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議論文詳細講解

關於記敘文寫作(一)

一、記敘文知識概要

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記敘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記敘文既包括記敘性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等,又包括一般的記敘性文章。狹義的記敘文是指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對社會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態變化和發展進行敘述和描寫的一類文章,常見的如消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遊記、日記、參觀記、回憶錄,以及一部分書信等。

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行蹤為線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等等。分析線索有助於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結構。

記敘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種描寫方法,並理解不同方法對不同主題的表達作用。特別要注意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作用,進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

議論和抒情均有直接與間接之分,它們都是記敘文中的關鍵部分,分析它們的作用對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裨益。

記敘文一般運用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

敘述是事物動態(如人物的經歷、事件的進行、空間的轉換等)的述說,重在過程性,時間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敘述有第一人稱敘述和第三人稱敘述之分。第一人稱敘述有「我」和「我們」,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記》)、見證人(如《孔乙己》)和線索人物(如《祝福》)。好處是便於作者直接充分地表達思想感情,讓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利之處是受到局限,特別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達。第三人稱敘述有「他(她)」和「他們」,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敘述他人,這就自由客觀,但缺乏可信度和親切感。有的文章,出現第二人稱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稱在敘述,這其實是第三人稱敘述,如果在眾多第二人稱中出現一個「我」來敘述,其實還是第一人稱敘述。

敘述有多種方式:

(1)順序。常見。從前到後,線索清楚,但易於寫成流水賬。這就需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倒敘。將結局或突出點放在開頭,然後再從前到後。在新聞消息中已經成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時間跨度大的。偵破和武打的影劇常用。好處是有懸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敘。在本事敘述中插進另外一件僅僅有關的小事,然後再按原來的本事來寫。如《水滸》中林沖遇到店小二時插敘了店小二在東京的事。不可喧賓奪主。

(4)補敘。對本事前面未敘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後面給以補充。

敘述要定好基調,要有起伏跌宕,場面不宜多,語言要生動形象有個性最好口語化。

描寫是事物狀貌的描繪,重在形象性。中國小說敘述成分多,而外國小說反之。

(1)人物描寫。A肖像描寫。描寫外形——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要抓住特徵,以形傳神即透過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內心。B語言描寫。要透露內心秘密並顯示個性特徵。C行動描寫。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典型的行動描寫,如黛玉焚稿、范進發瘋、大鬧天宮和單刀赴會等。行動描寫要反映人物心理並顯示個性特徵。D心理描寫。要注意下意識的心理如幻覺。還要注意藉助外在事物的間接描寫。

(2)環境描寫。A自然景物描寫,包括時序節令、自然氣候、山川湖海、動物植物等描寫。作用:交代時間、地點,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推動情節發展。B社會環境描寫,一是某種社會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開頭,二是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的陳設、格局、氣度、色調等描寫,來烘託人物的志趣、氣質和情操等,如《紅樓夢》中女兒們的居室小院。

(3)場面描寫。對有中心人物活動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如《葯》中的殺人場面。

(4)細節描寫。對有典型意義的細枝末節的描寫。如阿Q畫押、嚴監生豎起兩根指頭。起著描繪人物性格、安排線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細節延伸開來就是一篇微型小說。

描寫法又可以分為:白描(無比喻修飾,以敘述代替,重在傳神)、細描(細膩深刻、修飾較多);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通過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圍事物來描寫);主觀描寫(帶感情色彩)和客觀描寫(不帶感情的準確的,如在說明文中)。

抒情是抒發和表現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帶有感情的判斷句,並有感嘆詞;間接抒情是指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中帶有感情色彩。

二、記敘文寫作的十種技巧

巧設懸念

把文章後面將要表現的內容,先在前面作一個提示,但不馬上解答,以引起讀者的好奇興趣,產生急於看下去的迫切心情,這樣文章的開頭,我們稱為巧設懸念。它的好處是能避免結構上的單調,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一線串珠

記敘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將材料串連起來的一條主線,它把文章的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有機體。如果說豐富而生動的材料是一顆顆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這些珍珠串連起來的一條線。

記敘文的線索主要有實物、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無論採取哪種線索,都必須從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體現各種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繫出發,靈活巧妙地確定。

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但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只要善於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小材料同樣能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穿插流動

在敘述過程中,插入一些與情節相關的內容,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這種用在謀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動。穿插流動的手法,是插敘的一種特殊用法。如吳伯蕭的《難老泉》和翦伯贊的《內蒙訪古》,前者記敘山西晉祠難老泉的景物時,不時穿插文史資料、傳說故事;後者描寫內蒙風光和古迹時,插入文獻和歷史事實。這些插入,不僅能使文章的內容豐富,而且增加可讀性。玉安憶的《雨,沙沙沙》記敘一位姑娘在雨夜沒搭上末班車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緒流動,文章就多次插入這位姑娘心靈深處的意識活動,反映了姑娘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篇文章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 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過多的穿插也會影響文章本身的連貫性。

粗筆勾勒

粗筆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幾筆重點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徵。採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可以對人物的身材、體型、衣著、容貌、神情、姿態、風度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作簡要的勾勒。

運用粗筆勾勒法描寫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徵,用樸實的文字簡略地寫出來,不宜用過多的形容詞、過多的比喻。其次要簡練傳神,通過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徑通幽

楊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讚頌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並表達自己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意願。但文章並沒有直接道出這一主題,而是通過展示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曲折有致地表達了主題。作者開頭寫自己對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著寫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後又寫了蜜蜂的辛勤勞動與養蜂人的介紹。文章結尾寫作者做夢「變成一隻小蜜蜂」。由此可見,「曲徑通幽」是指一種不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顯現主題的謀篇手法。

運用「曲徑通幽」法,要注意兩點:(一)「曲徑」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為目的服務。(二)行文的曲折應適當有度,不要為曲折而曲折。

烘托藝術

烘托藝術原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襯托出另一主要部分來。把這種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構思中來,就是從側面通過描繪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來襯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稱「襯托法」。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如「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說明。

1、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就是用類似的事物,從正面去陪襯。烘托主要事物。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用冷風寒水來襯托壯士此行的悲壯。又如「藍天襯著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藍天襯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襯,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陪襯。如上例中的藍天的藍,來襯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潔白。又 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有聲襯無聲。

2、運用襯托要愛憎分明,要賓主分明,陪襯事物與被陪襯事物,要讓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賓奪主。

3、襯托和對比的區別: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它與反襯有些相似,但不同。對比,意在比,突出的對象是雙方的,對立兩事物無主賓之分。

