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方面看出西方文化入侵中國文化》
【內容提要】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跨國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激蕩。在這種背景下,全球化所帶來的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方面,我們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吸取了其優秀成分,充實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物質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當今世界仍然面臨著單一文化的威脅,中國應對西方的文化滲透保持足夠的警惕,並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與獨立。本文將著重闡述西方文化在我國盛行的原因以及給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帶來的變化和由此引發的相關思考。
【關鍵詞】全球化/西方文化/盛行原因/變化/相關思考.
自「西學東漸」起就已經開始進入我國的西方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在我國生根發芽並日益改變著我們日常生活所經歷的東西。它的影響範圍涉及「家庭、性別角色、性生活、個人認同、與其他人的互動和與工作的關係」?當人們喝著可口可樂、咖啡,吃著麥當勞、肯德基,過著情人節、聖誕節充分享受著西方文明帶來的娛樂的時候,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欣然接受了西方文化。與此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卻在國人的冷眼中日漸萎靡。這一現象是值得我們反思與認真研究的。筆者試圖在下文中對西方文化在我國盛行的原因、給我們各方面帶來的變化作一探討與分析。
一、西方文化給我國民眾帶來的變化。
第一,新的價值觀念的產生與傳統價值觀念的削弱。
傳統價值觀念曾一度對社會中個人的生活軌跡施加了巨大影響。舉例來說,在傳統社會裡,一個木匠的兒子很有可能子承父業的做起木匠。傳統上女子的生活圈總是圍繞著家庭轉,甚至她們的生活和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丈夫與父親的生活和認同。傳統的價值觀認為,一個人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主要看他的行為是否符合他所生活地區的價值、道德規範等。
然而,伴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我國並對我國青年人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一種新的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開始形成,並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積極的塑造自己,構造自己的認同。」?(P56)而不是依照從前的地方性社區標準做出選擇和採取行動,原有傳統價值的重要性正在減弱。現在,木匠的兒子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出路,越來越多的婦女也開始走出家庭踏上工作崗位,並為爭取男女的平等權利而付諸努力。西方文化的傳入使人們以一種更為人性化、反思性的方式生活。現在,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決策都成為塑造自己、構造自我認同的一部分,這無疑更利於人性的發展與被尊重,但同時也對我們面對社會大環境的發展所做的反應與調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木子美與芙蓉姐姐的臭名昭著使我們認識到,一旦一個人的選擇與調整不符合大眾的主流趨勢,即使她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彰顯自己,但最終也得不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同。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傳統觀念對人們的影響雖然被削弱,但並沒有被消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人的判斷、選擇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西方文化的傳入對我國人民價值觀念的影響與發展,還是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
第二,國人生活方式由固定轉為靈活。
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衣食住行多個方面,然而工作無疑是多數人的生活核心,從朋友到業餘愛好,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無時無刻不被它塑造著。提起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從封建社會的「男耕女織」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生活模式始終主導著人們的生活。但隨著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併產生一系列深刻的影響。中國人的工作模式開始發生變化,而工作模式的變化則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重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由單一走向複雜。工作模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工作領域的變革。西方文化尤其是先進科學知識的傳入使許多傳統工業部門因勞動力成本高於同行業的其他企業而倒閉,與此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使機械化代替了人力和畜力,從而使一些原有的純人力部門逐漸被淘汰直至消亡,而許多對工人技能、文化 要求較高的工作崗位日漸增多,許多人因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而下崗,由此產生的貧困、犯罪率上升等問題嚴重威脅了國家的治安與人們的財產安全。
其次,促進了國人工作方式的變革。我國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佔主導的幾十年里,人們的工作方式幾乎是固定不變的,一個人往往終其一生都在從事同一個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工作崗位,以至於取得了工作崗位便等於取得了「鐵飯碗」的說法,繼承真理。因此而形成的一些人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現象更是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西方先進工作理念和方式傳入我國後,使我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加以批判和吸收,至今,國人的工作方式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一個人在其職業生涯中往往多次變換所從事的工作,也有許多人開始走上了開闢自己職業的道路。「專職工作的標準模式已經化解為更加靈活的生活安排:如藉助信息技術在家工作、共享短期諮詢項目、「彈性工作時間"等等」?
