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知識☆
zhi3282010-03-20 13:24:04推自 zhi328 的口袋 |Ta推過的
☆中醫藥知識☆
☆中醫藥知識☆中醫診病方法簡介中醫了解病情有四:望、聞、問、切,謂之四診.望診在診病時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列為四診之首.因為人的面部的氣色和臟腑關係密切,臟腑氣血有了變化,必然反映於人體外部.一是望神.神是人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病人的兩眼靈活,神志清楚叫"有神",預後良好;兩眼晦暗,精神萎靡叫"失神",預後往往不好.二是望面部顏色.我國人的正常面色微黃,略紅潤有光澤.如見面色蒼白,是氣血不榮;見青色,屬寒證或氣滯血瘀等等.三是望形體強弱、肥瘦.發育良好,體質強壯;發育不良,形體消瘦.四是望舌.中醫診病,都要看看舌頭.這是因為舌與臟腑關係密切,臟腑的病變,可以從舌的變化反映出來.*******************************服用中藥的一些禁忌服用中藥的禁忌大致可分為三種:(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蔘忌蘿蔔、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服藥方式不當影響藥力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很多時候連吃藥都要"干吞",或者圖方便隨手拿起一杯奶茶或牛奶"送葯".醫藥界權威人士指出,這種吃藥方式不但影響藥力的功效,而且有時還會燒喉嚨、傷腸胃.生奶送葯易生石 牛奶本身含鈣,用來送藥片或其它藥物,很容易令腸胃出現鈣化物,導致藥力失效,嚴重者更會生成膽結石、腎結石.果汁屬酸性,送消炎藥會破壞藥丸膠囊外層,令藥力在胃中已被分解,在小腸內難以吸收,吃了葯也等於沒吃.因此,用清水吃藥最好.干吞膠囊會灼傷食道 膠囊藥丸不用水服送而干吞,容易貼附在食道內壁,不上不下,藥性滲出會灼傷食道,造成吞口水都會疼痛.缺酵素吃抗生素會導致死亡 因遺傳先天缺乏G6DP(6磷酸葡萄糖脫氫)酵素的人,切勿用盤尼西林和阿斯匹林等含磺磷類的抗生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此遺傳病,應及早驗血.熱水服藥難吸收 用太熱飲品送服含阿斯匹林或非類固醇的消炎藥,藥效會改變,難以吸收.防止藥物過敏 有些人對盤尼西林過敏,出現身熱、紅斑、眼皮或唇腫、頭疼,甚至呼吸困難、休克窒息等.因此,服藥前要問清楚醫生.服藥過量有反效果 吃消炎藥如慶大黴素分量太重,會引致耳聾和腎衰竭.含礦物成分的補鐵丸、補鉀丸等藥物,如服用分量過重,很容易積存於體內器官,引致生膽結石或胃結石等毛病.維生素膠丸同補鐵丸不可共食 有些人既吃維生素膠丸又吃補鐵丸,如果分量過重會互相干擾,導致兩種藥物都不能吸收.中藥服藥次數服湯藥一般都習慣於早晚兩次,有人煎一次服一次,隨煎隨服.也有人連續煎二次,將所得的藥液摻合後分三次服用,這兩種服法都可以.中藥的頭煎、二煎不能一次吃完,應該分開吃,這樣可以使藥物在體內的有效濃度均勻,所起的作用持久.如果頭煎、二煎一次吃完,在短時間內,體內藥物有效濃度一過性較高,而以後則迅速降低,以致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治療效果.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例如含有揮發性物質的藥物,如以藿香、薄荷、桂枝等為主葯的煎劑,它們的有效成分大部分在頭煎內,所以頭煎和二煎也可以一起吃.咽喉病變時服湯藥宜緩慢含咽,急重之症宜一日連服數劑,也有人認為病在上焦宜少量多次分服,病在下焦宜多量一次頓服.分服:慢性病、病情輕,宜緩緩調治.一劑湯藥煎好後可分2~3次服.嘔吐患者應先少後多,分多次服下.小兒服時,宜濃縮體積,以少量多次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嗆.頓服:急性病,病情重,宜急速治療.1劑湯藥可1次服下.這樣藥力大而猛,能充分發揮作用.病情危重,以醫囑為準,甚至1天可服2~3劑,晝夜連服使藥力持久,從而達到頓挫病情目的.服中藥時飲食宜忌服中藥期間一定要注意飲食配合,這對於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極為重要.早在漢代,張仲景在說明桂枝湯的服法時,要求吃米粥來幫助桂枝湯發汗.現代臨床實踐也證實,服用解表葯後,喝一些溫熱的米粥,確能有助發汗,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儘管不同病種、不同的藥物,對飲食要求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服中藥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尤其對於實證,如感冒發熱,多天不解,不要以為病了多天,應當給予補養,滋補食物往往不利於外邪排出體外.對於胃腸有積滯者更直清淡,不能給予油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蛋、魚等,這些食物容易加重胃腸負擔,不利於藥物作用的發揮.對於一些久病體虛或平素年老體弱者,在清淡易消化飲食前提下,適當喝些雞湯或魚湯,有利於體虛的康復.小米、紅棗、銀耳、木耳及其他新鮮瓜果蔬菜,適當的選擇服用,也有利於治療.在中醫古代文獻中,對一些飲食禁忌有過詳細的記載,如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蔔;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這些都供服藥者參考.由於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粘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如高燒患者,多食冰制的西瓜或飲料,雖然能解除其一時的煩渴,但不利於發汗祛邪而達到退燒的目的.又如患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炎及瘡癤等病人,不能吃雞、豬頭肉、魚、蝦、蟹、韭菜等發物,這些東西容易產生過敏,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胃腸功能差的病人不宜多吃以澱粉為主的食物,如土豆、黃豆等,這些食物容易產氣而致腹脹.總之,服中藥時的飲食忌宜對疾病的治療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原則指導下,還應根據病種、病人的體質、病情的輕重作具體分析,不要什麼都忌口,或什麼都吃,只有這樣,才能起到配合藥物治療的作用.