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蓬萊寺塔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清遠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朝大業年。蒼鮮肅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這是清代高僧釋法清賦的詩,傳唱的主角即是浛洸舍利塔。如今,浛洸舍利塔被很好地"保護"在浛洸第一中學校園操場一隅,成為校園一的部分。據說,因該塔建在蓬萊寺前,故又稱蓬萊寺塔。當然,蓬萊寺已經不存在,而舍利塔卻保存了下來,1979年12月,被定為廣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朝大業年。蒼鮮肅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這是清代高僧釋法清賦的詩,傳唱的主角即是浛洸舍利塔。浛洸舍利塔被很好地「保護」在浛洸第一中學校園操場一隅,成為校園一的部分。據說,因該塔建在蓬萊寺前,故又稱蓬萊寺塔。當然,蓬萊寺已經不存在,而舍利塔卻保存了下來,1979年12月,被定為廣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塔已成為英德唯一一個全國重點鎮——浛洸古鎮最有魅力的旅遊名片,也是清遠地區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唐代遺址。此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4年),塔為斗拱重檐平座磚塔,塔高15.4米,六角五層。首層周長12米,外徑3.35米,以上逐層遞減呈直線收縮。塔室底層為「Y」字形,三口通道,以上為六角形,無梯可上。<英德縣誌>亦有「舍利塔建於唐咸年間」和古浛洸八景之一「平原古塔」的記載。舍利塔結構嚴謹,造形美觀,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雖歷經1100多年,除塔身微有向西北傾斜和各層平座磚縫間生長有雜草外,雄姿不減當年。據有關專家介紹,以塔的外形和銘文分析,歷代均有維修,但有記載的只有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那一次。1989年和1993年,由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撥出22萬元專款,對古塔進行全面修復。由古建築專家鄧其生教授設計並指導修復,項目包括重造生鐵塔,平座欄杆、副階,修補塔身和加固基礎。浛洸舍利塔———古鎮浛洸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見證了歷史,見證了千年風雨滄桑。蓬萊寺塔在浛洸鎮東北方平地上,因塔旁建有蓬萊寺(已毀)而得名。因塔磚有"舍利弗"陽文,故又稱"舍利塔"。寺塔在浛洸鎮東北方平地上,因塔旁建有蓬萊寺(已毀)而得名。因塔磚有「舍利弗」陽文,故又稱「舍利塔」。《韶州府志》、《英德縣誌》均載此塔建於唐咸通年間,宋代曾重修。塔為平面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室塔。高15.4米,塔腔為穿壁繞平座結構。首層設副階,以上各層以稜角牙子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檐,塔身置假平座並向上逐層收分。其形制結構為宋塔風格。宋鄒衍中有詩云:「半藏舍利半每苔,劫火曾經未化灰。芳草年年春自綠,六朝往事一寒堆。」可見宋代已有舍利塔之說。塔於1990年加固維修,恢復塔剎和副階、各層欄杆。《韶州府志》、《英德縣誌》均載此塔建於唐咸通年間,宋代曾重修。塔為平面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室塔。高15.4米,塔腔為穿壁繞平座結構。首層設副階,以上各層以稜角牙子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檐,塔身置假平座並向上逐層收分。其形制結構為宋塔風格。宋鄒衍中有詩云:"半藏舍利半每苔,劫火曾經未化灰。芳草年年春自綠,六朝往事一寒堆。"可見宋代已有舍利塔之說。浛洸鎮地處廣東省北部,位於東經113°07』,北緯24°17』在英德市西部,距英德市35公里,畔臨小北江,氣候冬暖夏涼,常年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英德的魚米之鄉,物質資源豐富,有「寶地」之稱。全鎮總面積142平方公里,墟鎮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人,常住人口5.3萬人。浛洸鎮水陸交通運輸極其方便。連江(又名小北江)流經浛洸鎮,常年水位在27.8米以上,通航能力可容100噸級的船隻上航至陽山、連縣,下航至清遠、廣州等地。省道1911線、1952線貫穿全鎮,東行35公里可與京廣鐵路、銀英公路溝通,南行60公里可接107國道,可通廣州、湖南等地,西通「三連一陽」。在建中的英龍公路,直接溝通南邊各鎮,和107國道接軌,建成後將比原來的1952線縮短15公里。此外,鎮內外鄉村公路均已拓寬取直,鄉村道路實現硬底化。全鎮現有各種交通運輸車400多輛。每天往返廣州、清遠、陽山、連縣、英德等地的客運班車有150多班次。有大小機動船艇180多艘,總計運力7000多噸,船舶裝卸碼頭5個。
推薦閱讀:

導遊員的工作要求
洛陽市導遊詞
全陪導遊相關介紹
北京香堂聖恩禪寺導遊詞
導遊一定要提醒客人的那些事!

TAG: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