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齊書法忽悠(五)

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比如,我要問大家一下,《蘭亭序》是寫在什麼紙張上面的?或許我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本文中所說的《蘭亭序》是指的馮摹本,因為真跡都說在李世民那裡呢。古代傳世的墨跡中,有很多線索值得我們分析、推理、大膽假設,也只有看到了這些蛛絲馬跡,你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別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別人寫得更好。那麼我們僅以《蘭亭序》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紙。第一,我么要知道馮摹本《蘭亭序》是唐朝的一種技術「響拓」,(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知道這種技術的人,就會明白,他是蒙在真跡上面雙鉤的。既然如此,就說明這個紙張很「薄」。第二,《蘭亭序》中的字和筆畫沒有「飛白」。不要以為這是老馮雙鉤填墨的就不會有飛白。老馮他們當時在宮裡充當的都是人體複印機的工作,他們會竭盡全力保證和真跡靠近。所以,沒有飛白,只能說明原作就沒有,而有一兩個字的個別筆畫有飛白痕迹(其實是書寫的時候,毛筆筆毫開叉造成的)。這個推斷證明,《蘭亭序》真跡的紙張是比較細膩的,也只有細膩的紙張,寫這麼小的字,才不會出現飛白。第三,《蘭亭序》沒有漲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說明不是生宣紙。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比如,我要問大家一下,《蘭亭序》是寫在什麼紙張上面的?或許我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本文中所說的《蘭亭序》是指的馮摹本,因為真跡都說在李世民那裡呢。古代傳世的墨跡中,有很多線索值得我們分析、推理、大膽假設,也只有看到了這些蛛絲馬跡,你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別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別人寫得更好。那麼我們僅以《蘭亭序》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紙。第一,我么要知道馮摹本《蘭亭序》是唐朝的一種技術「響拓」,(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知道這種技術的人,就會明白,他是蒙在真跡上面雙鉤的。既然如此,就說明這個紙張很「薄」。第二,《蘭亭序》中的字和筆畫沒有「飛白」。不要以為這是老馮雙鉤填墨的就不會有飛白。老馮他們當時在宮裡充當的都是人體複印機的工作,他們會竭盡全力保證和真跡靠近。所以,沒有飛白,只能說明原作就沒有,而有一兩個字的個別筆畫有飛白痕迹(其實是書寫的時候,毛筆筆毫開叉造成的)。這個推斷證明,《蘭亭序》真跡的紙張是比較細膩的,也只有細膩的紙張,寫這麼小的字,才不會出現飛白。第三,《蘭亭序》沒有漲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說明不是生宣紙。線條,其實都是動作形成的。所謂的筆法,就是寫字的動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樣的動作,但紙張不一樣了,表現出來的線條形狀也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需要你根據紙張的生熟程度來調整速度。那麼說,即使你弄明白了筆法,可是你沒有弄明白書寫載體,你依然很難做到和古人那樣精彩的線條。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注意了線條、結構、章法,而忽略了古人的書寫材料(毛筆、宣紙或者還有墨)。除了要研究古人的技法,書寫材料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比如,我要問大家一下,《蘭亭序》是寫在什麼紙張上面的?或許我們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本文中所說的《蘭亭序》是指的馮摹本,因為真跡都說在李世民那裡呢。古代傳世的墨跡中,有很多線索值得我們分析、推理、大膽假設,也只有看到了這些蛛絲馬跡,你才能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信息,也就比別人理解的更深刻,比別人寫得更好。那麼我們僅以《蘭亭序》為例,分析一下它大概的用紙。第一,我么要知道馮摹本《蘭亭序》是唐朝的一種技術「響拓」,(關於這個話題,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知道這種技術的人,就會明白,他是蒙在真跡上面雙鉤的。既然如此,就說明這個紙張很「薄」。第二,《蘭亭序》中的字和筆畫沒有「飛白」。不要以為這是老馮雙鉤填墨的就不會有飛白。老馮他們當時在宮裡充當的都是人體複印機的工作,他們會竭盡全力保證和真跡靠近。所以,沒有飛白,只能說明原作就沒有,而有一兩個字的個別筆畫有飛白痕迹(其實是書寫的時候,毛筆筆毫開叉造成的)。這個推斷證明,《蘭亭序》真跡的紙張是比較細膩的,也只有細膩的紙張,寫這麼小的字,才不會出現飛白。第三,《蘭亭序》沒有漲墨、洇墨的效果,那就說明不是生宣紙。