總之魚膽決不能用來治療"熱證、目翳、喘咳"等症,因其毒素不易被高溫破壞,故熟食也同樣會中毒,因此要記住"魚可食而膽食不得".什麼時間服中藥最好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有時候需要吃藥,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葯(如人蔘),健胃藥(如補脾益腸丸) 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甘露消毒片);而驅蟲葯(如烏梅丸 )和瀉下藥(如大承氣湯),則於空腹時服用較好;不言而喻,安神類藥物應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一般來說,中藥通常需一天口服三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二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大多數藥物宜乘溫服下,發汗藥更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葯最好放涼後服用.儘管中藥的藥力比較緩和,很少出現毒副作用,但生病後還是應該儘早尋求醫師的診治,謹慎服藥才對.**********************************服中藥講究忌口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如清代章杏雲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雲:"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所以,病人服中藥時有些食物應忌服.如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服溫中類葯治療"寒證"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獻中亦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魚忌莧菜;雞肉忌黃鱔;蜂蜜反生蔥;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朮忌大蒜、桃、李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滿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例如,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少吃"發食"如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服中藥該注意小節服中藥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當,還有一些小節須注意.1.要視病情、藥性的各異,調整湯藥的溫度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2.有些中藥服用不當易致嘔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熱服易致嘔吐,當以冷服為好.3.精心護理:服發汗藥後需安卧.服辛溫發表葯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表葯則不宜捂被.4.觀察療效:凡服發汗藥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藥後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藥力.5.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在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及辛辣與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與療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蔥;天門冬忌鯉魚;白朮忌大蒜、桃、李等.************************************中藥不宜隔夜服有些人煎煮中藥,喜歡把藥液分成幾次吃,當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從醫療衛生角度來看,這樣做是不好的.中藥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髮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怎樣給小兒喂服中藥孩子生病,常不肯吃中藥,對待這個難題,必須要有耐心和細心,還要按年齡分別對待.1~2個月的孩子,味覺辨別力已比較靈敏,可將中藥液加入糖粉裝入奶瓶,象餵奶那樣喂進去.一歲左右的孩子不懂事,不會主動吃藥,只有採用灌藥的辦法,灌藥切不可魯莽從事,將中藥液(將中藥丸劑、片劑壓成粉末狀與開水調勻)放入小匙內,再加少量白糖調勻,讓孩子仰卧在床上,頭稍歪向一側、固定,用左手捏住下頜關節,使上下齒離開成縫,然後用盛藥液的小匙插入牙縫中,葯匙不要馬上離開,待小兒啼哭深吸氣並做吞咽動作時,再將葯匙緊按牙縫中,待小兒將藥液完全下咽後,再將葯匙離開口腔把左手放開,這一樣一匙一匙的把藥液喂完,然後再給一些水喝.3~4歲的孩子已經懂事,再灌藥就不合適了,要靠家長耐心說服,借講故事的機會,講一些生病吃藥的童話(如小兔生病,兔媽媽給它吃藥等形象化的故事),不能以打針吃藥來嚇唬孩子,這樣會造成惡劣的影響,更增加了以後吃藥的困難.吃藥前應預備一些糖果,如果孩子吃了就表揚、鼓勵,馬上給他一塊糖,這樣就打消了孩子的驚恐心理,有利於下次再吃藥.***********************中藥煎藥概述病人請中醫看病後,吃的多數是中藥湯劑,湯劑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湯劑是將炮製加工後的各種中藥材,經過中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的巧妙配伍後所配成的藥劑,加上水置於有蓋的煎藥器具內,在火上加熱,藉水滾沸煎熬而擷取它有效成分的液體製劑.現代中藥劑型中以湯劑最大,一般湯劑飲片銷售量約佔中藥50%左右.湯劑適應中醫辨證施治,隨症加減的原則.除具有製備簡單易行,溶媒來源廣,無刺激性及副作用等特點外,還具備液體製劑的優點,即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湯劑多為復方,藥物之間能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達到增強療效,緩和藥性之目的,能充分發揮中醫方劑中各種藥物的配伍作用.