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九疇: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圖?
本帖最後由 一剪閑愁 於 2013-10-13 23:47 編輯 *洪範: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圖?——將軍崖岩畫B組天文年代之蠡測一:將軍崖岩畫的解釋場景 將軍崖岩畫,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西南 9公里的錦屏山南西小山的西崖上。岩畫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分布在長 22米、寬 15米、面積約 330平方米的由混合花崗岩構成的覆缽狀山坡上。岩畫被發現於1979年,此前,當地鄉民一直將這些刻畫在岩石上的刻符,理解為無聊村夫的塗鴉。在地鄉民對岩畫刻符缺乏文化意涵的解讀傾向,當然不足以對岩畫的意義維度構成否定,但至少說明了其意義蘊涵的指向性,稍嫌不夠清晰。將軍崖岩畫分為 3組。分別是西部的第1組,位於東部的第3組,以及本文討論的位於南部的第2組岩畫。見下圖。
本帖最後由 新諸子論壇 於 2013-10-13 19:59 編輯 這組岩畫陰刻在東西寬約6、南北高約9米、坡度約45°的面南岩面上,其刻符形態有:雙圈圓點同心圓、單圈圓點同心圓、小圓圈、單體圓窩、帶光芒的雙圈圓點同心圓、帶光芒的單圈圓點同心圓、帶光芒的小圓圈圖像,以及「∵」形簡化人面紋、短直線紋、曲線紋、短直線曲線組合紋等數量眾多、品類繁多的花式刻符。岩畫發現25年來,已有多位學者發表了百餘篇文章,如同世界上其它上古岩畫一樣,幾乎人類所有的知識觀照體系,都曾被人們從圖騰、祭祀、巫覡、占星、天文、藝術、宗教、神話、農業及生活等多個方面,投射到了其身上,以期對刻符所可能具有的文化意涵,進行解釋、解構、追摹和復原等探究努力。綜合各家解讀的共性,可以看出,他們都能在下述解釋場景達成共識:1:將軍崖岩畫所處的連雲港地區,地處東夷東夷文化帶的深處,這就實質性的構成了連接東方及東夷文化的解釋場景;2:連雲港及周邊地區,有著從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歷經新石器時代的北辛、青蓮崗、大汶口、龍山與岳石文化,綿延至於夏商周的多處遺址,有力的凸顯了其歷史文化的悠久性與連續性;3:岩畫所處的錦屏山周圍,分布著二澗村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桃花澗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4:連雲港與日照及其周邊地區,流行著較多涉及「太陽」的文化傳說及相關遺址,如羲仲及郁夷、太陽崇拜等;5:連雲港轄域內,包括錦屏將軍崖、東磊摸忽山、海州石棚山、劉志洲山,以及灌雲大伊山、東海馬陵山等13個地區分布了以「圓窩」為特徵的星象刻石,僅雲台山脈就有近50處這類星象刻石;6:岩畫所處的山包,尤其是岩畫所處山石的視界,有支持其作為祭壇或觀天台的基本條件;7:周圍環境以及遺迹格局,有明顯人工修整、堆放,並參與布置的痕迹;8:人面像的頭向,均朝著太陽或日出方向,或可被理解為與太陽有關。(第一組以A1為測點東偏南1°、以A4為測點1.5°、第三組以C4為測點方向為正東);9:人工痕迹明顯的子午線紋:位於三個「太陽」圖像的東側約1米處,有著一條長5.5米、中間寬0.05米、兩端寬0.02米,深度約在1.5厘米左右的凹槽形線條,該線條的二端及深度,人工打磨的痕迹較為明顯,據江蘇地質測繪大隊測定,該半人工子午線紋的方位角為176°24′52″;10:採用先鑿刻後磨刻的之法,鑿刻得力度顯得力不從心,但磨刻的工藝卻顯出極大的耐心;11:所有的圓窩、圓圈都畫得很圓,而且都呈圜底,這說明它們都是用原始鑽孔的方法手工磨製的;12::對於這組刻符,人們也較多的偏向於將其解讀為星空觀測後的天文記錄圖,認為各種花式的圓、圈、窩、短線,應為意在表示差異化的星象特徵。對於大家共同構塑的上述解釋場景,我是能夠同意的,因為這對我們究竟根據怎樣理由,而得以將岩畫與古代,尤其是上古的各種文化要素,進行的意義對接,有著極為重要的澄清作用。