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大國關係」是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必然

建設「新型大國關係」是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必然2017年03月20日 21:22:11來源:求是網  作者:王鵬

日前,來華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公開表示:「自從40年前美中展開接觸的歷史時刻開始,兩國一直本著不衝突不對抗(non-confrontation、no conflict)、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合作共贏(always searching for win-win solutions)的精神發展兩國關係,這一精神將繼續引導兩國進行深入對話、發展共識,以及未來關係發展。」稍對中美關係有所了解的人都會馬上意識到,這一表態的政治意義非同尋常——這是美國高級別官員少有地在公開場合評論中美關係時正式連用「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三個關鍵詞,而其中「相互尊重」尤為關鍵。

這三個關鍵詞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理念的三根支柱。在中國國家領導人層面首次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正式表述源於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訪美期間提出,中美應該拓展兩國利益匯合點和互利合作面,努力把兩國關係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一年後,2013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在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即「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政策實質和歷史背景是什麼?歷史地、動態地看,該理念被提出的時代背景是:2008年經濟危機後,中國的加速崛起導致中美實力差距縮小,並由此(在西方世界)引發種種有關崛起國(中國)與守成國(美國)之間爆發直接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負面想像。而結構地、靜態地看,就是要超越冷戰,避免中美這兩個當下的「雙強」重蹈當年美蘇對抗的歷史覆轍。冷戰時期,由於核武器的存在,美蘇間雖然沒有爆發直接戰爭(儘管有幾次差點滑向熱核戰爭的邊緣,如古巴導彈危機),但兩國所主導的全球範圍內的代理人戰爭則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更使當事國的億萬人民深陷經久戰火的煎熬之中。明確這樣的歷史背景,世人就不難理解中國最高領導人提出該理念時的良苦用心——它背後所體現的是習主席和中國戰略家、外交家對冷戰教訓的深刻反思與對當前和未來人類福祉的深重關切。作為一個人道的、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政府始終致力於和平發展與共贏合作,不願意將寶貴的財富、資源投入到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中而損害人民的福祉,同時也不願意效仿當年的美蘇而將戰火的鉸鏈系在他國民眾的肩頭——所以我們看到中國至今仍謹慎地奉行「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戰略,小心翼翼地在保護本國不斷拓展的國際利益的同時,對既有的格局、規則多半報以切實的尊重、遵守和建設性改良,而非激進的顛覆或另起爐灶。無論從中美兩國實際的戰略互動還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實際成效、周邊反應來看,中國穩健的對外政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有效規避了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更在與美國的戰略互動中不斷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相對實力,實現加速崛起。反之,試想,如果中國沒有堅定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而效仿歷史上的列強,或者繼承蘇美的「衣缽」大搞軍備競賽、代理人戰爭、勢力擴張,那麼時局的發展又將如何?世界的和平又如何保障?

然而,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在奧巴馬時代,美方領導人和外交官鮮有在公開場合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提法予以正面回應。對此,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內容其實也不是美方所一定不能接受的,只不過出於對中國動機的疑慮,以及美國作為「老大」不能容忍由作為「老二」的中國提出規範兩國關係的概念的顧慮,美國就是不正面予以肯定或承認。美方擔心這類提法會給人留下美國願接受「中國與其平起平坐」的印象,從而抬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引起亞太盟友的擔心,削弱美國在亞太的戰略與領導權威。

然而,形勢往往比人強。作為商人總統的特朗普,一面繼續在內政外交上高唱奧巴馬、希拉里的反調,同時也比此二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美間正在加速縮小的實力差距,於是從更加務實的角度來看到雙邊關係以及中國在未來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作用。一言以蔽之,美國需要與中國在經濟與安全兩個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首先,中美在經濟領域存在高度互補性。特朗普上台靠的是廣大白人中產階級的支持,而作為回報,特朗普承諾將重啟美國經濟,提高民生。而要完成這一使命,美國需要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以及既有實力又有意願與之合作的夥伴。放眼當今世界,中東地區戰亂不休,歐洲正深陷分離與移民的煎熬之中,俄羅斯與美國速來不和(雖然特朗普有意採取對俄緩和政策),能夠在重振經濟的大業上既有能力又有意願與美國採取深度合作的大國,恐怕也只有中國。

其次,美國要想解決亞洲的安全問題,不能缺乏中國的支持。正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所評論的,這次會晤正值東亞地區局勢日益緊張之際,尤其是「朝鮮核威脅日益增強」。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持——無論是勸說朝鮮克制核試驗,還是加強對朝鮮的制裁力度,沒有中國的實際配合,美國對平壤的種種施壓都將付諸東流。

此刻,坊間還有人在爭論,美方上述三個關鍵詞的表述,究竟是誤打誤撞,還是被中方「錯誤」解讀,抑或是特朗普施展的「小權謀」而不宜當真。在筆者看來,這些技術性的爭論在大趨勢的判斷面前,顯得並不重要。因為鑒於中美兩國實力消長的現實與未來趨勢,鑒於中美兩國各自實際經濟與安全利益的審慎考量,鑒於中美同時作為當下最具全球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及其所肩負的國際義務,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當屬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必然。當年那些「不承認」、「不肯定」的做法,未免太有些孩子氣。畢竟,大國應有大國的氣量和擔當,何妨摒棄那些意氣之爭、名分之慮,放下架子、求真務實,用實事求是的心態看待本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對國際秩序的根本性影響,然後理性地做出利人利己利大家的決策。未來的中美關係雖然不會一帆風順,但這次的中美講稿「撞詞」、「雷同」並非巧合。對此,我們不妨報以謹慎樂觀。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推薦閱讀:

《中美關係報告2017》:中美關係中的政治因素
從《較量無聲》看中美關係的嬗變
期待中美關係新篇章 美國僑界熱盼「習特會」
中美關係解凍:哪件事被周恩來稱作「敲門磚」?
在中美關係新起點上讀《當尼克松遇上毛澤東》

TAG:歷史 | 發展 | 關係 | 建設 | 中美關係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