等新工藝,基本上解決了起皮、開裂、防蟲、防霉等問題。在雕刻技法上,除了傳統的陰刻外,還創造了鏤雕、浮雕、拼嵌、烙畫、著色、壓燙、腐蝕等方法,形成了邵陽翻黃竹刻造型優美、色澤淡雅、刀法蒼勁有力等特點。現代邵陽翻黃竹刻的品種以盒、瓶、屏風、盤、碟、筒、架、大型掛屏及其他裝飾品為主,計有100多種。優秀藝人王民生成功地將國畫和金石藝術的傳統技法移植到竹刻上來,作品風格高雅。喻文是王民生的高足,既能設計,又長於雕刻。他創造了電烙、壓燙等技法,又和曾劍潭等共同研製了硝酸腐蝕浮雕、倭雕、貼花燙壓等技術,曾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創作了兩幅大型竹黃掛屏。16四川江安竹黃雕刻有何藝術特色?答:四川省江安縣地處長江上游,盛產各類竹子,尤以楠竹資源豐富。當地所產楠竹具有紋路精密,竹青如綢緞、竹黃如牙骨的特點,是竹黃工藝生產的上等材料。江安竹製品加工歷史悠久,早在北宋時期,便利用竹子編織籮筐、背兜、椅子,蒸籠等日用品。元、明時,已經開始製作各種精緻實用的竹製品,如在筷頭上雕刻獅子、龍鳳等,在清代後期開始製作竹黃工藝品。1915年,江安竹黃製品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江安竹黃工藝品是用優質楠竹製成,還有用鐵絲紋刻花、貼花、突花和火繪等裝飾技藝。紋樣有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等。20世紀50—60年代,老藝人鄒海山掌握一套將幼筍培植成凹卷或扁圓竹材的技術,可用它來雕刻奇形異制的竹筆筒。這種人工和天然結合的竹雕產品,別其一格。江安竹黃雕刻藝人還以帶麻雀斑紋的紅豆木及烏木、楠木等優質材料作配料,利用木材本身的自然色調,組合成花卉草木和象徵吉祥如意的龍、鳳、麒麟等圖案,品種有5大類,300多個花色。其中有浮雕茶葉筒、煙盒、糖盒、花瓶等實用品,也有插屏、座屏,宮燈,窗燈等欣賞品,還有竹器雕刻,竹黃鑲嵌,竹黃雕刻、竹絲鑲嵌和竹筋皮製品等。
17竹根雕有何藝術特色?答:浙江象山盛產毛竹,每年秋季都要砍伐一批毛竹,而在地面留下竹根。在20世紀80年代,象山竹根雕藝人張德和首創用竹根雕刻人像。這種竹根雕的特點是保留竹的根須,使用時將竹根倒轉過來,利用鬚根的走勢和竹根節疤緊實的特點進行形象刻畫,製成帶竹須的「張飛」、「濟公」等,造型新穎,極富地方特色,很快成為象山竹根雕所特有的表現形式。「壽星頭像」、「聖誕老人」,「連鬢鍾馗」,「八仙」、「和合二仙」、「福祿壽」以及瑞獸擺件「獅子」、「麒麟」、花鳥、山水擺件。像鏤空竹根雕「松鶴圖」,系在一個竹根雕刻24隻仙鶴及山石、松樹,風格古樸。18怎樣鑒別竹刻器的真偽?答:由於竹刻器的材料不值錢,其收藏價值主要由藝術價值所決定。所以,竹刻器的製作年代的真偽和製作者的真偽極為重要。目前,已發現偽作的竹刻器上市。竹刻器的真偽表現為製作年代的真偽和製作者的真偽,而不是指材質。竹刻器的作偽方式通常有四種,一是按真品複製,然後作舊;二是按明清竹刻器的風格進行仿製,由於沒有真品為依據,只是憑個人的想像造假;三添加銘款,這種情況下竹刻器是明清真品,但為了使竹刻器更值錢,使有人在竹刻器的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銘款;四是改刻舊款,即竹刻器是明清真品但不是名家朱三松所作,有人使在竹雕器上刻朱三松的銘款。在選購竹刻器時,辨識真偽一般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看雕刻的刀工是否符合時代風格及明清藝術風格,然後是皮殼與雕工,最後才看款識,不過市場上的竹刻筆筒如有名款。多半為後刻。二是看竹刻器的質地和包漿,好的竹雕材料多數只是生長三四年的竹子,紋路自然,存世時問越長竹皮越紅;表面不再平整而會起皺紋。19如何保養竹刻工藝品?答:竹刻品絕大部分是屬於文房用具或文房清玩,無論做工或繁或簡,總是以藝術品位為上,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竹刻工藝品是在日常把玩中傳世的。竹子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發霉、易裂,易招蟲蛀,在自然的環境下,不能長時間地保存,傳世的竹製傢具很少明代以前的。現代有竹製品廠家對竹器防蟲、防霉進行過專項研究。其中有些方法簡單易行,又安全無毒。現介紹幾例。防蟲液:硫酸鋅防蟲液,取濃度為0.5%的鹽酸9.5千克,硫酸鋅0.5千克,間苯二酚10克,配成溶液,將竹器放入浸泡2分鐘即可取出晾乾。防霉:明礬防霉液,取少量明礬放入清水中製成飽和溶液。將竹器放入浸泡2分鐘即可取出晾乾。去霉:去霉液,用過氧化鈉5克,加水95毫克,配成甲液;配濃度2%的鹽酸為乙液。將已發霉的竹器浸入甲液,約1一10分鐘,視情況輕重而定,或用刷子蘸甲液刷去霉斑。用清水沖乾淨,再浸入乙液,若15分鐘不見霉斑出現,用清水沖乾淨,晾乾即可。《竹人錄·藏法》記載:「前人製作至今日少,得者須櫝以文木,間二三年將生桐油細刷一次,即用棉布揩乾,取其潤澤不枯。如遇風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損裂也。其紅色如琥珀者為上,鵝油色亦足寶貴,黑為下。」可見保養竹刻也有學問。竹刻工藝品最怕見太陽暴晒,宜於存放在陰涼乾淨有一定濕度的環境中。如果沒有時間把玩,必須用布套或匣子收好,要避免灰塵,以防發霉。竹刻品的顏色是在受空氣氧化和人手摩挲而自然形成的。這也是竹刻工藝品天然神趣的一部分。用顏色塗抹或用化學藥品加強氧化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常用手把玩,*人手摩挲可使竹器色貌更佳。有人想利用塗油或上漆之類的辦法為竹器上光,這也不好。因為油漆會浸入刻痕。產生油漬,會損害作品。還有人想讓竹器上的紋飾顯得更清楚些,使用顏色填入刻痕,但這種「俗氣」做法會降低竹刻的藝術品位,實為畫蛇添足。