襯托,意在襯,兩事物有主賓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前句是對比,後句是反襯。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指在適當的時候以一二句議論,點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義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題,醒人之耳目,給人以啟迪。點睛之處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鋪墊蓄勢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襯墊。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鑄《松樹的風格》前幾段的大量文字濃墨重彩地描繪松樹的形象,讚美它「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又用楊柳、桃李同松樹作對比,補充說明松樹「給人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筆鋒一轉,點明題旨說:「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原來此篇前面對松樹的描繪和讚美是鋪墊蓄勢,後面對共產主義風格的讚美才是全文的主旨。這篇文章正因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鋪墊,後面入題也才顯得格外堅實有力。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一段極力描繪阿房宮規模的宏偉和建築的壯麗;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美女之多和珍寶之富;第三段夾敘夾議,論述秦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大營宮室,招致國家迅速覆亡、宮室一旦毀滅的必然結果;最後第四段作者以「嗚呼」領起,發出深沉的議論慨嘆,指出秦統治者要能愛天下之民,國家就不會敗亡,表明秦之滅亡乃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篇賦,前兩段的描繪渲染,是為後兩段的議論鋪墊蓄勢,描繪渲染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則揭示主題,突出文旨,這正是鋪墊蓄勢的用意所在。

運用鋪墊手法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寫好鋪敘的那一部分,只有將這部分寫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積氣勢。二是運用鋪墊要自然,如果為鋪墊而鋪墊,過多地堆砌,反會暴露出人為的痕迹,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前後照應

前後照應法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繫。照應一般有以下幾種:

1、內容和標題相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常常是內容安排多處和題目照應,或在恰當的地方直接、間接地點明題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寫「背影」,既與標題「背影」相照應,又進一步點明題旨,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間照應。這種照應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寫事,後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寫事的結果,使內容相互補充,層層深入。

3、結尾與開頭照應法。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如《白楊禮讚》一文,開頭和結尾照應,不但使文章結構顯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讚美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鏡頭剪輯

鏡頭指影視所拍攝的一系列畫面。鏡頭剪輯用於寫作,指選取一組生動的畫面來表現主題。此類文章是將所寫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畫面、或片段、有序地寫下來,其間的每一部分都可單獨成文,組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篇章。這種又被人們稱為「冰糖葫蘆式」結構,由於其形式新穎,巧妙精緻而受到好評。

卒章顯志

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

時空交織

在記敘一件較複雜的事情時,在同一時間段中,先敘甲地的情況,再敘乙地的情況,轉而再寫甲地的人事,這就是「時空交織」的文章構制方法。它有利於結構緊湊,文字簡練。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訊,題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說的是平陸縣六十一個民工突然發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寫民工中毒後的場面,接著寫衛生部接到緊急求援電報,再寫平陸醫院搶救經過,轉而又寫北京有關醫藥商店調運緊急藥品的情況,如此輪流反覆交織的敘說,構成了一曲動人心弦的凱歌。當然,採用這種方法有一定難度。

有時,在敘述一件事的過程中,作者運用插敘、補敘等手法,也可構成「時空交織」的感覺,我們把這種謀篇方法也納入「時空交織」中。

一波三折

記敘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敘,記流水賬,如能寫得波瀾起伏,就能引人入勝,耐看。

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寫景小品《火光》通篇運用了象徵手法,但從字面上看,數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發了一波三折的景物變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這是開頭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為然,認為還遠著呢,興起一波;自己從不相信到信服,又興起一波;由「非常遙遠」到「畢竟就在前頭」,重要的是「必須加勁划槳」再興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讓讀者產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覺,方能做到引人入勝。而脫離生活,故弄玄虛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讀者,還會適得其反。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與「欲抑先揚」是相反的兩種布局方法。楊朔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說小時候因為被蜜蜂螫過,因此對它總有疙疙瘩瘩的厭惡之感,但後來在廣東從化參觀了養蜂場,嘗到了荔枝蜜,又聽了養蜂老人的一番介紹,對小生靈蜜蜂頓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懇、無私的品質正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這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作手法。所謂欲揚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反襯了後文的「揚」。 採用這種寫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牽強生硬。

三、記敘文的創新技法

(一)、多角度思考,求異存同

魯迅曾說:「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作文不能沿襲他人。然而許多學生由於生活空間狹小,又缺少獨立思考,寫出來的作文往往大同小異。如讚美老師,往往寫「輔導差生」、「深夜備課」;歌頌母愛,往往寫「燈下織毛衣」,「夏夜陪讀」;頌揚雷鋒精神,往往寫「為軍屬搬運煤球」,「攙扶盲人過馬路」……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讀來味同嚼蠟。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產生,作者就要讓自己的思維自由馳騁,多角度思考問題,即多想一些與題目有關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現手法,然後經過比較篩選,獨闢蹊徑,獨樹一幟。

1、材料的選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敗主要在於材料的選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須選擇新穎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維定勢,避免與他人的選材雷同,盡量選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材料。

一看到《運動場上》這一題目,學生便不由自主地描寫運動員你追我趕,奮力拚搏的場面。如果我們寫「觀眾為落後者鼓勁加油」,不就棋高一著了嗎?只要運用發散思維,全方位思考,學生就容易寫出別具一格的佳作。我曾以《釣魚》為題,讓學生寫作。學生由於運用了這一思維方法,寫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A、媽媽為了籌錢 交學費,勞累過度,病倒在床。星期天,我去釣魚,準備給媽媽補補身體。(表現母子之情)B、我是釣魚能手,可大半天,才釣到兩條魚。我感到納悶,向爸爸一問,得知一個月之前,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廠。(反映環保問題)C、 我偷偷地到王大伯的養魚池到釣魚,媽媽得知後,讓我向王大伯認錯,並給了錢。(表現母親對子女的嚴格要求)D、幾位領導幹部利用公款釣魚。(抨擊社會不良現象)

其次,要選用具有「時代感」的材料。

自從改革開發以來,新人新事層出不窮:農民炒股,老人練功跳舞,個體戶捐資修路,幹部深入基層體驗群眾甘苦,昔日光棍要上城裡媳婦……這些材料鮮明地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寫入作文,它們便成了時代的縮影,讀之,就彷彿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怎能不令讀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學生要善於觀察,留意身邊發生的人和事,及時收集有價值的材料,這樣對寫作大有益處。

2、 表現手法的運用。

高明的攝影師善於選擇角度。張三英俊瀟洒,就揚其長,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揚,就避其短,拍其側影,做到因人而異。