去年11月份故宮曾經舉辦過「蘭亭特展」,我專門去看了馮摹本的《蘭亭序》,目的就是要看看到底寫在什麼紙張上面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第一,唐代人見到了王羲之真跡蘭亭序,他們會儘可能用類似的紙張描摹。第二,唐代和東晉的紙張有可能沒有大的技術突破,材質差不多。)當我面對馮摹本《蘭亭序》的時候,仔細分辨,覺得紙張很像我們現在的牛皮紙(至於顏色,我覺得有可能是年代久遠泛黃的原因),那種紙面的質感、細膩感很像牛皮紙。只是,因為科技水平的原因,沒有現在的牛皮紙做的精細,好像現在的新牛皮紙用手摩挲的一段時間,有點表面的亮面被蹭沒了的感覺。後來在另一個展廳裡面,又見到了王獻之的《東山帖》,那種紙張的質感也和我說的馮摹本《蘭亭序》差不多,所以我推斷,唐以前有可能寫字 大多都採用那種紙。也有材料證明東晉使用「雁皮宣」的,有關這個資料,有形的還可以搜索我的另一個連載《技術視野下的王羲之書法》,裡面有一段說明。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蜀素帖》,可是大家真的研究過老米寫在什麼上面的嗎?即便你知道是「蜀素」,可蜀素到底是啥玩意你見過嗎?你用過嗎?老米用的那個蜀素和我們現在的有什麼區別嗎?比如材料發生變化了嗎?細度一樣嗎?怎麼才能知道我們現在的蜀素和老米那個蜀素細度、密度不一樣?很簡單啊----你找一個高清本的《蜀素帖》,通過放大,數一下它的單位面積內,絲織的根數,然後如法數一下你現在見到的蜀素就知道差別了。或許你覺得這麼做意義不大,但這就是研究、學習的方法,只有有這種精神,才會把事情做好。不然,整體稀里糊塗的,怎麼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呢?如果那樣,連烤白薯的都是書法家!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一下明朝以前的書法墨跡資料,會發現,作品裡面都沒有漲墨和飛白,這不僅僅是一個材質的問題,而且這也可以延伸為明以前中國古典書法的一個審美特徵。為什麼很多人總說我們現在的書法滿紙燥氣,這裡面除了心緒的浮躁之外,是否還有筆墨的浮躁?筆墨的浮躁是否就有大量運用飛白、漲墨、宿墨的因素呢?你這樣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小時候,經常見到練習書法的人用報紙,除了降低成本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報紙(新聞紙)書寫效果還不錯。新聞紙不是很洇墨,或許就有點古代某個時期紙張的效果。後來,書法家們經濟條件相對好了,都開始用宣紙(哪怕是毛邊紙)練字。我覺得,書法家們不要忽略新聞紙。信紙,其實就是很熟很熟的紙張,很多人以為這不是寫毛筆字的紙張,其中包括複印紙。因為這些紙張很難寫,沒有書寫時候毛筆與紙張摩擦的「澀感」。我覺得,書法家還是要用信紙或者複印紙寫寫。這麼光滑的紙張,對訓練筆法的精度非常有好處,一旦你的用筆有毛病,在紙面上就顯而易見。有的書法家為了訓練筆法的精準性和合理性,甚至在掛曆(畫報)甚至玻璃上練習書寫,至於有什麼好處,寫過就知道了。我用過一種宣紙,是遼寧李洋兄介紹的,叫做「煮錘」,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兩個字。這種紙是半生不熟的,很適合書寫小行草書,澀感、洇墨程度都很好,便於控制。不過後來買的就不是很好了,是安徽的,整張紙會出現局部洇墨、局部不洇墨,這很討厭,往往讓你寫到某個段落的時候,措手不及,一張作品就夭折了。那麼名家都用什麼宣紙呢?咱下回書接著說。

