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沙僧形象及其淵源//《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形象//《西遊記》中的道士與國王
《西遊記》中沙僧形象及其淵源//《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形象
文/樂雲
《西遊記》中的人物向來以沙僧最不受人注目。一般文學史與小說史囿於篇幅,對沙僧大抵提其名而不論其事,而大多數的評論家往往關注的是三藏、悟空與八戒。因為在他們看來,沙僧在小說中最沒有個性,屬於那種可以忽略不計的人物。然則確是如此嗎?
事實上,在西天取經隊伍中,沙僧能吃苦耐勞,忍辱負重,默默少言,不發牢騷,服從安排,聽命師尊兄長,不計名利,美色不能動其心,妖魔未能亂其志。沙僧在小說中露臉的機會不多,這和他謹小慎微,絕不妄加評斷的性格有關,也比較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訥於言」的道德標準,因而近來的有些學者將其納入「君子」這一範疇,認為「他具有中國傳統
但讀過《西遊記》的讀者一般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沙僧這個君子並不可愛。究其原因,並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納為沙僧最沒有個性(一般人認為,沒有個性也便不能吸引他人的注意),而是因為他不是那種「胸懷坦蕩蕩」的君子,他其實是一個頗有城府的人。為了真正認識沙僧,我們最好還是從他的身世入手。
追溯沙僧的前身,我們首先可以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窺見某些端倪。據載,玄奘在途經敦煌西方長達八百餘里的沙河時,無意中傾倒水袋,「於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必將殞絕,不能復進,遂卧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舍」:
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眠,即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卧也。」法師驚寤進發。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迴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下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
由此,我們發現,作為沙僧原型的深沙神,在唐僧西天取經路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為取經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到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深沙神搖身一變為嗜血成性的妖怪:
深沙云:「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 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無知;此回若不改過,教你一門滅絕!」深沙合掌謝恩:「伏蒙慈照!」深沙當時哮吼,教和尚莫敬。只見紅塵隱隱,白雪紛紛。良久,一時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聲喊喊,遙望一道金橋,兩邊銀線,儘是深沙神,身長三丈,將兩手托定;師行七人便從金橋上過。過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師曰:「謝汝心力。我回東土,奉答前恩,從今去更莫作罪。」兩岸骨肉,合掌頂禮,唱喏連聲。深沙神前來辭,吟詩曰:「一墜深沙五百春,渾家眷屬受災殃。金橋手托從師過,乞薦幽神化卻身。」法師詩曰:「兩度曾遭汝 來,更將枯骨問元才。而今赦汝殘生去,東土專心次第排。」
在此,唐僧和沙僧的角色換了個位,由先前的深沙神保護唐僧,到如今的唐僧化去深沙神身負的重孽,沙僧從施與者變成了被施與者,角色變化了,地位便迥然不同。
到了元代的《西遊記雜劇》,沙僧的面貌就益發清晰了。劇中的沙和尚原是玉皇大帝殿前捲簾大將,只因「帶酒思凡」而被罰在流沙河,「推沙受罪」。他在流沙河為怪傷人,自稱是個不服天地管轄的水妖,曾經九度吃過唐僧,骷髏還掛在脖項上。劇中,他曾經有一番自述:
恆河沙上不通船,獨霸篙師八萬年。血人為飲肝為食,不怕神明不怕天。小聖生為水怪,長為河神,不奉玉皇詔旨,不依釋老禪規。怒則風生,愁則雨到,喜則駕霧騰雲,閑則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餓鬼。
一方面大大渲染了沙和尚的的斑斑劣行,另一方面,也為後來唐僧收服的艱難打下了鋪墊。