22我國木雕起源於何時,明清工藝木雕有何特點?答:由於木材易得,故木雕起源很早,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從商周開始,木雕使以依附於器的方式出現在建築、傢具、車輛、舟船等實用器上。木雕裝飾依附於器,服從器的功能,這是實用美術的共同特點,也由此形成了圓雕、浮雕、鏤空雕、立體雕、車鏇等不同工藝技法。這種特點一直延續到清代、民國時期。另外,還有一些木雕,如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出現的木雕彩繪俑和獨角鎮墓獸,從漢代興起的宗教木雕造像,明代嘉靖以後出現的徽州版畫,也都是木雕藝術很重要的表現形式。然而,從宋代就開始、在明清時獲得巨大發展的工藝木雕,是以各種形制不同、工藝不同的木雕小玩意,小擺設和實用器的形式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主題是美化生活,裝飾題材也面向生活,神話故事、戲曲故事、吉祥圖案使成了主角,格調是輕鬆的,寓意是美好吉祥的,器形是宜人的。傳世木雕作品「沉香木雕鴛鴦暖手」,就是特意為陳設、把玩而製作的,高5厘米,長8厘米,寬6.5厘米,色呈青紫,大小剛一握,形狀雕成交頸鴛鴦,甚是親昵,背上蓮葉承花。並蒂而開。這類圓雕小品最宜於把玩,故有「暖手」之稱。明清是我國小件雕刻藝術品的興盛時期,珍品屢出。這件「鴛鴦暖手」只是其中之一,從中可體會到構思奇妙,刀法老練,刻畫傳神,宜於把玩,正是這類工藝木雕的特色。
26黃楊木雕有何藝術特色,有哪些著名產地?答:中國民間木雕工藝品之一,因用黃揚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黃楊木是珍稀木材,生長緩慢,有「千年矮」之稱,有四五十年樹齡的黃楊木樹榦直徑僅10一16厘米,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溫潤,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樸美觀,適宜刻雕小型陳設品。木雕所用的黃楊木,以直而圓且無疤節者為佳。浙江樂清、溫州,是黃楊木雕傳統重點產區,福州也有少量黃楊木雕。其中浙江樂清黃揚木雕的歷史較早。距今約150年。樂清本來就是雕刻之鄉,當地盛行「龍燈檔」(木雕的燈板龍),有不少善雕刻的民間藝人從事雕小佛像,用於龍燈骨架上裝飾。藝人葉承榮,在清道光二十年前後所作「黃楊木雕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溫州黃楊木雕的第一件傳世作品。以後,葉家幾代均習此藝。晚清時,朱子常改進黃楊木雕技藝,把黃楊木作發展為藝術擺件。他所做的黃楊木雕有佛像、歷史人物、仕女、小孩及肖像等,「五子戲彌勒」、「布袋和尚」、「濟公和尚」、「捉迷藏」等經典作品,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和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博覽會獲二等獎。在20世紀20年代初,浙江溫州和樂清的黃洋木雕在國際上小有名氣,開始出口。在20世紀50—90年代,湧現不少優秀藝人,有葉潤周、王鳳祚、王篤純、高公博、王篤芳、虞金頃等。著名藝人王鳳祚創作的「蘇武放羊」,曾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1959年,他為北京歷史博物館創作的大型木雕「畢昇」,作為長期陳列展品。名藝人葉潤周擅長鏤雕技藝,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有的作為國家禮品,有的出國展覽,曾榮獲浙江省創作設計一等獎。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蓑翁」、「酒不醉人人自醉」、「濟公」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他的「濟公一一我行我路」等作品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和希望獎。黃楊木雕「群仙祝壽」,長160厘米,高60厘米,寬30厘米,採用圓雕和各種雕刻相接合,刻32位神仙共赴瑤池為西王母慶壽的故事,場面宏大,是黃楊木雕的新發展。現代浙江黃楊木雕產品,已形成一個很大的行業。除浙江的樂清、溫州外,福建的福州、廣東的潮州、上海等地也有黃楊木雕。27民間黃楊木雕收藏行情如何?答: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間黃楊木雕收藏市場逐步升溫。當時台灣地區收藏者經常到溫州、樂清收購黃楊木雕,有的一年來三四次,每次購買的黃楊木雕價值均達十幾萬元。由於明清時期的黃楊木雕作品現今存世極少,因而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黃揚木雕風頭勁猛,市場價格令人吃驚。一款清乾隆年間的黃楊木雕牧牛擺件,長24厘米,下承紅木雕松竹梅紋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並飾以珊瑚、松石翡翠、藍寶石、碧璽組成的八寶花卉,在2002年12月中貿聖佳的一次拍賣會上,以4.4萬元售出,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黃楊木雕人物筆筒,割有「乾隆壬子三月,陳激水藏」字樣,估價僅12萬到18萬元,在2002年7月北京翰海的一次拍賣會上成交價竟然達到68.2萬元。目前市場上的黃楊木雕絕大多數是現代作品,價位不算太高,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因而市場前景看好。近年來隨著收藏者的日趨成熟,國內很多藏家開始盯上黃楊木雕了,價位從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投資收藏黃揚木雕最主要的要看雕工的水平。