學生也要努力做一個高明的攝影師,要善於根據文章的需要,合理選擇角度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既可以正面描寫人物,又可以側面描寫人物。正面描寫時,又可以從語言、行動、外貌、心理等方面對人物加以刻畫。如讚美教師的作文,既可以寫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正面)。也可以寫老師忘我工作的情景(正面)。如果覺得正面描寫較困難,就可以通過寫老師家庭或個人生活表現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側面)。《江老師的婚事》便是這樣一篇佳作。它敘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因為江老師「把學生看得比對象還重要」,所以三次戀愛,三次失敗。文章寫的是「私事」,表現的卻是江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令人嘆為觀止。

3、寫作對象的選擇。

學生生活範圍主要集中於學校、家庭。寫作時對同學、老師、父母記敘得較多。因此學生在選擇寫作對象時,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題目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寫其他對象。如默默無聞的清潔工、身殘志堅的殘疾人 ,發揮餘熱的退休教師`````

從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異存同是指作者在選材、表現手法的運用;寫作對象的選擇上,要避免與他人雷同,追求獨特的創造。

(二)逆向思維

曾有人形象地給新聞下定義: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便是新聞。「狗咬人」是正常現象,人人皆知,沒有寫的價值;「人咬狗」是反常現象,前所未聞,新奇,具有新聞價值,容易產生轟動效應。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寫一些「反常現象」,豈不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何樂而不為呢?《讓座》是舊題目,如果寫「少先隊員給盲爺爺讓座」或「學生給懷抱嬰兒的婦女讓座」,舊題目加上舊題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們從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別出心裁,令人叫絕。如「殘廢軍人給孕婦讓座」,「老大伯給看書的小夥子讓座」(表現尊重知識和人才的主題)。

按照逆向思維的方法,我們還可以找出事例。

A、春節期間,鎮長帶上禮物給教師拜年。(尊敬教師的風氣可喜)

B、媽媽拜兒子為師,學習電腦知識。(不恥下問,精神可貴)

運用逆向思維,可出奇制勝,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寫了父親在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一切,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滿腔溫情。正因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愛才顯得崇高,令人感動。

電影《泰坦尼克號》敘述的是一段愛情故事,然而它卻能轟動世界,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因為天描寫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戀情,而是危難之際的愛情故事。危難之際才見真情、見深情,泰坦尼克號上的愛情故事才顯得浪漫、熾熱、悲壯,震撼心靈,令觀眾蕩氣迴腸。

學生寫作時,如果能從上述例中受到啟發,將事情特殊化,便可達到神奇效果。試比較下列幾組材料:

1、 A、媽媽給我買禮物。

B、繼媽給我買禮物。(人物特殊化)

2、 A、爸爸送我到醫院。

B、爸爸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醫院。(時間特殊化)

3、 A、王老師認真上課。

B、兒子生病了,王老師仍堅持上課。(情況特殊化)

4、 A、銀行辦起了電腦培訓班。

B、農村辦起了電腦培訓班。(地點特殊化)

這四組中,由於下一項將記敘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內容比上一項更富有表現力,主題更深刻。如果學生運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獨領風騷,一鳴驚人。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作文要寫出新意,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要以內容的真實性為前提,切不可胡編亂造。

關於記敘文寫作(二)

課堂BBS

一、開頭技法

1、懸念式開頭

也稱倒裝式開頭或直接切入式開頭。即開篇以特寫鏡頭寫出事件的某個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結果,以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例:某同學以「空間」為話題寫的一篇作文(開頭)

心靈空間的渴望

「李軼凡自殺了!」「不會吧,他平時那麼聽話,學習成績又是這麼好,怎麼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媽媽是那麼地關心他……」

接著作者追敘了李軼凡自殺的原因及經過,從而表現像李軼凡那樣的學生們對擁有自己的心靈空間的渴望)

例:一學生以「人生之橋」為題的作文開頭: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橋欄。

已經是離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這座橋上,口袋裡的幾塊零錢早已花光了,飢腸轆轆的他無力地坐在橋上。

(接著作者交待了楚子涵離家出走的原因,敘述了在橋上與一位老人的交談,寫出從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開門見山法

開門見山,就是直截了當的落筆扣題,總領全篇,綱舉目張。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學生習作《生活需要笑聲》開頭:「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歡樂,生活需要笑聲……

兩篇文章直截了當的開頭,直接進入主題,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讀者讀起來也容易抓住要領,掌握內容,深刻了解主題。

3、景物描寫開頭法

用景物描寫可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可以鋪墊情節,導出下文。

如:《驛路梨花》中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裡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後文邊疆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迹起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金黃的大斗笠》中開頭:「乾乾淨淨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著它爬上山頭」,此處寫景暗示有雨將至,為下文送傘作了很好的鋪墊。

4、詩詞、歌詞、格言等引用開頭法

巧妙的引用與文章相關的詩詞、歌詞、格言等作為自己文章的開頭,能使文章生動活潑,讀來令人親切,吸引讀者。

如:學生習作《人生需要挫折》開頭:「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磨難挫折必不可少。

學生習作《草》開頭引用白居易《草》作開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裡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詞,詩詞開頭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

5、抒情式開頭法

這種開頭的語言常常抒發某種感情、或讚美、或悲痛、或激動、或歡樂……在抒情過程中,也常常運用許多修辭手法。

如:《春》一文開頭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開頭就運用反覆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強烈感情。

又如:學生習作《我愛秋天》開頭:「一年四季,春的奼紫嫣紅,夏的綠滿枝頭,秋的豐盈充實,冬的銀裝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畫卷,但我更鐘情於秋天」,這樣開頭既寫出四季特點,又巧妙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情懷。

6、吸引讀者設問法

作文開頭,提出疑問,既能總起下文,又能吸引讀者,激起讀者好奇心理,以致於急切地讀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開頭:「你品味過秋嗎?它是什麼滋味?」秋色篇中開頭:「秋是什麼顏色?」

學生習作《美》開頭也寫到「美是什麼?」

這樣的設問式開頭,簡潔、明快,下文順理成章,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讀者。

7、詩意式開頭法。

也稱整句式開頭,即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採用駢句、整句的形式開頭,來議論點題、抒發感情或點題、總領全文,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例如,2000年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題為《輕輕落地的一滴水》的佳作開頭:「一滴水輕輕落地,是森林中葉片上滾下的露珠,還是峭壁岩石間的清流?是雲的哭泣還是霧的嘆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你喜歡小橋流水的溫馨,還是大漠孤煙的雄渾?你偏愛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還是熱烈浪漫的南國風情?我想,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再如「以『家『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的文章《回家》開頭:「遠去的飛鳥,永恆的牽掛是故林;漂泊的船兒,始終的惦記是港灣;奔波的旅人,無論是匆匆夜歸還是離家遠去,心中千絲萬縷、時時惦念的地方,還是家。」用三個結構相近的句子組成排比句,用「飛鳥」、「船兒」、「旅人」類比來點題,形象生動而富有吸引力。

