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2011-02-15 09:18:15)

轉載

標籤: 雜談 分類: 成長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一)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 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會經歷一個重要轉折,埃里克森用危機表示每一發展階段的特徵。對於發展轉折或是危機,有積極或消極的解決,積極解決有助於正常人格發展,加強自我。消極解決則削弱自我,影響人格正常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和環境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論(二) 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階段 1: 年齡0~1歲, 發展危機:信賴-不信賴; 品質:希望。 積極--〉希望 消極--〉懼怕 這一階段兒童最孤弱,對人依賴性最大。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階段2:年齡1~3歲, 發展危機:自律-羞怯和疑慮; 品質:自我控制。 積極--〉自我控制和意志 消極--〉自我疑慮 這一階段兒童形成許多技能,他們學會走和交談,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便發生了與父母意願的****。這就要求父母對兒童的養育,一方面根據社會的要求對兒童的行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給兒童一定的自由,不能傷害他們的自主性。父母對子女必須有理智和耐心。如果父母對子女的行為限制過多、懲罰過多和批評過多,就會使兒童感到羞怯,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階段3:年齡3~5歲, 發展危機:主動-內疚; 品質:生活目的。 積極--〉方向和目的 消極--〉自卑感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階段4:年齡6~11歲, 發展危機:勤奮-自卑;品質:能力。 積極--〉能力 消極--〉無能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階段5:年齡12~20歲,發展危機: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亂品質:忠誠。 積極--〉誠實 消極--〉不確定性(迷茫) 這一階段的兒童必須思考所有他掌握的信息,包括對自己和社會的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這一階段能做到這一點,兒童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叫心理社會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對發展兒童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標誌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如果在這個階段青少年不能獲得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和消極同一性。角色混亂指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消極同一性指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階段6:年齡20~24歲,發展危機:親密-孤獨; 品質:愛。 積極--〉愛的品質 消極--〉混亂的兩性關係 這一階段屬成年早期。該階段及以後的階段就沒有與弗洛伊德心理性慾發展的相當時期。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熱烈追求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甚至有對個人來說的重大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而一個沒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會擔心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而喪失自我。這種人離群索居,不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從而有了孤獨感。 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階段7:年齡25~65歲,發展危機:繁殖-停滯(撫育後代-自我關注);品質:關心他人 積極--〉關心的品質 消極--〉自私自利 這一階段屬於成年期,一個已由兒童變為成年人,變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的事業的時期。如果一個人很幸運地形成了積極的自我同一性,並且過著充實和幸福的生活,他們就試圖把這一切傳給下一代或直接與兒童發生交往,或生產和創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財富。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階段8:年齡65~死亡,發展危機:自我整合-失望; 品質:智慧。 積極--〉智慧的品質 消極--〉失望和毫無意義感 這一階段屬成年晚期或老年期。這時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經完成,是回憶往事的時刻。前面七個階段都能順利度過的人,具有充實、幸福的生活和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有充實感和完善感,懷著充實、欣慰的情感向人間告別。這種人不懼怕死亡,在回憶過去的一生時,自我是整合的。而過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在回憶過去的一生時,則經常體驗到失望,因為他們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尚未達到,過去只是連貫的不幸。他們感到已經處在人生的終結,再開始已經太晚了。他們不願匆匆離開人世,對死亡沒有思想準備。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把智慧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推薦閱讀:

感悟人生說說短語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豁達人生
空間——人生如棋系列
人生感言(2)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