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答問十分 | 人為什麼會覺得空虛?

圖 |Scott Uminga

人被稱為萬物之靈,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靈性的一面,都有對終極價值的渴求,也就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問題,換言之,也就是信仰的需求。 但是現在,很多人的這個需求被埋沒了,迷失於對五欲六塵的追逐中。慾望煩惱一直在放大,尋求到的快樂越來越直接,但也越來越短暫和膚淺,人內心深處靈性的一面越來越缺少滋養,外表雖然光鮮亮麗,內心實則枯槁乾涸,就會產生空虛、迷茫、幻滅甚至絕望的感受。

——學誠法師

師父,弟子有時候心裡有惡念,過後感到恨自己,但是後悔完慚愧完頂多就是恨不得打自己一巴掌, 做不到永不再犯。我該怎麼辦呢?

網友

學誠法師

因習氣故,我們很難做到不貳過,但依然要努力改正。

師父,如何去幫助內心麻木,情緒化,對佛法沒有觸動的師兄呢?

網友

學誠法師

你要能夠感知他的苦處,給他需要的東西。要有耐心去等待、包容和關懷,絕不是簡單扔一句佛法道理過去就完了。菩薩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走近眾生內心的方便。當然,能夠做到這些,自己首先要有以佛法調伏煩惱的能力。

法師好,我每天打坐後迴向的人太多,會不會不夠分啊?

網友

學誠法師

迴向的心越廣大,所得功德就越大,不能把「功德」理解成物質。

法師,人為什麼會空虛?當人感到空虛的時候該怎麼辦?

網友

學誠法師

人被稱為萬物之靈,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靈性的一面,都有對終極價值的渴求,也就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做什麼的問題,換言之,也就是信仰的需求。但是現在,很多人的這個需求被埋沒了,迷失於對五欲六塵的追逐中。慾望煩惱一直在放大,尋求到的快樂越來越直接,但也越來越短暫和膚淺,人內心深處靈性的一面越來越缺少滋養,外表雖然光鮮亮麗,內心實則枯槁乾涸,就會產生空虛、迷茫、幻滅甚至絕望的感受。我們應該減少一些對外在物質的需求,更多一些觀照內心的需求,樹立志向乃至信,用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內心,這不是俗氣的套話,是真正令自己充實和快樂的途徑。

法師,自己很貪怎麼辦?

網友

學誠法師

多想想無常。人終有一死,有什麼東西能夠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不斷增長的貪心會伴隨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

師父,別人說一些不愛聽的話,我明知道不應嗔恚,但總有這樣念頭。或者聽別人說過的比我家好,就有種對方炫耀的感覺。明知不對,但事後還是會想到這些。師父,這是天生的嗎?這些是造惡業嗎?如何對治?

網友

學誠法師

內心有煩惱,就會導致惡業。只有通過長時間的修行,才能減輕煩惱、扭轉習性。

法師好,如果成了佛還會有這些疾病,痛苦,障礙嗎?這些業力是幻化的嗎?

網友

學誠法師

業果的成熟,是成熟於身心之上。證悟的聖者,其內心寂然不動,觀一切因緣如夢幻泡影,雖然還會有業果的成熟,如金槍馬麥之報,但這些業報只是一種顯現,其身心是沒有苦受的。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佛身本來就是現化之身,生病、受報都是應機示現,為令眾生深信業果故。

法師好,善惡兩條道,所造的惡是否能以行善相抵消?

網友

學誠法師

一般人認為,造惡能以行善抵消,僅僅是在行善或造惡的行為上去考慮,認為自己只要做了一些善事,就有「資本」繼續造惡業,庸俗地以世俗的債務關係來理解:只要我有錢,欠多少債都能還。這樣想本身就是邪見,是不懂得佛法。寓言中有「刻舟求劍」的愚人,在一個地方犯了錯誤,卻想在其他地方來彌補,認為「行善可以抵消惡業」的見解,就與這個愚人一樣,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佛法講,造業的核心在心,在動機,只有改變心,才能改變業。造了惡業,只有從心底里真正認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產生痛悔之心,洗心革面,決不再造,才能真正「消業」。

法師好,如果真有佛祖,為什麼世上還有這麼多的災難呢?

網友

學誠法師

從每個人的禍福,到整個世界的興衰,都是業感。個人的際遇是別業所感,世界的狀態是共業所感,別業、共業,互相交織,猶如一張重重無盡的網,把人與人,人與世界聯繫在一起。佛陀是無所不知,不是無所不能,他能夠揭示業的規律,卻不能代替人們去造業、感果。

法師好,有人說「年少不學佛」,對此觀點應怎麼看?

網友

學誠法師

「年少不學佛」,是對佛法的誤解,認為佛法教人苦、空、無常、放下,是消極避世的;其實佛法也講願力、精進、承擔、慈悲、智慧,是充滿力量、積極向上的生命教育。不惟年輕人,所有希望人生幸福、生命提升、社會進步的人,都能從佛法中得到受益。「學做鯤鵬飛萬里,不做燕雀戀子巢」,佛法絕非不教人進取,而是改變了進取的高度和深度。

精選自2017年2月2日學誠法師微博

推薦閱讀:

你感到揮之不去的空虛么?|新知
雙相系列二——你為什麼總是感到空虛?
空虛的夢
這個奧斯卡千年老梗完蛋了,心裡突然很空虛
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叔本華

TAG:空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