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不想用一句粗暴的「裝逼」,來定義這部罕見的華語片

最近的院線片,《長城》最火無疑。

儘管圍繞著這片的爭議喋喋不休,但上映四天,票房已破5億。

來源:貓眼票房,下同

關於《長城》Sir已表態,不多說。

今天想跟你們聊一部和《長城》情況完全相反的電影——

《羅曼蒂克消亡史》

如何相反?

簡單說,評分高,票房低。

豆瓣目前 7.6,票房4天沒過八千萬。

《羅曼蒂克消亡史》在影評人中好評如潮,但是很多普通觀眾,不買賬。

電影的口碑,兩極分化得挺嚴重。

豆瓣@爳南說它是「大型裝逼MV」,也獲得700+的網友認同。

許多普通觀眾不喜歡的最重要原因……

看不懂。

Sir覺得,裝逼本身沒錯,關鍵是你肚子是不是真有貨。

簡單說:可以不熱鬧,必須有門道。

《羅曼蒂克消亡史》絕對藏龍卧虎。

先聊一句故事背景。

之前有些人覺得是「上海往事」,Sir覺得顯然不能算。

Sir也是個對上海灘黑幫故事很感興趣的人,看片過程中,會有一些對號入座。比如看出了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戴笠、大明星胡蝶,戲子露蘭春等。

但本片的野心顯然不是曲徑通幽地還原一段歷史,Sir更傾向於的觀點是——

假借民國時代混跡上海灘的這些經典符號人物,似是而非地揉雜了正史和傳說,講出一個新故事。

敘事曖昧、張力十足,自由聯想寬泛無邊。

有人看出了道義、愛情,有人看出了傳統、入侵,還有人看出了國際形勢和中日民族性……

沒有一個定論,但絕對值得討論。

因為Sir還沒找到時間刷第二遍,所以,今天特地邀請刷了三遍影評人 @親切的柚子 拔刀。

謝謝他這份解讀指南,Sir又重新認識這部電影。

(因行文需要,有較多劇透情節,請觀影后再看)

文 | 親切的柚子

毒舌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首先,這部電影在敘事結構上,就不老實。

在程耳導演的上一部電影《邊境風雲》里,就玩過這樣的非線性敘事。

也是口碑佳作,豆瓣7.6。

而《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段落順序,是這樣的:

1937年的上海→1934年的上海→1941年的香港→1934年——1941年的上海→1945年的香港→1945年的菲律賓→1949年的香港。

看過電影的同學,按時間順序把故事組接起來會發現——

這是淺野忠信的「潛伏史」。

淺野忠信飾演的「渡部」

這樣的敘事處理,有好有壞。

好處,故事更緊湊;壞處,一些伏筆被提前揭開了。

有個細節就讓人細思恐極:淺野忠信在樓上喂貓,非常有人情味地和貓互動,說著日語。

而當觀眾看到後面,再回想這段情節,你才發現——

溫馨的背後,是他一邊養貓,一邊在樓下養著性奴,章子怡。

提前揭開的伏筆,需要回想,才能了解它們的意味。

故事跳躍,很多人物都是先交代結果,再掉回頭說他們的開始。

例如明明看到王媽死了,但是後來又出現在飯桌上。

王媽被日本人打死

其實導演為了讓觀眾更明白,已經加入了很多輔助手段:

首先是字幕,這個最直觀。

在時間線變化時,屏幕會顯示具體的年份、地點。

其次,是一些人物狀態的變化。

比如淺野忠信的孩子,1937年已經有兩個了,而在1934年,淺野忠信的妻子,也就是葛優的妹妹還在懷孕,那時候只有一個孩子。

所以最後到菲律賓戰俘營時,兩個孩子已經長大。

小兒子在戰俘營求救

電影還有一個特點,很多人物莫名其妙地來,不明不白地走。

杜江扮演的童子雞,一開始是陸先生的馬仔,後來因為殺了人而被器重,最後在一場血腥的火併中倖存。見了霍思燕飾演的妓女,又跟她一起過日子。面對著性的誘惑,杜江對霍思燕說:

我上癮了,一直想弄

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童子雞……剛剛建立起的人物,突然消失。

其實在原著里,童子雞和妓女之後也有不少戲份,但是導演都剪掉了,或者根本就沒拍。

原著中,妓女在解放後因為身份不好成為了被打擊的對象,童子雞成為了革命者。童子雞後來開始嫌棄妓女,最後有點權力的他見到妓女被拉走處置,也並未伸出援助之手。

程耳還曾經想讓童子雞去參加革命,發現見他的那個革命者,和與他打死的趙寶剛長得一模一樣。

童子雞一直活到了1968年10月,是這幫人中活得最久的。他後來在大街上偶遇倪大紅扮演的王先生在掃地(黃金榮解放後確實被新政府安排掃地),當著他的面吐了一口痰。

電影有一種處理方式是「互文」,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童子雞就是年輕時候的陸先生。

