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灑白山黑水間 ——也談張學良的誤國和愛國『原創』

愛灑白山黑水間

——也談張學良的誤國和愛國『原創』

九一八事變儘管已經過去很多年,但其失土之責,對國人來講,仍然是個迷。有的說罪在蔣介石,有的講,罪在張學良。均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因而,在這九一八事變八十年之際,也想就這個問題以正視聽,多講上幾句。

九一八事變,使我國東北1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3000萬人民淪於日本軍國主義之手,也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早在1928年,由於當時的東北王張作霖阻礙了日本全面侵佔東北,被日本軍國主義製造假象炸死在瀋陽皇姑屯。期間,由於張學良秘密潛回瀋陽接收了東北軍權,使日本趁亂搶佔東北的陰謀破產。張學良接管政權後,不顧日本人的百般阻撓,實現了換旗易幟,靠攏了蔣介石,實現了名義上的國家統一。使日本軍國主義感到如此下去佔領中國東北更加無望,於是更以慣用的賊喊捉賊的伎倆炸毀瀋陽城北一段鐵路,嫁禍於人,發動了向東北軍的進攻,由於不抵抗政策的實施,幾個月的時間,東北軍退向關內,一年的時間裡黑龍江的抵抗也由於敵眾我寡而失敗,整個東北淪於敵手。130萬東北領土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落入日本人之手。

這時,身為東北軍統帥的張學良,在中國地方勢力中是最強的,不但有三十個旅的步兵,而且炮、騎、海、空軍種一應俱全。有著左右中國局勢的實力和能力。然而這時的張學良並不在東北,而因患傷寒病在北平住院治療。當時的形勢是:蔣介石的北伐勝利後,由於蔣介石耍起了假裁軍,真獨裁的把戲,想借裁軍削弱異己。激起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對蔣介石的大戰。最後,由於張學良的帶兵入關,蔣介石轉敗為勝。封張學良為海陸空副司令,駐節北平。未幾又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張學良又集中優勢兵力,對反覆無常的軍閥石友三進行進擊和圍剿,殊不知,石友三之叛亂是日本人策劃的聲東擊西的一計而已。趁張學良主要兵力不在東北,遂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輕而易舉的佔領了東北。

這時蔣介石的政策仍是「攘外必須安內」,蔣介石是當初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他進行的北伐時,在日本的威逼利誘和唆使下,在上海他進行了反俄反共的屠殺活動。在山東濟南他面對日本的出兵干涉避其鋒芒讓出了濟南。在東北即將發生的事變中,在張學良屢次的電告中,8月16日給張學良的來電中指示: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與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事變發生當日晚,在張學良數電請示下,蔣介石密電又示:瀋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聽中央處理可也。此時的張學良,處於自己在病中,自己的優勢兵力又處於關內的尷尬局勢下,他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態勢是清楚的,對日本企圖挑起戰爭的目的還是瞭然的。作為國讎家恨繫於一身的他,他知道憑其現在的力量鞭長不及馬腹,無奈之中,只好聽從蔣介石的意見,下了不抵抗的命令。而且張學良還有一份僥倖心理,那就是:全面退讓,使這次事件象以前中村事件和萬寶山事件那樣和平解決,不至於導致全面戰爭,以保住自己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和家底,在這樣的條件下,張學良無可奈何地服從了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多次貫徹了不抵抗的命令和意見,最後,不抵抗主義變成了失敗主義和逃跑主義,儘管東北當時的軍隊遠多於日本軍隊,但由於群龍無首,形成大逃跑和大潰敗,將130萬和3000萬同胞拱手交與日本人之手。對此,身為守土之將的張學良固然是難辭其咎,然作為全國名義統帥的蔣介石親日,懼日的立場更是暴露無遺,而且是東北丟失的萬端之首。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面對公眾言道:自從失掉東北四省(包括熱河省),全國人民無論男女老少,無不罵我張學良,我何曾不敢打日本呢?上級不許我打,這種隱痛是一時不能對人說的。這種不無自責的表露和表白,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再現了九一八事變的其情其勢的真實反映。顯現了張學良當初的自責和無奈。

張學良的東北軍退入關內後,倉促之間又打了一場敗仗。日本人急於將遼寧以西的熱河省納入日本的卵羽之下,發動了熱河之戰。張學良倉促應戰,日本的精心策劃和張學良的倉促應戰形成了鮮明對比。昏聵無能的湯玉鱗的望風而逃,後續部隊的戰機頓失使整個東北全部淪於日寇之手。張學良這時成為全國的眾矢之的,張學良出自內心的罪己書成了蔣介石免去張學良職位的順水推舟的借口,張學良下野留洋,替蔣介石當了不抵抗的替罪羔羊。

一年之後,當張學良從國外奉召回到國內,對日形勢更加惡化,華北又成為日本人掌心的附屬物,張學良也不再是蔣介石當初的座上賓,當初的抗日也不再提起,而是被派到「鄂豫皖「」西北「兩地去剿匪,去與蔣介石」心腹之患「的共產黨紅軍作戰。在鷸蚌相爭中互相蠶食。得利的自然是急盼共產黨和雜牌軍雙雙殆盡的蔣介石。痛失家鄉,寄人籬下,被人鄙夷的東北軍自然是戰鬥力不高,與紅軍的幾次交鋒也是損兵折將。張學良在地盤的喪失,地位的變化,受國人責罵和萁豆相煎的痛苦不禁油然而生。他抗日的夙願受到斥責,他與紅軍的緩和受到猜忌,在苦苦相逼的局面下,他毅然與楊虎城聯合發起了兵諫,促成了抗日聯合統一戰線的形成。然而這時,他不知是出於幻想,還是義氣,也沒有丟掉對蔣介石的眷戀之情。談判成功後不顧他人的勸阻,護送蔣介石到南京。在受審之後,從三十六歲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囚禁生活。他的東北軍也在不斷的整編、分化、瓦解、轉隸中,幾近煙消雲散,成為了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大悲劇性人物和悲劇性命運。

