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厚度在於積累
人生的厚度在於積累 轉自位卑言真的博客
人生有長度和厚度之分。
長度是指一個人生命的長短,自然壽命。只要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只要你不遭遇飛來橫禍,每個人的生命長度大體是相等的。
厚度則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質量。我們每個人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除了先天性殘疾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但環顧周圍的人群不難發現:有人陽光,有人陰暗;有人深刻,有人膚淺;有人高尚,有人平庸;有人溫溫爾雅,有人俗不可耐;有人工作穩定、生活富足,有人居無定所、沿街行乞;……人啊,為何差別這樣大!
這樣大的差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造就。我承認,出生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環境,使我們每個人享有的教育資源、發展機遇是不平等的。但你不能否認,很多生活在荒涼的深山、貧瘠的高原的人,不怨天不怨地,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同樣是大學生,初入校門時幾乎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經過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人成了免試研究生,有人考上了公務員或進入了大公司,有人卻不能如期畢業,甚至被勒令退學;同樣是農民,有的就是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富了起來,有的卻守著大塊的良田貧窮潦倒;同樣是城裡的下崗工人,有人終年靠政府的救濟生活,有人卻由當初的擺地攤,自食其力,發展到開公司,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為社會做貢獻。我也知道,中國太大,中國人口太多,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才構成了這個社會豐富多彩。我還知道,一個人是選擇積極的人生,還是隨大流甚至自甘沉淪、墮落,那是個人的自由,人各有各的活法。
我想說的是,同樣為人,在同一片藍天下和同一個時空中,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我們為什麼不能盡其所能活得更精彩些?為什麼不能做一個「最好的自己」?為什麼不能通過後天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加人生的厚度?
依我看來,一個人的人生厚度與人的後天努力和知識積累密切相關。 我們常聽別人議論說這個人走運,好機會都讓他趕上了。其實,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偏愛積累厚實的人。 有人說「命運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有時就需要那麼一點點靈感」,而靈感的顯現需要一定程度的積累。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不斷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佔得先機,在優勝劣汰的潮流中脫穎而出,在茫茫的人海中彰顯積極的人生理念。
積累的途徑很多,我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如何增加你的「厚度」?
肯學習,在學習中積累知識。時代的飛速進步,知識更新頻率的加快,要求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注重學習。有一種比較通行的觀點認為:人一生擁有的知識只有20%是親身實踐所得,另有80%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取。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的發展、出版業的繁榮和各類教育機構的興起,為人們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願意不願意學習。在西漢劉向《說苑·建本》中,有一段春秋時代晉國的國君晉平公與盲人樂師師曠關於學習的對話,很有意義。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按照師曠所言,少年時愛好學習,如同早晨剛出的太陽;壯年時愛好學習,如同中午時的時光;年老時愛好學習,如同點燃的蠟燭之光。蠟燭之光和暗中行走,那個好呢?答案不言自明。由此看來,不論處在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總比不學好、學深總比學淺好、多學總比少學好。當然,具體到學什麼、怎麼學,就要根據各人的情況和需要了。
會比較,在比較中明白事理。坦率地說,現在的社會比先前複雜多了,人們面臨的各種誘惑多了,很多人是非不辨,榮辱不分,黑白顛倒。過去是笑娼不笑貧,現在很多人笑貧不笑娼;過去被一些人所不齒的現象,現在反倒被有些人津津樂道、崇尚有加。 在紛繁複雜、價值觀念多元的社會,我們每個人應學會比較,學會選擇,在比較和選擇中找准參照系,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坐標。古人早就告誡我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和現實給我們提供了是非分明的參照,就看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是否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無論別人怎樣,我們自身應保持主流社會認可的基本的價值判斷,切不可在盲目攀比、效仿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慎獨處,在慎獨中完善人生。現代社會給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雖說在這個空間一切皆可由你支配,但如若缺乏自制力,缺乏起碼的做人準則,那就極有可能成全你一個灰色的人生。有人說,人與人的差別就在八小時以外。 在這個八小時以外的空間里,除了必須處理的個人事務外,娛樂要有度,應酬要有別,閑聊要節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你的生存能力上,放在拓展你的事業上。《紅樓夢》里有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一個對自己特別能遷就、特別能寬容、特別能放縱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
一個人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應該自警、自律,特別是在個人獨處時,能夠做到「非理之財莫取,非理之事莫為」,你一定會有別樣的人生。 ----參見『慎獨』一章
善思考,在思考中正確決斷。人這一輩子,在尚不懂事的時候,由父母替我們做決定;在我們似懂非懂的時候,總想著自己做決定。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在一個個的「決定」中老去,也無不在承受著「決定」的結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我們要善於思考,正確決斷,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古人說:「行成於思,毀於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已給我們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思考與行動的關係。
關於如何思考的問題,以後要專門講。這裡只想說的是,一個人在做決定時一定不能草率,要深思熟慮。那些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決定,那些憑個人性格、哥們義氣,不顧主客觀條件作出的決定,無疑會貽害終身。話還得說回來,能否作出正確的決定,取決於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和經驗,這又需要學習和積累了。
勤歷練,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 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這些說的都是要親身實踐,要身體力行。凡事做才會,不做怎能會?一如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作的註解:後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 文中還引用了錢鶴灘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來秋去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有多少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無所事事、終無所獲啊!
勤歷練,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要從小事做起,甚至從那些被別人瞧不起的事情做起,不要整天想著做大事,不要沉迷於幻想,要知道大事皆由小事積累而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立說立行,不拒小事,勤於補拙,既敢想敢幹,又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推薦閱讀:
※心經的人生智慧
※在得失之間,精彩你的人生 ?
※是男人掙錢辛苦,還是女人生孩子辛苦
※(網友:鴨子河地)《人生》散文
※人生拼搏
TAG:人生 |