湯劑按其製備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1. 煮劑 是用一般的溫度和加熱時間,將藥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煮劑濃度適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強的特點.2. 煎劑 是將經過煎煮去渣的藥液,再經加熱濃縮所得的液體劑型.煎劑加熱時間比較長,藥液的濃度高,能減弱藥物的毒性.3. 煮散 是藥材粗顆粒與水共煮去渣取汁而製成的液體藥劑.煮散具有節省藥材,便於煎服等優點.近期對中藥煮散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有新的發展.4. 沸水泡葯 是藥物經過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體劑型.沸水泡葯,頻頻飲之,又稱飲劑.沸水泡葯加熱時間短,溫度比較低,藥物味薄氣清,擅於清泄上焦熱邪.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葯亦無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我們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那麼怎樣才能煎煮好中藥呢?這就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中藥煎法的分類湯劑多由復方煎制而成的,其藥物成分相當複雜,大體上有易溶於水和難溶於水的,亦有易揮發的,有久煎易破壞、分解、焦化的等等.為了提高湯劑煎出量,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提高湯劑的質量,確保療效,應視各種藥物的不同性質,在入煎時要分別對待.⒈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⑴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紫石英、白石英、代赭石、海浮石、鵝管石、青礞石、花蕊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虎骨、豹骨、鱉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鐘.⑵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落地金錢、商陸、痕芋頭等等,要先煎1~2小時,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烏頭類藥物,因含有烏頭礆而有毒,久煎可使烏頭礆分解為烏頭次礆,進而分解為烏頭原礆,其毒性只及原來的1/2000.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強強心作用.附子酯酸鈣遇熱產生鈣離子,有協同去甲基烏頭礆的強心作用.⑶某些植物葯:如天竺黃、藏青果、火麻仁只有先煎才有效.石斛內含內酯類生物礆,只有久煎的水解產物才起作用.⒉後下 後下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揮髮油的損耗,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⑴氣味芳香,含揮髮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紅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細辛等等均應後下,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葯即可.⑵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鉤藤含鉤藤礆,煎20分以上,其降壓成分被破壞.杏仁含苦杏仁甙,久煎能水解一部分,產生氫氰酸而隨水蒸汽逸散,減弱止咳作用.對於炮製不透的杏仁,由於酶的作用,水解得更迅速.大黃取其瀉下作用,因大黃甙瀉下效果比甙元強,故不宜久煎.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入煎.⒊包煎⑴花粉類藥物,如粉花粉、蒲黃;細小種籽類藥物,如葶藶子、蘇子、菟絲子;藥物細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等均應包煎.這些藥物雖體積小,但總表面積大,顆粒的流水性強表面張力大,不與不充分接觸而浮於水面,故須用紗布包好與其它藥物入砂鍋中同煎.⑵對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秫米、浮小麥、車前子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糊化、焦化,故需包煎.⑶對附絨毛藥物,如旋覆花等,採取包煎,可避免由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⒋烊化沖入 對於一些膠類或糖類,粘性大,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雞血藤膠、蜂蜜、飴糖等等,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後,沖入湯液中或入湯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⒌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將所得的葯汁去滓後再煎他葯.⒍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⒎另煎後兌入 一些貴重的藥物如人蔘、西洋參、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兌入煎好的湯劑中服用.⒏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薑汁、白茅根汁、竹瀝等,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⒐合葯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如人蔘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將葯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⒑去滓加蜜煎 為便於病人服用,監製藥物的毒性,延長藥物的療效常用去滓加蜜煎.