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溫柔點,再溫柔點
咆哮會讓孩子害怕父母,會形成心理隔閡,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一次次做父母在吼叫中想要禁止的事,或者乾脆會在沉默中失去個性。孩子也是天生的模仿專家,當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孩子也將學會咆哮,在他以後的某些日子裡,父母也會聽見孩子的咆哮。不知到那時,父母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咆哮爹媽秀
咆哮似乎把爸爸媽媽形容地有些不雅,但其實這種咆哮場面常常在生活中見到。比如,像這樣的:
保護型 其實我對寶寶挺溫柔的,不過一看到坐在凳子上的他翹凳子的腳,我就喜歡突然大叫「小寶!坐穩啊!」
教訓型 小孩與爺爺奶奶狡辯的時候,我就會吼他:「怎麼說話的?給我道歉!」因為他不尊重長輩。
警告型 下班回家,給他輔導功課,他數學不是很好,講好多遍,都不會,就吼咯「你有沒有聽我講?」
制止型 我小孩要買什麼,我不給她買,就哭鬧。好好說不聽,會吼一下:「要什麼要!再吵就把你丟這裡了。」凶住她,她就不敢鬧了。
提醒型 小孩有時不想學習,就想看動畫片,玩玩具,我會吼「你還不得了了,讓你玩一會還就收不住了。」
心痛型 孩子喜歡感冒,特別是流汗後。他每次玩都忘形,鬧得不可開交,渾身都汗濕。看見他鬧了又鬧,就忍不住吼:「賢賢,你給我安靜點!」
煩躁型 我如果心情不好,在休息,他跑來跑去,我就不耐煩,咆哮「冬冬,不要吵,你沒看見媽媽在睡覺啊。」
憤怒型 在學校調皮被老師或其他小朋友告狀,就會咆哮:「花錢是讓你讀書的,不是叫你去搗蛋的。再這樣,你給我小心點。聽見沒有。」
管理咆哮爹媽
對愛冒險的孩子咆哮
不少父母在孩子做出一些他們認為有危險或不好的事時,第一時間就是咆哮「STOP!」
●分析過度敏感導致孩子性格懦弱
有些父母常常過度敏感,擔心孩子有任何閃失,於是給孩子劃定了一個活動範圍,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越是緊張謹慎的父母劃定的這個範圍就越小,他們常常恨不得用一道防護牆把孩子圈起來。如果大聲咆哮,首先會嚇到孩子,有時會導致孩子性格懦弱,膽小怕事,從而缺乏探索精神,或者讓他對危險事物更好奇,想要繼續嘗試。
●建議不如做默默的保護者
每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都是充滿好奇心的,他們樂於通過自己的雙手、雙眼去親身體驗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父母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很多時候不會有危險,比如爬桌椅之類。孩子自己也在探索,他本能地會有自我保護意識。父母可以做默默的保護者,在旁邊關注著孩子,隨時應急。事後,再同他分享他在做那件事時,你在一旁的感受,還有後果會如何。如果危險明顯,父母可以輕聲叫孩子的名字,讓他在輕鬆的環境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聽你給他建議。
對遲回家的孩子咆哮
豆豆今天放學比平常晚了兩個小時,事先也沒有打電話通知家人。父母一直在焦急等待。當豆豆回來時,一進門,父母抓住他劈頭蓋腦一頓罵,豆豆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分析怒吼第一時間抹殺與孩子的溝通
孩子晚回家的確讓父母很擔心,但是父母這樣大發雷霆雖然很解氣,也會讓孩子因為這次教訓而記憶深刻,但是父母們是否想過孩子也有話要說。也有可能令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即使是真的做錯了什麼,他也沒能學會正確地表達,將錯就錯,反正是不會被理解。
●建議第一時間先交流原因
擔心是原生情緒,而生氣則是衍生出來的情緒體驗。我們表達給孩子的應該是原生情緒,這樣他們才可以體會得到。可以在孩子陳述了事件後,父母和孩子間相互交流感受。
比如孩子遲回家了,父母可以第一時間說:今天你放學後比平常晚了兩個小時回家,這讓我非常擔心,以至於我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此時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善解人意而願意說出真正的理由。
對作業出狀況的孩子咆哮
佳佳每天放學在家做功課時,父母總是守在一旁,看著她寫作業。當孩子遇到難題還在思考時,父母就迫不及待地從旁指導。如果小朋友還是想不通,父母就會大聲怒吼起來說她蠢。做作業漸漸成為佳佳的心理陰影。
●分析怒吼只會引起孩子的憤怒
怒吼恰恰會把孩子引向害怕、委屈、憤怒和抗拒,孩子的精神完全被這些負面情緒所佔據,還怎麼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呢?當父母發怒的時候,自己已經不可能靜下心來給孩子講題了。而父母的憤怒又點燃了孩子的憤怒,結果雙方是不歡而散,往往造成孩子學習草草結束,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建議不如相信孩子的潛能