而到了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大大突現了沙僧人性的一面。他最先是人,是「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里曾遊盪」的遊盪兒,具有浪蕩子與遊俠兒的雙重性格特徵。他雲遊四海,終於遇仙人學道,三千功滿後被玉帝加升為捲簾大將,「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也曾在天宮風光無限過。但事實上,他只是玉帝豢養的一條高級的看家狗。一次偶然的失誤,他失手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玻璃盞,便馬上換來玉帝的驚天大怒,要將其斬首。幸虧赤腳大仙求情,終免一死,貶謫至流沙河,每七天還要受那飛劍穿胸百餘下之苦。在經歷了從人到仙,又從仙到妖的大起大落後,沙僧對天宮的冷暖真假美醜有了較清醒同時也是很激進的認識,他逐漸變得懷疑一切,任意妄為起來。最顯著的改變就是盤據在流沙河為妖,「來來往往吃人多」,犯下了重重殺孽。小說第八回,觀音菩薩去長安尋找取經人,路經流沙河,突然發現從水波里跳出一個長相醜惡的妖魔(即沙僧)來:
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髮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
第二十二回,唐僧師徒路過流沙河,「只聽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嶺,河當中滑辣的鑽出一個妖精,十分凶丑」:
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外貌凶頑醜惡,行動上則大開殺戒,作者不遺餘力地強調沙僧在流沙河的作惡,正是為了宣揚佛教的感化作用。而事實上,他遇上了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在其勸化下成為唐僧取經隊伍中的一員,皈依佛門,修成正果。
4上一篇<<公款嫖娼的社會學分析 下一篇>>「性賄賂」的罪與罰 《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形象2010-07-26 23:05:08
歸檔在小說閑談|瀏覽 1069 次|評論 0 條
《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形象
文/樂雲
觀音菩薩是《西遊記》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方面,她是如來佛祖派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的全權代表,不僅選中唐僧到西天取經,而且分別降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白龍馬,讓他們為唐僧取經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她又時時刻刻關注著取經事業的進展,每當唐僧師徒西天途中遭妖魔圍困時,她總能及時趕到,為取經隊伍消災解愆,充當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救火隊員」。
《西遊記》中,觀世音是佛教眾神中唯一的女性,具有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性格特點。她的前身是男身,是古印度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名叫不眴。他與父親和弟弟尼摩同歸佛門後,佛祖為無諍念取名為無量清凈,為不眴與尼摩分別起名為觀世音和大勢至,派他們父子三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援引受苦受難的眾生。觀世音臨行前向佛祖請求說,他願行菩薩道,若是眾生處於苦難、恐怖之中無力解脫時,只要念他的名字,便馬上去解救,如果眾生不能脫離苦海,他就不成佛。佛祖答應了他的請求。到了西天極樂世界後,他果然履行自己的諾言,只要聞念觀世音的名字,即刻化身出現,幫人解災排難。
關於觀世音由男到女的神奇變化,我們姑且不論,需要注意的倒是觀世音身上體現出的濟人所困、解人災愆的美德。漢民族民間信仰佛教,始終是一種感性信仰,是從具體(菩薩)開始的,他們崇尚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宗教。而觀世音的應聲即現,幫人度過厄難,非常符合漢民族尚義仁慈的性格特點。所以,自佛教傳到中國後,觀世音就成了漢民族的熱門話題,救苦救難也就成為觀音菩薩的代稱。在廣大百姓心中,她甚至超過了高高在上無欲無望的如來佛祖,而成為與他們感情最深、關係最密切的菩薩。《西遊記》基本上延續了這種傳統,這從她對悟空及其他妖魔的仁慈之心,以及她屢屢在危機關頭替唐僧師徒消災除厄可以看出。
但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西遊記》中觀音的與眾不同。相對於供奉在寺廟祠院里那個莊嚴肅穆的觀音菩薩而言,小說中的觀音菩薩明顯地露出世俗化的深深痕迹。茲舉例如下:
其一,當初如來派觀音到東土尋覓取經之人,為免路上遭遇不測,曾送給他三個箍兒,並叮嚀說:「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預備的。然而事實上,觀音並沒有真正履行如來交付的任務。除了緊箍兒套在了孫悟空頭上外,另外兩個中的「禁箍兒」給了黑風山的黑熊精,「金箍兒」給了火雲洞的紅孩兒。結果,黑熊精成了觀音普陀山後山的守山大神,紅孩兒成了觀音跟前提魚籃的善財童子。兩人都沒有成為唐僧的徒弟,相反,卻被觀音降伏收用。觀音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有點假公濟私的味道?
