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視不死

  ● 余 欣  有的人說電視要死了,而我說:電視不死!這當中可沒有皇上萬歲萬萬歲的意思!諸君莫笑,且聽道來。  最近參加了不少論壇、講座,主講者多為新媒體的代表,如網站精英、微博大腕等。而內容主要是如何向新媒體學習,如何使傳統媒體走出困境。  傳統媒體面臨困境?新媒體就家家賺錢嗎?  鄙人以為:學習是可以的,但傳統媒體妄自菲薄實在沒有必要。  雖然新媒體的發展速度讓傳統媒體措手不及,但是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仍然是我國媒體業的主流勢力!並且,這種位置在接下來的10年內很難被超越,還不用說我國傳統媒體的壟斷性資源新媒體很難逾越。新媒體也要參與殘酷的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難道生存艱難的不包括新媒體而只有傳統媒體不成?市場面前人人平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媒體長期在壟斷資源中生長,缺乏對市場競爭殘酷性的預估,才是一些電視媒體受新媒體衝擊時慌了陣腳的主要原因。所以,向新媒體學習是有必要的,但不是照抄、模仿。在學習的同時,我們更不能忘記如何增強自身素質、修養。只要內外兼修,電視媒體就不會在新一輪的媒體市場競爭中落入下風。  我國的第一家電視台,也就是央視的前身北京電視台(並非現今的北京電視台)1958年5月1日試播以來,已經歷50多個春夏秋冬。當時北京電視台每周僅播出3次,每次只有30分鐘,節目信號的覆蓋範圍僅限北京地區。而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我國已擁有由衛星、有線、無線等多種技術手段組成的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網。一個電視王國在迅速地成長。  那麼,當今我國的電視行業存在什麼問題呢?下面,我們挑幾個問題進行分析。  第一,新聞  關鍵詞:負責  電視當然不可以沒有新聞。電視新聞給受眾傳達的首先是權威性。但是除了中央級媒體的幾個節目,響噹噹的新聞節目鳳毛麟角。  很多地方電視台想做全做大做權威,信息往往是來自四面八方。而最新最快的往往沒有幾條。其實在盲目拼多拼全的時候,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身邊資源。地方電視台最廣大的受眾就是身邊的百姓。他們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說自己和新聞的關聯度,所以關注民生才是地方媒體的出路。真真正正為老百姓解決幾個實實在在的問題,不怕事小,就怕沒結果,該追蹤的要追蹤,該反映的要反映,百姓覺得媒體認真了,他就真心跟你走。有了觀眾的支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電視從業人員特別是做新聞的記者,一定要對自己手上的每一條稿件負責。  每每看一些國外大製作的災難片中,在巨大災害來臨時,不管背景是洪水、龍捲風、海嘯還是怪獸、外星人,總會有一兩名記者在冒死報道。當然在電影中他們有很大一部分犧牲了,但觀眾不會忘記他們,他們堅持採訪,堅守崗位,以生命報道真相。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觀眾對記者的要求其實就是一種堅持,一種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  第二,娛樂節目  關鍵詞:不拼明星,關注草根  說到娛樂,就不能不說浙江衛視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其原型是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引進境外節目在全國衛視中屢見不鮮,但是如此成功令人意外。各大衛視的同類型歌唱類選秀節目無人能出其右。這些節目里,國外綜藝節目的影子很深,有些更是原封不動地照抄。不過我認為只要借鑒得好,百姓喜聞樂見,未嘗不可一試。  《中國好聲音》就為中國的娛樂節目注射了一劑強心針,很多新媒體的大佬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仗,電視贏得漂亮!到現在為止,不管哪一家新媒體的娛樂產品,都無法與《中國好聲音》一較高下。更重要的是,浙江衛視憑藉《中國好聲音》一躍進入中國一流衛視行列,和湖南衛視、江蘇衛視一道進行了一場「三台演義」,形成了中國衛視頻道的新格局,此戰頗似當年劉備入蜀「三分天下有其一」。  