可以說,正是在前述解釋場景的支持下,才得以讓我們展開了對岩畫所能具有的意義傾向,以及其可能支持的人文建構,進行各具風貌的文化解讀。本文不擬對將軍崖岩畫進行全面的梳理,只想將討論重點集中在岩畫構型與天文形似的星官對位上,做一點較為具體的細化工作。二:核心構型脫胎於南宮朱雀上世紀初,英國著名天文學家、現代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的創刊人洛克耶,將自己數十年來對希臘和埃及的古代遺迹和遺物的研究中,所得到的其和天文學有著的密切關係的驚人發現,應用到了英國最著名的「索爾茲伯里巨石陣」的研究上,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接導致了將具有確切時間信息和文化標記的天文學,工具性的運用到古代歷史文化的考古方面來的天文考古學的誕生。天文考古學使我們學會了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古代的遺迹和遺物,因之而檢視號稱「東方天書」的將軍崖岩畫,我同樣欣慰的看到了下述天文學關聯:將軍崖岩畫B組的構型,有著較為清晰的天文形似。
本帖最後由 新諸子論壇 於 2013-10-13 20:01 編輯 這是一幅以赤道為中心的天文全圖,根據前述將軍崖岩畫B組的構型,我們發現:1:其B1到B49的刻符星團,與五車延伸到南方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的基本構型,有著較大的天文相似;2:從B61、B61、B63的形位來看,或許可被解讀為參宿;3:而B66到B85的刻符星團,則與位於參宿及南方七宿下面的,由天狼、弧矢,乃至天狗、天社構成的基本構型,有著較大的天文相似;4:如果這個天文形似的比對是可能的,則參宿而上的應可被解讀為五車諸星;5:而位於本圖上方的B86到B89,則可被解讀為位於北極點的星群;也就是說,將軍崖岩畫B組的基本構型,在天文形似上,應該是以南宮朱雀為主體,加上參宿,及其下方天狼等星群,上方的五車等星群,以及位於天頂的北極星群所構成。下面是以南方七宿為中心的、較為細部的南宮朱雀天文圖,以供大家比對:
本帖最後由 新諸子論壇 於 2013-10-13 20:03 編輯 但這只是岩畫構型的天文形似問題,當我們進行更為細緻而具體的天文比對時,便會發現還有很多構型差異,以及一些無可迴避的技術性問題,比如,為何將軍崖岩畫的構型,形成了由天頂而下,歷五車、參宿、玉井及其以下諸星群的截止線?線的右方星辰寥寥,線的左方卻群星薈萃,甚至綿延甚遠?為何對B87、B57,予以特別的標示?為何在B1到B23附近,有著多種同心圓式的星狀刻符?為何B24到B30,採取短橫線刻符的形式,其所對應的星官可能是誰?為何參宿到五車附近,也有著較多的異形刻符?尤為重要的是:如果將軍崖岩畫的基本構型,確實是上古時代的孑遺,那麼,它又是如何體現由歲差所造成的天象差異的?本文擬將岩畫區分為如下三部分:A:第一部分是位於天頂的北極星群;B:第二部分是位於中間部分的五車附近的星群、以及B1到B34星群;C:第三部分則是位於下方的部分,包括左邊的B35到B49,以及右邊的B61到B85;這三部分的解讀難度,以及需要援引的知識,從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呈逐漸減輕的趨勢,下面,就讓我們先從最簡單的形似釋讀開始,一起來走完這場對將軍崖岩畫的天文考古之旅吧。三:岩畫第三部分:基於形似的天文構型1:B35到B49與星、張、翼、軫四宿B35到B49的刻符星團,與星宿、張宿、翼宿、軫宿的構型,有著較大的天文相似:A:B42到B49這群刻符,可被解讀為翼、軫二宿;B:B35到B41,可被解讀為星、張三宿;這裡的問題是如何配置柳宿的問題,就這部分的構型而論,我是傾向於將柳宿解釋進來的,但考慮到B33以上的星群太多,所以只好割愛,將其柳宿諸星拉去填補空白了。除此之外,我們也不免發現:這部分的構型雖與柳、星、張、翼、軫諸宿有著較大的相似,但星官數目的極大差異,卻導致了這種相似無法在細部構型上,吻合於真實的星空形貌。