28清末民國時期的福州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福州木雕發展較早,在唐宋時代已經有廟宇的佛像,如保留於大禪寺的唐至五代佛像,後來發展到建築棟樑上的雕刻裝飾,又逐步發展到神龕和傢具,又稱為雕花。到明代,開始有了圓雕仿古人物作品。清代,福州木雕的藝術流派有象園、大坂、雁塔等三大流派,名稱以藝人聚集的鄉村為名。(1)象園派早在柯傳燦、柯傳鍾時,該鄉使以雕花為業,並在孔某的影響下,樹根雕刻的欣賞品曾風盛一時。後來,出現了柯慶元、柯世仁、柯昌賀、柯玉開等四位著名藝人。他們的刀法是細雕慢刻,衣褶用力猶如微風拂水,輕紗曼縐,特別清秀。柯慶元技藝精湛,還利用黃楊木堅韌不易折斷的特點,以精工細雕的鏤雕見長。他的作品,山峰巒岫的高低層次,遠近有致,襯以花草樹木、亭舍樓閣、人物等,意境十分幽雅。特別是他還能以機械原理創作活動的作品,如「刻龍舟」,「踏水車」等。柯世仁擅長佛像,遺留作品較多。他善於根據黃楊木、紅木、竹等不同材料的性能,運用刀法,劈、,削、雕、剔,隨心所欲,風格各異,可說是集前輩藝人傳統技法之大成。他雕刻的花鳥草蟲,玲瓏精緻,極為生動。柯昌賀專雕燈台。柯玉開除擅長人物外,也雕燈台。柯玉開的徒弟柯河河技藝頗高。柯河河的徒弟柯敬煊則在繼承師父的技藝基礎上有所發展,專攻壽仙、達摩等。風格古樸,人物傳神。20世紀50年代以後著名福州雕刻藝人阮寶光、柯翊冰等是柯敬煊的徒弟,他們保持和發展了象園派福州木雕細刀輕鑿,纖細清秀的特色。清代,象園派除以上柯門四家外,還有著名藝人俞連科。俞運斌是俞連科這一支派的起之秀。(2)大坂派因清末著名藝人陳天賜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亦稱「陳派」。由於陳天賜的木雕之藝是學自柯傳鍾,也是出自柯門,與象園派實為同源。陳天賜以龍眼木雕為主,擅長刻仙佛,特點是善於刻畫人物內在神態,仙佛的面相莊嚴慈祥,身姿優美大方;刀法劈削有力,衣褶如急水賓士,風格粗獷古樸,木雕作品採用龍眼木棕黑色的本色。陳天賜的高徒陳道燦,擅長仕女雕刻,在形象刻畫方面很有建樹。陳天賜另一高徒陳宗祥專雕水牛,技藝超人。相傳他沒有學滿師就外出謀生,其作品置案上,觀眾見了忙用雙手攔牛,生怕水牛走動而跌摔。陳道燦的徒弟有二十多人,其中突出的有陳國鏗、陳祖鏗、陳依鎂等,進一步發展了大坂的藝術流派。這些人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都成為著名的雕刻藝術家。鳳坂鄉的徐志勤學陳天賜的花草鳥蟲,以黃楊木為材料,雕刻框掛,屏風等,紋樣有秋菊、蘭花、翠竹、梅花以及鳥禽等,構圖章法優美,雕刻精細,技法多樣,除浮雕外,還有多用鏤空雕,玲瓏剔透,生動活潑。其後,徐炳釵用浮雕與鏤雕相結合的技法,創造了具有透視效果的透空雕刻,如「透花屏鏡」,兩面都可欣賞。還利用牛角雕刻製成「蘆蟹」、「柳蟬」、「葡萄松鼠」、「深潭游魚」等透屏,有很高的觀賞性。(3)雁塔派首創者為陳良禮,後來有陳興賀、陳瑞年,王清清、陳興梅等人。他們所做的木雕用於漆器,故又有「漆器派」之稱。雁塔派的作品有浮雕博古圖案花板、印錦花模等。29龍眼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龍眼木雕是福建著名的工藝雕刻品。龍眼木雕的產地有福州、泉州和惠安等。龍眼是南方的一種果樹,果實晾乾後叫「桂圓」。龍眼果樹年久後要重植更新,故龍眼木料豐富易得,成為福州木雕的傳統用材。龍眼樹姿態萬狀。材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老的龍眼樹榦,特別是根部,虯根疤節,姿態萬端,是木雕的優良用材,稍加打磨就很光滑,經過染色打蠟、上漆後,色澤又黑又亮,具有渾厚穩重的風格。清代福建長樂木雕著名藝人孔某(名不詳),利用樹根節疤和凸凹、彎曲的自然形態,相形度勢,因材施藝,按照天然肖似形態,稍加斧鑿,刻成古代人物和飛禽走獸,風格古拙可愛,富有裝飾趣味。當時,孔某的樹根木雕在福建頗有影響。長樂、福州等地的雕花藝人,如象園鄉的柯傳燦、柯傳鍾兄弟以及俞連科等人,爭相競效,盛行數十年。大坂鄉雕刻佛像的藝人陳天賜,改用龍眼木為原料,作品暢銷日本及歐洲各國等地。後來,象園鄉的藝人也改做龍眼木雕。龍眼木雕屬根雕風格,例如做一個漁翁,不用寫實手法,而是相形度勢,借龍眼木之形構思,借勢出形,以天然逼真取勝後,樹身上的天然疤節仍保留,故又名「天然疤」。著名的龍眼木雕藝人有柯世仁、柯慶元、陳天賜、阮寶光、陳依鎂等人。福建龍眼木雕製作工藝分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蠟、裝牙眼等10多道工序。首先用斧頭砍劈出形象的外形輪廓,幾斧之後,即可定出形象的外形。「打坯」是用刻刀進行細部加工。「修光」是細心修整,修去粗坯中的刀痕和不足之處,使形象準確,衣紋流暢,表情生動。「磨光」是在雕好的木雕上進行打磨,至渾圓光亮。「染色」是用綠礬水將木雕染成褐色。干後打上頭道蠟,薄薄地塗刷一層生漆。「裝牙眼」,就為人物木雕、動物木雕裝上骨制牙齒和玻璃眼珠。再經多次擦蠟後,才能製成光亮精美的龍眼木雕。30根雕有何藝術特色?答:根雕是用樹木、竹子、藤、蘆葦的根樁,製成人物、動物及各種實用的几案、桌椅、手杖等。現代根雕又稱為根藝或樹根造型。根雕起源很早,原始先民用怪形的樹根、貝殼、獸牙製成掛飾,掛在身上,用以區別部落和表達感情。南朝齊高帝(479—482年)曾將竹根雕成的如意,賜給隱士明僧紹。北周庾信在奉報趙王惠酒詩中有「野爐燃樹葉,山杯捧竹根」的詩句。由此可知南北朝時期的根雕,以製作杖頭、如意、拂柄、筆斗、抓背之類實用品為主。唐代時出現了用樹根雕刻的人物,動物。中唐韓念曾作詩《題木居士》,描寫過一件用樹根雕刻的藝術品:「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葉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件樹根雕成的獅子。「毛爪眼耳足尾無不悉具」。元代時,名畫家王振明所畫的《伯牙鼓琴圖》中有一隻香爐的長案,是用樹根的自然形狀製成的。明清時,根雕作為一門行業技藝,有了很大的發展。民國學者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記載了明清時期著名的根雕藝術家50餘人。明代以來,樹根工藝品的品類很多,如煙斗、筆插、手杖、古玩盆景的台座,以及套桌椅。上海豫園玉華堂內的癭木桌椅,是明代藝人用榕樹根製作而成的。