如《金匱》方大烏頭煎,以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xx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我們在臨床中發現,個別病人服用烏頭藥物出現胃中不適的副反應時,用去滓加蜜煎的方法,常能消除這種副反應.**************************************中藥材的效用之最清熱解毒之最---銀花芳香化濕之最---藿香重鎮安神之最---硃砂利水滲濕之最---茯苓芳香開竅之最---麝香清熱之最---石膏瀉火之最---黃連降氣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溫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涼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補陽之最---鹿茸補陰之最---女貞子攻下之最---大黃涼血之最---犀角理氣之最---枳實舒肝之最---鬱金活血之最---丹參補氣之最---人蔘補血之最---當歸補脾之最---山藥消食之最---神曲清痰之最---貝母退黃之最---茵陳祛風之最---獨活安神之最---棗仁溫里之最---附子止咳之最---杏仁***********************************家庭切參片妙法立秋以後,人們習慣用人蔘進補.人蔘一般需要切成片以後才能飲用,片要盡量薄些,目的是為了增加人參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人蔘有效成分人蔘皂甙的浸出.中藥店裡有專門用來切片的鍘刀、切出的人蔘薄如蟬翼.其實,在家時切人蔘片只要方法正確也很方便.下面介紹兩種家庭切參片妙法,供大家參考.第一種方法是沙浴法,許多家庭都備有炒貨用的黃沙,可將乾淨的黃沙放入鍋中,炒至沙子略有白氣冒出時,將人蔘放入沙中包埋,下面用火微微加熱,可將人蔘略翻滾,待人蔘發軟後就可以一支支切片了.第二種方法是蒸氣浸潤法,將人蔘須剪下,人蔘身放入碗中,上面蓋一張薄紙(防止水蒸氣冷凝後掉入碗中泡爛人蔘),放入鍋中隔水蒸,蒸的時間要掌握好,時間太短,人蔘切不動,時間過長,人蔘又太軟,切片成型差,而且太潮了日後容易發霉,一般當蒸氣冒出後2至3分鐘就可端出,進行切片了.切片時應注意拿一支切一支,防止人蔘冷後發硬,刀法最好用斜刀,越薄越好.這兩種土法各有優點,蒸汽浸潤法簡便易行,關鍵在於把握好時間,特別應注意將人蔘大小分檔後再蒸.沙浴法切片容易,切出來的片子也好看,而且片子乾燥後不易發霉.中藥材加工竅門值得推薦.********************************************中藥給葯煎藥服藥方法簡介用法,指中藥的應用方法,內容十分廣泛.本書主要討論中藥的給葯途徑、應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藥方法.一、給葯途徑給葯途徑亦是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之一.因為機體的不同組織對於藥物的 吸收性能不同,對藥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別,藥物在不同組織中的分布、消除情況也不一樣.所以,給葯途徑不同,會影響藥物吸收的速度、數量以及作用強度.有的葯甚至必須以某種特定途徑給葯,才能發揮某種作用.中藥的傳統給葯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葯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葯、粘膜表面給葯、直腸給葯等多種途徑.本世紀30年代後,中藥的給葯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不同的途徑給葯各有其特點.臨床用藥時,具體應選擇何種途徑給葯,除應考慮各種給葯途徑的特點外,還需注意病證與藥物雙方對給葯途徑的選擇.而病證與藥物對給葯途徑的選擇,則是通過對劑型的選擇來體現的.二、應用形式無論從什麼形式給葯,都需要將藥物加工製成適合醫療、預防應用的一定劑型.傳統中藥劑型中,有供口服的湯劑、丸劑、散劑、酒劑、滋膏劑、露劑;供皮膚用的軟膏劑、硬膏劑、散劑、丹劑、塗擦劑、浸洗劑、熏劑;還有供體腔使用的栓劑、葯條、釘劑等等.本世紀30年代研創出了中藥注射劑,以後又發展了膠囊劑、沖劑、氣霧劑、膜劑等新劑型.其具體內容可參見《中藥藥劑學》.三、煎煮方法中藥的療效除與劑型的類別有關外,還與製劑工藝有著密切關係,由於湯劑是臨床應用中藥最常採用的劑型,並且大多由病家自製,為了保證臨床用藥能獲得預期的療效,醫生應將湯劑的正確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藥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鏽鋼鍋.煎藥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金屬元素容易與藥液中的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煎藥用水: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煎前浸泡: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葯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煎煮火候及時間:煎煮中藥還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適宜.煎一般葯宜先武火後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葯汁溢出或過快熬干.解表葯及其它芳香性藥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榨渣取汁:湯劑煎減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掖.其次,已經溶入葯掖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分容易損失或破壞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煎煮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葯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入藥方法: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人藥方法.1.