對此問題,我傾向於這樣解釋:中國古代天文學並不追求對天星數目的識別,中國天文圖也並不強調對所能觀察到的天星予以無差別的悉數登錄,而比較追求對特定星團進行「星象」的描繪,一直有依形取星,甚至捨棄亮星的傾向,具體到將軍崖岩畫B組刻符上,也就反應出他們主要追求形似,著力於對特定星官的形貌構塑,而非一定要將其所觀察到的天星,悉數納入星圖。2:B61、B62、B63與參宿B35以上的星團,暫緩識別,先來看容易識別的,位於右邊的B61、B62、B63,這三個刻畫了小型太陽形象的三顆星,是否可被理解為「參宿」?這部分需要多說幾句,今天的「參宿」共有7顆星,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七宿,但這裡有個問題,為何參宿七星,卻只剩下三顆星了呢?將「參宿」縮減為三顆星的考量,與其對星張翼軫四宿的縮減,出於同一個原因嗎?先讓我們考察一下參宿七星的基本星象情況:參宿七星對應西方星名分別是:獵戶ζ、獵戶ε、獵戶δ、獵戶α、獵戶γ、獵戶κ、獵戶β。從冬季到次年的初夏,參宿都是夜空中最醒目的一個星座。在參宿七星中,除了參宿四獵戶α和參宿七獵戶β是一等星外,其它諸星悉為二等星。同一個星座中集中了這麼多亮星,不免為世界各大文化體所注意,並納入到其天文識別體系中,比作神、勇士、超人和英雄,當成力量、堅強、成功的象徵。
本帖最後由 新諸子論壇 於 2013-10-13 20:05 編輯 如在西方天象學中,獵戶座星座的主體即是由參宿四和參宿七等4顆亮星組成一個大四邊形,在四邊形中央則有3顆排成一直線的亮星,並被解釋為系在獵人腰上的腰帶,亦即參宿一,二,三(獵戶delta,epsilon,zeta)。我們看到,在西方天象學中,曾將排成直線的參宿一、二、三這3顆亮星,單獨的解釋為系在獵人腰上的腰帶,亦即認可它們擁有獨立的識別單位。同樣,在中國天文學及民間習俗中,也對參宿一、二、三,直稱為「三星」。而在漢語中,「三」及通「參」,所謂「參宿」,其實也可被解釋為由「參宿三星」為核心的「參宿」。也就是說,「參宿七星」可被理解為「參宿三星」的擴充,在星官的指稱上,也是彼此可以相互替代的。3:B73可被解釋為天狼「參宿」下方稍微偏左處的「73」,其刻符形貌為加深的三角形,連在一個帶光芒的小圓圈上,揆諸星空,我傾向於將其解讀為「天狼星」。4:B70可被解釋為弧矢刻符B70的形貌,很像是射出去的箭矢,透過四個被射開的黑點,著落在二個空心圓上,按圖索形,我傾向於將其解讀為「弧矢」。5:B65可被解釋為玉井「參宿」下方B65的的「土」字形符,揆其地望,我傾向於將其解讀為「玉井」。6:B74可被解釋為軍市「天狼」下方的B74,其形符表徵為在一根橫線上,豎了一隻高桿,高桿頂端散布6個黑點,揆其地望,按圖索形,我傾向於將其解讀為「軍市」。7:缺乏明顯解釋依據的其餘散星「弧矢」周圍還有如B66、B67、B78、B79、B80、B81之類的散星,揆其地望,可被解讀為天狗、天記、天社諸星;位於「天狼」與「軍市」右方及下方的B75、B76、B77、B82、B83、B84、B85諸星,它們各具獨特的識別特徵,但卻面臨其附近星官甚少,無星可對的窘境,考慮到B83有著類乎二隻眼睛的意象,或許可將其解釋為「老人星」。但又該如何安置B82呢?天鴿座里的孫、子、丈人諸星倒是有被中國天文圖所接納,但就其意象與位置關係來看,用來對應安置識別特徵鮮明的B77、B82、B84、B85諸星,頗覺勉強。這還不算B75、B76的難以安置問題。原因是,雖說這裡總算有些星官可以對應,但畢竟要考慮到在久遠的上古年代,這些缺乏必要文化意涵的星官,所面臨的是否能被天文秩序所接納的問題。至若位於「弧矢」右上方、「天狼」與「軍市」左方的B69、B69、B71、B72諸星,因其附近的星官甚少,就難以著落其解釋了。藉由對B35到B49、B61到B85這部分刻符的星官對位,我們算是完成了對將軍崖岩畫下面部分的構型對位工作,基本可以說,這部分刻符對相關天文形貌的刻畫,還是能夠符合其大致格局的,難以逐一有效對應的部分,可以說只是少數幾個星官,不甚影響大局。四:岩畫第二部分:基於春分點歷史軌跡的天文構型如果說第三部分的的解釋方法論,其所適用的主要是簡單的形似比對的話,那麼在對將軍崖岩畫B組第二部分的解釋中,我們就要代入由歲差所導致的春分點位移現象,而對岩畫刻符形似及位置關係所帶來的影響問題了。