另外,嘉定的朱纓、朱稚徵等人的根雕作品「漁翁」、「張果老像」等,至今還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清代竹根雕刻「鍾馗」,高35厘米(不含傘和座子),直徑20厘米,在厚約3厘米的大竹根上,雕鍾馗騎毛驢在賓士,兩側有5個小鬼各執劍、傘、花瓶相隨,形象生動。明代樹根雕「流雲槎」,通高86.5厘米,長320厘米,寬257厘米,原是一呈床塌形的天然樹根,經揚州根雕藝人略事雕刻,飾以流雲紋樣,使之造型古樸如槎,妙在天成。許多高官、學者看後贊嘆不已。在槎的正面枕處,刻有明代趙宦光所題篆書「流雲」二字,槎面及邊沿鐫有明代董其昌、陳繼儒,清代阮元、半園主人、衡永共5位名人的題記,尤為珍貴。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20世紀80年代之後,中國現代根雕有了很大的發展。1986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成立了根藝研究會,組織並指導根雕創作。根雕的創作過程與木雕不同。根雕的構思要服從根的形態,因材施藝,借料施藝,在保持樹根天然美感和天然清趣的前提下,形象要有「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方是妙品。31北京工藝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工藝木雕,古時叫「小器作」,專門從事室內內檐裝修和木器陳設的製作,按用材不同又有廣木作、梨木作,楠木作之分,在製作上分畫、刮、拉、挖、斗、旋、鎪、鑿、鏟、銼、磨、色、蠟等工序,藝人以鎪刻花活,木活大小件均能製作為榮。北京工藝木雕在元代時形成了行業(與修元大都有關),在明清時,北京工藝木雕不僅有清宮造辦處下設的「小器作」,還有「魯班房」一一位於崇文門外,是清代北京民間「小器作」的行會機構。由於北京是京師,對高檔工藝木雕有很大的需求,由此促進了北京工藝木雕的發展,並形成了北京木雕的工藝特色。民國期間,北京的鼓樓大街、東四牌樓、曉市大街一帶,木雕作坊較多,作坊門口大都掛有「爐瓶架座,神主佛龕,一應俱全」的招幌。在20世紀40年代,因為日本侵華戰爭,北京工藝木雕日趨衰落。1953年北京飯店、中央民族學院、西頤賓館等相繼動工建設,需要木雕藝人進行室內裝修,便把北京僅有的幾位藝人張玉寬、陳希林、謝洪安、苗廣春、劉漢臣等聚齊,又招回多名為生活所迫已經返籍的藝人,開始恢復工藝木雕業。20世紀50年代以後,北京工藝木刻主要為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藍、雕漆、燒瓷等配製各種幾、座、架、台,也製作首飾盒、書畫盒、多寶鎘等。北京木刻木座有紅木、紫檀、花梨製成的高檔品,也有用杜木、色木或梨木製作的一般木座。款式有鎪空雕花、鎪空結合、起地雕花、鎪空嵌金銀絲、鎪空與鎪象牙花、鎪空與鎪骨花等幾大類。常用紋飾有西番蓮、夔龍、夔風、勾子蓮、拐子蓮、八道馬(蓮瓣紋)等。北京木雕藝人張玉寬、陳希林、邱立印和高崇禮都有出色的技藝。張玉寬、陳希林能自畫自作,精通雕、鎪、鑿、鏟等技 v藝,擅長製作大型立屏、屏風、扇屏等。邱立印擅長浮雕花鳥紋樣。高崇禮擅長製作民間神龕及傢具上的深淺浮雕和鏤空雕飾,晚年改作圓雕,代表作品有「騎獸三大士」、「解珍解寶獵虎記」、「行者武松」等
32上海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上海木雕有黃楊木雕、白木雕和紅木小件幾種。上海黃楊木雕以圓雕作品為主,刀法精細,造型生動,作品大多取材於兒童生活。上海黃楊木雕工藝美術師徐寶慶創作的「五子戲龜」,雕刻了五個騎龜玩耍的孩子,有的仰天大笑,有的奮力攀上龜背,形象生動。黃楊木雕「頑皮娃娃」、」乘龍」等,也都是定型暢銷的產品。上海白木雕講究構圖豐滿,層次豐富,刀法精細,富有變化,具有精工華貴的裝飾特色。產品有插屏,屏風等高檔陳設品,還有傢具、啤酒櫥、檯燈、果盤等實用和裝飾相結合的製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木雕藝人運用立體雕、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雙面雕、陰陽劃等多種技法,創作了龍船、蟠桃盛會等大型木雕藝術品。白木雕龍船,總長2.4米,高1.5米,寬0.5米,雕刻了《紅摟夢》中120多個人物。龍舟上的三層摟亭,門窗均可啟閉,窗格紋樣多達1萬多個,細如髮絲。白木雕蟠桃盛會,高1.65米,寬1.30米,雕刻了各路神仙參加蟠桃會的盛況。這兩件作品,前者在美國,後者在日本。上海紅木雕,以小件為主,藝人運用鏤雕、浮雕等技藝,製作各種傳統的文房用具、煙具、花插、仿青銅器等,紋樣有花鳥瓜果蔬菜、蟲魚等。33江蘇蘇州小件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蘇州小件木雕有紅木小件、黃楊木雕、竹雕、檀香木雕幾種,均具造型精巧,打摩細緻、色澤光潤、美觀耐用等特色。從現行史料看,蘇州小件木雕大約始於唐代後期。虎山雲岩寺塔內的木雕珍品一一楠木藏經箱,是五代時期的作品,長37.8厘米,寬19.2厘米,高21厘米,各部連接處採用明榫,外包銀質鎏金花邊,經箱底座四周雕有如意頭鏤空紋樣,精巧華美。從南宋以來,蘇杭一帶經濟繁榮,高門豪宅盛行「無雕不成屋」的社會風尚,工藝術雕十分發達。從明代中後期起,蘇州又是我國「蘇式」硬木傢具的主要產地。清代時,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巡遊江南,為布置陳設和饋贈禮品的需要,紅木器的生產更加興旺,蘇州城內有紅木器作坊62家,製品有幾座、小龍船、鳥籠、屏架、盤盒等,出現許多著名的木雕匠人。20世紀初蘇州小件木雕著名的藝人是趙子康、吳麐昆和陸涵生。趙子康從藝60年,曾在蘇州靈岩山寺院、獅子林、拙政園等處雕刻佛座、建築裝飾、屏風、長窗、飛罩等,一生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靈岩山大殿佛座上的「西遊記」紐雕,拙政園留聽閣內的「歲寒三友」和雙面「明刻飛罩」,以及黃楊木雕「香瓜葡萄」、「雀梅筆筒」、銀杏木雕「虎丘風景」地屏與「葡萄松鼠」等。