學習遇到困難,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難題,才能收穫知識。孩子的事情,只要沒有影響到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都稱之為「屬於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就應該交由孩子自己來解決,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相信孩子的潛能。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沒有責任去幫助孩子解決。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傾聽孩子的想法。通過積極的傾聽,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這已經是對他有力的幫助了。
輔導功課時咆哮
小敏媽工作繁忙,壓力有些大,回到家還要做做家務,陪孩子學習、洗澡、睡覺,沒完沒了的事讓她感覺太累,在給孩子講解題目時,有時不自覺就會沖孩子吼叫。
●分析
這樣會讓孩子有負罪感,以為媽媽的不開心因自己而起。也會讓她覺得委屈。
●建議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
小敏媽的咆哮其實不是針對孩子,明顯是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她應該做的是調節自己的情緒,學會丟心理上的包袱。不然再好的孩子也會令她感到不滿。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心情不好,能不能給媽媽講個笑話呀?」之類。
如何調整
對失去愛寵的孩子咆哮
貝貝養了兩年多的小狗米米有一天早上忽然死了,貝貝哭得好傷心,不讓父母把小狗扔掉。父母答應再買一隻漂亮的小狗給她,可她就是不要。看著把眼睛都哭腫的孩子,父母哄也沒用,罵也沒用,氣得指著她罵沒出息。
●分析
父母這時如果訓斥或嘲笑,對於孩子來說會是二次創傷。
●建議不如給予足夠的關懷
對獨生子女來說,從小缺乏成長的夥伴,父母忙於工作,也很少時間跟孩子聊天,聽孩子講每天的新鮮事。這時候如果家裡有一隻寵物,自然就成為孩子的好夥伴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朝夕相處的寵物給他們的心靈養分甚至多於父母給的。失去生活中這麼重要的一員,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創傷。
也許在父母看來的確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不及成人。如果此時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懷和積極聆聽,不僅可以加快撫平孩子的心靈創傷,而且能讓孩子以後更加堅強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失去,還有利於改善親子關係。
父母首先要學會信任
父母如何調試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更平靜呢?這是一門大學問。
父母要學會接納。接納孩子的世界和自己的不同,會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容許孩子犯錯。
父母要學會信任。有些過度的保護、管束,其實是對孩子不信任的心理的投射。
父母要學會處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產生的情緒,就算一時不能完全處理情緒,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發泄。如果要表露,也可以嘗試把孩子當作朋友,向孩子傾訴一下你心裡的不開心。孩子的貼心或許一下子就融掉了你的不開心,同時讓親子關係更好。
6秒讓自己冷靜
喜歡突然爆發情緒的人,可以讓自己做練習,先冷靜6秒。6秒後,如果還想發火就發。一般情況,人到了6秒後,情緒會冷卻,進而找到更溫和的方式。
有些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咆哮。那就請在咆哮後,在回看這一段咆哮的過程,分析自己為何咆哮,咆哮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什麼不良後果。這時,不要把矛頭指向別人,只關注自己的發心是如何。咆哮中夾雜的東西肯定不僅關愛那麼簡單,它附帶了很多情緒。一點點理出來,一點點接納。慢慢地,你會發現咆哮並不是很好的表達方式,進而會改進。只要相信並有心去修習,任何人都是可以平和的。
舊詞新義
咆哮
咆哮,詞典解釋是如猛獸、海浪等發出洪亮有力的回蕩聲音。
但是在親子關係中,咆哮的含義就豐富了。有時夾雜憤怒,有時夾雜無盡的擔憂,有時又是條件反射般噴發。父母就有這樣的能耐,讓自己的聲音加到最大碼,以吸引孩子的注意,想要用聲音震懾孩子,甚至讓他完全屈服於自己的權威之下。咆哮中父母對孩子的不認同、不信任、不尊重也隨之而來。
推薦閱讀:
※[轉] 驚艷了時光 溫柔了歲月
※貪戀,你給的溫柔
※每一次邂逅,心中都有莫名的悸動,你是我所有不願放棄的溫柔。
※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經典語錄
TAG:溫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