單就小字行草書或者楷書而言,我簡單介紹一下我所見過的名家高手他們都用什麼紙張----我手裡有一些孫曉雲老師的小字行書,有些是灑金瓦當宣紙,有些是水紋宣紙,這些紙張基本上都屬於半生熟的宣紙。我手裡有張旭光先生四尺對開的《心經》小字行書,也是水紋宣紙寫的。陳忠康早幾年用高麗紙,那種紙稍微厚一些,紋理比較明顯,,表面比較粗糙,但似乎不是很洇墨,因為厚一些,滲墨的效果會顯得線條很厚實。現在他用生宣寫小字,但也不是很生的那種宣紙。他還用過日本的金箋紙(就是比較厚,類似泥金,上面有一層很薄的絲絨)。也用過絹。陳海良的小行草書基本用生宣,因為他的行筆速度比較快、線條比較細,所以是否洇墨對他影響不大。他也用過水紋宣紙寫小字。大字有時候用宣紙,有時候用託過的絹。管俊的小楷基本用託過的絹。不過我見過他用酒店的信紙寫的冊頁。朱勇方用小楷寫過新聞紙。一鳥兄也愛用陳年新聞紙寫小楷。張誌慶愛用粉箋寫小行草書。有些書法家這兩年開始使用枸樹皮紙寫小行草書,洇墨有效果,也能控制不洇墨。還有很多書法家喜歡用絹寫小字。並不是說生宣紙不能寫小字,而是相對熟一些的宣紙更適合寫小字,好把握也見筆,這是目前書法界的一個普遍現象。

對於書寫的紙張,我是這麼認為的----不要拘泥於一定是宣紙,或者一定是生宣。這都是當代人的想法!什麼紙張好用、好寫、好看就用什麼,別老想著萬一你的毛筆字傳世了,紙張會不會影響傳世是否久遠,這種事兒發生的可能性比蚊子吃大象還渺茫。書法家也學會分析古人的材料,不斷搜尋更好的書寫材料,讓你的作品寫得更好看,爭取多賣點錢就行了,多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點喜聞樂見的毛筆字作品,這就夠了,你對社會和你家人的貢獻已經不小了。

補充一點:

傳統總是好的,傳統也總是經典的。比如民國乃至到建國後六七十年代,曾經在文人之間比較流行的「宣紙信箋」和各種「彩箋」,書寫成小品和各種組合的書法作品,相當雅緻,文人氣十足。比如著名的朵雲軒、榮寶齋以及四川等地坊間製作精良的信箋,這些年被名家和有身份的書法家寫成小品,非常值得把玩玩味。於是,中國書法超市也陸續有人出售,民間有志之士也紛紛出重金收藏那些有價值的信箋,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在這方面,學問也蠻大,其中涉及版本、故事、典故、製作方法等。我就認識以為此中行家高手----中國書法家論壇和中國書法超市的總版主:止堂夫子。他還是青年才俊中不可多得的金石愛好者,擅長碑帖拓本鑒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書法的形式的問題深有研究。大家對此有興趣的,不妨去中國書法超市找止堂請教一二,如沒有收穫,你罵他!

字帖,我作為單獨一個章節拿出來說,或許大家覺得沒有必要。字帖誰不會選擇啊?一般我們認為,字帖的標準就是----清楚。但我認為這完全不夠,字帖,是一個範本,它可能伴隨你一生的藝術生涯,這就跟選媳婦似的那麼重要。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字帖呢?起碼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第一,清晰。按照現在的印刷技術,清晰是基本沒有問題的。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清晰有時候是假的。有些出版商,為了讓字帖更清晰,更具有迷惑性,在製版的時候會將圖片深度銳化,玩過ps的人都知道,圖片被深度銳化之後,線條會變細。銳化是以犧牲圖片痕迹邊緣為代價的。如果是這種「被清晰」的字帖,你看到的線條將永遠是比真實痕迹「細」的,那麼這種清晰就具有了欺騙性。一上路就走偏了,你還指望修成正果嗎?!那麼,怎麼才是真實的清晰呢?這就需要你找不同的版本去比較、去分析了,從中找出最可靠的「清晰」。不然,失之毫釐,將謬以千里也。第二,最好選擇高端版本。所謂的高端版本,我是指初版、第一版印刷的。印刷次數多了,難免會有誤差,包括顏色啥的都會有所區別,與「真跡」(或者拓本)偏差大。我們選擇字帖,應該苛刻到「下真跡一等」或者儘可能靠近原作的那種。