再比如以「挫折」為話題寫的一篇題為《感謝「挫折」》的文章,開頭是這樣的:「未經歷坎坷泥濘的艱難,哪能知道陽光大道的可貴;未經歷風雪交加的黑夜,哪能體會風和日麗的可愛;未經歷挫折和磨難的考驗,怎能體會到勝利和成功的喜悅。挫折,想說恨你不容易……」議論抒情相結合,並開篇點題。

下面再舉一些高考滿分作文的絕妙開頭:

①翻開燦若銀河的唐詩宋詞,數不勝數的當算離別詩了,王勃壯懷高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柳永則聲情哀怨: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江淹卻千帆過盡一言蔽之: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還有人捶胸頓足:揚鞭哪忍匆匆!當今又有汪國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還還。無論耳在何處,只祈如水如船。又來了席慕蓉溫柔的警語:如果離別能夠勾起我們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細節,離別真的不好嗎?如此種種情思,真是美不勝收。涵詠不同時代不同人生的感悟,會讓你有意外的收穫。(《萬象人生堅守自我》)

②美是什麼?我知道,美是地平線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裡比火更熾熱的楓葉,美是黃昏的沙灘上疾行的丹頂鶴,美是大草原上馳騁的梅花鹿……鮑姆嘉通同意我的說法,並補充道:「美是感性認識,研究美學即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可康德卻憤怒地瞪著我說:「片面,美是人類純形式的主觀感受,與事物本身毫無關係。我勸你還是看一看我的《判斷力批評》。」我很虛心,認真仔細地研究了他的關於情感的美學著作。我正在為我的玄虛而洋洋自得時,黑格爾卻潑給我一盆冷水:「不對,美應該是人類本質的外化」。接著,他就洋洋自得地談起了他的美學理論。正當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馬克思在我旁邊耳語道:「別聽他的,他乾坤顛倒,是非不分,你千萬別掉進唯心主義的泥坑裡。美其實應該是人類本質與自由形式的統一。」美究竟是什麼?我決定離開莫衷一是的歐洲,去一趟東方文明的古國,尋找美的答案。(《美是什麼》)

③當廣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無垠的天幕上綴滿星星時,依欄憑弔的我總禁不住思緒滿懷,我遙問天際的月亮: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寂寞的意韻》)

二、記敘文寫作技法

在寫作上,有很多的技法技巧,這些技法的運用,使不少文章多姿多彩,形象生動,這裡想結合一些例子對常見的幾種寫作技法作簡要介紹。

1、寫意。

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與「工筆」對稱。一般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出作者的意境。寫作中指不求細密地描述對象,而僅用簡練的文字勾勒出對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胸臆。如魯迅在《一件小事》一文中寫人力車夫,並沒有對這個人物形象作詳盡的描繪,而只是通過一個典型的舉動,粗線條地勾勒出「他滿身灰塵的後背,剎時高大了」的形神,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2、工筆。

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筆工整,注重細部的描繪,工描細雕,力求纖細盡露。寫作上指對描寫對象的某一局部作細膩的描繪,以凸現特徵,加深印象。如魯迅的《葯》中,「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燈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走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工筆描寫。作者對康大叔的一連串動作作了相當細膩的、富有特徵的刻劃,充分顯示了康大叔這個劊子手的貪婪、殘暴和兇狠。

3、白描。

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純用線條勾畫,不加彩色渲染。魯迅認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南腔北調集》),「並不細畫鬚眉,並不寫上名字,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且介亭雜文集》)。其實在寫作中,白描就是輕勾淡墨,抓住描寫對象最本質的特徵,進行藝術的刻畫。王熙鳳飯後「在門前站著,蹬著門檻子,拿耳挖子剔牙,看著十來個小廝們挪花盆兒」(《紅樓夢》),這幅榮府日常生活畫面的線條是多麼簡潔。如果畫家把它描摹到畫幅上,也只需要幾根線條,而這裡的每根線條都能塑形,塑造出這位少奶奶的通身氣派,又能傳神,傳達出這位渾身散發著惡氣的榮府管家婆的精神。

4、渲染。

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寫作上則是通過對環境、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修飾,來突出形象,表現中心。如魯迅的《葯》中「微風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越顫越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這段環境描寫,就渲染了一種凄涼和憂鬱的氣氛,更增強了不是年輕人為年老的死者祭奠,而是白髮老人為年輕的死者上墳的悲哀。

5、烘托。

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在寫作中,指有意避開正面描寫,而從側面著意刻畫渲染,以使所要表現的人、物、事鮮明突出,收到「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如漢樂府《陌上桑》中的「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即是用誇張俏皮的陪襯烘托手法,從側面表現少女羅敷的美貌。

6、鋪墊。

鋪墊是在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或高潮到來之前,所作的環境、情感、氣勢等的描寫,藉以造成「呼之欲出」、「先聲奪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拔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即是為琵琶女的出場和絕妙的彈技所作的鋪墊。

7、反襯。

反襯指為了說明某種情或景,不是直接的從正面加以描繪,而是從反面加以襯托,從而突出此情此景。古人有詩云:「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天山景物記》中說:「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故都的秋》中,為了寫靜,而寫到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

8、伏筆。

伏筆是文章里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在文章後面揭示某種結局或結果時,往往在前面已經有所暗示,這樣既使文章結構緊湊,又使文章內容耐人尋味。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結尾雖有點出乎意料,但又不顯得突兀,因為作者在小說中先後三次作了巧妙的暗示:一是借項鏈時,路瓦栽夫人的好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沒有打開盒子看,可見項鏈不是什麼貴重首飾;三是當路瓦栽夫人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簿」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也說明了項鏈與盒子並不是原配的。這樣描寫就更加增添了情節的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和深思。

9、照應。

照應是指文章中某些內容在不同部位上互相照顧、呼應。它是使文章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手法。前面說的,後面有照應;後面說的,前面有交待,能使文章更加貫通,脈絡更加清晰。常見的照應方法有兩種:一是開頭與結尾相照應,使文章首尾相圓合,結構完整;二是圍繞一個問題或論點,多處互相照應,通過重點內容的發揮,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鮮明。如《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選至「細作探知」這一段作為尾聲,情節才完整。「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無憂矣!」周瑜這話與開頭他所說的「吾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然後可以破曹」相照應,充分反映了周瑜對除掉蔡、張二人的高度重視。

