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建震後心靈家園——震後心理自助手冊

前言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7.8級大地震,災情嚴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面臨此次重大的地震災害,不僅是兒童,連成人都遭受了相當大的震撼。在這樣的災難事件中,災區人民面臨親人的死亡、傷害及財物的損失,心理上必定也會產生相當大的震蕩與影響,如無助、強烈的害怕、悲傷等情緒。可能會一再地經歷地震災害時的場景、逃避與災難事件有關的刺激,此種經歷可能形成個人的創傷經驗,造成某些災民出現「創傷應激障礙」。同時,可以想像,兒童所承受的壓力與傷害遠比大人更深刻與無助。

  這本《災後心理自助手冊》是我們彙集了災後心理干預專家、專業心理諮詢師和眾多心理學工作者的心血智慧編撰而成,希望幫助你了解每個人災後可能出現的反應,並介紹合理實用的方法用於疏導和化解。

  希望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能幫助災難後的你,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學會尋求幫助,學會照顧自己身邊的人!

  災難已經過去,我們並不孤單,讓我們攜手走出悲傷,用堅定的微笑重建心靈家園!

  面對如此重大的災難,

  你可能出現這樣的反應

  在這場災難中,也許你的親人或認識的朋友不幸受傷或罹難,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了傷害;也許你失去了自己所愛的人、家園、財產,希望、夢想……人生受到了打擊;也許你的經歷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但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你知道每一個人在地震災害後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我們希望你能夠了解,這些反應都是對非常態環境的正常反應,而不是病態的。有研究表明,70%的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自身的努力,慢慢恢復內心的平衡狀態。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原始的韌力,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復原力!讓我們啟動內心深處那份原始動力,走出災難的陰影,更平和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擔心自己會崩潰或無法控制自己

  ·覺得無助,沒有人可以幫助我

  ·覺得人很脆弱、人生無常

  ·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與困惑

  ·由於身心極度疲勞,休息與睡眠的不足,此時容易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頭痛、無法放鬆等

  ·對於接受幫助覺得尷尬、難堪

  ·為親人或其它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

  ·思念過世的親人,覺得很空虛

  ·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感覺前途渺茫

  ·期待趕快重建家園

  面對家人或親友的死傷,你也許會有以下的想法:

·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

  ·覺得對不起家人

  ·覺得上天怎麼可以對我這麼不公平

  ·不斷地期待奇蹟出現,卻又一再失望

  你也會對於救災行動有許多的憤怒,你會覺得:

·救災的動作怎麼那麼慢

  ·生氣救災人員沒有儘力搶救

  ·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及感受

  ·救災人員的處理方式讓我很生氣

我們將你的這些心情和感覺總結一下,

  它們主要反應在情緒和身體兩個方面:

  情緒反應

  遭遇大地震如此嚴重的災難事件,我們的身心都經歷了超出一般生活狀態的危機,因此產生以上的反應,都是特殊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如果你也有相類似的感覺,請不必太擔心,這些反應很正常,並非是「不好」的,有很多同伴都經歷著和你一樣的身體、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其實都是我們身體的保護系統在起作用,就好比被火燒了一下,雖然略有疼痛,但疼痛的反應使我們迅速避開火源,保護身體避免更大的損傷。試著接受這些情緒和身體反應,陪伴自己和家人,慢慢走過這段日子,你會逐漸恢復生活的希望。

  你可以為自己做什麼?