我國著名木雕工藝美術家陸涵生(1 905~),蘇州擅長紅木小件雕刻的吳麐昆的高足,無論是紅木雕刻、黃楊木雕、竹根雕以及印章獸紐等,都能得心應手。現在上海博物館藏有他早年和吳麐昆合作的優秀作品「荷葉樹根幾」,用天然形狀的樹樁雕刻而成,幾面是以紅木鑲拼鑲成的荷葉,並點綴幾隻小青蛙,宛然如在池中。造型生動美觀,特別是每塊葉紋鑲嵌的榫頭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絲毫破綻。陸涵生的木雕以傳統題材和民間傳說為內容,作品古樸,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如「九猴樹根幾」,斑駁蒼勁的樹根上有九隻活潑可愛的小猴,神態各異;樹根頂上托著一片荷葉狀幾面,可以放置珍貴古玩。人民大會堂江蘇廳中陳設的「江山如此多嬌」紅木大屏及各式花幾,均出自陸涵生之手。34湖北武漢木雕船有何藝術特點?答:木雕船是武漢傳統工藝品,源於古代造船時的小樣。1973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木模船中,就有西漢時期製作的「長江木模船」和東漢時期製作的「廣州木模船」。宋代時,木雕船仍長盛不衰,據《金史·張中彥》記載,當時有位匠師張中彥善雕小木船,構思甚為奇巧,「手制小舟,才數寸許」,「而首尾自相鉤帶」,「諸匠無不駭服」。武漢木雕船選用質地細膩堅實的柏木、黃楊木和紅木為原料,製成小型的古代各式木帆船,如漕船、戰船、樓船、畫舫、龍舟、風舟等。其中有古代各地實用的船型,如川江的麻秧子船、歪尾巴船,船體呈「斗」形,頭子尾翹,有川江一帶古樸大方的地方特點;湖南的倒把子船、平頂船、秋子船,船體狹長,頭尾向上翹,頗具湘江特色;江浙一帶的遊船、客貨船,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具有江南花色俊俏的特點。此外,還有各種飄海船、過海八面風帆船、漁船等。木雕船製作技法,除圓雕、浮雕、鏤空雕之外,還有採用部件榫合裝配工藝。像川江的麻秧子船共有50多個裝配件,其中30多個裝配件都採用榫接,拆卸組裝合很方便。鏤空鎪花也是湖北木雕船的特點。民國時期,武漢從事木雕船製作的民間藝人很多,以宜昌老藝人龍雲華最有名氣,龍家祖輩以制木雕船為業。龍雲華從小隨父學藝,於20世紀20年代初開設「民生玩船廠」,專做木雕船。1959年他到武漢工藝雕刻廠帶徒傳藝,製作了許多不同水域、不同風格的民間木雕船一一寧波三帆船、貴州客船、川江麻雀尾船、湖南平頂船、龍風船,巡撫官船等60多種。龍雲華於1959年創作的「端午龍舟」、「大柏木鼓船」,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陳列。20世紀70年代以後,武漢木雕船又有不少新作,有100多個品種。藝人潘正斌設計製作的大型古式紅木龍舟,長58厘米,高32厘米,上下共有五層,大小事台樓閣有五座。紅木龍鳳舫採用龍和鳳雙體式設計,造型新穎,別其一格。35山東曲阜楷木雕有何藝術特點?答:楷木雕是山東曲阜特有的工藝品。楷木,又叫黃連木,曲阜孔林中多有出產。楷木樹屬漆科,落葉喬木,皮呈鱗狀,樹型高大粗壯,可高達20幾米。葉經霜打後變紅,是一種觀賞樹木,有「文楷」之稱。有趣的是該樹雌雄異株,雌樹木質柔韌,為淡黃色,雄樹木質堅硬,為暗紅色。楷木樹紋理細膩,是建築、雕刻的優良材料。曲阜楷木雕的歷史較為久遠,相傳孔子死後,其弟子子貢從衛國移來楷木苗,種於孔子墓邊,並用楷木雕成孔子及夫人方官氏兩尊圓雕立像。這種傳說雖無據可查,但這兩尊木雕像於宋建炎三年(1128年)曾被孔子第48代孫「衍聖公」孔端友移到浙江,卻是有據可查的。20世紀50年代,這兩尊木雕像又移回曲阜珍藏。此外,孔府、孔廟、孔林中的建築一一大成殿、杏壇、奎文閣、十三碑亭等高大建築物上的懸樑飛檐,也是用楷木雕刻裝飾的。曲阜楷木雕的傳統產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質地堅韌,又富有韌性,折枝為杖,天然屈曲有龍蛇之形,古雅可愛。楷木如意,色呈金黃,玲瓏剔透,如絲不斷,歷來是孔府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東巡撫給慈禧太后的壽禮中就有一柄曲阜楷木雕手杖和兩柄楷木雕如意。手杖上割有百龍百珠,雲霞相映,楚楚可愛。如意上則刻有八仙慶壽和群仙慶壽,西太后看後稱為絕技。清代末期有著名藝人顏錫忠,能刻五層木雕。曲阜楷木雕在民國初年曾獲「山東物品展覽會」一等獎和「山東博物展覽會」二等獎。建國後,孔子後裔孔憲斌從事楷木雕。現代曲阜楷木雕除生產手杖、如意外,又陸續增添了孔子像、佛像、仕女、筆筒、動物、屏風、鎮紙、棋子等品種。1981年藝人顏新景製作的「孔子行教像」,高達1米,形象生動,轟動港澳。36雲南劍川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雲南劍川是白族人世代居住的地區。當地出產「雲木」,樹榦高大,紋理細膩好看,材質富有韌性,易打磨光滑,是質地非常優良的雕刻用材。當地人多有從事雲木雕刻。清代《大理行記》記載:「滇之七十餘州及鄰滇的黔、川等省,善規矩斧鑿者,皆劍民。」在離劍川只有5公里的石寶山口,至今仍有唐代的許多木雕。劍川木雕以建築裝飾木雕構件和雕花傢具為主,圓雕的佛教遺像也很有名。昆明的三牌坊,建水的石照壁、保山飛來寺、中甸歸化寺等許多建築上都有劍川木匠的作品。雲南全省有名的建築都有劍川木匠製作雕花木窗和格子門。從大理國時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是劍川木雕繁榮時期。清代末年,劍川木雕一度衰落。解放後,劍川木雕得到恢復和發展。劍川木雕的傳統技藝得到承傳,藝人運用雕工複雜的「一起一落」、「三起三落」、「五落」、「十八學士鬧梅花」,「鳳穿牡丹」、「松鶴延年」、「喜上梅(眉)梢」等傳統紋樣,製作了許多精美的木雕傢具。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木器雕刻就是劍川藝人所做。劍川木雕傳統紋樣有茶花、梅花、喜鵲、獅子、孔雀、龍鳳等,尤以龍風、花鳥最為出色,構圖飽滿,層次豐富,充滿了吉祥喜慶的寓意。表現了淳樸的民情風俗。