再次,使家庭角色做出了重大調整。上文提到,大批婦女開始從家庭中走出,踏上工作崗位。這強烈影響著我國人們的家庭生活。許多婦女由於工作的原因,不能留在家裡照顧幼兒。由此產生的家務勞動分工、家庭角色轉換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第三,對大眾文化的影響。
「全球化的發展,使圖像、觀念、商品和時尚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快的散布到世界各地」?在各大、中城市商業區,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身影隨處可見,西方的飲食習慣正滲入到我們的生活。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以及根據書改編的電影在中國的風行,極大影響了我國青少年的娛樂文化觀,這一系列的中文版小說在中國的發行已接近1000萬冊。在中國面向少年兒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教輔書和《新華字典》外,沒有一部書的發行量能與其比肩。「短期內,中國不會出現如《哈利·波特》那樣席捲全球的暢銷書。因為,英語目前在全世界還是運用最廣泛的語言,英文讀物在全世界的傳播具有先天優勢,而好萊塢電影更是對全世界的娛樂文化有著強大的滲透力量。」 ④
以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及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美國文化更是藉助商業機制和高科技手段,大舉對中國進行滲透。以1997年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上映為例,僅在中國的票房就創紀錄的達到了3.6億人民幣,而這一紀錄直到今天仍然無其他電影能夠打破。美國文化通過包括影視、演出、展覽和出版發行等在內的文化產業服務貿易這一既公開又合法的渠道來佔領中國的文化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人的「洋節」情節也越發的深厚起來。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感恩節--------甚至一些專家、學者竟紛紛動議要將中國的春節改到2月4日,原因是與經濟利益以及洋節受衝突。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
二、西方文化在我國興盛的原因。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已勢不可擋。東西方文化在交流過程中相互融合、互相補充共同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物質文化生活。然而,放眼當前西方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態勢並結合歷史上「西學東漸」的發展潮流。我們不難看出,一些西方國家仍在試圖通過文化滲透,不動聲色地征服他國人民的心,使得他們自覺地服從超級大國的霸權,以實現其「文化帝國主義」的美夢,這很值得我們提高警惕。
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在我國大行強勢之風,甚至威脅到我國傳統文化對我國青年人思想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第一,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東西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實現融合。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產生與發展,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相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自然也情有可原。
第二,西方國家在輸出文化的同時,積極培養中國人對西方社會的認同感。
西方經濟在經歷了數次工業浪潮的洗禮之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投資辦廠,他們通過獨資、合資、投資入股等方式實現了對中國的經濟滲透。他們的資本輸出、技術輸出,乃至勞務輸出同時,也把西方的經營理念、思維方式、企業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等不斷地灌輸給國人,使之認同並加以傳播。例如,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企業在中國的開辦,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飲食習慣。據報道,由於對西方油炸食品、碳酸飲料的偏愛,80、90後的在校學生中,出現了一大批營養失調的「小胖墩」,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形成了威脅。另外,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而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並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鬆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再加上有些洋節,過起來很有人情味。如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送上最溫馨的祝福,最真摯的感情。給母親買一條圍巾,買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給父親買一個精美的打火機,給家裡買一塊精緻的桌布等顯然是以「仁孝」著稱的國人所樂意接受的。
第三,我國傳統文化仍存在著一些束縛人性的封建殘餘,這與改革開放後,國人形成的生活方式相抵觸。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節奏加快,學習交際壓力增大等問題使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個人追求也由物質轉向精神。以節日為例,人們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而我國的傳統節日多是以吃為主: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並且一般都帶有某種教育意義甚至封建色彩,這顯然並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再加上先前又不被我國官方重視,許多人在節假日照常上班,導致人們對傳統節日的冷淡與忽視。與此同時,西方節日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媒體和商業又為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不惜對「洋節」大肆炒作,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第四,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利用其文化的強勢,大力宣揚西方文化中心論,削弱了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中國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的同時,還藉助文化產品的輸出,公開或隱蔽地推銷其社會政治理念、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宣揚西方的社會制度並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論」,使一些中國人特別是很多年輕人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不斷受到侵蝕,從而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極大打擊,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也極大的被削弱了。1989年發生在我國的政治風波,無疑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鼓動與影響。
三、由以上現象所引發的相關思考。
全球化不僅使各國的關係更加密切,而且大大豐富了各國的物質、精神文化。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一些國家的流行文化滲透了所有國家的文化市場,侵蝕了本國的傳統文化。於是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將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
因此,在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我們必須要加大對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的力度,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和符號,它積澱著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等諸多內容。一旦民族文化被西方的文化過度影響甚至同化,那麼民族也就沒有了存在的依靠而走向滅亡。可見保護傳統文化以及維持文化的多樣性對我國有多麼重要。
而要做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樣性,我國必須從現在開始啟動對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程,組織人員加強民族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保存和編纂工作,「努力解決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⑤。同時,我國政府必須要在政策上予以輔助,比如鼓勵和幫助從事傳統技藝的人員,自主創業,並對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使他們走上一條依靠傳統文化技藝過上富裕日子的新路子。這樣,以經濟利益為推動力,國家政策為依靠,我國的傳統文化必然會在人們參與、國家鼓勵的環境下重新煥發出活力與生機。而作為每一個愛國的公民,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面對西方文化強勢進攻並威脅我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把握好自己的方向與尺度,把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參考文獻】
[1][英]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2
[2]李春玲《社會分層研究與理論的新趨勢》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3]皮特·鄧肯 《全球轉變:轉型中的世界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4]梁建瑞《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 《羊城晚報》,2006。
推薦閱讀:
※《精靈旅社》中monsters 是不是都來自於傳說或者文學作品?哪些是?來自於哪?
※為什麼在演出時不能和對方說 「Good luck」 而必須說 「Break a leg」?
※中西方文化有哪些主要區別?
※美國最受歡迎的中餐在中國根本不存在,西方對東方的想像有多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