  在災難發生後的最初階段:

  請嘗試面對你的痛苦

  這真的真的很痛!真的很傷心。

  ·在面臨重大的喪失時,如此痛苦是正常的,而非表示你心理有問題。

  ·你已經很了不起了,嘗試著面對這麼巨大的悲傷。

  ·你會痛苦表示你還活著,還有能力應付這考驗。

  ·此刻只要體會感受就好,稍後再來學如何處理它們。

  ·過一陣子你就會知道,你不會永遠停留在這些感覺里的。

  ·當你體會到自己的感覺之後,更重要的是去表達他們,但不要因此去傷害自己與他人。

  這真的真的很痛!真的很傷心。

  ·在面臨重大的喪失時,如此痛苦是正常的,而非表示你心理有問題。

  ·你已經很了不起了,嘗試著面對這麼巨大的悲傷。

  ·你會痛苦表示你還活著,還有能力應付這考驗。

  ·此刻只要體會感受就好,稍後再來學如何處理它們。

  ·過一陣子你就會知道,你不會永遠停留在這些感覺里的。

  ·當你體會到自己的感覺之後,更重要的是去表達他們,但不要因此去傷害自己與他人。

  ·請接受你的悲傷,說出你的感覺

  也許你還在掙扎,仍不相信悲劇已經發生在你身上。

  ·就算你不相信,它已經真實的發生了。

  ·接受它,這是一個重大的可怕的喪失。

  ·很多人可能叫你不要難過,要你振作,他們是好意,不忍心看你痛苦。

  ·一段時間的悲傷和沮喪是正常的、自然而必要的。你有理由有悲傷的感覺。

  ·哭泣是疏通,減輕悲痛的好方法。請盡情的哭吧!

  ·你有權利悲傷和哭泣,即使我們並未親身經歷你的不幸,我們仍會陪伴你共同哭泣。

  ·暫時的悲傷是有幫助的,只要它不變成慢性的自憐或永久性的自傷。

  ·請不要隱藏你的感覺,試著說出你的感覺,你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受,試著向周圍的人表達你的需要。

  ·把悲痛訴說出來,這樣會讓你感到比較好過,也可以幫助你的心靈更快恢復。

  ·要知道,你說出的內心感受,讓周圍的人可以一起分擔你的悲痛。

  ·如果心中有隱隱的害怕感,請深呼吸

你當然會害怕。

  ·如果你不怕,那才有點奇怪。

  ·可能會做噩夢,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或許你害怕不確定的未來,怕災難會再發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害怕能有效的幫助你避開真正的危險。

  ·你可以試著重複告訴自己,「大難已過」,然後做個深呼吸,慢慢吐氣。

  ·你還可以雙手交叉輕拍雙肩,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這個姿勢也正好能擁抱自己,愛惜自己。

  ·每個人在面對失落時都會覺得憤怒,或者至少應該會憤怒,每個人都會!

  ·你的狂怒和生氣都是正常的,自然而且必要的。

  ·你可以對以下這些東西生氣:大自然、命運、運氣、不公平、目前所處的環境。

  ·身體或語言的攻擊可以宣洩憤怒,但不要傷害到自己和那些幫助我們的人。

  ·如果你正在狂怒,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打枕頭、大叫、出去跑兩圈。

  ·當你選擇了表達憤怒的方式,用健康的途徑發泄能量,你能避免無謂的爭辯、意外和疾病。

  ·也許你可以和別人談談你的憤怒。

  ·當你復原後,你會發現憤怒就會消失。

  小心應對你的罪惡感

  你可能有些罪惡感。

  ·這些反應都是正常、自然而且必要的。

  ·你可能常常這麼想:「為什麼是他死而不是我死?」「為什麼我當初不……?」「如果我當初……」「如果我不曾……」

  ·生存者對逝去者的罪惡感是正常的。

  ·自責過久是有害的,會阻礙你的康復。

  ·可以試著讓罪惡感就留在那兒。

  準備好經歷情緒的起伏

  ·心靈的康復之路,並不平順,就像船兒在水裡穿行,難免有些起伏。

  ·你可能注意到,情緒的起起落落,時而高興,時而失意。

  ·你很快會注意到,下一波「高峰」會比上一波高,而下一波「低潮」卻不會比下一波還低。

  ·你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有些小起伏是正常、自然且應該的。

  ·請想一想,你已經克服了哪些事,已經經歷了多少次情緒考驗。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適時讓自己休息