先煎如磁石、牡蛻等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先入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它葯同煎J1烏、附於等葯因其毒烈性經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葯同煎,以確保用藥安全.2.後下如薄荷、白豆寇、大黃、番瀉葉等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入葯宜後下,待他葯煎煮將成時投入,煎沸幾分鐘即可.大黃、番瀉葉等葯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3.包煎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車前於、茸茁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葯,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籌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葯人葯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4.另煎如人蔘等貴重藥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造成浪費.5.烊化如阿膠等膠類葯,容易粘附於其它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僥,宜另行烊化,再與其它葯汁兌服.6.沖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葯及竹瀝等汁液性藥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藥液或開水沖服.四、眼藥方法口眼,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葯途徑.口眼給葯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㈠ 服藥時間迢時眼藥也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古代醫家對此甚為重視.《揚液本草》說:"葯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葯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具體服藥時間應根據胃腸的狀況、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清晨空腹時,因胃及十二指腸內均無食物,所眼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腸中充分發揮藥效.峻下逐水葯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於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飯前,胃中亦空虛.驅蟲葯、攻下藥及其它治療胃腸遣疾病的藥物宜飯前眼用.因飯能服用,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葯都宜飯前眼用.飯後,胃中存有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和,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葯宜飯後服.消食葯亦宜飯後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服藥與迸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此外,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葯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於治失眠,宜在睡的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葯也應在睡前給葯,截瘧葯應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眼藥,急性病則不拘時限.㈡ 服藥多少一般疾病眼藥,多採用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倩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眼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應用發汗藥、瀉下藥時,如藥力較強,眼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嘔吐病人眼藥宜小量頻服.小量,藥物對胃的刺激小,不致葯入即吐,頻服,才能保證一定的眼藥量.㈢ 服藥冷熱臨床用藥時,服藥的冷熱應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一般湯藥多宜溫眼.如治寒證用熱葯,宜於熱眼.特別是辛溫發汗解表藥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 不僅葯宜熱服,服藥後需溫覆取汗.至於治熱病所用寒葯,如熱在胃腸, 患者欲冷飲者可涼服,如熱在其它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葯仍以溫服 為宜.另外,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葯涼服,或涼葯熱服者.此外,對於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定外,一般都宜用溫開水送服.************************************常見補品的保養秘方1.人蔘人蔘不宜進冰箱,人蔘主要成分皂苷、揮髮油、人蔘酸、維生素以及糖份和酶等.冰箱內濕度大,乾燥的人蔘從冰箱取出時,參體原是僵硬的,而吸附空氣中的水份後參會變軟,極易生蟲、發霉.正確的中藥材的保存竅門是:用無毒的塑料袋或紙包好後,放入盛有石灰的箱內,或者放在炒黃的大米罐內,這樣可以保持參體乾燥,質地堅實,煎湯時汁清郁香,也容易研粉食用.2.