第三,最好選擇全彩色印刷的,高清全彩色印刷的字帖儘管貴一些,但是你能從中捕捉和發現很多信息。諸如----原作用的什麼紙張、墨色深淺如何?洇墨的效果是什麼?大概用的什麼墨?好的全彩色字帖,都能看出來線條疊加的痕迹,並能分析出來用筆速度、正確的用筆方法來。第四,有條件的,可以逐漸買點複製品,日本二玄社的、國內也有幾家在做。複製品的概念,可不能簡單的理解成印刷品。複製品,其實就是按照原大、原色、原樣、原材質複製的,它幾乎可以理解成真跡的克隆品。複製品的好處就是----你幾乎是在面對真跡。線條的張力、墨色、紙張的顏色、氣息等等字帖所不能表現的因素,它都有。第五,所選的字帖最好有標明尺寸,這個尺寸我指的是作品本身的尺寸。只有有了尺寸,你才會判斷出來原作到底有多大、字有多大、線條有多粗,然後你會明白原作到底有多大的技術難度。舉個例子,很多人一直面對字帖,會以為竹簡、木簡都有打火機那麼寬,可是當你見到真的木簡、竹簡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比筷子寬不了多少,只有0.8--1.2厘米那麼寬,於是你才會驚嘆古人居然在那麼窄、那麼小的竹木簡上寫下那麼精美的線條和字體。那麼你知道了《蘭亭序》的尺寸、知道了《平復帖》的尺寸,你會明白----人家那技術難度有多高了第三,最好選擇全彩色印刷的,高清全彩色印刷的字帖儘管貴一些,但是你能從中捕捉和發現很多信息。諸如----原作用的什麼紙張、墨色深淺如何?洇墨的效果是什麼?大概用的什麼墨?好的全彩色字帖,都能看出來線條疊加的痕迹,並能分析出來用筆速度、正確的用筆方法來。第四,有條件的,可以逐漸買點複製品,日本二玄社的、國內也有幾家在做。複製品的概念,可不能簡單的理解成印刷品。複製品,其實就是按照原大、原色、原樣、原材質複製的,它幾乎可以理解成真跡的克隆品。複製品的好處就是----你幾乎是在面對真跡。線條的張力、墨色、紙張的顏色、氣息等等字帖所不能表現的因素,它都有。第五,所選的字帖最好有標明尺寸,這個尺寸我指的是作品本身的尺寸。只有有了尺寸,你才會判斷出來原作到底有多大、字有多大、線條有多粗,然後你會明白原作到底有多大的技術難度。舉個例子,很多人一直面對字帖,會以為竹簡、木簡都有打火機那麼寬,可是當你見到真的木簡、竹簡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比筷子寬不了多少,只有0.8--1.2厘米那麼寬,於是你才會驚嘆古人居然在那麼窄、那麼小的竹木簡上寫下那麼精美的線條和字體。那麼你知道了《蘭亭序》的尺寸、知道了《平復帖》的尺寸,你會明白----人家那技術難度有多高了。