  ·請儘可能休息。

  ·請比平常多睡一點。

  ·太過勞累對你的身心都沒有好處。

  ·唯有能量充足,你的身體和心靈才能早日康復。

  ·要好好大睡,做個好夢。

  ·無論你在做什麼,如果感到勞累了,隨時都可以休息一下。

  ·溫和的身體運動,能促進心靈的康復。

  ·每天最好堅持20分鐘的運動和3分鐘的伸展活動。

  ·你可以:快步走,騎自行車,做操,練瑜伽或太極拳……

  ·運動可以消耗掉不必要的緊張焦慮。

  接受他人誠心提供的幫助支持

  ·此刻,就接受別人的照顧吧。

  ·請接受你的朋友、家人、鄰居、專業救援隊……的關懷與了解。

  ·來自他人的關懷,對你會有益。

  ·請勇敢的接受別人的幫助和關懷。

  ·想一想,最近幾天,那些關懷過你的人的溫暖面孔,他們是誰?

  ·想一想,未來有誰可以繼續幫助你。

  ·多與那些關心你的人呆在一起,盡量不要一個人。

  ·試著向家人表達你的情緒,鼓勵孩子一起分擔此刻的悲傷,和親友相聚一起。家人能為你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給自己一點時間

  ·復原是需要時間的,你的失落越大,就越需要時間。

  ·也給你和你所愛的人一些時間和耐心。

  ·康復會實現的,只是現在要慢慢來,其實此刻你已經開始走上康復之路。

  ·傷痛的感覺會跟著你一段時間,這是正常的現象。

  換一個角度看看不幸

  · 有人說:「若上天拿走我們寶貴的東西,那是因為他要給我們更寶貴的」。

  ·你會找到更好的角度來看待不幸。

  ·你會發現,即使災難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改變和分離都是生命必經的體驗。

  ·或許生命無法如你預期,但是你也因此變得更有智慧,也更加堅強。

  ·為你有勇氣和力量繼續前進而自豪吧。

  盡量讓你的生活作息恢復正常

  ·盡量按照一個你以前就習慣的時間表來生活,這樣你會感覺到生活有平衡感,有所依靠。

  ·讓休息、工作和令人愉悅的活動交替進行。

  ·在傷害與傷痛過去後,提醒你在做事或開車時一定要小心,因為在重大災難的壓力過後,意外較容易發生。

  ·規律的生活可以形成穩定的心情,也就越易於康復。

  做些可以放鬆和快樂的事

  ·讓你的生活中充滿有生命力的,你喜歡的東西。

  ·將喜歡做的事列一個單子,一件一件去做。

  ·除了你的朋友和家人,你可以找一些小生命來陪伴你:一株新盆栽、一隻小貓或小狗、愛唱歌的金絲雀、新鮮水果、各式各樣的花。

  ·試著建立你個人的小空間,小樂園。

  ·做一些能發揮你創造力的事,比如彈唱一首歌,畫一幅畫。

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不談論這次經歷

  ·你的經歷也許有些特別,但是講出來,並沒有不好意思。

  ·也許你可以為你的經歷寫一個故事。

  ·如果你覺得過去的照片和東西有助於你康復,那就好好保存它們。

  ·但是如果過去的東西讓你陷入痛苦,就還是先暫時放掉它們吧。

  ·只要回憶不控制你現在的生活,它就可以是安慰的來源。

  健康心態紀念逝者

  ·每個人表達悲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你能坦然面對往事時,請健康的紀念逝者,在心裡跟他對話,或者做一個小儀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悲哀及創傷後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都會慢慢地減弱。

  ·已離去的親人或朋友,永遠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

  ·我們要做的是逐漸淡化悲哀,積極地投入新的生活。

  ·在每年的創傷事件的那一天,我們可以採取健康的行動紀念逝者。

  再體驗——有以下至少一個癥狀:

  ·反覆地、不自主地出現對災難事件的痛苦情緒。

  ·反覆地、痛苦地做關於災難事件的夢。

  ·有好像災難事件重現的行動和感覺

  ·遇到與災難事件有關的人、地點或者提示時,有強烈的精神痛苦感。

  ·遇到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地點或者提示時,有軀體反應(如發抖、寒戰、心跳加快)

  逃避和麻木——以下至少三個癥狀:

  ·極力迴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想法、感覺或言語

  ·極力迴避能喚起回憶創傷事件的活動、場所或人物。

  ·不能回憶有關創傷事件一些重要細節

  ·對以前喜歡的一些活動不再感興趣或很少參加。

  ·與家人和朋友疏遠、脫離。

  ·情感麻木,周圍人也能感覺到這一變化。

  ·認為生活某些重要的目標不能再實現(例如結婚、為人父母或長大成人)

  過度覺醒——以下至少兩個癥狀:

  ·入睡困難或易醒

  ·發怒或易激惹

  ·難以集中注意力

  ·過度警覺

  ·易驚

  如果你上面的狀況,你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協助。比如求助援助隊的心理專家、心理志願者、心理諮詢師等等。在小冊子的最後,我們為你附上一些專業的求助熱線,他們會隨時陪伴你!

  如何應對親友們過度熱心的詢問

  災害發生後,親友可能的反應

  ·災害剛發生時,親友們的慰問和支持相當密集,隨著時間會漸漸減少

  ·有些親友的慰問集中在哀悼失去親人或嘆息損失的財產。

  ·有些親友會鼓勵自己儘快忘記傷痛,往前看。

  ·忘掉傷痛並不容易,親友只是努力地想要減輕你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壓力。

  ·親友並未經歷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確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責備他們的誤解或拒絕他們的關懷。

  ·可以明確的告訴親友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你有自己應對方式和步伐,他們會了解而且支持的。

  ·可以要求你信賴的親友給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誠的傾聽。·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資源信息,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

你可以為身邊的人做什麼?

  災難之後,如何與你的家人、孩子一同來面對?

  ·請記得家人、孩子和你有類似的經歷與感受,試著和他們談談。

  ·可通過遊戲或畫畫的方式讓孩子們表達出來。

  ·儘可能讓孩子恢復正常生活,參與學校活動。災難後,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擔心父母將死去。

  ·擔心自己會被孤獨拋下 。

  ·擔心災難將再來 。

  如何與孩子討論災難事件?

  ·鼓勵或接納孩子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

  ·允許他們表達因災難而帶來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傷等情緒。

  ·給予孩子一定會有人陪伴他及會有人幫助他的保證。

  ·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子可以長大,變得懂事、成熟乖巧、聽話。

  如何與我先生(太太)相處?

  ·夫妻關係因為災難而產生緊張與衝突。 ·因為性別的不同,在應對失去親人的悲傷會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採取沉默而內斂的態度,媽媽會因為爸爸的反應,覺得自己孤獨面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責備爸爸,使得夫妻之間關係疏遠。

  ·如果能彼此接納個別的應對方式,又能表達共同的傷痛,有助於夫妻關係更加緊密。

  ·如果夫妻間的溝通出現困難,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請允許他說出對整個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亡者的各種感覺。

  ·支持與接受他表達情緒、允許他哭泣,例如:「我就在這陪著你」。

  ·幫助他說出感受,例如:「你一定難以接受」 。

  ·用肢體接觸來表達對他的關心,例如: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擁抱。

  ·協助找到支持團體或有關的社會資源

  ·收起傷痛,重新站起。

  ·當他悲痛哀嚎、哭泣不止時,不必過多說:「不要再難過了」、「不要再哭了」、「不要傷心了」,這樣的安慰話語對於悲傷者的痛苦幫助較小。

  ·嘗試著去了解、去接觸悲傷者此時的心境,陪著他默默的哭泣,陪著他去談內心的哀傷與遺憾等感受,陪著他去說出內心的自責與對死者的歉疚感。

  ·當悲傷者表示想一個人靜靜哀思時,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好讓悲傷者靜靜的獨處等等。