10、漫畫。

漫畫本是用誇張、比喻、象徵等手法來諷刺批評或讚揚某種社會現象的一種繪畫品種,寫作上是指藉助漫畫的這種手法,粗筆勾勒,描寫對象。如魯迅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中對落水狗爬上岸來「先就聳身一搖,將水點灑得人們一身一臉,於是夾著尾巴逃走了」的生動描繪,對叭兒狗「它卻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惟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的形象刻畫,只寥寥數筆,卻神情畢肖,形象地剖析了落水狗的頑劣和叭兒狗的圓滑,令讀者忍俊不禁,使敵手醜態畢露。

訓練在線

一、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時時刻刻圍繞在你身旁。如果你從母親手中接過飯碗,心存溫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燈下讀著朋友的來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獨坐一隅,靜靜聽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當然,不同的人對幸福也有不同的觀點。請以「幸福」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開頭示例

我看幸福

幸福是什麼?是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嗎?是恬靜悠閑、無牽無掛嗎?是高朋滿座、兒孫繞膝嗎?我說:幸福是……

練習一

我看幸福

有人說,幸福是星級賓館裡山珍海味間的觥籌交錯;有人說,_________;有人說,_________________;有人說,________________;也有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我要說,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有人說,幸福是星級賓館裡山珍海味間的觥籌交錯;有人說,幸福是高檔舞台廳里動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說,幸福是端座奧迪、寶馬車於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搖過市;也有人說,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數著成疊的百元大鈔;然而我要說:擁有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擁有了幸福!)

練習二

感受幸福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果園裡果農望著壓滿枝頭果實的滿臉喜色,___ _______ 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福是奮鬥的結晶,勤勞的豐碑。

(參考答案: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果園裡果農望著壓滿枝頭果實的滿臉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學子憧憬未來的動人笑臉,幸福是實驗室里科學家又有新發現時的舒展眉頭,幸福是領獎台上運動員仰望國旗冉冉升起時的瑩瑩淚光。幸福是奮鬥的結晶,勤勞的豐碑。)

二、閱讀下列材料,請以「快樂」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開頭: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

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裡?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幫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大樹,挖空了樹心,造出了一隻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船,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你們找到快樂了嗎?」

他們齊聲回答:「找到了!」

三、閱讀下列材料,以「珍惜」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開頭),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在你的生活中,你也許遇到了許多許多:幸福、理想、機遇、成功、失敗、友誼……有的觸動了你的心靈,有的催你猛醒,有的讓你留念,使你懂得了珍惜。

關於議論文寫作(一)

課堂BBS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稜兩可,讓人捉摸不定。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①文題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②開篇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③文章中間 如《拿來主義》《論積貯疏》④結尾 如《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若寫議論文,就必須要弄清「記憶」與「記憶力」的區別,有的考生所舉的事例就明顯犯了論據與論點遊離的錯誤,舉了郭沫若倒背《紅樓夢》的事例,使說服力大打折扣。選用事實論據還要注意幾點: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四種。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引證法等。

二、如何做到到開門見山提論點

不少議論文往往因"事"生"議"。在表現形式上,文章開頭總是援引事例,而後展開議論。像《反對自由主義》等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見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旗幟鮮明,立論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這樣的特色:

(1)學習要打好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狠下功夫,後來能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峰。古往今來,無數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味著什麼?那就是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偉大!這種犧牲,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的公利,因而可與日月爭輝!犧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贏得的卻是國家的興旺、人民的敬仰。

(3)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讚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裡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麼好處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劃線部分就是論點。我們說,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為全文輔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云:"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於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那麼,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闢的卓見,並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並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啟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於"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讚譽"。正因為"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並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麼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打開"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丈,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於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麼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後,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麼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自然,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後,也是議論義的一種布局,但這類布局較為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兩段起筆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頭腦里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判斷,或者沿襲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就往往會變成這樣的開端:

(1)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於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義大利名畫家達·芬奇,小時候在「畫蛋」上狠下功夫,終於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於攀登上科學的高峰……

(3)每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中學裡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有什麼好處呢?

……

一篇議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並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後,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麼,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舉一篇短論作例:

聞過不跳

聞過不跳。這對實施輿論監督,關係極大。在我們這個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的國家,領導也好,群眾也好,其民主意識的培養,彼此都需要一個過程。要求每個領導者「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標準太高,不現實,不如暫提「聞過不跳」為好。

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聞過即跳的事,今天並不少見。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輕,它也會跳起來的。跳,說明什麼?不外乎,批評喪失了他的「尊嚴」,或者批評不盡合乎事實,或者批評正好點到他的「穴道」。無論哪種情況,跳,都不是好對策。它既不能裝飾尊嚴,提高威信,也不能用來澄清事實,更不能用來掩蓋錯誤,只會暴露自己心胸偏狹,辦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提倡聞過不跳,絕非聞過之後,兩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極按捺,「硬著頭皮頂」;甚至伺機報復「秋後算賬」;後一種不跳,曾造成過極為惡劣的影響,歷史已經懲罰了這類「不跳」的「算賬派」。聞過不跳,則是希望「不跳」之後,促進反思,從善如流,從批評中吸取動力和活力,進而把黨和人民交給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原載《解放日報》拾風文有改動)

這篇短論的中心論點是首段首句:「聞過不跳」。這是根據實施輿論監督的實際情沉,從「聞過則喜」這一成語中引申出來的富有新意的見解,開門見山提出來,十分鮮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兩個分論點:一是"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開頭提出,不僅證明、補充和發揮了中心論點,使議論得以展開並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論點的位置突出,在所屬的自然段中也是"開門見山",無疑起了使文章立論更加發人深省的作用。

結合具體材料發表議論,關鍵在於從材料中提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同樣能做到"開門見山"。請看下面一篇文章:

這樣的會風好

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委員會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八時半,紀念委員會秘書長陳荒煤同志就來到會場。不到九時,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鄧穎超同志也提前到會。她和部分委員親切地談了一會兒話,然後就座,宣布會議開始。她說這次會議有兩個議程,一是由秘書長作報告,二是請委員們討論。她自己首先對紀念活動提出了具體意見,也對委員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員作了簡短髮言。過了一會兒,鄧穎超同志問:"還有意見沒有?"會上沒有人再要求發言。她就宣布:"沒有意見就散會,開短會!"這時是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會雖短,卻解決了問題。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會議主持人準時到會。開會,應該有雷厲風行的作風,規定什麼時候開會,就什麼時候到會。所有與會者、包括主持會議的領導人都不能例外。八點開會九點來,寅時開會卯時到,這種鬆鬆垮垮、懶懶散散的惡習應該糾正。不顧與會者等候多時,主持人自己姍姍來遲的作風也要克服。領導帶好頭,不僅是有群眾觀點的表現,而且有利於同與會者一起,形成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作風。

