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時間觀與用藥

擇時用藥符合中醫陰陽學說的觀念,以及人體內陰陽變化調節的規律性,是根據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及病理的節律的影響,結合人體的氣機的升降和營衛的運行規律,考慮藥物的升、降、浮、沉及藥物寒、熱、溫、涼四性,扶正與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過選擇最佳時間用藥,以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治療作用,並減輕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劑量的一種方法。《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素問·臟氣法時論》雲:「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指出治療疾病要順乎自然,擇時治療。《素問·刺瘧論》載:「兒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強調治療要善於把握時機。

1、根據每年運氣的變化治療自然氣候由於有五運太過不及和六氣司天在泉的變化,對人體發病有一定的影響。在治療時應考慮到運氣的變化。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寫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寫之。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寫之。」《審視瑤函》也說:「甲已之年為土運,土愛曖而不受寒,宜加溫劑以助之,戊癸之年為火運,火宜寒而不宜熱,宜加涼劑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陰君火,陽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司天在泉,宜涼劑以加之。」《三因極一病方論》根據歲年運客氣的變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劑和按時加減法,如辰戊之歲,主用靜順湯,加減法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滿,原方加枸杞子,小滿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乾薑,加人蔘、枸杞子、地榆、白芷、生薑,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減,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當歸、芍藥、阿膠。如此嚴格按時用藥,表明因時施治在治療疾病中的作用。我國名老中醫蒲輔周,於1954年在石家莊以白虎湯為主治療流腦,取得了滿意療效。1956年,北京流腦大流行,醫療隊效仿蒲老的治療方法治療卻無效果。後請教於蒲老,蒲老認為治病要了解歲運的變化,1954年天氣乾燥,暑熱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獲效,1956年濕氣偏盛,暑邪夾濕為患,當清暑泄熱、通陽利濕法治療,驗之果效。運氣學說既注意到了四時氣候往來寒暑的一般特點,也注意到了各個年份在氣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點與不同點,而總結出來的一套規律和推算方法,是中醫獨特的時間治療學。由於疾病不僅受到時間的影響,還與生活條件、心理狀態有密切關係,在運用時需要靈活掌握,不能機械照搬。

2、發病季節不同,治療有異《素問·六元政紀大論》就曾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用藥原則。指出了用溫葯勿犯天時之溫氣,用熱葯勿犯天時之熱氣,用涼葯勿犯天時之涼氣,用寒葯勿犯天時之寒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 白虎湯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療觀點;李東垣根據四季變化不同及發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時方:「春宜補中益氣湯,夏宜清暑益氣湯,秋宜昇陽益氣湯,冬宜神聖復氣湯」等等。如感冒,由於發病季節不同,而治療方法迥異。風寒多見於冬夏,宜用麻黃湯、桂枝湯;風熱多見於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飲、銀翹散;感冒見於夏季者,常偏暑熱,宜用香薷飲、白虎人蔘湯;感冒見於長夏者,因氣候多偏暑濕,方宜用三仁湯、羌活勝濕湯;感冒見於秋季時,因氣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湯、杏蘇散。就是同一證候發病不同季節,用藥也不相同。如風寒感冒,冬天輒用麻桂之屬辛溫散寒發汗,夏天氣候炎熱,腠理疏鬆,易汗傷津,麻桂就當慎用,宜用荊芥、薄荷發汗力較輕的藥物,暑盛則用香薷之屬。

3、運用月節律辨證施治月用藥施治此法是根據病情選擇在一個月中的某幾日進行藥物治療,常用於婦女經、帶、胎、產等疾病的治療。《素問·八正神明論》強調「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認為月生之時,機體氣血空虛,不可施用散瘀之劑,應施以補益氣血劑;月滿之時,氣血充盛,不應峻補,應施以散瘀、祛邪之治。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對月經病、帶下病及不孕症等婦科疾患的時間治療方案。中醫治療月經諸病,都主張在月經來潮前7日開始治療,至行經時終止。這是因為這段時間,沖脈任脈之經血下注胞宮,胞宮氣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時投藥治療能借胞宮功能旺盛之時增強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於調整月經節律。