  我們要了解,在這個時刻,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減少悲傷者內心最深處的痛。但是雖然我們不能幫助他們遠離這樣的悲痛,我們的陪伴、支持與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義與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當我們能夠去接觸到親友內心最深層的哀傷與痛苦時,這樣的陪伴、支持與安慰能夠讓我們與親友的痛苦、絕望的心靈產生一種連結,而這樣的連結對於正陷入孤獨無援、悲傷無助、痛苦不已的悲傷者來說,雖然不能減輕其悲傷的心情,卻能陪著他去承受、去經歷、去走過這段痛苦生命歷程。

  如何與其他受災家庭相處?

  ·許多家庭共同經歷失去親人、畢生財產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較彼此的不幸。

  ·災難使大家都是落難人,經歷同樣的劫難。

  ·請記住:在災難的不幸之下,你不是孤獨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痛的生活。

你可以為身邊的人做什麼?

  災難之後,如何與你的家人、孩子一同來面對?

  ·請記得家人、孩子和你有類似的經歷與感受,試著和他們談談。

  ·可通過遊戲或畫畫的方式讓孩子們表達出來。

  ·儘可能讓孩子恢復正常生活,參與學校活動。災難後,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擔心父母將死去。

  ·擔心自己會被孤獨拋下 。

  ·擔心災難將再來 。

  如何與孩子討論災難事件?

  ·鼓勵或接納孩子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

  ·允許他們表達因災難而帶來的挫折、混淆、害怕及悲傷等情緒。

  ·給予孩子一定會有人陪伴他及會有人幫助他的保證。

  ·不要期待孩子一下子可以長大,變得懂事、成熟乖巧、聽話。

  如何與我先生(太太)相處?

  ·夫妻關係因為災難而產生緊張與衝突。 ·因為性別的不同,在應對失去親人的悲傷會有不同的方式

  ·失去孩子的爸爸多採取沉默而內斂的態度,媽媽會因為爸爸的反應,覺得自己孤獨面對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責備爸爸,使得夫妻之間關係疏遠。

  ·如果能彼此接納個別的應對方式,又能表達共同的傷痛,有助於夫妻關係更加緊密。

  ·如果夫妻間的溝通出現困難,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請允許他說出對整個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亡者的各種感覺。

  ·支持與接受他表達情緒、允許他哭泣,例如:「我就在這陪著你」。

  ·幫助他說出感受,例如:「你一定難以接受」 。

  ·用肢體接觸來表達對他的關心,例如: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擁抱。

  ·協助找到支持團體或有關的社會資源

  ·收起傷痛,重新站起。

  ·當他悲痛哀嚎、哭泣不止時,不必過多說:「不要再難過了」、「不要再哭了」、「不要傷心了」,這樣的安慰話語對於悲傷者的痛苦幫助較小。

  ·嘗試著去了解、去接觸悲傷者此時的心境,陪著他默默的哭泣,陪著他去談內心的哀傷與遺憾等感受,陪著他去說出內心的自責與對死者的歉疚感。

  ·當悲傷者表示想一個人靜靜哀思時,陪伴者默默的陪在一旁,好讓悲傷者靜靜的獨處等等。

  我們要了解,在這個時刻,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減少悲傷者內心最深處的痛。但是雖然我們不能幫助他們遠離這樣的悲痛,我們的陪伴、支持與安慰,仍然有重大的意義與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當我們能夠去接觸到親友內心最深層的哀傷與痛苦時,這樣的陪伴、支持與安慰能夠讓我們與親友的痛苦、絕望的心靈產生一種連結,而這樣的連結對於正陷入孤獨無援、悲傷無助、痛苦不已的悲傷者來說,雖然不能減輕其悲傷的心情,卻能陪著他去承受、去經歷、去走過這段痛苦生命歷程。

  如何與其他受災家庭相處?