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遇熱、遇潮均易軟化,而在乾燥寒冷處又易碎裂.可用油紙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閉貯存,外界濕氣被谷糖吸收,從而起保護藥物的作用.夏季最好貯放於密封的生石灰缸中.3.貯存蜂蜜用乾淨的玻璃瓶,按1000克蜂蜜內加生薑兩小片的比例,密封存放在陰涼處.此法能使蜂蜜久貯不變味.蜂蜜在瓶子時放久了,有的像白砂糖一樣沉積在瓶底,取用十分不便.可以連瓶一起放在涼水鍋里徐徐加溫,當水溫達到70攝氏度至80攝氏度時,沉澱物即會融化,並再也不會沉澱.4.哈士蟆油哈士蟆油最易吸潮發霉,以冷藏為佳.也可在哈士蟆油上噴上適量白酒,包成小包,裝進雙層塑料袋內,貯於瓷罐密封,這樣既能防止發霉,又能保持原有的色澤.如果出現色深或不光亮時,說明已有吸潮現象.若外表開始發粘,則為發霉先兆.這時切勿日晒、火烘,因為曬則變黑,烘則有斑點,中藥材的保存竅門是在小木箱底部先鋪上一層煤炭灰,然後放一碗白酒,上面蓋上帶紙的竹篾片,再將哈士蟆油鋪於紙上,嚴密封口即可.5.防止啟封奶粉變質塑料袋裝的奶粉未開封時,一般不易變質,但是一經開口,一時又吃不完,就很容易變質.這裡介紹一種防止啟封奶粉變質的簡單方法:取一團脫脂棉,灑上一些白酒,塞在奶粉袋開口處,然後用繩子將袋口連同棉花一道紮緊.用這種方法防止奶粉變質效果非常好.****************************************中藥材藥性的偏性【藥物的偏性】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使臟腑功能失去協調,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機體處於病態.藥物的作用是消除病因,恢復臟腑功能的協調一致,糾正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從而使機體痊癒康復.藥物的治療作用是由自身的若干偏性所決定的,以偏糾偏是藥物治療作用的本質所在.藥性即藥物的偏性,把藥物治病的多種多樣的性質和作用加以概括,包括性味、歸經、升降浮沉及有毒、無毒等,統稱為藥物的偏性.藥性理論就是研究藥物偏性及其應用規律的理論,也就是中藥的藥理.四氣五味是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四氣即藥物的寒、熱、溫、涼;五味即指藥物的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歸經指藥物對臟腑經絡的選擇性.毒性指藥物對機體的傷害作用.【四氣和五味】四氣和五味,簡稱氣味,是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歷代本草中都首先標明藥物的氣和味.㈠四氣四氣是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古時也稱四性.它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其中寒涼與溫熱是本質不同、互相對立的兩大藥性;而溫與熱、寒與涼則是本質相同、程度有別的同一藥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藥物的四氣是與疾病的寒熱屬性相對而言的,是由藥物的治療作用所決定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問》雲:"寒以熱之,熱以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藥規律.此外,有一些平性葯,是指葯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和緩的藥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但仍未越出四氣範圍.㈡五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藥味,代表著藥物不同的功效和應用,是藥物功用的重要標誌.另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因都分屬於五味之中,所以仍然稱為五味.五味的確定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與實際口嘗感覺有關,二是藥物臨床應用的歸納和總結.所以,五味上升為藥性理論來認識,已遠遠超出了味覺的概念,而是與藥物功效應用密切相關.因此,本草書籍中記載的味,有時與實際口感味道並不相符.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其作用如下:辛 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常用治表證或氣血阻滯證.甘 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常用治虛證,並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解藥食毒.酸 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證.苦 有泄和燥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降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證.燥,即燥濕,用於濕證,有苦寒燥濕熱、苦溫燥寒濕之分.還有苦能堅陰之說.咸 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多用於瘰癧、癭瘤、痰核、症瘕等證.淡 有滲濕、利尿作用.多用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㈢氣與味的綜合效應每一種藥物都具有性和味,藥性和藥味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作用,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質.性和味都屬於性能範疇,只反映藥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藥物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便於指導臨床應用.【升降浮沉】㈠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要領之一.