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筆記42:千古第一大秘賈誼
先秦時,蘇秦張儀之類的縱橫家,就靠一張嘴,就靠一兩篇治國安邦的錦繡文章,就能被諸侯重用,位極人臣。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當時諸侯之間的競爭關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稀缺資源,是賣方市場,所以就很吃香。
大一統之後,那種競爭關係沒有了,所有人才都只有一個皇帝一個買家。於是,人才就弱勢了,很難再有被市場炒作的機會。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就再也沒有了。
這時,成名的人才多數是當年毛遂所鄙視的「因人得勢」,都是被謀個伯樂提攜著,來到了皇帝面前,然後展示出他們的才華,再然後,他們沒有縱橫,而是成了皇帝身邊的智囊、文膽、大秘。從以前縱橫家的為個人成功而奮鬥,變成為得皇帝認可而奮鬥。
賈誼生在大一統的時代里,所以成了大秘。
他是被貴人提攜推薦到漢文帝跟前時不過二十來歲。
司馬光大段抄錄了賈誼給漢文帝的幾篇進言。以後還有若干大秘,評選標準就以他的文章被司馬光抄的多少而定,哈。
賈誼給漢文帝的第一篇進言,主要講發展農業,增強國家經濟實力。他講:
管子曰: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老百姓吃飽穿暖了,才好治理。吃不飽,挨餓,甚至可能餓死,天下不可能太平。
他還講:
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不成?以攻而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發展經濟是國家發展的主題。經濟實力強,就什麼事都好辦。國富則兵強,政治地位就高。而發展經濟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業。
漢文帝採納,並以此作為自己施政的主要思想。
第二篇進言,也是關於經濟管理的。劉邦嫌秦朝的半兩錢太重,廢止,發行一種很薄小的「莢錢」,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漢文帝時做了一定的改革,但民間私鑄錢的情況很嚴重,貨幣管理還是很混亂。對此,賈誼建議從源頭管理,把鑄錢的原料銅全部收歸國營。另一位大秘賈山也建議:
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
錢是一種操控人的工具,必須皇帝自己來掌握,不能讓別人染指的。
但漢文帝不聽,他賜給自己的寵臣鄧通一座銅山,讓其鑄錢,鄧通後來成為財神爺的原型。還有吳王劉濞的封地里有銅山,也大量鑄錢,為其以後發動兵變積累起雄厚基礎。以後關於鑄錢,各朝代都曾是重要的問題,司馬光也都記述得很詳細。這都是中國經濟史的重要課題。
第三篇進言是講政治的,主要三方面:
一是要削藩,縮小王侯的封地和實力,強化中央集權,用之前劉敬的話就是「強本弱末」。
二是要教育好太子,這樣才能實現皇權的長期穩定傳承。
三是要改進秦朝單純法治造成的對傳統道德的破壞,移風易俗,建立起以禮治天下的政策框架。這篇進言,融匯了黃老道家和孔子儒家的思想,非常完美。
他引用「黃帝經」的「日中必蔧,操刀必割」,強調削藩已勢在必行,要及早,在還比較容易做時來做,損傷會小些。
他認為,「前車覆,後車誡」,秦傳一世而亡的根本問題就出在太子教育不行。
並引用孔子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強調太子的教育要及早,要有品德高尚智慧深沉的人做老師,要有一班正人君子在身邊交往,這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他講: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人只能看到已經發生的事,而不能見到將要發生的事。法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做出懲治,人們都看得到;而禮則將可能發生的事禁止於前,人們就看不到。於是便感覺,法比禮管用,而沒有意識到,禮治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他講: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聽人說話,要看與其實際做的,或者事實是否一致,這樣就沒人敢信口開河。事實就是,秦朝只強調法令、刑罰,於是短命;而商周強調仁義禮樂就傳了數十世。
最後,賈誼講:
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皇帝要給大臣留臉面,培養大臣的廉恥尊言,大臣若真有罪,應當讓其出於維護自我的尊言而自殺,刑訊是下策。為什麼古人講,「刑不上大夫」?因為,大夫沒等被定罪就自殺了。
賈誼這幾篇治國理政的文章,成為以後兩千年皇權統治的重要參考。
漢文帝當然也非常賞識賈誼,想提拔重用他任公卿之位,讓他掌實權,而不僅僅做個大秘了。但是大臣們都不給賈誼上好話,說:這個洛陽小子,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就想著往上爬,真正辦事並不行的。這樣的話聽多了,皇帝最後也就疏遠了他,讓他到地方上去做長沙王的幕僚了。之後,三十三歲就死了。
被人忌妒是少年得志者的宿命,機關里有些人很年輕就被提拔,然後一直等到退休卻再也沒有動,也是這個情況。
谷園
推薦閱讀:
※張國剛品讀《資治通鑒》:北朝「一姐」的改革事業
※重訂《資治通鑒評論》(五)
※小偷入別墅行竊順走《資治通鑒》獲業主捐1萬元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45頁
※資治通鑒卷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