  ·許多家庭共同經歷失去親人、畢生財產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較彼此的不幸。

  ·災難使大家都是落難人,經歷同樣的劫難。

  ·請記住:在災難的不幸之下,你不是孤獨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痛的生活。

  退化行為幾乎是這個年齡層的典型反應,失去寵物或有價值的物品對他們而言是特別難處理的。對低年級的學童來說,安排足夠的玩具、道具,特別是一些布偶,鼓勵他們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於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給孩子一面牆(貼好牆報紙),讓他們在上面作畫,可以給他們一些小主題,如地震時,我家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可以團體討論的方式來陳述每個人的經驗,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再保證。

  讓學生編故事,也可以用繪畫或用接龍的方式提高大家的興趣,以便於整理與回饋。

  以腦力激蕩的方式,讓大家來面對這次災難發生後的身心癥狀進行調適,學生可以想出許多方法來解決,教師在整理後給予學生反饋。

  也可以腦力激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室內及家中的防災預防計劃演練。

  青春期前(11-14歲)·睡眠失調

  ·食欲不振

  ·在家裡造反

  ·不願意做家務

  ·學校問題(例如:打架、退縮、失去興趣、尋求注意的行為)

  ·生理問題(例如:頭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膚髮疹、排泄問題等)

  ·失去與同伴社交活動的興趣

  同齡人活動在該年齡層特別明顯,孩子需要覺得他的恐懼是適當並和別人一樣,反應以減低緊張和焦慮及可能的罪惡感為目標。

  青春期(14-18歲)

  ·身心癥狀(例如:排泄問題、氣喘)

  ·頭痛與緊繃

  ·食慾與睡眠失調

  ·月經失調與月經困難

  ·煩躁或減低活動、冷漠

  ·對異性的興趣降低

  ·不負責或犯法的行為

  ·對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減少

  ·注意力不集中

  ·疑病症(經醫院檢查正常,但仍不斷擔心自己生病)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動與興趣都集中在與他(她)同年齡的夥伴,他們特別容易因同齡人活動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時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傷、難過。

  此階段的學生大都能充分表達他們的經驗與反應,由於處於同伴認同的階段,他們往往最關心的是別人的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已是個小大人,因此,我們建議可安排以下的活動:

  ·同齡人的團體討論,讓學生有機會抒發與合理化他們感受到的強烈情緒,教師可能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向他們保證,他們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甚至是「瘋狂想法」在此災難中都是正常的。

  ·讓班上分為幾個小團體,讓他們談談救災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園重建的工作,這可協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對災難的支配感,這也可讓他們建立社會參與的成就感。

  ·設定專題討論,如「小區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題,讓學生能先有系統的搜集數據後,加以報告與討論。

  ·對地震的正確認識,對大自然的現象作有科學根據的了解與認識,避免聽信社會上的不實流言,以建立科學的實事求事的態度。

  ·藝術活動的表達,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繪畫、音樂、話劇等活動,將這次的災難經驗轉化為具創造力的方向。

  特別關懷:孩子在災難中失去親人,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

  ·不相信親人已經永遠離開

  ·身體不適,例如沒食慾、呼吸困難

  ·覺得自己被拋棄,對過世親人生氣

  ·對親人的死亡自責

  ·模仿過世親人的行為或特徵

  ·變得容易緊張

  ·擔心以後沒人照顧

  ·出現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舉動,例如特別乖、特別頑皮。

  以上情況需要請具有專門經驗的心理工作者協助進行心理干預。 責任編輯:丁義明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馬男》第三季里「周圍的人都愛你,但卻沒人喜歡你」這句話?
為什麼遊戲里的數值(金錢、經驗值、攻擊力、得分、血量值等)都用較大的數字?
你們會把自己喜歡的人推向他喜歡的人嗎?
心理學:有這6個表現的人,可能內心非常缺愛
《老友記》里的菲比的愛情觀?為什麼菲比那麼吸引人?

TAG:心理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