4、運用日節律辨證治療根據晝夜變化擇時用藥是中醫時間治療學一大特點,並在這方面積祟了豐富的經驗,古人早已發現在自然環境周期變化影響下,人體陰陽氣血的消長盛衰晝夜變化,因而用藥也應根據晝夜節律加減、調整,以取得最佳療效。明·薛己《校注婦人良方》認為,補中健脾的補中益氣湯,益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益氣之六君子湯等溫陽、益腎、健脾方葯,應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證治準繩》載「雞鳴散」有祛濕化濁、行氣解郁、通絡除滯等功效,應在平旦雞鳴時服用最好,又如「澤漆湯」治咳喘病脾虛不適、水飲內滯者,宜「溫服五合,至夜盡」;「菌陳五苓散」治黃疸病濕重於熱者,應「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棗湯」治懸飲症要在「平旦服」,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早用溫腎陽之葯,晚用補脾氣之品,晨滋腎陰,午健脾陽,早服攝納下焦,暮進純甘清燥。」俱是遵循晝夜節律,選擇最佳用藥時機,根據不同證型,在不同的時辰投入不同劑量的藥物,以得「天地之旺時而祛邪」的目的。

5、根據病位擇時用藥5.1病位在四肢者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後人體四肢血脈流暢,有利於藥力抵達病所,被人體迅速吸收,發揮療效。5.2病位在腰以上者宜飯後服藥,飯後服藥可減少藥液滲入大腸,利於藥力上浮而接近病灶。5.3病位在腰以下者宜飯前服藥,飯前服藥藥物不被飲食阻滯,有利於藥性迅速下沉吸收抵達病處。5.4病位在骨髓者宜夜晚(約21時~23時)服藥,此時人體代謝活動,氣血運行趨緩,藥物在體內代謝也相對趨緩,藥效相對延長,有利於腎臟和骨髓吸收。

6、根據藥性、功效擇時服藥中藥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臨床用藥時,熱性、溫性葯宜乘藥液溫熱時服下;寒性、涼性葯宜藥液冷卻後飲服,此服藥之法,取其「寒則熱之,熱則寒之」之理,即寒性病用溫性、熱性葯而熱服之,以加強藥物的溫性而提高療效;熱性病用寒性、涼性葯而冷服;以達到更好的降溫和瀉火作用。6.1發汗解表葯宜午前服,午前為人體陽中之陽分,此時可以發汗,增強藥效。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說:「汗無太早,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日午以前為陽之分,當發其汗。午後陰之分也,不當發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為善攻。」6.2益氣昇陽葯宜午前服,午前為陽氣升發向上之際,投以升浮之葯,有利於陽氣的提升和祛除病邪;6.3催吐葯宜清晨服,此時服藥借陽氣上升外達之機,加強藥物上達外透之力,使邪外出。6.4利水滲濕葯宜清晨服用,此時人體胃內已基本排空,投以利水藥物便於體內吸收,加之人體此時陽氣漸漸升發,有助於氣化水濕,以增強藥效;6.5驅蟲葯和瀉下藥宜午後、晚上或入睡時空腹服,根據寄生蟲的活動特點,結合人體陰陽消長和自然界陰陽節律,此時用驅蟲葯可促使蟲體與病邪隨大便而出;6.6滋養陰血葯宜入夜空腹服,21時~23時人體腎臟最為空虛,補陰極宜,同時,空腹服藥也有利於被人體迅速吸收;6.7安神葯宜臨睡前服,以保證患者較快入睡。

7、六經病的最佳服藥時間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出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欲解向愈時間,分別是該經是旺盛之時,此時投藥能借經氣旺盛之時驅邪外出。六經病欲解時的「上」應作「前」理解。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時辰為巳午。因未時陽氣漸衰,巳不是太陽主時,再加上服藥後還有吸收發揮作用的過程,未時服藥已不最佳時間。因此,六經病的最佳服藥時間是:太陰病為巳午時,陽明病為申酉時,少陽病為寅卯時,太陽病為亥子時,少陰病為子丑時,厥陰病為丑寅時。
推薦閱讀:

中醫女人養生(7)
中醫要發展,中藥加工方法需要現代化
五臟所屬之部位及病能的現象_中醫書籍_小魚健康網
【中醫文化】醫林四大美譽的由來
閉經的中醫辨證分型

TAG:中醫 | 時間 | 用藥 | 時間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