其二,唐僧師徒路經黑風山,唐僧的寶貝袈裟被黑熊精擄去。悟空上門索要,卻沒有討到便宜。無奈之下,他跑到南海去請如來觀音菩薩。為了制服黑熊精,觀音菩薩採納了悟空的主意,變作蒼狼精凌虛子的模樣,真箇是「鶴氅仙風颯,飄搖欲步虛」,顯示出觀音菩薩的無邊法力。連孫悟空都讚歎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悟空的本意並非調侃冒犯菩薩,但敏感的觀音卻還是反唇相擊:「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既暗含調侃,又語帶雙關,從智慧審美的層面上說,觀音菩薩的這一番闡釋確實高妙至極。但如果我們考慮到觀音是西天世界地位尊貴的菩薩這一事實,又曾廣受人間香火,觀音菩薩的所作所為與她的地位身份並不相襯。首先,她屈尊降位,變成妖精的模樣,這本身就是對菩薩身份的「褻瀆」。而後,她又嘣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這樣驚世駭俗的言辭。不僅對佛教所謂的西天極樂世界充滿懷疑,而且從根本上否定了神魔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此時的觀音菩薩,已很難見到廣大慈悲、無邊法力、億萬化身的影子,反倒搖身一變為作者吳承恩向神聖與權威挑戰的代言人。
其三,六百里鑽頭號山火雲洞聖嬰大王紅孩兒縱風攝走唐僧,孫悟空受制於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再次赴南海普陀山求救。當觀音聽悟空說妖精變成她的模樣,一向溫柔嫻靜的她也不禁心中大怒,並恨的一聲,將手中寶珠凈瓶往海心裡撲的一摜。原來一向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也有金剛怒目的時候。另外,觀音菩薩還有多心多疑的一面。她對悟空說:「悟空,我這瓶中甘露水漿……待要與你拿了去你卻拿不動;待要善財龍女貌美,凈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又來尋你?你須是留須些甚麼東西作當。」讀者讀到此處可能會莞爾一笑。因為我們都知道,悟空既不貪財,也不好色,觀音如此「誣衊」悟空,一方面當然是她的疑心在作祟,另一方面,也包藏調謔玩笑的成份。其四,通天河靈感大王凍結河面,誘唐僧踏冰過河,使其落水遭擒。心急如焚的悟空直闖普陀山竹林,見到了未曾梳洗打扮的觀音菩薩。小說專門用一篇韻文對此時的菩薩作了一番繪聲繪色的描繪:
遠觀救古尊,盤坐襯殘箬。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纓絡。不掛素籃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綉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拋開菩薩莊嚴寶相的層面,此時的觀音倒更似一位妖憨可愛的鄰家小女了。很明顯,作者吳承恩在此對佛教經典及人們心目中的菩薩進行了世俗化的還原,佛性神性少了,而人情味卻更濃了。
由此,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西遊記》中觀音菩薩的一個最大特點,即世俗化,人情化了,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語便是觀音被「消解」了。觀音菩薩身上神性的消解,當然與全書幽默詼諧的風格有很大關係,但我們更願意將它看作是一種還原,觀音從男變成女,從人變成神,這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她身上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人性沒變,從這一點出發,作者對觀音菩薩的一些生活化的描述,不但沒有削減其作為菩薩的人格力量,反倒讓人們更覺得可親可敬,並獲得較大的認同感。
0上一篇<<唐朝人心目中的理想國 下一篇>>母親和妻子同時掉進河裡先救誰?《西遊記》中的道士與國王
文/樂雲