第六,最好有原作全圖。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字帖都是將原作割裂成為一頁一頁的,因此我們這一生臨摹字帖可能永遠看到的都是原作的局部,而無法想像出原作整體效果,包括章法,也就無法領略原作全貌的精彩氣息和氣勢,這樣就會讓我們的視角永遠停留在局部上,而沒有全局感。洪厚甜先生曾經跟我說:「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去看看當地的名碑或者字帖上有的原碑,因為只有看到原作(跡)我才能感受到原作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的,比如,我們能夠想像出《多寶塔》全貌啥樣嗎?我們能夠想像出《聖教序》洋洋洒洒的樣子嗎?我們見過《十七貼》全部打開的錯落有致的樣子嗎?當你面對十幾米的《書譜》慢慢展開的時候,你會覺得老孫厲害之極。而這些,你都是從字帖中無法感覺到的。第七,注意字帖的紙質。印刷技術越來越好,紙張越來越好,出版商為了追求利益,把字帖做得更加精良精美,可是一些好的紙張會反光,而反光的字帖到了晚上可就要了老命了----在燈下,你根本無法臨帖了,所以這種字帖精美有餘,其實沒用。第八,要選好的版本。同一種拓本,有宋拓本就不要明拓本。拓本這玩意,就是在碑刻上蒙上宣紙砸出來的,砸的年代越多,破壞得越大,也就越距離本來面目遠,那麼失真就越大,後果你明白的!第九,最好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碑刻會有很多版本,比如《十七貼》,日本就有好幾種,國內也有好幾種,,當然這並不是說出版了好幾種,而是自古流傳了好幾種,對於幾種版本所謂的專家各執一詞,因此我們就要多找幾種版本,沒事的時候多加比照,看看哪一種刻工更好,通過分析,哪一種本版更具有合理性,更具有合理性的,可能就更加接近原作,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古人痕迹。因為有些名碑刻,古代翻刻的很多。有關這類專業知識,最好請教金石學家,或者多看看王壯弘先生有一套六冊的考據書,相信你會收穫很大,或者問問中國書法超市和中國書法家論壇的止堂夫子,他很懂。一個書法家,如果不太有碑帖的知識,顯然你是在瞎臨摹,被人家領到大溝里去,你還以為這就是目的地呢第六,最好有原作全圖。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字帖都是將原作割裂成為一頁一頁的,因此我們這一生臨摹字帖可能永遠看到的都是原作的局部,而無法想像出原作整體效果,包括章法,也就無法領略原作全貌的精彩氣息和氣勢,這樣就會讓我們的視角永遠停留在局部上,而沒有全局感。洪厚甜先生曾經跟我說:「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去看看當地的名碑或者字帖上有的原碑,因為只有看到原作(跡)我才能感受到原作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的,比如,我們能夠想像出《多寶塔》全貌啥樣嗎?我們能夠想像出《聖教序》洋洋洒洒的樣子嗎?我們見過《十七貼》全部打開的錯落有致的樣子嗎?當你面對十幾米的《書譜》慢慢展開的時候,你會覺得老孫厲害之極。而這些,你都是從字帖中無法感覺到的。第七,注意字帖的紙質。印刷技術越來越好,紙張越來越好,出版商為了追求利益,把字帖做得更加精良精美,可是一些好的紙張會反光,而反光的字帖到了晚上可就要了老命了----在燈下,你根本無法臨帖了,所以這種字帖精美有餘,其實沒用。第八,要選好的版本。同一種拓本,有宋拓本就不要明拓本。拓本這玩意,就是在碑刻上蒙上宣紙砸出來的,砸的年代越多,破壞得越大,也就越距離本來面目遠,那麼失真就越大,後果你明白的!第九,最好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碑刻會有很多版本,比如《十七貼》,日本就有好幾種,國內也有好幾種,,當然這並不是說出版了好幾種,而是自古流傳了好幾種,對於幾種版本所謂的專家各執一詞,因此我們就要多找幾種版本,沒事的時候多加比照,看看哪一種刻工更好,通過分析,哪一種本版更具有合理性,更具有合理性的,可能就更加接近原作,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古人痕迹。因為有些名碑刻,古代翻刻的很多。有關這類專業知識,最好請教金石學家,或者多看看王壯弘先生有一套六冊的考據書,相信你會收穫很大,或者問問中國書法超市和中國書法家論壇的止堂夫子,他很懂。一個書法家,如果不太有碑帖的知識,顯然你是在瞎臨摹,被人家領到大溝里去,你還以為這就是目的地呢。

第十,不要太相信那些集字字帖。我們都知道,古人的碑刻墨跡,字都不是一樣大的,而集字字帖,出版商為了好看,通過電腦技術會把所有的字儘可能做成一樣大,當你不知情的時候,你會以為古人就是這麼寫的、這麼安排章法的,於是你就以訛傳訛了,這樣的話,你就會得不到章法的大小、參差、錯落的原理,那是否會寫出來狀如運算元呢?不好說。第十一,不要購買電腦反相技術的字帖。有些出版商為了好看,為了忽悠人,他們把一些古人的墨跡本通過電腦技術的反相,偏要把墨跡本反成碑刻效果,這樣你就再也無法領略墨跡在紙上的效果了,很多細節也就丟失了加上他們用電腦技術修改圖片,可能就會與原作差別很大,也會對你的誤導很大。還有就是,有的把碑刻反成墨跡效果。我是這樣認為的,碑刻本來就是古人對著墨跡刻石的,與原作會有多多少少的不一樣和損失,而我們又依據年代久遠的拓片翻刻成的墨跡,以此來當作墨跡臨摹學習,這不是自己糊弄自己嗎?墨跡就是墨跡,碑刻就是碑刻。第十二,最好選擇原大的字帖。有些字帖,儘管是一頁一頁的,但是出版商做得很好----把單頁的字印刷成了原大,這樣就方便我們臨摹的時候,直接面對原大,而不是放大或者縮小的字,好處就是不會誤導我們的眼睛。有的人或許會說----字帖放大一點、縮小一點,對我們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這個,我不想抬杠,到底有什麼好與不好,您自己慢慢體會吧。

推薦閱讀:

路人八字算命瞎忽悠
被美國老太太忽悠的年輕房奴們
不要被忽悠 手機屏幕材質竟能有如此大的差別
副乳就是腋下的兩坨贅肉?你可能被人忽悠了
【提醒】這些年天天忽悠的6個商品謊言,我們都曾上過當!

TAG:忽悠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