回顧張學良的一段歷史,對其痛罵容易,理解且難。這就是中國歷史的複雜之處。張學良其父張作霖,是個草莽出身並雄霸滿蒙的人物,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憑藉膽識過人和目光遠大雄踞眾軍閥之上,在民國初和吳佩孚被日本人評價為最有希望奪得中國政權的兩大人物。最後被日本人炸死在瀋陽皇姑屯。張學良接替了其父的軍隊和政權,他不但有文化,而且更有新的思想。並且還繼承了其父愛兵,疏才,仗義等特點。19歲從軍,27歲成為掌兵30個旅的東北軍司令。東北易幟和入關調停中原大戰,說明張學良並不是蹇勢而附,而是出自抵禦外辱,內抗紛爭的愛國之情。九一八他指望蔣介石能與他聯手抵抗日本的外辱。但一紙不抵抗的命令,不但斷送了他的地盤和軍隊,而成為舉國的眾矢之的。在留洋回國後在鄂豫皖和西北剿共之時,他多次上書和犯言直諫要求抗日而死,但遭到的只是痛斥和責罵。在直至西安事變時,他還不忘與蔣介石的兄弟之義。但他要求的不是名利,而是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他從來沒有接受過馬列主義,也不是共產黨員,而是一個具有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者。而作為他的部下,在他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之時,為救他出牢籠而不惜一戰的部下,竟殺害了持不同意見的軍長王以哲,事情雖然是錯誤的,但畢竟體現出這些人和張學良的感情形同骨肉,以及後來這些東北軍人牢記張學良的訓示,對與日本人相通之人同心共戮的一致行動,可見張學良的作為是如何的深入人心。由此,張學良與這些人的袍澤之情和平素為人可見一斑。反而言之,作為蔣介石,張學良不計其打敗張作霖的前嫌,實行東北易幟,出於愛國願望,畢竟也助長了蔣介石的聲望。張學良出兵關內,使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轉敗為勝,沒有此舉,也就沒有蔣介石的未來,這應該是常人沒齒難忘的。在熱河淪落後,蔣介石將東三省的丟失全部推給張學良,使其成了自己的替罪羊。在西安事變時,不能將其看做是一種善意的規勸,而視為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竟在其護送之下以欺世謊言將其囚禁幾十年。再聯繫蔣介石將西安事變中楊虎城,黃顯聲,宋琦雲等人悉數殺害的事例,其為人,其靠權術爬上寶座,維繫天下的鄙行是不足取的,任何向其臉上貼金的做法也是不相宜的。

中國抗日戰爭走過的道路是艱辛的,也是異常複雜的。張學良染病在身,優勢兵力不在東北,造成了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的機會。即使沒有這次機會,日本也不會放過一切機會,這就是中日之間必然的態勢。蔣介石當時雖然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在本身矛盾重重,危機四伏的狀態下,與日本爭鋒也是辦不到的。但在親日的立場下,千方百計的迴避、退讓。直至七七事變大半個中國淪於敵手,連其最後的統治基礎日本也要連根掃除,這才開始抗戰。雖然最後贏得了勝利,卻是掉了人心。是張學良製造的西安事變給共產黨提供了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才有了最後的中原逐鹿的大陸一統,共產黨對張學良的感激也是正常的。周恩來將張學良譽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應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無論是蔣介石也好,共產黨也罷,也只是在中國大陸上牽制了日本的兵力,只不過在美國戰勝日本當中分得一杯羹而已。而張學良則不然,雖然他在九一八的無奈中棋錯一著,但在其後則念念不忘領土的丟失和抗戰,正如他自己所講:九一八我們誤信國聯和其他組織,所以步步退讓,現在這一切迷夢都可以醒了,。我們唯一的道路,就是靠自己死裡求生,政府應該發動整個民眾,與日寇拚命。然直至最後蔣介石也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雖然活了100歲,卻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囚禁中度過。這不但是張學良個人的悲哀,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大悲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張學良是群雄並立、黑白顛倒的亂世之中富於民族氣節、嚮往國家統一之難能可貴的一人,他雖有過豪華無度的生活,也有著癮君子的貶稱。有著與蘇聯爭奪中東鐵路的莽撞之舉,也有著年輕氣盛時的輕信。但他的身上無論是抗戰期間,還是身系囹圄之中,都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情感和光輝,對祖國河山無盡的熱愛和眷戀。其促成的抗日聯合統一戰線,至少將蔣介石逼上了抗日的道路,避免了中華民族在日本鐵蹄下的覆滅。而作為東北的父老,仍記得他興路,辦學,振興經濟的進取之舉;而作為舊東北的一代軍人,沒有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忘掉其與他們的骨肉之情,沒有忘掉其對他們「抗日雪恥,共御外辱」歃血之言。說明張學良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和影響。在紀念九一八80年之際說上幾句,即是對國恥之日的回眸,也是對業已作古的張學良老先生的尊重和緬懷。

(書於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體驗新版博客
推薦閱讀:

張學良最愛不是趙一荻,而是在紐約的貝夫人,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
儒雅少帥張學良
于鳳至買下伊麗莎白泰勒的豪宅,等待張學良歸來,墓誌讓人流淚
此情可待成追憶:張學良與于鳳至趙四
張學良家族之謎:張作霖臨死前留下什麼遺言

TAG:原創 | 愛國 | 張學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