在進入技術性解讀之前,先讓我們簡單澄清一下相關的知識背景。1:中國文化中的春與春分點純就天文現象的角度而論,「春分點」是由地球圍繞太陽運轉時,所發生的幾個位置關係的變動過程所反映出來的,一般來說,遠日點為「冬至點」,近日點為「夏至點」,軌道升降的交匯點分別被命名為「春分點」與「秋分點」。在中國文化中,「春」的文化意義主要被概述為下述基本特徵:《周禮·春官宗伯疏》曰:春者,出生萬物。《漢書·律曆志》: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動運。《爾雅·釋天》曰: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收成,冬為安寧。《釋名》曰:春,蠢也,動而生也;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秋,緧也,緧迫品物使時成也;冬,終也,物終成也。●《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曰: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氣也,故生。《尚書大傳》曰。東方為春。蓋春乃生物之方。斗柄指東。則天下皆春。在這些漢代以前主要典籍的描述及定義式解釋中,其解釋維度堪稱一致,悉皆基於「春天」對萬物生長的影響情況,也就是立足於對植物的生長約束而立論的。可以說,這是先秦時代對春天及四季,所進行的文化理解中,最為基本的核心立足點。在此解釋維度下,人們對「春分日」所進行的特徵解讀,也是較為別緻的,《禮記·月令》的總結是:「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春分之日,玄鳥至,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咸動,啟戶始出。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不難看出,《禮記·月令》對「春分」的關注維度,既非是對太陽在黃道升降點,這個特定位置特徵的物理學描述,亦非對其所產生的基於西方/現代氣象學意義的影響特徵的描述,其所關注的顯然是由此所產生的對人類生活適應,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切實影響力的強調,是時人能夠觀察並總結出的可能將會對農業生活,產生切實影響的各種影響力的整體之和。由於「春天」關乎萬物的生存養長,決定了萬物的生命規律和生命周期,人們對昭示了陰陽消長的「春分點」與「秋分點」的重要性,也就獲得幾乎無以復加的重視,乃至尊崇。同時,隨著人們對星空格局,以及天文規律的更多了解,人們還將星空中的恆星,理解為日月五行諸星的運行背景,並對足以覆蓋日月五行諸星的軌跡範圍,進行了多個休憩區,亦即28宿的區分,籍以標記日月五行諸星的行止差異。與此同時,也使人們認識到:正是太陽行道的規律化運作,才導致了生存環境的穩定與順暢,譬如《管子·形勢解》所總結的「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基本上就是中國文化自然形成的「萬物生長環境」的標準理論模型。在此視角下,如果陰陽氣數,滯而不行,「過」或「不及」,就會導致節令紊亂,從而對世間萬物的生存環境,及生長運勢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譬如太陽在「春分」與「秋分」後,所出現的「日行南道」或「日行北道」的行道變化,就會被認為構成從「春生夏長」,到「秋收冬藏」這一「陰陽氣數」發生「性質轉換」的重要關鍵點,並與陰陽運行到了極致階段的冬至與夏至,一起被尊奉為一年的四大節令之一。當此理論引導之下,人們將對太陽所行的黃道、月亮所行的白道,以及五大行星各自行道的觀察,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天文觀察地位。希望通過對日月五行諸星異常運行的觀察,而總結出其對人間事務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為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提供準備與指導。