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攀:布魯塞爾恐襲釋放的危險信號
27日,布魯塞爾街頭緬懷恐襲遇難者的街頭默哀演變為暴力衝突。部分右翼納粹主義者在街頭打砸。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的官方微信平台,獨家授權發布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最新文章。點擊上方IPP評論關注我們。
去年11月巴黎發生恐怖襲擊足已讓全世界震驚,不到半年,布魯塞爾又傳來了爆炸聲。伊斯蘭國組織已經宣稱對此次恐怖襲擊負責。為什麼布魯塞爾會成為本次恐怖襲擊的目標呢?首先,這是因為布魯塞爾這個城市的特殊地位。眾所周知,布魯塞爾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城、比利時首都,而且是歐盟和北約這兩個西方重要的政治軍事組織總部所在地,也就是說,布魯塞爾是歐洲的「首都」。事實上本次恐怖襲擊的第二波爆炸就是在歐盟總部附近的地鐵站發生的。因此,這次襲擊可以理解為有關勢力直接針對歐盟發動的。其次,布魯塞爾離西歐的幾個主要城市的距離都很近。再次,根據有關報道,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來,布魯塞爾已經成了恐怖主義組織在西歐的一個重要基地。
去年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的時候,已經有相關報道指出布魯塞爾方面發現了武器儲藏地,而且比利時官方在當時的調查就已經指出,巴黎恐怖襲擊正是在布魯塞爾策劃的。但是很明顯,比利時政府在那之後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阻止恐怖主義組織的行動。筆者以為,這是比利時長期的政府危機的產物之一。長期以來,比利時的荷語區與法語區之間就一直衝突不斷。在2008年和2011年,雙方的衝突還導致了比利時政治危機。雖然2011年12月雙方達成協議,比利時政府進行了第六次改革,政治危機告一段落,但是從這次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事件看來,比利時政府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恐怕並沒有太大的改善。同時,歐洲目前雖然在經濟上實現了統一市場,但是在政治上,歐洲各國仍然處於分立狀態,這也大大限制了歐洲處理恐怖主義問題的能力。
27日,一些右翼分子在布魯塞爾街頭暴力毆打不同意見者。
毫無疑問,針對平民的恐怖主義襲擊是人類公敵,應該堅決反對。可以想見,布魯塞爾的恐怖襲擊肯定會使得一些人繼續鼓吹種族主義與歧視穆斯林的言論。可能還會有人鼓吹比如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做不僅無濟於事,而且必將火上澆油,形成惡性循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並不僅僅是一個穆斯林問題,也不能說西方和穆斯林在「文明」的意義上是對立的。事實上,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崛起過程中,西方自身就起了很大作用。海灣地區的諸政權其實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與法國在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時候直接扶植上台的。在那之後,中東地區的進步力量,無論是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還是阿拉伯地區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也是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打壓對象。
相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倒是經常和西方國家結合。除了海灣地區諸政權之外,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阿富汗扶植當地「聖戰者」的歷史大家都還記得。近年來的其它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相關聯繫。概言之,筆者以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發展到目前這種程度,西方國家自身就難辭其咎。所以,單純依靠軍事打擊和有關國家的執法行動甚至情報活動是無法真正克服恐怖主義的。事實上,筆者以為,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花費了很大力氣打擊恐怖主義,卻始終無法取得真正成果的原因。無視這個原因而一味地要求強化鎮壓很顯然也是無法真正克服恐怖主義的。
當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發展到目前的程度有更加深刻的根源,筆者以為主要還是因為中東地區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不僅沒有克服,而且不斷惡化。同時,歐洲地區的穆斯林生存狀況也並不良好,他們也時時刻刻地遭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排斥、歧視和漠視。這裡還要加上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干涉與侵略行徑。這樣一種狀況很顯然促使相關的穆斯林對現實社會採取一種極為不滿的態度。同時,海灣地區諸政權對海灣地區乃至更廣泛的中東地區的左翼運動更為殘酷的鎮壓也使得這種不滿沒有轉向各種進步社會運動,而是轉向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因此,西方國家的軍事行動不僅不可能真正打擊恐怖主義,而且有可能反過來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構成進一步刺激。
27日,一些右翼分子布魯塞爾街頭緬懷恐襲遇難者時打出了納粹手勢。
而且,更加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右翼抬頭不是中東地區或者穆斯林特有的。歐美各國各地區興起的右翼民粹主義也是這樣一個過程的結果。而且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又和右翼民粹主義互相激蕩,互相刺激,這就使得問題更為嚴重,所產生的後果更加危險。誠然,簡單的「文化多元」無助於克服穆斯林真正存在的問題,但是排斥和歧視只能使問題更加惡化。而且,無論「文化多元」,還是赤裸裸的排斥與歧視,都有一個共享的前提,那就是把穆斯林的「文化」固定化,把這些變成一個無法更改的事物。筆者以為,這是克服當下問題的最大障礙之一。(完)
推薦閱讀:
※比利時布魯塞爾
※歐洲城市攻略:布魯塞爾(Brussel)
※西歐掠影---D:10 比利時布魯塞爾
※【學姐說】比利時留學之 國旗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