衛視娛樂節目拼明星,幾乎成了不變的法則。誰請的明星貴,誰請的明星敢搞怪,誰就有收視率。但這肯定不是健康的電視發展方向,我非常贊同近期對於娛樂節目的一些限制規定。以低俗、粗製濫造、盲目模仿等手段換收視率的不正之風,確實該剎一剎了。  拼明星、拼投入並不是娛樂節目唯一的生存之道。娛樂節目,顧名思義就應該有一種娛樂精神。其實港台很多娛樂節目,請的大多不是一流的大腕,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們的職業也是五花八門。重要的是他們娛樂大眾的精神,其實說白了就是關注草根。  第三,人才  關鍵詞:培養專業化人才  記得大約8年前,當時我負責一個日播半小時的服務性欄目的製片。該欄目對信息量有要求,另外還有收視率和創收任務。但當時頻道人員不多,欄目的人員編製不能超過10個人,經費也非常緊張。除掉兩名必需的業務人員和兩名攝像,可用的人員就更少了。於是,責編建議我不要設置專職編輯崗位,因為記者當時都會初編,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多一到兩個記者來緩解節目生產的壓力。  我當時說了一句話:「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試問有哪個記者的編輯速度可以快過專業編輯?」很多人對此不認同。於是我做了一個實驗,將新聞部所有的後期編輯集合起來,大概有十幾個人,當中不乏只來了幾個月的「新手」,然後在上百人的新聞部記者中挑選最熟練的10個人。結果讓我的同事們不敢相信,即使剛來了幾個月的「新手」編輯,也沒有一個記者在編輯速度和質量上超過他。  其實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熟能生巧。每個編輯在上崗前都經過了3個月到半年的培訓,每天上機時間不少於8小時(還不包括自己私下用功的時間)。一個記者,就算每天可以發一條稿件,平均每天上機編輯時間也不會超過1小時。記者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什麼讓他們去做那些他們既不擅長也不見得做得最好的工作呢?精於專攻不是更好嘛?  其實對比試結果我早已心裡有數,但是更主要的是我節約了記者的很多精力,讓他們專心提高稿件質量,我所在欄目的質量也在同省頻道中名列前茅。  一家電視台要成功,不僅要有好的記者,還要有好攝像、好編輯、好配音、好主持。只有各司其職把每個崗位員工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才最有利於這個媒體的發展。電視,不是一個人可以玩的。  第四,投入  關鍵詞:必要的投入是非常需要的  當下,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困擾著電視行業的發展,就是電視節目的投入差異太大。雖然我不贊同胡亂投入,但我認為必要的節目投入還是非常需要的!比如,一個欄目一年創收1000萬元,支出500萬元;第二年創收2000萬元,支出還是500萬元;第三年創收5000萬元,支出還是500萬元,這在一些同行眼中是艱苦耐勞,而在我眼中是對欄目、對觀眾、對客戶的不負責任。既然電視節目在向市場要效益,那麼就註定是一種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就要有市場行為的規律,其中一條就是要有健康的投入與產出比。不加大投入提高節目質量,觀眾不是傻瓜,他們不可能認賬。  結 語  營造健康的生存生長環境,是電視行業普遍的呼聲。技術落後、新聞不新、娛樂不樂、電視劇內容受限、廣告縮水、人才流失、新媒體衝擊等問題,都一一擺在面前,就看怎麼合理地解決這些問題。  最後,引用貴州廣播電視台台長白芳芹的一段話:「新媒體是有衝擊,但電視可能不會被替代,無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我是歌手》,沒有任何一個電視明星是從手機上走出來的。所以電視不會消亡,會消亡的只是電視頻道。當你在內容上,當你在渠道上、引領模式上被淘汰的時候,你的頻道會消失,但是電視不會消失。」  (作者為江西電視台公共頻道官方網站站長,《新聞晚高峰》特稿部主編,《天天團購》、《大嘴吃四方》製片人)

  來源:青年記者2013年10月上


推薦閱讀:

帕爾哈提拒絕再上電視節目
4K HDR電視簡介(暨SONYX900E評測)
其實,我們從來沒在電視上看過日軍真正的軍旗!
第一財經是一檔什麼樣的節目?

TAG:電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