在此情況下,按照這一特定目的而被設定的28宿,也就擁有了與此任務功能相適應的各種性質特徵。基此思想而得以確立的中國星占學的相關史料,主要保存在唐代集大成的星佔大全——《開元占經》、以及歷朝的《天文志》與《五行志》中。而指導該思想的理論成分,則促成了所謂天道思想的肇興、成型、發展與興盛,並對中國式的政治理論,有著極為根本的決定性影響。2:春分點與天門、天關先看「天門」這個詞,《老子》所說的「天門開闔,能無雌?」《莊子·天運》所說的「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以及《楚辭·九歌·大司命》曰:「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淮南·子原道訓》曰:「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經紀山川,蹈騰昆命,排閶闔,淪天門。」都曾在表述者皆未加特別說明的情況下,使用過該概念。這種使用現象或可被理解為,這應該是一種無需特別解釋的常識性概念吧。下面再來看看漢唐學人的相關註疏:成玄英注《莊子》曰:「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天門,心也。」河上公注《老子》曰:「天門,謂北極紫微宮……治身,天門,謂鼻孔。」高誘注《淮南子》曰:「天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我們發現,《莊子·天運》、《老子》、《楚辭·九歌·大司命》、《淮南子·原道訓》、成玄英、河上公、高誘等人對「天門」的使用意涵表明:他們都同意「天門」之「天」,所指的應該是世間主導力量之「天」。在漢語的日常語言里,「門」意指必經的出入口,而在險要之處設立的負責通行開啟職能的守衛處所,稱之為「關」。就其共性來說,它們都具有必經的出入口之含義,而「關」則多出了通行開啟職能的制度性色彩。1:《史記·天官書》稱:「角、天門」,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說:「角間天門。謂月行入角與天門」。2:《史記·天官書》稱:「蒼帝行德,天門為之開」,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說:「謂王者行春令,布德澤,被天下,應靈威仰之帝,而天門為之開,以發德化也。天門,即左右角間也。」而張守節《史記正義》則解釋說:「蒼帝,東方靈威仰之帝也。春,萬物開發,東作起,則天發其德化,天門為之開也。」3:《史記·天官書》稱:「黑帝行德,天關為之動」,張守節《史記正義》解釋說:「黑帝,北方葉光紀之帝也。冬萬物閉藏,為之動,為之開閉也。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為天門,日、月、五星所道,主邊事,亦為限隔內外,障絕往來,禁道之作違者。」4:同時,張守節在《史記正義》疏解「杓攜龍角」時,曾說:「角星為天關,其間天門,其內天庭,黃道所經,七耀所行。左角為理,主刑,其南為太陽道;右角為將,主兵,其北為太陰 道也。蓋天之三門。」這裡,顯然完全將「天門」與「天關」視為同一個,而並不僅僅是同一類概念來使用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根據什麼理由,將「角」解釋為「天門」或「天關」?先來解釋一下圖例:圖中的東西,為站在將軍崖岩畫所處之地,所能看到星空的東西方視界;綠線是所處位置的子午線,藍線是赤道,紅線是黃道,赤道與黃道的交匯點,便是當時的秋分點。如圖可見,唐代的黃道,必須穿過由上下二星構成的角宿,由此可以將角宿理解為構成了太陽黃道的必由之路——天門。這時的天門在當時秋分點的左邊不遠處。
推薦閱讀:
※古天文(從宋初到明末)
※天文圖集 20180415
※歐洲南方天文台成立50周年 展示精美宇宙圖片
※2016 年最美天文圖片 ,驚呆了~
※志第二 天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