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無論開什麼會,都要講求成效,講求質量。會前必須作好充分準備。會前不作準備,會上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地談山海經,使與會者不得要領,就很難研究和解決問題。我們應當提倡:領導者要做有準備的報告(應該自己動手,而不勞秘書代辦)。

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上述會議時間很短,總共不到一小時,話多則長,話少則短,不拖拉,不耗時間。我們很需要這種作風。現在大家任務很重,事情很多,要通過開各種會議,討論問題,研究問題。但不能把過多的時間,用在會議上。會議,因其內容不同,有的需要長,有的需要短,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儘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魯迅講話、寫文章,就主張儘可能短。我們應當學習魯迅,也應當提倡:寧可把長會縮成短會,決不將短會拉成長會!

提倡好的會風,糾正不良的會風,應該是整頓黨風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

(原載《人民日報》葛瓊文)

和《聞過不跳》不同,這篇文章有一個開會的具體材料,作者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提煉出「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這一中心論點,開門見山提出來,然後用開會的材料作例證,接下去作者小結一筆: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又從中提煉出三個分論點:「第一是主持人準時到會」、「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亮出,使讀者一目了然,明確了會風好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從而使全篇立論更加鮮明。顯而易見,這就是"開門見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就需要我們在下筆前構思好論點提綱,應注意三點:一是注意論點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確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是否統率和被統率的關係;三是分論點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構思成熟後,就可以鋪紙展筆了。例如《「庖丁解牛」的啟示》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實踐出真知,不斷總結經驗,掌握事物的規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論點: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學習,尋找規律。

(2)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總結經驗,掌握規律。

(3)要運用規律,揚長避短,勇於克服困難,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評的"藝術"》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批評要取得效果,必須講究批評的"藝術"。

分論點:

(1)批評必須注意界限和分寸,該批評的進行批評,不該批評的不亂批評。 (2)批評,必須把握住被批評者的性格。

(3)批評,還必須注意尊重被批評者的人格。

(4)講究批評的「藝術」,才能打開被批評者心靈的大門,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從而真正提高思想覺悟。

下筆前疏理好論點提綱,作文時,思路就不會阻塞,行文也不會捉襟見肘,做到「開門見山」也就從容不迫了。

當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種多樣,提出論點的方法也遠不止一種。但學會了文章起筆提出中心論點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論點的寫作方法,就掌握了議論文如何發揮論點的威力的一種技巧。而根據題意和議論實際的需要,靈活熟練地運用這種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的方法,對我們寫好議論文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的。

三、選擇合適的角度,打開議論的思路

寫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見有些同學拿到作文題後,咬著筆桿,愁眉不展,半個時辰過去,紙上還沒有落下一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閉塞。

思路為什麼會閉塞?除了腹中空虛,缺乏寫作材料,因而難以下筆之外,還在於不會選擇寫作角度。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奧說:「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這番話,形象地闡明了畫蛋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寫議論文也是如此。由於議論的對象即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使事物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就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不同側面各有自己成「峰」成「嶺」的特徵。

明白了這一點,那麼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看材料作文,題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種議論角度,我們的思路完全不應該閉塞。

1987年語文高考,上海試卷的議論文寫作題出得很「巧」:《有感於五十年前的今天》。要求考生從五十年前發生的「七·七」事變這一血的事實中引出感想。把歷史和現實巧妙地聯繫起來,使這道作文題有了獨特的視角,透出了新意。而且,題目是出人意料的:命題在七月七日之前,卻想到了七月七日這個語文高考的日子,可見命題者的宏觀指導思想和獨到的匠心。然而,只要細心地思考一下,儘管「五十年前的今天」這個概念具有明確的、獨特的涵義,但從這個事件中可以引出的經驗教訓卻是多方面的,「有感」的天地是十分寬廣的,也就是說,本文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一下,可以選擇下面十個角度發表感想:

(1)團結就是力量

(2)落後就要挨打  

(3)救國、報國、振興中華

(4)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5)保衛和平,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6)堅持黨的領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7)要不畏強暴、敢於抗爭,正義之戰必勝

(8)發揚延安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9)期望國共再度合作,期望祖國早日統一

(10)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上述每一個角度,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七·七」事變導致八年抗戰留給人們的思索,其中有經驗、有教訓、有聯想、有啟迪,無疑都屬於「有感」的範疇。有一位考生抓住「落後就要挨打」的角度,文章這樣開頭: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八年抗戰,數千萬同胞喪生在敵人的屠刀下,中華大地,血雨腥風、屍骨遍野,這是何等慘痛的教訓啊!如果我們強大,日寇的鐵蹄又怎敢踐踏我們的國土?歷史已翻過了一頁,但是,「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警世格言,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龍的傳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提出「振興民族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我們的肩上,是立志改革前進,還是繼續落後挨打?在蘆溝橋畔,我們一定要向祖輩、父輩交出圓滿的答卷!」這個結論,使「有感」的立意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感,有深意,也有深度。

如果說上面這位考生選擇了「吸取教訓」的角度發表感想,那麼也有不少考生選擇了「總結經驗」的角度展開議論,請看這篇文章的開頭:

五十年前的七月七日——「七·七」事變爆發的日子,恐怕將作為恥辱而又令人振奮的一天永遠地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了。今天,當我們重新回憶起八年抗日的風風雨雨,我由衷地感到:萬眾一心的民族團結精神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國富民泰,不團結是不行的。不團結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各行其事,我們已經吃過不少「散沙」的苦頭:鴉片戰爭是清朝政局散亂造成的,小日本敢於侵華又是由於當時軍閥割據、長期內訌造成的……。相反,抗戰時期,我們萬眾一心,團結奮戰,那麼即使虜賊再逞豪也終究被我們趕出了中華大地。

作者深感全民族的團結一心就能使國富民泰、民族振興,文章聯繫實際深刻指出:「中國在搞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便是能否萬眾一心。如果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上面的政策左耳朵進去,右耳朵出來,企業和企業之間互相踢皮球,甚至搞窩裡斗的話,那麼改革必將失敗,非但國家搞不好,還會導致外國經濟滲透等等的『非戰爭性侵略』。因此我們必須不忘前車之鑒,時時牢記團結的重要。團結而心齊,那麼非但沒有人敢來同我們動武,而且在經濟和政治上我們都不會被脅迫。」文章運用正反對比手法,針砭時弊,使「有感」發人深省,促人思索。