《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這勿庸置疑,但能不能算得上的是一部宗教小說呢?答案顯然不是。從表面上看,小說中充斥著佛教、道教、禪宗的相關術語,尤其是許多章節的題目都是由類似的術語組成。但這並不表示說,作者有著強烈的宗教思想。事實上,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作者都進行了無情的嘲諷。譬如他曾借孫悟空之口多次稱玉皇大帝為「玉帝老兒」,也曾面對如來佛祖責備其是「妖精的外甥」,更是咒罵觀音菩薩「該他一世無夫」。須知,他罵的都是宗教世界裡的最高神,而孫悟空的態度其實就是作者的態度。由此可見,作者對宗教是抱著懷疑態度的。但相對於佛教來說,他對道教的遣責顯得更多一些,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小說中的人間國度的國王往往因崇信道教、重用道士而遭受大難。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三個:
小說第37至39回,唐僧師徒路經烏雞國。唐僧夜間夢見冤死的烏雞國國王的訴冤。原來三年前,烏雞國遭受大旱,河枯井涸,民不聊生。正當危急之時,來了個鐘南山上的道士,自稱能呼風喚雨,點石成金。國王請他登壇祈禱,果然傾刻間就大雨滂沱,化解了旱災。國王見他如此神通,便與他八拜之交,結為兄弟。殊不知這個道士竟包藏狼子野心。一次國王出去游春,與那全真道士攜手來到御花園。忽見那八角琉璃井中閃現出萬道金光,國王好奇地去看是什麼寶貝,卻不料道士陡起凶心,將國王推下井內,並將石板蓋住井口,擁上泥土,移一株芭蕉栽在上面。道士趁機變成了國王,竊取了王位。如此過了三年,只到唐僧師徒路過這裡,方才由孫悟空救活了冤死在井裡的真國王,揭露了假國王,還真相以大白。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全真道士雖然是竊取了王位,名不正言不順,但從治國來說,他比那祿祿無為的真國王強了許多。按照文殊菩薩的說法是:「自他到後,這三年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何害人之有」。雖有為青毛獅子開脫的成份在內,但也確實證明了全真道士真有治國之才。但菩薩的話馬上遭到悟空的駁斥:「固然如此,但只三宮娘娘,與他同眠,點污了他的身體,壞了多少綱常倫理,還中做不曾害人?」悟空的反駁是從正統倫理道德出發,而文殊菩薩的回答也頗有意味:「他是個騸了的獅子。」悟空與菩薩的爭執集中在道德名節上面,而忽略了國王是否應該有治國之才這個方面,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士的才能正好證明了國王的昏庸無能。
第44回,師徒路經車遲國,卻發現該國的和尚都遭受牢獄之災。原來20年前,該國遭受亢旱,地無點雨,國王請僧人和道士共同求雨。誰知和尚沒有祈求到雨,而三個道士虎力大仙、羊力大仙、鹿力大仙卻呼風喚雨,「拔濟了萬民塗炭」。這樣一來,國王認為和尚無用,拆了他們的山門,毀了他們的佛像,追了他們的度牒,強迫他們做苦力。三個道士一下名聲大振,被封為國師,權傾一時。作者似乎為了表明道士的可惡,將他們懲罰和尚的手段濃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番。不但強迫和尚做苦力,使得原來的二千餘眾只剩下後來的五百;更為突出的是,「且莫說是和尚,就是剪鬃、禿子、毛稀的,都也難逃」,其懲罰之狠之廣,聳人聽聞。關於道士的惡行我們在此不必多說。有意思的是,和尚求雨,雖然虔誠,但只知道空念經,沒有實際效果;反倒是道士求雨,憑藉其法力,馬上能呼風喚雨。虔誠的和尚比不上邪惡的道士,這其實也是曲折地對佛教予以諷刺。
第78回,比丘國國王寵信道士,並封他為國丈。道士只知道一味逢承,進獻美女,呈獻所謂的延壽之葯,搞得國王羸弱不堪。而險惡的道士拿出治病的藥方竟是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作引子,煎湯服藥。昏庸的國王竟然信以為真,派人抓了一千一百個小兒,準備殺了做葯。幸虧唐僧師徒及時趕到,才救了那些小孩的性命。一個並無什麼本事的道士,僅僅只是因為進獻美女壽葯,便馬上獲得國王的歡心,國王的昏庸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作者也確實是有所影射。我們可以從作者生活的明代獲得某些線索。