37天津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在清乾隆年間,天津就有房、雲、趙三家有名的木雕作坊,製作建築裝飾和傢具裝飾,如廊檐、隔扇門窗、炕罩地罩及桌几案椅等。其中房家以刻獅著名,雲家以雕鳳有名,故民間有「房獅雲鳳」之說。木雕藝人房廣元善用「鎪弓子」製作木雕。民國時期,天津因租界里大量修建房屋,木雕業一度興旺,出現了朱興漣、何萬清等著名的木雕藝人。何萬清的技藝特點是將中國花鳥畫與木雕結合起來,使天津木雕從單純裝飾的實用工藝品發展為雕刻藝術品。何萬清一生授徒很多,其中以劉杏林最有名。劉杏林14歲從師學藝,滿師後任天津實習工廠雕花教師。他善雕花鳥,作品精巧秀美,刀法純熟,人稱「木雕刻」,他的木雕掛屏、立屏是高檔工藝品。38湖北咸浦邦木雕有何藝術特色?答:鄂南地處鄂湘蜀三省交界處,山多林密,造就了一批民間木雕藝術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流派一一咸浦邦。鄂南地區的房屋建築、廟宇祠堂、房屋擺設、婚嫁喜事器物上都刻有寓意喜慶、吉祥、長壽為內容的木雕,如祠堂的祖宗牌位上雕著神仙,龍拄刻著八仙,「打官」上雕著「福祿壽」三仙,香几上刻著傳說故事,就連香幾腿上也雕著象或獅的紋樣。桌、椅、凳以至拐杖、火盆、臉盆架上都有鏤雕和浮雕紋樣。鄂南地區的流行的木雕紋樣中,以神話故事、動物、花鳥、山水、亭廊和戲曲故事為主。崇陽的「三狀元」床,畫面正中刻有三頂狀元帽,兩邊是馬和獅,寓意吉祥;床四周還劉有「麒麟送子」、「望子成龍」、「寒窗苦讀」、「光宗耀租」4幅組雕。又如「全家福」雕花床,「全家福」三個字由28個喜鵲組成,字體像是古代「蟲鳥書」的手法,象徵喜鵲臨門,福滿全家;床四周有百隻喜鵲和葫蘆的浮雕,祝新婚夫婦多子多孫,兒孫滿堂。鄂南地區的床主要是用裝飾主題命名(適應使用者的要求),由此形成了「郭子儀皮壽」、「百鳥朝鳳」、「福祿壽喜仙人」、「麒麟送子圖」、「八仙」、「年年有餘」等床式。鄂南地區的流行的木雕紋樣中,還有數量很多的戲曲人物、傳說與神話故事、動物及花鳥、亭廊等。各湖北大冶地區的民間木雕很有特色,縣境內尚有百幢宗祠、祖堂,包括民間,還流傳有大量木雕珍品。大冶民間木雕分為建築裝飾、家庭用具、生活小品三類。建築裝飾多用於廟宇、宗祠的建築裝飾木雕,花樣繁多;家庭用具多為八仙桌、太師椅、雙層櫃、梳妝台,大花床等雕花傢具;木雕小品有牛、馬、獅、鹿、麒麟、轉龍等,造型美觀,可供玩賞。木雕紋樣採用民俗味很強的戲曲故事(三國故事為主)和「福祿壽」、「全家福」、「鹿鶴松」、「楊柳燕」、「松竹梅」、「梅蘭竹菊」、「喜鵲唱梅」、「鹿鶴同春」、「雙鳳朝陽」、「二龍戲珠」、「喜報三元」等吉祥圖案。紋樣構圖完整,情節生動,在形象刻畫和細節處理上具有市民的情趣。大冶民間木雕的歷史源流,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但靈鄉鎮楊伯村有祖傳五代的木雕世家;茗山區郭家村一帶農家,至今還有100多年前的大花床;大箕鋪鄉趙家鐵鋪村趙氏宗祠,據說有400一500年的歷史。40什麼是百寶嵌?答:是明代嘉靖年間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周翥所創,也有說是「周柱」或「周制」、「周治」,估計是同一個人。百寶嵌是用於漆器鑲嵌。清代桐西漫士在《聽雨閑談》記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硨磲、青金、綠松、螺鈿、象牙、蜜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樹木、樓台、花卉、翎毛,嵌於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風、桌椅窗桶、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國琛、盧映之輩,精於此技。今映之孫葵生亦能之,葵生能刻漆,為一時絕藝。」近代以來,把凡是由許多種名貴材料鑲嵌在一起。製成工藝雕刻裝飾或裝飾工藝畫的,都叫百寶嵌,不再單指漆器鑲嵌。
47果核雕始於何時有何藝術特色?答:我國古代曾盛行一種立體微雕技藝,是在核桃核、桃核、杏核、橄欖核上雕刻人物、動物、船隻、花鳥、山水等形象,作品小巧可人,可隨手把玩。果核質地細膩,堅韌,紋理很小,易於奏刀,是製作立體微雕非常理想的材料。所以,果核雕就成了微型立體雕刻的主要表現形式。果核雕刻與流行的微雕「一粒米」不同。「一粒米」說是刻,其實就是畫,是以刀代筆,在平面上刻出精微細緻的陰線刻,用畫面來表現;而果核雕則是雕,利用做工精巧、形象細微的立體雕或圓雕來表現。立體微雕的歷史非常悠久,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有一位奇巧人能在棘刺上刻一隻洗澡的母猴。從明代起,果核雕主要流行於廣州、蘇州、太湖舟山、山東濰坊等地,工精藝巧,獨具一格。果核雕技藝受果核本身的局限,只能以圓雕、浮雕為主。藝人們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因材施藝,精心布局。果核質地堅硬,製作時,藝人用銼對果核進行整理,用圓鑿做出初坯,用小平鑿進行細部刻畫,然後是磨光、上蠟。串飾則要打孔,陳設品要配上木座和玻璃罩。現代果核雕有傳統題材和現代題材兩類。傳統題材作品有「採蓮船」、「八駿圖」、「西廂記」、「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十八羅漢像念珠」、「百子圖」等,也有現代題材作品如「暮歸」、「洪湖赤衛隊」、「嘉興南湖紀念船」。48明代果核雕有何特點?答:明代果核雕進入全盛時期,明代人稱為「鬼工技」,特別是橄欖核雕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達官貴人視其為寶物,作為佩帶的裝飾品,風行一時。明宣德年間(1426一1435年)有藝人夏白眼擅長此技,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記載:「我朝宣德年間,夏白眼所刻諸物,若烏橄欖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俱。