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用「痛失金牌」報道孫楊,我們在向孩子傳遞什麼價值觀?
人生從來不是一件成王敗寇,一局定一生的事。
伊姐原創的親子&婚姻私房話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 關注伊姐看電影
唯金是命的背後,折射了什麼心理?
今天是奧運會奪金日第一天,杜麗和龐偉沒有拿到金牌,孫楊也沒有,即便在國民素質已經大大提高,人民日報也報道唯金牌論時代已經去,但大部分媒體,依然用了「痛失金牌」來作為新聞標題,民眾的熱情也有微妙的挫敗。
孫楊在新聞發布區痛哭,被萬千熒光燈閃耀的時刻,我為他感到心疼。
這樣的首金,只有在中國會被如此重視,西方體育人沒有首金的概念,運動員把競技場當成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盡人力聽天命。
作家王旭說得好:「並不是說西方體育人沒有國家概念,而是他們早已經走過了靠奧運會來贏得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階段,以尊重每一個運動員自己的價值為根基,向外衍生體育的含義。」
不僅僅是對孫楊,任何一個報道里,金牌和銀牌的待遇都是差距巨大的:金牌可以分房子、回小城市是市委書記夾道歡迎,而即便是銀牌、銅牌的選手,往往在一條新聞後,無人問津。
我還記得李寧,當年漢城奧運會意外從吊環上摔下,回國只能走一條偏僻的通道,黯然落淚。
成王敗寇,事態炎涼。
中國人這種一邊倒的惋惜「痛失金牌」、對」首金」極度渴望的心理,折射的是什麼?
對極端成功主義的渴望。
我們要求的不是卓越,而是唯一;我們要的不是優秀,而是最優秀;我們要的不是發光,而是要大大蓋過他人的光。
第一才有價值,第二黯淡無光。在成與敗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向前一步是天堂,向後一步是深淵。
這種價值觀讓我想起,1892年,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在自己的基礎書籍《心理學原理》中這樣寫道。
「有些人僅因為自己是世界第二的拳擊選手或世界第二的划槳手而羞愧自殺。他即便擊敗了整個世界唯獨一人無法超越,在他看來,也一文不值;他強迫自己打敗那個人,只要一天屈居第二,他的世界便沒有精彩。」
拿到金牌的人生,一定保證順利和幸福嗎?
在我心裡,極端成功主義,是極度虛弱的表現。因為它否定了人長期的價值,而把一次得失,看做賭注一樣的重要。
這是賭徒心理。
即便以奧運為例,很多拿到金牌的冠軍得主,並沒有過完美的一生,
2006年,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自曝在一家公共浴室靠為人搓背賺取微薄的收入來為生時,舉國震驚。當時她每月收入不足500元。
昔日巴基斯坦英雄穆罕默德阿什克,代表國家參加1960年義大利奧運會和1964年的日本東京奧運會,被奉為民族英雄。
但當他退役後,好運隨之結束,開過計程車和貨車,在81歲高齡淪為了黃包車夫,每天拉黃包車的收入僅為409盧比(約人民幣24元)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樣的,體制的缺陷,運動員本身教育結構的不完整、個體差異等等,但我想說的是,人生真正的成功從要不是瞬間衝到頂峰,用盡所有的運氣——獨佔鰲頭的喜悅往往只有一瞬間,爾後的壓力卻會如江水般滔滔不絕地襲來。
當鮮花、掌聲、鮮艷的紅旗漸漸遠離金牌得主後,才是人生的真相,才是故事的開始。
很小的時候,我媽媽給我打個一個比方,她說,如果人生有5門功課,她不希望我是一門拿到100分,另一門拿到0分的孩子。她說,她更希望我,每門功課,都大概在80分左右。
她這麼評價80分:「比剛及格的人要沾沾自喜一點,比一直在90分左右的人,壓力小很多。」
我現在聽懂了,我媽媽意思說,她希望我在事業、婚姻、友誼各方面,獲得一個平衡,而平衡,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這同時也是「承認失去」的智慧,有時候,表面上,你是失去了一點點,但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其實得到了更多。
為什麼我看不起極端成功主義?
第一,一個人的實際成就不如他的主觀成就重要。你實際成功了嗎,在不同評價體系里,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你對自己幸福感的判斷,卻最終決定了你人生的意義。
第二.得失從來不是看一朝一夕的事。人生是一個漫長起伏的過程,高潮和低谷交錯,對極端成功的不執著,是長期穩定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坐在邊上鼓掌的人
我喜歡看奧運會,因為它從來不是達爾文叢林主義的野蠻競爭,它體現著全人民最美好的感情。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如今回憶起來,最感動的時刻是什麼?是我們拿了多少金銀銅的冷冰冰的數字嗎?
印在我腦海中的美好場景是: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德國選手馬蒂亞斯·施泰納奪冠後,把亡妻蘇珊的照片和奧運金牌高高舉起。鐵漢柔情,這神聖的一幕,銘記愛情的偉大;
女子跳馬銀牌獲得者丘索維金娜,為了讓患有白血病的兒子得到更好的治療,27歲高齡付出,並把自己由單項選手,練成了全能選手。她說,兒子是我的全部勇氣。雖然她拿了銀牌,但她告訴我們,母愛可以迸發多麼巨大的力量;
以及,當時,俄羅斯和喬治亞戰火升級的時刻,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奧運賽場上,10米氣手槍決賽結束後,亞軍俄羅斯名將帕傑林娜與銅牌得主喬治亞的妮諾·薩盧克瓦澤在領獎台前主動相互擁抱,並送上「奧運之吻」——體育即和平。
……
這才是奧運的意義。
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競爭?
泛著人性光彩的感人光輝,才是體育持久的生命張力,而不是對極端主義成功的執著追求。
當我們說完這些後,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加從容地看待得失。
每當英雄跑過來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人,需要在路邊鼓掌:孩子,媽媽完全允許你,當那個,在路邊鼓掌的人。
魯迅先生在《華蓋集》中寫道:「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所以,我特別希望,當我們的孩子再長大一點,他們看到的新聞標題不再是,孫楊痛失金牌,而是恭喜孫楊,喜得銀牌。
因為,當我們默認孫楊「痛失金牌」標題那一瞬間,我們的孩子,已經被極端成功主義綁架。
伊姐看電影伊姐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0歲出版暢銷書專註明星專訪十餘年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親子關於婚姻關於愛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中的價值觀?
※胡適的立異求同價值觀
※《開講啦》向我們傳遞出怎樣的主流價值觀的生活化表達?
※價值觀出了問題便一切都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