同年全國試卷是看材料作文,提供了下列材料: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游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裡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是從小在水裡泡大的,還要訓練什麼?」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於說在水裡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裡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了家長同意後,育民小學學生游泳訓練班正式開始活動。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要求「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評,題目自擬」。這組材料同樣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考生們自擬的題目也有下面十個寫作角度:

(1)向科學要質量

(2)理論指導方向明

(3)實踐—理論—實踐

(4)要善於總結經驗

(5)嚴格訓練出人才

(6)經驗主義要不得

(7)變盲目為自覺

(8)要苦幹,更要巧幹  

(9)掌握規律,提高水平  

(10)蠻幹——失敗的夥伴

由此可見,高考議論文總是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由於議論對象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每一側面都可以作為議論的角度,因此只要抓住了一個側面,深刻理解這一側面的特點,以及這個側面同事物整體、同其它側面的關係,也就抓住了入題的角度。

那麼,怎樣打開思路、抓准角度呢?這就要藉助於聯想。如果說,"抓角度"是文章構思的出發點的話,那麼聯想就是幫助完成構思的一種重要手段。聯想,是根據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生活材料和體驗,進行由此及彼的一種有目的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這裡的關鍵是"由此及彼",開啟想像的門扉,對事物作多角度思維。拿看材料作文來說,根據材料進行多向聯想,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眼:

(1)著眼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單句話的聯想。例如上述全國試卷提供的一組作文材料,由其中「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一句話,聯想到"向科學要質量"的寫作角度即是;

(2)著眼材料中的一段話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一段話的聯想。例如從材料中"至於說在水裡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裡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這段話,聯想到「嚴格訓練出人才」、「經驗主義要不得」、「變盲目為自覺」、「要苦幹,更要巧幹」等寫作角度即是;

(3)著眼全部材料蘊含的意義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總體的聯想。例如從全組材料的含義聯想到「理論指導方向明」、「實踐—理論—實踐」、「掌握規律,提高水平」等寫作角度即是;

(4)從材料蘊含的「潛台詞」著眼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暗示聯想。例如想到「要善於總結經驗」這個寫作角度,可以說是受了有的家長提出的「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這個問題的「暗示」。家長提出的問題有「潛台詞」,而「要善於總結經驗」不僅指提高游泳水平而言,也回答了家長的疑惑:學會總結經驗,對學習也會帶來莫大的益處。

(5)從材料的反面去領悟,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逆反聯想。例如「蠻幹——失敗的夥伴」這個寫作角度,就是從不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科學訓練將會導致的後果著眼的。對材料"反其意"思考,就是逆反聯想的特點。

掌握了正確的聯想方式,善於「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也就掌握了打開思路。進行多角度思維的技巧。當然,聯想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感受和知識水平。只有善於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對生活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使聯想具有紮實豐厚的基礎;只有視野開闊,博採眾長,具有豐富的知識,思想才能敏銳,聯想才有依附,文思才會活躍。對我們來說,這「源」與「流」的關係是應當牢記的。

關於議論文寫作(二)

課堂BBS

一、作文見解新穎四法

高考《考試說明》規定作文發展等級第四項「有創新」,其中有一條「見解新穎」。何為「見解新穎」?就是「見人之所未見,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談,這確實體現了寫作上的創新精神。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見解新穎」呢?

1、逆視法。就是在思考問題時,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認識常規,得出全新的見解。比如,人們常常譏笑「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門」,只有敢於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獲得更多的教益;人們常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作為借口,我偏說「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潔身自好,拒絕誘惑;一株牽牛花,別人讚美它勇於攀登,奮發向上,我偏批評它只要見到誰位置高就去攀附。

2、側視法。就是運用發散思維,另闢蹊徑,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引發新的認識,得出不同的結果,產生新的見解。比如,以「濫竽充數」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評南郭先生不懂裝懂的惡劣作風外,還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評齊宣王的「大鍋飯」政策,聯繫現實談改革平均主義的必要性;(2)批評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擊現實社會中官官相互的腐敗現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評現實生活中不學無術卻空佔位置的無賴作風;(4)讚頌齊緡王不墨守成規,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見解互不相同卻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透視法。即在人們普遍認同的認知習慣或傳統觀念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視一樣,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全新的見解。如台灣著名作家柏楊有一篇文章題為《講真話不是美德》,乍看起來讓人懷疑是不是寫錯或印錯了。讀罷全文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認為:講真話不是一個人的美德,講真話是一個基本的做人態度。一旦講真話成為美德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扭曲。見解新穎,立意深刻,發人深省。

4、統覽法。即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執於一端,非此即彼,而應統覽全局,全盤考慮,善於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魚,讓兩人選擇——可能馬上就有人說,選擇魚竿好,或是選擇魚好,其實這兩種見解都失之偏頗:因為選擇了魚,很快就會吃光,如果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會餓死;若選擇魚竿,在到達水邊之前,也有可能餓死。可見,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明智的。那麼,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其實,只要我們通觀全局,分析形勢,綜合考慮,新的見解自然會產生——兩個人合作起來,先填飽肚子,再帶上魚竿去趕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面對文題或材料,只要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維,就完全有可能獲得新穎的見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見解新穎」,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於怪謬,則不可取。

二、論據運用的原則及方法

論據就是確立論點的理由和依據。一篇議論文,它總是要表明一定的觀點和主張,闡述一定的見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點。為了讓論點被別人承認,或者說使觀點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據來加以支撐,這個依據,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據。

論據可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理論論據多是引用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時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別是經典性和權威性的言論,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議論文,用得多的還是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一般說來,事實論據比理論論據更有說服力。

現在,不少學生議論文寫得鬆散、遊離,寫得欠深度、欠力度,沒有說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不會運用論據。

一般說來,議論文論據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即材料與論點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繫,能完全支撐論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甚至會阻塞文章的思路。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這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對論據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因為運用論據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為支撐論點而運用的,為證明論點而服務的,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你的事實論據再典型,你的道理論據再精闢,也是沒有價值的。

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實論據要確鑿,也就是說用作論據的事實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不能胡編亂造;如果是虛假的,或個別事實不真實,都會導致論點經不住推敲的結果。所以,列寧說,論點「應該設法根據正確的和不容爭辯的事實來建立一個可靠的基礎」(《統計學和社會學》,《列寧全集》第23卷)。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論據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對此,我們絲毫馬虎不得。