又如荷花九鷥飛去作態成於方寸小核,可稱一代奇絕。」明代張袞《水南翰記》:「永嘉年間,以青梅雕刻脫核的花鳥,纖細可愛,以手擘之,玲瓏如小盒,闔之復為梅,謂之梅籃。李太白詩曰:「珍盤薦雕梅」,豈即梅籃歟?」明代周暉在《續金陵瑣事》中記載:「成化間,一樂工能劉木為舟,大可二寸,篷、桅、櫓、舵咸具。二人對酌於中,壺觴飯燈滿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櫓,一人運舵,皆有機能動。置之水中,能隨風而行,略無欹側。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喜愛此物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把果核雕品視若珍寶,和玉器等串掛在一起。作為身上裝飾佩件,有的還作為扇墜,風行於世。像明宣宗朱瞻基,明熹宗朱由校都是酷愛核雕藝術品的皇帝,特別是明熹宗還親自操刀雕刻,其製作的果核雕「五鬼鬧判」,歷來被認為是上乘之作。在民間,像常熟果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於天啟二年創作桃核雕刻「蘇東坡泛舟赤壁」,被明代作家魏學渺嘆為「靈怪之技」。舟長約3厘米,南約0.5厘米,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能活動小富各4扇,窗邊雕欄上右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魯直、佛印,船尾刻有船夫兩人。船背刻有細若蚊足的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教叔遠刻」。這件犢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典型的表現形式。宜興的果核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作品有「東坡游赤壁」、「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49清代果核雕有哪些著名的藝人?答:清代,果核雕藝術長興不衰,名家輩出,康熙年間有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乾隆年間有蘇州的宋起風、沈君玉,如意館中廣東籍名師陳祖章等,都是技藝超群之人。封錫祿所作的橄欖雕「草橋驚夢」,是在一枚橄欖核上就雕刻出疏柳藏鴉、柴門卧犬、屋宇、人物活動等許多細節。生動地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所雕刻的「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長鬍須,手持一扇,扇上的詩文及衣服上的補綴均清晰可見。據《金玉瑣記》記載。當時有藝人以核桃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上有3~6名羅漢,姿態各異,無一雷同。嘉慶道光年間,福建霞浦有名師方建邵,他刻的橄欖核雕「東坡游赤壁」也很有名。果核雕一般有三種制式,即單個、成對和串活。單個和成對製品,常用來作團扇和羽毛扇的扇墜,也可作為擺飾品;串活製品多為手串和念珠。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微雕橄欖核舟」,呈稍深的橘紅色,高1.6厘米,長3.4厘米。陳祖章借鑒明人王毅刻核舟的經驗,創作了「東坡夜遊赤壁」,在技藝、內涵上都有所發展,人物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異。艙中憑窗而坐的是蘇東坡,頭裹巾子,寬衣博袖,靜靜地看著窗外,似在品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象。又似在耳聽清風徐來、江流有聲;艄公似不忍櫓聲打擾遊客的清興,故意搖慢以便讓客人飽覽水光月色。此舟雕刻技藝精緻細膩,力求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舟中人物的衣冠、桌椅等都力求符合宋代的社會生活。人物的神情,動作都能恰當地體現其身份、性情和心境。船篷、門窗、欄杆等也件件刻畫精細,窗子可開可關。舟底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制」款,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含量,鐫文楷體,俊朗挺秀,堪稱書法佳作。這件作品也說明,微雕橄欖核舟這一藝術形式也成為宮廷藝術了。50廣州橄欖核雕有何藝術特點?答:橄欖核雕,歷史悠久,巧匠輩出。湛谷生用橄欖核雕成的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各種花舫,船上不僅有門窗和各種不同姿態的人物,而且船底題有詩句。當他的作品在廣州的古玩店出現後,曾使許多象牙雕刻藝人競相仿製,竟成風氣。20世紀初.有名匠區桂及弟子江澤流,以雕刻人物和花舫見長。廣州橄欖核雕以橄欖核為主,廣東增城所產的橄欖最適宜雕刻。其技圓潤飽滿,肉厚,色深赭。其質比桃核細潤豎密,表面無蜂窩狀褶襞,宜作深雕細刻;雕成後以豆油或核仁擦拭,光澤瑩潤如同琥珀,被視為珍玩。像廣州最著名橄欖技雕的「雙層花舫」,刻有16扇可開閉的門窗,舫內有58個姿態不同的人物,還在舵、錨,船的四周都雕著精美的花紋。然這卻是刻在一寸長的小橄欖核上,令人見之驚嘆。老藝人歐倫雕刻的「水滸」,是用62個橄欖核,雕成的62幅梁山泊1 08個英雄好漢的圖畫,個個神態逼真,性格各異,儼然構成完整的水滸故事畫卷。51江蘇舟山橄欖核雕有何藝術特點?答:舟山,位於太湖之濱,又離上海不遠,在歷史上曾是著名的雕刻之鄉。在清代中期,舟山的象牙雕刻頗為有名,帶有一部分人從事橄欖核雕。20世紀初期最有名的藝人是殷根福,以善刻羅漢觀音八仙等念珠而馳名江南。其刀法雄健、形簡意賅,世稱「殷派」。他傳技於一子,一女及二徒。其子殷小男,又傳技於鍾年福。