由於各種疾病在病機和證候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瀉利、崩漏、脫肛)、或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等病勢趨向,因此,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此病證的藥物,相對說來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這種性能,可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於祛邪外出.㈡升降與浮沉的作用升降屬陽,一般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用於病變在上、在表、病勢下陷者.沉降屬陰,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功效,用於病變在下、在里、病勢上逆者.有些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顯.㈢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的關係一般來說,藥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溫熱之性;藥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澀之味和寒涼之性.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藥物作用特點的概括.升降浮沉與性味是間接相關,與功效是直接相關.㈣影響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⑴炮製.如酒炒則升,薑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⑵配伍.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葯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歸經】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對臟腑經絡有明顯的選擇性,所謂歸經就是藥物發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或某幾經的病,就歸這經或這幾經.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來確立的.因為經絡起著溝通人體表裡內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協調,發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里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系統的歸納分析,四診合參,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便可得出歸經所在.掌握歸經,有助於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但運用歸經理論,必須考慮到臟腑經絡間的關係.由於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還須注意,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是從不同的側面來闡述中藥性能的,因此,必須諸方面合參才能較全面掌握性能.【毒性】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傷害作用,即毒副作用.是掌握藥性必須注意的問題.有毒藥物的毒副作用有程度的不同,故歷代本草中常標明"小毒"、"大毒",以示區別.一般來說,有毒藥物的中毒劑量與治療量比較接近,臨床應用安全係數較小,或對機體組織器官損害嚴重,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在使用有毒特別是大毒藥物時,為保證用藥安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嚴格控制劑量:用量過大是發生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輕重.嚴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防過量或蓄積性中藥中毒.2、注意正確用法:了解此類藥物的用法各有不同,是防止中藥中毒的重要壞節.有的宜入丸散,不宜煎服;有的只供外用,禁止內服;有的入湯劑當久煎等.臨床應用每因用法不當而引起中毒,如烏頭、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時間過短所致.3、遵守炮製工藝:炮製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嚴格的炮製工藝,科學的質量標準,是臨床安全用藥的重要保證.此外,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都是應當特別注意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藥物的毒性亦然,利用有毒藥物,採取"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於瘡毒、瘰癧、毒癘等病.以上是現今有關藥物毒性的概念.在古代本草中,還常把藥物的偏性稱為毒,把藥物統稱為毒藥,這是廣義的毒,與本節毒性的含義不同,當知區別.*******************************七類老年人 請離阿膠遠一點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類中藥是較為名貴又常用的滋補藥,由於其比較粘膩,難以吸收.因此有下列情況的老年人要慎服或不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服用阿膠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以致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甚至噁心、嘔吐等.患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者:阿膠能加重郁帶,使瘀血更為嚴重.另外,阿膠能使血流速度減慢,促使血管中脂肪微粒沉積在血管壁上,誘發血栓形成.患有表證者:如在此時服用阿膠,容易導致食積,不但不能達到滋補的目的,而且會造成新的病症.因此,一旦外感風寒,應立即停服阿膠.腎陰不足、虛火內盛者:表現為形體消瘦,自覺內熱,口燥咽干,午後潮熱,手足心發熱,夜間盜汗,兩目乾澀,大便秘結,舌紅苔少.