2.選擇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論據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論據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做為論據,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從古到今,由中而外,從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語,皆可作為有力的論據,使文章豐滿起來。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為論據時,總有一批學生連舉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學生所的幾個人物,又往往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時代、同一個類型、同一個領域,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錯誤。因為從同一個角度舉出來的論據再多,再貼切,也只能代表一個方面普遍意義。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選擇論據,避熟就生,避舊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會增加,就有利於闡述道理,會令人耳目一新。

3.運用的精練性。

論據運用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佔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裡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一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容。但有的同學認為論據越多就越能充分證明論點,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紅皂白硬塞進去,結果會大大削弱議論的力量。

另外,有的同學敘述事實論據時,不突出重點和精華,不注意取捨,水分太多,有許多的敘述描寫,有時還有詳細的故事情節,文章幾乎成了記敘文,使文章的論點無法得到充分的證明,這是寫議論文的大忌。議論文重在議論,不應重在記敘。事實材料的敘述要簡明扼要,有時只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面說就行了。從頭到尾詳盡描述,應該注意糾正。議論文中的事實,應該只是敘述而不描寫,是擇要交代梗概,捨棄其中的細節;摘取事件的一點,捨棄其他與論點無關的部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敘述只是為議論而服務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證明論點就行。

4.材料的新穎性。

現在非常強調創新,學生的作文也很重視有新意,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則可以通過論據的新來使文章增添新意。

論據的新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如果選用的事實論據都是陳穀子、爛芝麻,都是老生常談,遊離於日新月異的生活,落伍於前進的時代,缺乏新鮮感和說服力,這樣難免使人生厭。不能一談到身殘志堅,就寫到張海迪,一談到革命紀律性,就寫邱少雲,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所以使用事實論據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新鮮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二是舊材料的新作法。有時,我們找不到新的材料,當然也可以運用一些舊的材料,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力求用舊材料寫出新意,讓人感到材料雖然是熟悉的,但你這樣運用這樣處理仍讓人感到不同凡響。有的同學把領袖人物、著名人物、先進人物、名言警句當作「萬能膠」,而且多年不變,沒有從中挖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不注重平時的閱讀積累,不善於從生活中選擇新鮮的論據,說到這個論點,或者說到那個論點,都是常用的幾個論據,讓人味同嚼蠟。曾在報刊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在議論文寫作中,選擇新鮮的別人尚未用過的論據是金子,別人已用的論據你能變換角度去用是銀子,別人經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在論據的運用中,我們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銀子,而不是石子。

以上分析了論據運用的四點原則,在具體處理論據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兩點:

1.善於引述論據。

論據的作用是證明論點,因此,引述論據時要貼切。所謂貼切,就是論據和論點相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論據時,必須依據論點的需要酌情變通,或「縮簡」,或「改造」,其高度必須和論點相一致,否則會造成論據遊離,減輕說服力量。引用論據還要簡明概括,引用論據的目的在於說理,這決定了論據的目的性、簡明性、概括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敘述材料時,要把握好側重點,剔除與論點無關或與論點關係不大的材料,並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若敘述過細,則顯得拖泥帶水,雜亂無章,甚至會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

我們應該明白,議論文中的事例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它的任務是確立論點,而不在於向讀者展示本身發生的過程,因此,陳說事實應簡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敘代議。所用事實若為人們所熟知,那隻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證明論點即可;所用事實若不為人所熟知,也同樣要力求簡要,做到要言不煩。

2.學會分析論據。

分析是聯繫論點和論據的橋樑,是豐富文章內容的關鍵。中學生的議論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論點加論據上,致使議論文淺顯空洞,缺乏說服力,因此,中學生要想儘快突破議論文的寫作障礙,提高議論文寫作的能力,就必須學會分析論據。

用事例論證不是做數學的證明題,不能擺個事例就了事。圍繞論點擺出論據後之後,一定要圍繞論點對論據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與論點之間有什麼關係,講清它們為什麼能證明論點,千萬不能擺事實而不講道理,只是單純地羅列事例。分析是聯繫論點和論據的橋樑,是豐富文章內容、開掘議論文深度的關鍵。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只有通過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係,才能使文章產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以上簡要地分析了議論文中論據運用的原則和方法,廣大中學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加以揣摩,並加以貫徹落實。我們相信,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如果能處理好論據的運用,那麼你的議論文一定會更具有邏輯性,更具有說服力。

三、議論文的平行結構

議論文結構中較為常見的是平行結構。平行結構是指在論證某個觀點或論題時,將其分解成具有一定聯繫的幾個方面來加以論述,而這幾個方面都是從屬於中心論題或觀點的,它們之間地位平等,呈平行關係,故稱平行結構。依據平行結構與論點(或論題)的關係,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成如下幾類。

(一)分解類。論證中平行結構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恰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係。如初語教材中《理想的階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梯」,並列的幾個部分可以說是對「奮鬥」一語的分解與具體化:

1、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2、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3、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布局謀篇來進行論證。

(二)闡述類。論證中平行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比如某年華東六省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的一篇奪魁作文——《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後,便用了一組平行結構來闡述它的含義:

1、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

2、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3、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

4、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遊的精神。

此類形式最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闡釋類的議論文,如《談理想》、《說自信》等,很適宜採用此類結構。

(三)利弊類。議論文常要論述某種主張、做法,而要證明應不應這樣做,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談作用說危害了。比如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議論文《勤有三益》,作者為了說明「為人當勤勞」這一觀點,就採用了如下的平行結構:

1、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饑寒也;(創財)

2、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考也;(健體)

3、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又如1995年高考優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寬以待人,嚴於律己》,作者在論證時,也用了此種結構:

正確態度:寬於待人,嚴於律己。

1、寬以待人,才會有知人之智;

2、嚴於律己,則會有自知之明。

論述得既簡明而又頗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數也就不足為怪了。

論述主張、做法類的議論文常用此形式,如《學生要不要參加家務勞動》、《課外閱讀小議》。

一般來講,在應試議論文的寫作中,適時恰當地採用平行結構,有如下一些好處: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

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採用平行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韻酣暢,有如重浪排闥,給讀者造成強烈印象,從而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再次,議論時恰當合理地採用平行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範圍內的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我們可以說,平行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推薦閱讀:

論文:中醫辨證治療濕疹88例臨床效果觀察-中大網校臨床醫學論文網
論文:十一酸睾酮膠丸聯合他達拉菲片治療遲髮型性腺功能減退症療效-中大網校臨床醫學論文網
面對喧囂(議論文)
關於鼻鼽論治證型的匯總與研討(網摘論文)
惡性腫瘤患者使用中醫藥療法情況的論文---中醫學論文

TAG:論文 | 議論文 | 記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