鍾年福一改師門作風,形成刀工雋秀、作風寫實的「鍾派」。舟山橄欖核雕,以廣東增城所產的橄欖核為原料,以雕刻仙、佛、羅漢題材為主。20世紀60年代,舟山橄欖核雕的傳人是殷根福的後人,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其女殷雪芸。殷雪芸是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事橄欖核雕藝術的研究人員,以專刻羅漢念珠為主。知「十八羅漢」,是由18枚橄欖核雕成,每枚雕全身羅漢一人,面型、表情、姿態各不相同,所來坐騎,或馬,或牛,或獅,或象,還有鹿、麒麟、獨角異獸等。坐騎一側各有侍者一人。或持拂塵,或持刀槌,神態各異。人物的衣褶簡練,線條遒勁有力,富於東方藝術的傳統色彩。殷雪芸的徒弟董蘭生的橄欖核雕「鑒真東渡船」,在一枚橄欖核上刻有鑒真和尚及弟子,船工共35人,並配以玉石和紅木製成的水座。52近代山東濰坊核桃雕有何藝術特色?答:山東濰坊核桃雕已有百餘年歷史。清末民國期間。著名的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1915年,丁念廷、高家俊的核桃雕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銀牌獎。都渭南之子都藍桂,也學核桃雕,藝成之後又收考功卿為弟子。其後,又有核桃雕藝人考功卿和其徒弟王緒德繼承,發揚濰坊核雕技藝,尤得其妙,成為20世紀著名的核桃雕藝術家。他的代表作「赤壁夜遊」、「西廂記」、「泰山風景」、「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作品曾在十幾個國家展出。核桃雕「赤壁夜遊」借鑒了明人王叔遠的構思,青出於藍勝於藍,作品的內容大大超過了前人。所雕人物除了蘇東坡、黃魯直、佛印、書童、艄公外,又增加了書童、茶童喜一人,器物方面則增加了酒桌一張、酒壺兩把,左右篷門上有門環兩個、風旗一面以及細如髮絲的錨鏈一條,錨鏈由45個鏈環組成,環環相扣,轉動自如,充分顯示出作者精湛的技藝。核桃雕「百萬雄師過大江」則生動地再現了雄偉壯觀的渡江戰役的歷史畫卷。在長不到3.5厘米,高不過2.5厘米的桃核上,雕刻了18名解放軍指戰員形象;指揮官手拿望遠鏡,兩眼緊盯著大江對岸;司號員吹號,戰士有的在射擊、有的在裝彈……精細入微。53江蘇揚州果核雕有何藝術特色?答:揚州果核雕,在清代至民國年間,在坊市上常有所見。民間藝人以桃、杏、橄欖核或核桃為材料,刻製成花鳥、人物車船、印章及十二生肖之動物形象,穿線繫於桿上出售。藝高者能巧妙地利用果核上的自然麻紋,隨形立意,雕刻成各種生動的景物,或集多粒果核,刻製成念珠,每個果核上刻仙佛、羅漢。但此種小型雕刻,要經藝人竭盡巧思,雕鏤勞作,數日方成,而難得好價,不可溫飽,故習此藝者漸少。至20世紀40年代,揚州果核雕已難見到。現存的作品,要數揚州博物館藏民國年間朱植之所作最為精美,一粒果核上,刻山石、亭台、眾多人物,景象動人,甚為可愛。54什麼是果殼雕,有哪幾種藝術表現形式?答:果殼雕是在瓜、果外殼上進行裝飾雕刻的工藝技術,也泛指用果殼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藝品。我國的果殼雕主要有「匏器」、割葫蘆和椰雕三種。「匏器」即用葫蘆製成的器具。古代宮廷和民間都盛行。椰殼雕刻產于海南島,在唐代就已有名,至清代乾隆年間,技藝尤精,成為「天南貢品。」現代椰殼雕刻仍很盛行,在技藝上又有新的創造,成為很有地方特色的著名工藝品。刻葫蘆之技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清宮內有太監梁九公,常以瑪瑙製成的鈍口刀具在葫蘆上刻凸起的陽文,或鐫刻兒童鬥蟋蟀等圖畫,人稱「梁葫蘆」。其所速葫蘆,大者如斗,可為果盆;極小者,可為婦女耳墜;有的還用象牙、紫檀為蓋口,空隙處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因雕工精巧,細如毫髮,為當時京師所貴重。另外,山東聊城的刻葫蘆也很有名,是民間風格的。光堵年間(1875一1908)。刻葫蘆之技盛行於甘肅蘭州,至現代已成為著名的民間工藝品。從20世紀末,北京、天津有一些人以制匏器、刻葫蘆為業。成為花鳥魚蟲市場、古玩市場上很有特色的工藝品。55什麼是匏器,有何藝術特點?答:「匏器」,即用葫蘆製成的品具。古代宮廷和民間都盛行。古代帝王祭天,就以匏為爵,稱為匏爵。以葫蘆製成的酒器叫匏樽,在民間很盛行。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有「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之句,令人想到清逸。不過,這些都是直接利用葫蘆殼,沒有藝術技匚,算不上真正的匏器。真正的匏器,據說是明末太監梁九公首創用模具控制葫蘆形狀而製成的匏器。模具有木雕和磚雕兩種,均為陰模,形狀可為六方、四方、八方、扁圓等,內壁上有陰刻的各種圖案紋樣和文字款識。將陰模套在生長的葫蘆上,隨著葫蘆的生長成熟,就能隨模具的形狀,大小成器,其上花紋款識,宛若雕成;再經過髹飾,鑲嵌蓋口鈴扣等,就成為巧奪天工、華麗精巧的匏器。匏器以酒其居多,也用於製作養蟈蟈的籠子或裝飾品。清初在豐澤園內大量種植,數量可觀,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匏器較為盛行。《清稗類鈔》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裝飾技法較多,鑲口用象牙、玳瑁,種類有杯、盤、碗、壺、瓶、筆筒、鼻煙臺、蟈蟈籠等器具。解放後此技曾中斷過二三十年。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又有人從事匏器的製作。到21世紀初,匏器在民間術品市場上很流行,品種數以百計,各式各樣的碗、盆、瓶、壺、盂、盒、罐、爐等應有盡有,裝飾方法也多種多樣,有刀刻、針刻、繩扎、范制、火畫和軋花等。作工好的,價格還很高,如配上象牙蓋口,每件達三千元左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