由於鹿角膠偏於補陽,以熱助火,使陰更虛,火更旺,所以有此症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肺中有熱者:表現為乾咳少痰、痰中帶血,或痰典粘稠、口乾舌燥.因鹿角膠藥性偏溫,故不適宜肺中有熱者.患胃腸疾病者:表現為經常胃痛,胃中嘈雜,大便秘結,口臭口苔等,不能服用鹿角膠.吐血、便血者:當這種出血屬陽盛、陰虛內熱所致時,也不能用鹿角膠治療.*********************治療便秘老年人每天應該吃什麼那麼,便秘是怎麼發生的呢?常見的便秘原因有:膳食結構不合理,食物過於精細,缺少膳食纖維,從而減少了對結腸運動的刺激,這是便秘常見的重要原因.其次,生活不規律,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以及飲水量不足,還有的老人長期濫用強瀉藥,而形成了對瀉藥的依賴性,長期用抗菌素而導致腸道正常菌群失調等.當然,有一些器質性便秘,要詳細查原因,如腸道腫痛、腸梗阻、腸粘連、嚴重營養不良導致肌力減退、腸鬆弛等.針對器質性便秘,建議老年人要治療原發病,飲食治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這裡,我們為功能性便秘的老人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食物不可過於精細,主食要多樣化,粗細糧搭配,不要忽視豆製品的攝入,冬天不忘紅小豆,夏天不忘綠小豆,每天吃一頓麥片粥,經常吃全麥麵包;蔬菜和水果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每天保證1斤蔬菜,其中芹菜、元蔥、韭菜、木耳、海帶、蘑菇等應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白天保證2兩至4兩的水果,香蕉、蘋果最相宜.牙口不好的老年人,要吃帶餡的食物,如包子、蒸餃、水餃等,或把蔬菜切成菜末做熟,水果製成果泥(用豆漿機或食物料理機攪碎成泥).每天1~2盒酸奶.另外,要增加飲水量.到我們諮詢室來的鄭大伯是典型的缺水型便秘患者.看他皮膚乾燥、枯黃,他不喜歡喝粥,也不愛喝水,更不喝菜湯,因為已堅持多年,養成了習慣,並不覺得口渴,只是便秘常困擾他,使他痛苦不堪.我們建議他,每日應飲水2000毫升左右,水可作為潤滑劑,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脹,刺激腸蠕動,軟化糞便.還要注意,不要養成依賴瀉藥的習慣.瀉藥使食物通過腸道過快,減低了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致使多種營養素遭到損失.長期用瀉藥,還可使腸肌鬆弛變形,菌群失調,更會加重便秘.最後,提醒便秘的老年朋友,要經常吃點蜂蜜、黑芝麻等,它們有很好的防治便秘作用.黑芝麻要研成粉狀,放到大米粥里,再加入蜂蜜,可以通便、潤腸、除燥.*********************************************老年人可用蜂蜜代替吃糖人到老年以後,胃腸功能會明顯下降.若過多地吃糖,易使胃腸道出現脹氣,從而影響身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另外,老年人的活動量少,新陳代謝較慢,若過多地吃糖,會使多餘的糖分轉化為脂肪而導致肥胖,並可誘發糖尿病.因此,老年人應少吃糖.然而,老年人大都喜歡吃較甜的食物,吃不到甜食就會影響食慾.那麼,有什麼好辦法既能讓老年人吃到甜食,又能減少其糖的攝入量呢?專家告訴我們,老年人可以嘗試用吃蜂蜜代替吃糖.蜂蜜是一種極適合老年人食用的保健品.中醫認為,蜂蜜性甘味平,具有清熱解毒、補中潤燥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蛋白質、轉氨酶、還原酶、氧化酶、過氧化氫酶、澱粉酶、氨基酸、有機酸、葉酸、乙醯膽鹼、維生素及銅、鐵、錳、鎳等多種微量元素.老年人經常食用蜂蜜,具有以下好處:一、可預防高血壓:老年人是高血壓病的高發人群.蜂蜜中含有豐富的鉀.鉀離子進入人體後能促使人體將多餘的鈉離子排出體外.而鈉(鹽)的攝入量過多正是老年人患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應在每日早、晚各飲1杯淡蜂蜜水,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二、可預防心臟病:心臟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蜂蜜中含有多種酶類和酸類物質.這些物質能夠清除附著在人體血管壁上的脂肪,有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心臟病的作用.三、可防治便秘:便秘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蜂膠.這些蜂膠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老年人(尤其是便秘患者)應經常飲用蜂蜜水,以預防便秘.四、可改善肝功能:老年人的肝功能大多較弱.蜂蜜中含有多種具有保護肝臟作用的氨基酸和礦物質.因此,老年人經常食用蜂蜜可增強肝臟的功能.另外,蜂蜜中所含的糖分大多為果糖.果糖在人體內代謝較快,一般不會轉化成脂肪,故老年人適量地食用蜂蜜不會引起肥胖.***********************************************************老年人常吃芝麻醬有好處據統計:芝麻醬每100克含鐵為58毫克,比豬肝含量高出1倍,比雞蛋黃的鐵含量高出7倍.如果每天吃一湯匙芝麻醬(約10克),可攝入鐵5.8毫克,對防治缺鐵性貧血有一定作用.芝麻醬的鈣含量也非常理想.每100克芝麻醬含鈣量達850毫克,僅次於蝦米和蝦皮.常吃些芝麻醬,對老年人預防缺鈣大有裨益.芝麻醬含蛋白質也高,每100克含21克,高於雞蛋和瘦牛肉,經常吃芝麻醬,也不失為補充蛋白質的可靠途徑之一.另外,芝麻醬中含有十分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高達50%,這對軟化血管有益.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能有效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常吃芝麻(醬)對中老年人預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來源地址:
推薦閱讀:
※震元堂推薦:非典功臣,為什麼女兒染上非典要中醫治,不找西醫呢?
※藏醫藥精滴彙集
※中醫藥大全1
※【e葯熱點】新一輪醫藥反腐來了,力度空前!
※胡潤華人富豪榜上的107位醫藥大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