明世宗的佞道是有名的。他不僅躬親齋醮,廣修道觀,而且還自封為「三天金闕無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聖尊開真仁化大帝」,對宮中道士委以重任,加官進爵。他就先後封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為「真人」,這些「真人」身居高位,甚至官至禮部尚書。而對於敢於直諫的大臣,他卻百般鎮壓迫害。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御史楊爵、編修楊名、太僕卿楊最、吏部尚書熊浹等人均遭到輕則杖擊貶官,重則下大獄,處以死刑。需要說明的是,在當時以皇帝為首的朝廷大力提倡道教的大背景下,吳承恩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將道士和國王的沆瀣一氣、魚肉百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應該說,作者對道教是深為不滿的,但是他也清晰地認識到,佛教也並不是治國的處世良方。因而他雖然是遣責道教,但無意中也流露出對佛教「無所作為」的不滿。作者苦於找不到一個能拯救萬民的良藥,因而透露出深深的迷惘。
0上一篇<<母親和妻子同時掉進河裡先救誰? 下一篇>>關於知識分子《西遊記》中的托塔天王李靖
文/樂雲
托塔李天王在《西遊記》中登場的次數不多,主要有三次:一次是悟空因嫌紗帽小,攪亂蟠桃大會,返回花果山佔山為王,玉帝差遣托塔李天王父子及四大天神率十萬天兵天將下界征討孫大聖。另一次是,火焰山悟空與牛魔王大鬥法力,李天王父子助悟空擒魔。最後一次是李天王義女金鼻白毛老鼠精在陷空山劫掠唐僧,悟空請其出山收服。第三次篇幅較長些,從而給了我們一個近距離考察他的機會。
托塔李天王的原型李靖是唐代李世民麾下的一員勇將。據史料記載,他生於公元571年,卒於公元649年,唐京兆三原人,本名藥師,精熟兵法。唐初,從李世民征王世充,授開府。其後參加征蕭銑,鎮壓輔公祏起義。貞觀二年為代州行軍總管,破突厥,四年俘頡利克汗。又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破吐谷渾。以功封衛國公,著有《李衛公兵法》。作為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很顯然,李靖曾為大唐王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有關李靖的故事在中唐以後開始在民間流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身上作為俠士的色彩逐漸得到了強化。五代時期杜光庭撰的《虯髯客傳》中的李靖,就是一位卓有才識的英雄俠士。小說中的李靖,本為布衣,卻不畏權貴,他不僅能當面指責勢傾朝廷的權臣楊素,還能獻治理天下的奇策,最後他又明智地選擇了輔佑唐王朝的道路。他是一個有膽有識、沉著冷靜的人。應該說,李靖所走的道路,無疑是作者替當時天下所有有志之士選擇的道路。其激賞之情自不待言。
《西遊記》中的李靖,搖身一變為掌管天界十萬天兵天將的降魔大元帥,玉帝跟前的大紅人。他有兩件異常厲害的寶物。一件是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這件寶物能鎮妖降魔,不過小說中李天王主要是用它來對付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哪吒。另一件寶物便是照妖鏡。第六十一回,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牛魔王不敵孫悟空,便打算變化脫身,卻被旁邊的李天王用照妖鏡照住本像,騰挪不動,無計逃生,只好俯首就擒。關於紀鏡的傳聞,六朝以來就有,初唐王度的《古鏡記》則集其大成。小說講的是作者從汾陰一個姓的書生那裡獲得一枚寶鏡,從大業七年五月起,王度持鏡宦遊各地,先用此鏡除去化為婢女的千年老狐;繼而又滅掉芮城令廳前樹中的蛇精;並在陝東以寶鏡為民消災除疫。此後,王度的弟弟王績繼續拿著這枚寶鏡出遊,登高涉險,均一一逢凶化吉。按照中國志怪小說的傳統,妖魔鬼怪一旦現出原身,馬上便會失去魔力,任人宰割。而古鏡照出妖怪原形,正表達了人們希望以此來降魔除怪的美好願望。托塔李天王在天界雖貴為大元帥,但其本領卻很稀鬆,而指揮才能更是有限,如果不是手持黃金寶塔與照妖鏡,李天王只怕很難服眾。