陸先生的前史在電影中沒有交代,但恰好這個童子雞的故事,補充了陸先生的前史。

陸先生、童子雞

這也是電影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不明說,曖昧下就有了多重含義。

但對於只需要單一答案的類型片觀眾,這的確不友好。

我還聽說,這個電影前後有三個版本。

最早的版本故事隨意性更大,很多人看完難以接受。

後來華誼找了一位美國的剪輯,按照線性故事剪了一版,那一版其實也是觀眾最容易接受認可的,「更像好萊塢電影」。

但在程耳導演的堅持下,故事還是以現在呈現的樣子展現給觀眾。

在票房幾乎是衡量電影成功與否的時代,程耳故意給觀眾挖坑,抬高欣賞電影的門檻,很任性。

導演程耳

還有就是對演員表演的控制,很多人看似面無表情,但實際上卻非常考驗演技。

主角不用說,配角也出彩。

比如袁泉飾演的吳小姐,當得知丈夫選擇將自己拱手讓給戴先生(戴笠)時,她沉靜的表情下,又有複雜的情緒。

甚至聽到關門聲後,臉部出現轉瞬即逝的抽搐,節奏變化恰到好處。

本來這段戲完全可以刪掉,但是導演程耳太喜歡,所以堅持保留了下來。

還有童子雞杜江,這個演員我以前沒有關注太多,這一次他的表現非常突出。

特別是用鐵鍬殺人那一段,他青澀的外貌與殘忍的手段,形成強烈的戲劇性反差。

殺人之後急促的喘息聲,使暴力在動作結束之後,再延續幾秒。

除了故事之外,《羅曼蒂克消亡史》另一個不友好的重要原因——

人物動機。

因為很多細節都沒明說,人物動機就容易不可理解,觀眾稍微走神就看不懂。

比如淺野忠信為什麼突然就對章子怡心懷歹意,殺人搶人?

但其實,這也早有暗示。

一家人吃飯那場戲,章子怡的餐巾掉了,淺野忠信幫她撿了起來,說明淺野忠信對章子怡早就有意思(尼瑪這的確太隱晦了……)。

吃飯時,淺野忠信總挨著章子怡坐

還有在車上,一直在表現章子怡右耳朵的耳環,而淺野決定行動之前,絲毫沒有憐香惜玉,強行揪下它。

這個瞬間開始,淺野有了佔有章子怡的行動。

在送章子怡的過程中,淺野忠信看見了滿車的日本兵路過。

軍人身份的強烈歸屬感,讓他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個上海黑幫家族的成員,所以,臨時起了殺心。

電影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對白,吳小姐對陸先生說,哪裡的人喜歡吃哪裡的飯。

那個瞬間,陸先生知道了淺野一直都是間諜。因為他一直沒有放棄吃日料、做日料的習慣。

這些隱晦的細節,容易被忽略,導演處理得還極其含蓄,確實需要觀眾集中精力才能發現這些密碼。

因為對人性的洞察,往往就是瞬間即逝的。

觀眾覺得發懵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電影的故事屬於幻滅類型。

所謂幻滅類型,就是電影世界觀由正面到負面的深刻變化。

安東尼奧尼的《蝕》,巴茲·魯赫曼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還有前一段的《驢得水》都是屬於這種故事。

大部分電影中,主角的軌跡是向上的,而非向下。

而《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走向了幻滅。

這就是羅曼蒂克,就是消亡。

其實整個電影,就是美好幻滅的過程。對於很多喜歡大團圓結局的觀眾來說,的確是在感情上無法接受。

整部電影最聳動的,就是章子怡被關在地下室,做了淺野忠信的性奴。

那段在小說里只有一句話描寫:

吃完就是操,操完還要吃,日復一日。

不知道細心的觀眾有沒有發現,章子怡進入地下室後,就不再說話了。

其實這一段在之前的劇本里有交代,因為討厭章子怡一直在說話,所以淺野忠信用毒藥把章子怡變成了啞巴。

而前面的情節里,章子怡卻是個話嘮,這也是一個巧妙的對應。

淺野忠信與章子怡在地下室的那些年,恰好就是電影留白最多的日子。這段時間,對應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sted Times,就是「被浪費的時光」。

我在看片過程中,還幾次懷疑導演程耳是一名基督教徒。

因為這部電影里有很多宗教符號。

霍思燕出演妓女,在她住的屋子牆上掛著顯眼的十字架,某種意義上,是它讓童子雞得到了重生。

電影中出現的音樂,也有著明顯的宗教音樂元素。

在電影結尾,葛優過海關,要高舉雙手的時候,不知是不是想表達某種對時代的妥協,手臂也擺出了十字架的形狀。

程耳自己也說,這代表了某種救贖。

但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他西裝的外衣下,還是中式長衫?

最後,Sir再多說幾句。

上周末發《一步之遙》解讀,就有毒友提出,「看電影能不解讀嗎,好的電影走心」。

Sir當然擁護電影首先是一個娛樂產品,但如果所有的電影都靠第一眼的共情,那又是輕視電影。

別忘了電影還有藝術的一面。

完全以主流口味製造電影,長此以往,必然是對觀眾口味墨守成規的迎合與算計,那觀眾,將很難看到超出預期的東西。

所以Sir常說,好電影要有一定的冒犯性。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不是好電影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比起2016諸多喧囂的行貨,它確實提供了華語電影罕見的新思維。


推薦閱讀:

三十歲之後,重新定義長相的絕好機會
130/80mmHg——高血壓今天被重新定義!
佛教的定義
你對靈魂的定義是什麼?

TAG:定義 | 華語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