《西遊記》中有關李靖的身世未聞其詳,只在第八十三回的隻言片語中微露出一點端倪。孫悟空因金鼻白毛老鼠精供奉李天王父子的牌位,氣沖沖地找李天王算帳。李天王辯解道:「我止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小兒名金吒,侍奉如來,做前部護法。二小兒名木叉,在南海隨觀世音做徒弟。三小兒名哪吒,在我身邊,早晚隨朝護駕。一女年方七歲,名貞英,人事尚未省得,如何會做妖精!」李天王倒也沒有說謊,金鼻白毛老鼠精雖拜李天王為父,但事實上有名無份,老鼠精在下界的惡行和李天王父子沒有多大幹系。不過,作者在此給我們傳遞出這樣一條信息:李天王是個極有心機的市儈官僚。他將兩個兒子一個給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祖做護法,一個給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做徒弟,一方面可以使其在天界大元帥的位子上坐得穩穩噹噹,另一方面,將來即使出什麼事也可互相有個照應。常言道,背靠大樹好乘涼,李天王背靠佛祖和菩薩這兩棵大樹,其榮華富貴自是受用不盡。
但李天王的第三個兒子哪吒卻給他惹下了許多麻煩,父子間早有嫌隙。《西遊記》第八十三回對李天王父子的過節有簡短的回顧:
原來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中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往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艷艷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李天王對待自己的親身兒子不免殘酷了些,佛祖之所以息事寧人,歸根結底還是李天王父親的身份,誰叫他是父親呢?哪吒受了委屈,也只有忍著罷。不過,作者對李天王也小小地揶揄戲謔了一番:李天王認為孫悟空誣陷於他,命手下將悟空綁了,並且掄起刀來,照行者劈頭就砍。早有那三太子哪吒趕上前,將斬腰劍架住,叫道:「父王息怒。」此時的李天王大驚失色。讀者可能有些不解,好在作者馬上為我們解開了謎團。原來李天王父子雖然和解,但李天王對兒子始終懷有忌憚之心,他時時托著那寶塔,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對付妖魔,而是提防哪吒報復。今天因為沒有托著那塔,恐哪吒有報仇之意,故嚇個大驚失色。李天王的小人之心在此昭然若揭。隨後,他「卻即回手,向塔座上取了黃金寶塔,托在手間」,然後才底氣十足地問哪吒有何話說,擺出一副老江湖的架式,而其實內心緊張虛偽得要命。再來看看李天王與老鼠精的關係。原來三百年前,她曾在靈山偷食了如來的香花寶燭。如來差遣李天王父子,率領天兵,將她擒獲。本來罪該當死,但如來佛祖卻突然慈心大發,「積水養魚終不釣,深山喂鹿望長生」,饒了她的性命,故而這老鼠精拜李天王為義父,哪吒為義兄,在下界供設牌位,侍奉香火。依李天王的精明,他肯定不願攤上這門不尷不尬的「親戚」,但礙於如來的情面,他又不得不擺出很高的姿態,默認了這層關係,而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把這件事往心裡放,李天王的健忘,更多的是刻意為之。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西遊記》中的李天王是那種極有心機的市儈官僚的典型,作者以寥寥數筆,開了他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西遊記》之後,清人許仲琳編的《封神演義》對李天王與哪吒的關係有較詳細的描述。且看《封神演義》第十二、十三、十四回:李靖自幼訪道修真,拜西崑崙度厄真人為師,學成五行遁述,因仙道難成,故遣下山輔佐紂王,官居陳塘關總兵,享受人間富貴。李靖並沒有什麼真本領,在任一方卻碌碌無為,他派兩個兒子分別赴九龍山和九宮山學藝,希望能得道成仙。李靖又是膽小慎微的官僚。哪吒大鬧龍宮,射殺碧雲童子,主要是頑皮淘氣所致,而李靖不敢得罪東海龍王與石磯娘娘,在他們面前畏畏縮縮,哭哭啼啼,大罵哪吒。為避免惹禍上身,他親自送哪吒到石磯娘娘洞前請罪。在此,我們看不到一點李靖的憐子之心,護犢之意。在他心目中,親情人性都可以不要,唯獨不能少了頭上的烏紗帽,還有人間的榮華富貴。如果說《西遊記》中的李天王只是可笑的話,那麼《封神演義》中的李靖便是可厭而可悲了。
從《虯髯客傳》中的風流俠士,到《西遊記》中的極富心機的市儈官僚,再到《封神演義》中那個膽小怕事,毫無人情味的小官僚,李靖這一文學形象在民間走過了一段由褒到貶的嬗變歷程。
2上一篇<<關於知識分子 下一篇>>西遊新解:劉全的現世報推薦閱讀:
※人生必讀之十五——《西遊記》 -
※細說《西遊記》
※性轉唐僧不行,手撕鬼子OK?我們能容忍怎樣的魔改
※造夢西遊4孫悟空哪個技能厲害?
※西遊記里的法術,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